青洲 (中西区)
青洲(英语:Green Island,亦作 Tsing Chau),又称大青洲(英语:Tai Tsing Chau)是香港的其中一个岛屿,在香港官方地图中,青洲的英文岛名是 Green Island。地区行政上属于中西区,与东面的小青洲合称为大小青洲。岛屿面积10公顷,位于香港岛坚尼地城之西北,中间隔着硫磺海峡。
青洲上并没有居民居住,但设有全香港首个同时使用太阳能及风能发电的自动气象站[1],岛的东面亦有惩教署青洲羁押中心及青洲警署。
青洲灯塔建筑群包括一座建于1875年的旧灯塔及一座于1905年兴建的新灯塔,并有一幢前欧籍职员宿舍,以及一幢前看守员房舍。两座青洲灯塔2008年11月7日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列为法定古迹。虽然市民希望前往灯塔建筑群观赏,不过,发展局以该地点交通不便及已租作戒毒中心为理由拒绝开放[2][3]。
青洲灯塔建筑群
[编辑]青洲灯塔建筑群于2008年11月7日根据香港《古物及古迹条例》列为法定古迹。这建筑群包括一座建于1875年的旧灯塔、一座于1905年兴建的新灯塔、一幢前欧籍职员宿舍,以及一幢前看守员房舍。旧和新青洲灯塔是香港现存五座战前灯塔的其中两座。至于其余三座,位于横澜岛和灯笼洲的灯塔已于2000年列为法定古迹,而位于鹤咀的也于2006年列为法定古迹。
历史背景
[编辑]青洲灯塔于1875年7月1日启用,时为香港首座灯塔于鹤咀建成后约三个月。1901年,当时有计划把鹤咀灯塔的讯号灯搬移至青洲。为此,青洲需要建造一座更高更大的塔楼,以容纳鹤咀的讯号灯。
新青洲灯塔建于旧灯塔旁,于1904年动工,翌年竣工。新灯塔建成后,取代了旧灯塔的功能。新灯塔在1970年代已改为全自动操作,一直使用至今。
建筑特点
[编辑]旧灯塔是细小的圆柱形灯塔,以花岗石建造,高约十二米,门口沿边饰以凸出的粗面隅石。灯塔的墙上有两个“十”字开口,供塔内通风和透光之用。这些开口与雕凿与中古时代欧洲堡垒上的枪眼,十分相似。
新灯塔也呈圆柱形,以花岗石和混凝土建造,高十七点五米,顶部装设一个钢铸讯号灯。整座构筑物均髹上白漆,不但令航海员易于看见,而且又能发挥隔热功能和保护构筑物本身。螺旋型楼梯以砖石铺砌,工艺精巧,并筑有美观的栏杆。入口处和窗户的顶部,则塑造成平圆拱形,并以灰塑装饰作为点缀。
前欧籍职员宿舍相信是建于十九世纪末,是灯塔建筑群不可或缺的部分。该宿舍当中不乏充满古典风格的装饰构件,例如前门的门廊,以饰有改良式柱头的支柱作为支撑。建筑物原本只是单层楼房,于1923年才加建顶层。
前看守员房舍是一幢单层、平顶而呈“曲尺”形状的建筑物,外墙开有平圆拱窗户,顶部则建有飞檐。
目前用途
[编辑]数十年来,新旧青洲灯塔为数以万计从西面进入香港的船只辅航,在香港海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直至今天,新灯塔仍在操作中。
自1950年代起,由本地人员代替欧籍人员执行看守灯塔的工作,到了1970年代,看守灯塔的工作更由自动化设备所取代。该两座宿舍建筑物曾一度改建为警察康乐中心。现时,青洲灯塔的前职员宿舍、前看守员房舍连同四周范围(不包括两座灯塔)均租予非牟利团体基督教互爱中心作为青少年戒毒治疗及康复中心之用。[4]
填海工程
[编辑]香港政府曾计划在坚尼地城以北进行约186公顷的填海工程,把青洲和香港岛连接,以提供用地作住宅发展用途,并藉以改善西区的交通情况。由于当局在1995年于宪报刊载青洲公众卸泥区计划时,曾接获多份反对书,包括环保团体的强烈反对,故此政府暂时搁置整项青洲发展计划[5]。
相片集
[编辑]-
西环钟声泳棚及大小青洲
-
从坚弥地城新海旁看大小青洲
-
远摄大小青洲
-
从山上俯瞰大小青洲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首个维港内太阳能及风能并用的自动气象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天文台 2005年11月30日
- ^ 青洲燈塔拒開放浪費古蹟. 东方日报. 2009-02-23 [201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6).
- ^ 青洲燈塔建築群列法定古蹟. 香港政府新闻网. 2008-11-07 [201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0).
- ^ 青洲燈塔建築群. 香港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中文(繁体)).
- ^ 臨時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紀要. 临时立法会. 1998-02-10 [201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