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讨论:CGroup/Physics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模板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无需评级。
本模板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物理学专题 (获评模板级不适用重要度
本模板属于物理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物理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模板级模板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模板无需评级。

Hamilton[编辑]

大陆译法为汉密尔顿。--Alexcn 2007年9月13日 (四) 11:35 (UTC)[回复]

建议您查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老陈 (留言) 2008年4月29日 (二) 05:09 (UTC)[回复]

关于物理术语和人名的繁简转换模板的讨论[编辑]

百无一用是书生于2008年10月22日果断地删除了一些在繁简转换模板内的项目。这动作引起了两三位物理编辑者的疑问与讨论。为了让所有对物理有心人士,都能知道与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现特别将相关讯息全部复制于此模板的讨论页内。希望大家都能够稍加浏览,并且勇于发表宝贵意见与改良办法,使这模板得以有更佳的效率,发挥最大的功能。老陈 (留言) 2008年10月25日 (六) 05:59 (UTC)[回复]

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互助客栈技术区提出的疑问与论点[编辑]

Template:CGroup/Physics中的一些繁简转换看不懂,不知道为何要如此转换,兹列如下:

许多繁简同名的是否都是为了避免过渡转换?一些不同名但常用的词或者繁简都用的词为何也加入?例如方程和方程,局部和局部,等离子体和等离子体?还有哈密顿在简体也翻译成哈密尔顿,放在转换里是否有正名的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10日 (五) 18:08 (UTC)[回复]

User:Liangent在互助客栈技术区的回答[编辑]

我猜 方程式-方程 是为了避开 程式-程序 --Liangent留言 2008年10月11日 (六) 13:41 (UTC)[回复]

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互助客栈技术区的论点与建议[编辑]

但是在物理学中,方程式-方程的使用,要比程式-程序多。而且至少大陆简体方程式,方程都会使用到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13日 (一) 04:04 (UTC)[回复]

建议最好在每个繁简转换项目处用注释的方法说明每个转换的原因--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13日 (一) 06:06 (UTC)[回复]

如果得不到解释,我将删除以上转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17日 (五) 15:18 (UTC)[回复]

已经删除以上项目--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22日 (三) 13:38 (UTC)[回复]

迷走SuiDream 在百无一用是书生讨论页的留言[编辑]

关于Template:CGroup/Physics,您所删的大多数内容都应该保留。由于我不常看互助客栈的技术区,所以一直不知道您在那里提出了疑问。如果您在条目讨论页也发布我就可以看到了。

对于您的疑问,我一一解答如下:

繁体:万有引力;简体:万有引力;香港:万有引力;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万有引力 这是为了避免过度转换,繁体中所有“引力”都称作“引力”,简体的“引力”仅用在地心引力的场合下,但无论繁体简体,都用“万有引力”一词。
繁体:牵引力;简体:牵引力;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牵引力 同上,也是避免“引力”的过度转换
繁体:广义相对论;简体:广义相对论;香港:广义相对论;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广义相对论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加上这一条
原始语言:Planck;繁体:普朗克;简体:普朗克;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普朗克 这是原先繁简转换的残留,原先繁体的称作普朗克,后被User:老陈订正为普朗克,故仍存在于此,现在已经可以删掉了
原始语言:Classical;繁体:经典;简体:经典;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经典 这个转换很重要,对于classical mechanics,台湾称经典力学,大陆称经典力学
原始语言:Complex plane;繁体:复平面;简体:复平面;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复平面 似乎有简体“复”的转换错误问题
原始语言:Coefficient;繁体:系数;简体:系数;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系数 同上
原始语言:Covariant;繁体:协变;简体:协变;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协变 这是也原先繁简转换的残留,原先简体的称作共变,后被我订正为协变,故仍存在于此,现在已经可以删掉了
原始语言:Detect;繁体:探测;简体:探测;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探测 简体中称作探测器,繁体称作侦测器,这个是物理和工程领域的习惯称呼问题,请不要理解为繁简都常用的同义词
原始语言:eigen;繁体:本征;简体:本征;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本征 这个是什么原因记不清了,应该可以删掉了
原始语言:Equation;繁体:方程;简体:方程;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方程 这是物理领域的习惯用词问题,例如简体用法为狄拉克方程,繁体用法为狄拉克方程,您可以去问问繁体用户如老陈是不是这样
原始语言:Gravitational; Gravity; Gravitational force;繁体:引力;简体:引力;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引力 前文已经说过繁体简体对于这个词的不同用法
原始语言:Hamiltonian mechanics;繁体:哈密顿力学;简体:哈密顿力学;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哈密顿力学 任何一本中文物理教科书都会用“哈密顿力学”,这是长年的习惯,而不是哈密尔顿或汉密尔顿(那个是NBA球星)
原始语言:Interaction;繁体:相互作用;简体:相互作用;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相互作用 这个转换很重要,请不要按照常用的同义词来理解
原始语言:Local;繁体:局部;简体:局部;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局部 简体中局部和局部都有见,但用局部的更多
原始语言:Plasma;繁体:等离子体;简体:等离子体;香港:等离子体;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等离子体 这个词是不是已被加入自动字词转换?如是可以删掉
原始语言:Redundancy;繁体:冗余;简体:冗余;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冗余 这个可能是顾及到简体“余”的一对多转换

