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XComhghall/Wiki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主页 用户页留言 讨论页简介 关于在下基本 编辑、社群、方针进阶 技术、膜板、膜术字索引 用户子页面刷新 清除快取

夏文 Wikipedia 的社群、共识、方针、指引、论述,条目、页面,编辑、移动、合并、创建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

词源[编辑]

Wiki#词源

WikiIPA[ˈwɪ.kiː],<WICK-ee>,或 [ˈwiː.kiː],<WEE-kee>)取自 HawaiiWiki Wiki 公车,源自 Hawaii 语 wiki,本义为“快速”。[1] Wiki 的夏语翻译有维客、围纪、快纪、共笔、与维基等等,其中“维基”一词是夏文 Wikipedia 人特别为 Wikipedia 而创,属于 Wiki 媒体的专用术语。随着“维基”一词能见度增加,常被泛用为 wiki 的主要音译名。[2]

使用者[编辑]

贡献[编辑]

User: XComhghall . . .
所有的贡献,建立使用者的日期、时间,与权限。外部统计、分析。 https://xtools.wmflabs.org/ec/zh.wikipedia.org/XComhghall
所有的贡献。 Special: 使用者贡献/XComhghall
贡献次数,建立使用者的日期、时间等。外部统计。检查是否符合回退员、巡查员、自动确认使用者的资格。 https://zhwiki-qualifications-check.toolforge.org/?type=rollbacker&user=XComhghall
对条目的贡献。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 使用者貢獻&namespace=0&target=XComhghall
建立的页面。外部统计、分析。 https://xtools.wmflabs.org/pages/zh.wikipedia/XComhghall
建立的页面。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 使用者貢獻&newOnly=1&target=XComhghall
建立的条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 使用者貢獻&namespace=0&newOnly=1&target=XComhghall
被删除的贡献。仅管理员可见。 Special: 删除的贡献/XComhghall

更名[编辑]

日志[编辑]

User: XComhghall . . .
执行的所有公开日志,默认。 Special: 日志/XComhghall
执行的所有公开日志,包括所有额外日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Special: 日誌?user=XComhghall&wpfilters[]=thanks&wpfilters[]=patrol&wpfilters[]=tag&wpfilters[]=newusers
与其使用者页面,为目标的日志,包括所有额外日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Special: 日誌?page=U: XComhghall&wpfilters[]=thanks&wpfilters[]=patrol&wpfilters[]=tag&wpfilters[]=newusers
权限、与变更权限的日志。 Special: 使用者权限/XComhghall
权限,与建立使用者的日期、时间。使用者清单中,该页列出的第一位使用者。 Special: 使用者清单/XComhghall
被封锁的日志。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 日誌/block&page=U: XComhghall

社群[编辑]

共识[编辑]

主条目:Wikipedia: 共识(方针)

共识可以经很多方法产生,可能是一些民意测验,但民意测验只应被视为理顺讨论,而不应被视作投票。共识最终将根据支持和反对该议题的论点质素所决定,同时经过维基百科方针的审视,而不应通过简单计票统计多数来决定。

社群的共识是最高的。任何使用者或管理员的意见或观点都不能取代、胜过、或越过社群的共识。

根据 Wikipedia: 管理员解任投票/武藏 #有关元维基对于本项投票的答复

管理员并没有丝毫特殊权威的光环,在编辑责任方面,他们与其他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管理员只是一群维基百科的使用者,由于他们看起来值得信任并提出了善良请求,而将基于正常运作及安全考量的某些功能限制从他们身上解除。应当指出的是,管理员没有任何高于其他使用者的特权,唯能实现社群讨论所得的共识。维基百科运作之初,所有的使用者都能做管理员的事情;现在,原则上,大家仍应这样。即使未被赋予额外的管理功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如管理员般行事,只要他们不冒称是管理员。

联络[编辑]

Wikipedia: 邮件列表 邮寄清单,mailing lists

方针、指引、与论述[编辑]

Wikipedia 方针与指引 Wikipedia: 方针与指引

Category: 法律方针

Category: 编辑指引 Category: 格式指引

Wikipedia:论述

  • 操作指南、资讯页、辅助说明

著作权[编辑]

“Wikipedia:著作权信息”法律方针 § 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您为维基百科所贡献的任何资料都将无条件地在CC BY-SA 3.0下公开发行。因此如果您有意参与的话,您必须授权使用该授权条款”。

“Wikipedia:用户页”编辑指引 § 我的用户页上可以放些什么内容?:如果您希望为您的贡献追加除《知识共享 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协议》《GNU 自由文档授权条款》之外的授权条款,或希望将您的贡献释出至公有领域,请在您的用户页上予以说明。但无论您有没有特别加上这些授权条款,您在维基百科所作的所有编辑均会依《知识共享 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协议》(CC-BY-SA-3.0)及《GNU 自由文档授权条款》发布。

礼仪[编辑]

在与他人的争论中,您可以考虑

离开或找寻其他的维基百科条目使您分心——中文维基百科上有1,422,106条目呢!参加一个专题,或参与修改需要关注的页面清理。您也可以开始新的文章

——礼仪 § 维基礼仪的原则

编辑战[编辑]

Wikipedia:编辑战”方针

回退不过三(WP:3RR,3-revert rule):一位编辑者对于一个 Wikipedia 页面,24 小时内回退不过三。鼓励自我要求回退不过一(1RR)或回退零容忍(0RR)。

如认为回退过三必要且合理,但不属于上述例外情况之一,请确保留下明确的编辑摘要或在讨论页的单独分段中阐明例外的原因。

建议不要回退,而是尝试解决争论,或针对特定的