另外我不知道您为什么要将此模板保护,希望您能够恢复被删除的必要内容并解除保护,谢谢。—迷走SuiDreamまきますか?まきませんか? 2008年10月22日 (三) 15:16 (UTC)[回复]

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迷走SuiDream 讨论页的留言[编辑]

我根据你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但是其中有几项还需要斟酌一下:

  • 原始语言:Classical;繁体:经典;简体:经典;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经典
    • 我把他修改成。因为这涉及到整个物理学条目的转换,而经典和经典都很常用,为避免转换错误,我把他精确了
  • 原始语言:Detect;繁体:探测;简体:探测;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探测
    • 同上,我精确成了探测器<->侦测器
  • 原始语言:Equation;繁体:方程;简体:方程;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方程
    • 这个转换可能会存在过度转换问题。因为物理学条目中会有很多数学的东西。而方程和方程在数学中都是会经常用到的,这个比较适合在单个条目中转换,而不要放在模板里
  • 原始语言:Gravitational; Gravity; Gravitational force;繁体:引力;简体:引力;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引力
    • 这个同样可能有过度转换问题,因为条目中简体使用引力的地方也会转成引力。这个建议在单个条目中转换
  • 原始语言:Hamiltonian mechanics;繁体:哈密顿力学;简体:哈密顿力学;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哈密顿力学
    • 我没有找到存在哈密尔顿或汉密尔顿的全局转换,因此就删除了
  • 原始语言:Local;繁体:局部;简体:局部;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局部
    • 这个二者混用的机会非常大,很容易造成过度转换。这应该属于用词问题,即使某些领域中专门用某一种词,但是过于常用,还是在单个条目中转换为妥
  • 原始语言:Plasma;繁体:等离子体;简体:等离子体;香港:等离子体;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等离子体
    • 等离子体对应的应该是等离子才对吧?

另外,保护模板是因为这个模板涉及很多条目的转换,防止破坏的。现在我改成了半保护--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22日 (三) 18:15 (UTC)[回复]

迷走SuiDream 在百无一用是书生讨论页的留言[编辑]

感谢您的回应,现在希望就余下的几个转换达成共识:

我认为余下的几个转换中多数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您要记得这是物理学转换模板,这些词使用时往往就是物理学领域中的含义。例如“经典”一词,它不单单出现在经典力学中,也包括“经典理论”、“经典量”等等多种组合用法,是否有必要一一加上?在物理学条目中用到经典一词的基本都是这个意思,与其为了避免过度转换不如在不需要转换的场合添加(不知道怎么显示出来,就是避免转换的符号)。同样的道理是引力-引力的转换,真正用到表示地心引力的引力的场合不多,不如单独使用避免转换的符号。

这些转换包括:经典、探测、方程(我的印象里简体中都是“XX方程”,即使数学里也是这样)、引力; 拿不准的是“局部”这个词; 同意哈密顿和等离子的修改。—迷走SuiDreamまきますか?まきませんか? 2008年10月22日 (三) 18:58 (UTC)[回复]

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迷走SuiDream 讨论页的留言[编辑]

我不能确定“经典理论”、“经典量”等物理学中用到的classical这个词,在繁体是否都是经典?探测,探测也是同样道理。引力,引力用单独转换我觉得要比集中转换错误率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23日 (四) 12:45 (UTC)[回复]

还有,向量和矢量我不太确定物理学中是否简繁体都用法不同?至少简体用向量的地方也很多。还有就是黏性和粘性,至少在我所从事的化工领域,粘性算是正规写法,但是很多人还是用黏性,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这样用的更多。这似乎不能算是简繁体差异--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23日 (四) 12:51 (UTC)[回复]

老陈在迷走SuiDream 讨论页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讨论页的留言[编辑]

关于繁简转换的问题,我认为 Template:CGroup/Physics 是一个很好的模板,支援的繁简转换软件功能很强。正确地使用可以给予读者相当大的帮助;但不正确地使用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每一个在繁简转换表内的人名或术语,都有其需要特别繁简转换的原因,考据和历史背景。所以,我认为任何删改都应该审慎考虑,三思而后行。我建议将这些讨论移至 Template talk:CGroup/Physics 。这样,每一位物理条目编辑者都能够贡献他们宝贵的意见。以后,说不定还会碰上同样的问题。假若,没有异议,明天,我会将所有相关讨论移至 Template talk:CGroup/Physics 。祝平安!老陈 (留言) 2008年10月24日 (五) 00:24 (UTC)[回复]

关于“方程”还是“方程”的问题[编辑]

这里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在简体的物理书籍中可以说99.9%不会出现“方程式”的用法。我知道化学里是叫做化学方程式,但这个模板所用到的条目中基本不会出现物理领域以外的“方程”,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简体“方程式”转成繁体“方程式式”的情况不会出现。这里先做了更改,如有异议还请发表意见和看法。致谢—迷走SuiDreamまきますか?まきませんか? 2008年11月4日 (二) 16:33 (UTC)[回复]

建议[编辑]

建议向量不转换。 增加幺正(简)与幺正(繁)的转换(这两个字无法自动处理)。--刻意2 2008年11月4日 (二) 16:38 (UTC)[回复]

简体中,数学领域称向量,物理领域称矢量,这是物理模板因此需要转换。幺正(简)与幺正(繁)从我这里看转换没有问题,请见酉矩阵迷走SuiDreamまきますか?まきませんか? 2008年11月4日 (二) 16:43 (UTC)[回复]
但很多领域就是数学和物理共同的,今天我和老陈讨论过位置向量。--刻意2 2008年11月4日 (二) 16:47 (UTC)[回复]
如果非要正名的话,这个词我一直称作位置矢量,可以参考一下分别google两个词的结果—迷走SuiDreamまきますか?まきませんか? 2008年11月4日 (二) 16:50 (UTC)[回复]
从么正(繁)转换到幺正(简)似乎有问题,请参阅算符。-老陈 (留言) 2008年11月5日 (三) 05:15 (UTC)[回复]

Heisenberg[编辑]

老陈您好,对于Heisenberg一词,大陆译作海森堡很常见(如曾谨言的《量子力学》),海森伯当然也是一种译法,但我认为如果两种译法并存并且有一种和繁体相同的话就可以避免转换。一个例子是Kerr,这个根据查询在繁体中克尔和克而的译法都有,但简体一般译作克尔,因此就统一做克尔从而不在这个列表中出现。不知您意向如何,先致谢—迷走SuiDreamまきますか?まきませんか? 2008年11月7日 (五) 16:18 (UTC)[回复]

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我会依照您的建议,删除海森堡项目。老陈 (留言) 2008年11月8日 (六) 01:27 (UTC)[回复]

eigen[编辑]

繁简转换计算机程序无法将本征(简)转换到本徵(繁),建议重新加入以下项目:

一星期内,如无异议,我将会将此项目加入繁简转换模板。老陈 (留言)2008年12月1日 (一) 06:57 (UTC)[回复]

《数学名词》1993年翻译为本征向量、本征值,可能是和特征多项式放在一起搞久了,用特征向量的数学数可能多一点。按照标准数学上也应该是本征。--刻意 2008年12月28日 (日) 17:57 (UTC)[回复]

卡西米尔[编辑]

那天我看到喀希米尔(繁体),我在百度上搜到了卡西米尔比较多(23 300:46),不知道是否如此。(个人观点,si 译为西比希准确,hi 才翻译为希,发言有尖团的同学应该明白)--刻意 2008年12月19日 (五) 05:52 (UTC)[回复]

应该是这样,Casimir这个项目是我很早就想添加的,但一直没有行动。—迷走SuiDreamまきますか?まきませんか? 2008年12月19日 (五) 14:53 (UTC)[回复]

“常量”和“常数”有什么区别吗?[编辑]

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量,我感觉好像在使用中没有什么区分呢,简体中普朗克常数、玻尔兹曼常数,为何阿伏伽德罗这里就成了常量?。其实google的结果反而是阿伏伽德罗常数更多……—迷走SuiDreamBCS Championship! Go Gators! 2009年6月1日 (一) 14:46 (UTC)[回复]

国立编译馆的物理部门大多翻译为“常数”或“恒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数学部门也翻译为“常数”。但是,除了少数术语,像精细结构常数耦合常数等等,物理部门却大多翻译为“常量”。大概是因为数学部门通常涉及数目的方面,而物理部门则涉及物理量方面。若直接由中翻英,常数可翻为 “constant number” ,常量可翻为 “constant quantity” 。至于更详细地分析内中涵意,恐已超过我本行范围,需要请教中文造诣较深厚人士。—老陈 (留言) 2009年6月2日 (二) 05:08 (UTC)[回复]
《GB 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将“常量”和“常数”并提,也没有明确指出其区别。但规定了“量 = 数值 · 单位”,或许可以理解为:常量是有单位的物理量,常数是没有单位的数值;常数加上单位就是常量,常数就是常量的数值部分。现在的一些用法大多是习惯上的,不是很严谨,个人观点!——LORD Charles留言? 2009年8月15日 (六) 06:14 (UTC)[回复]
谢谢 LORD Charles 的意见。请问《GB 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源出何处?能否加以说明?—老陈 (留言) 2009年8月21日 (五) 04:16 (UTC)[回复]
《GB 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是现行的中国国家强制性标准。可参见:中国标准在线服务网。 ——LORD Charles留言? 2009年8月21日 (五) 11:49 (UTC)[回复]
我已查看过此网站。它的功能和职责类似美国的 NIST 。—老陈 (留言) 2009年8月24日 (一) 05:04 (UTC)[回复]

{{CItem|zh-tw:亞佛加厥常數;zh-cn:阿伏伽德罗常量;zh-hk:阿佛加德羅常數;|original=Avogadro constant}}

但是无论如何,简体里面,“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用法远远比“阿伏伽德罗常量”的用法高得多。而且“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个称呼在大陆难道没什么人知道或使用?繁简转换不应该用来做正名之用。只有不同地区用词之间互不通用的时候才应该转换。阿伏伽德罗常量的问题是应该做单向转换,也就是简体的阿伏伽德罗常量在繁体下应该显示为“阿佛加德罗常数”或“亚佛加厥常数”,而繁体转成简体则应该显示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3月18日 (五) 02:02 (UTC)[回复]

重力—引力[编辑]

G——重力,在大陆的教科书中就是使用的“重力”,而非“引力”;而“Loop quantum gravity theory”在大陆使用圈量子重力论也是能被接受的。
以此请考虑以下的转换: 原始语言:Gravitational; Gravity; Gravitational force;台湾:重力;大陆:引力
原始语言:Loop quantum gravity theory;台湾:迴圈量子重力理論;大陆:圈量子引力论
——LORD Charles › 留言? 2009年8月15日 (六) 06:46 (UTC)[回复]

现在有了重力—引力转换,可是在大陆所说的“重力”的时候又会被过度转换了。真是恼火啊!--- [.Z]是个超没性格的人|正在努力成为维基小正太 --- 2010年1月3日 (日) 06:27 (UTC)[回复]
基本上,英文术语gravity, gravitation, gravitational 都拥有一个同样的拉丁字根gravitat-。但是,中文却将这些英文术语翻译成引力和引力两类术语。在数学上,这状况称为一对多映射。问题是,对于这状况,没有任何双射函数可以做双向映射。我觉得一种可行的补救方法是删除这些术语的繁简转换,让条目编写者自行处理这问题。—老陈 (留言) 2010年1月4日 (一) 07:19 (UTC)[回复]
暂时移除以下代码
{{CItem|zh-tw:重力;zh-cn:引力|original=Gravitational; Gravity; Gravitational force}}<!-- 大陆常用“引力”,“重力”只用于特指地球的引力,而其他星体的一般用“引力”,尤其是星体与星体之间;港台则均称做“重力” -->
理由是以港澳繁体浏览Gravitation时,“引力”被强制转成“重力”。--Rx5674 (留言) 2011年3月1日 (二) 15:08 (UTC)[回复]

港澳繁体不都是用引力吗?“以港澳繁体浏览Gravitation时,“引力”被强制转成“重力””不是正投其所好吗?那这样为何要删此转换呢?光辉十月 (留言) 2011年3月1日 (二) 18:08 (UTC)[回复]

不是,见(物理)课程及评估指引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5999/phy_final_c.pdf 第34页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5999/phy_final_e.pdf 第38页
香港译Gravitation为引力
--Rx5674 (留言) 2011年3月2日 (三) 10:38 (UTC)[回复]

香港译名应该跟随大陆还是台湾?[编辑]

大陆译名可以参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台湾译名可以参考国立编译馆。但是,在香港的网页却几乎搜索不到这些名称(如[1][2])。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香港的大学都是用英文授课。那么香港的译名应该跟随大陆还是跟随台湾呢?--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1月6日 (三) 18:59 (UTC)[回复]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很抱歉,我对于香港的状况并不清楚,不能够回答您的问题。您可以在香港的政府网站提出这问题,或许会得到满意的答案。—老陈 (留言) 2010年1月8日 (五) 05:22 (UTC)[回复]
在www.google.com.hk搜索了几个名词,发觉大陆的译名在香港一般比台湾的译名常用:[3][4][5][6][7][8][9][10]。--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1月8日 (五) 12:41 (UTC)[回复]
从已经列出的几个有香港译名的转换来看确实是如此—迷走SuiDreamBCS Championship! Go Gators! 2010年1月8日 (五) 16:23 (UTC)[回复]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网站有提供考试课程(Exam Syllabuses),有中文版及英文版课程,可以通过对照找出译名,所用字眼应该有代表性。会考课程即是中学程度,一些其它地区属于大学程度的用词,可在高考课程找到。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10年1月22日 (五) 11:08 (UTC)[回复]

连心力-有心力[编辑]

上述转换中,大陆并不存在有心力的说法,只有向心力,离心力的说法,请确认是否为向心力。

西泥 2010年1月21日 (四) 13:51 (UTC)

请阁下自行Google解答疑惑……—迷走SuiDreamBCS Championship! Go Gators! 2010年1月21日 (四) 14:15 (UTC)[回复]

Vector[编辑]

原始语言:Vector;台湾:向量;大陆:矢量;

有这个说法吗?——虞海 (留言) 2010年10月10日 (日) 15:03 (UTC)[回复]

大陆好像向矢兼用啊,物理里面“矢”多些,数学里面“向”多些。——虞海 (留言) 2010年10月10日 (日) 15:0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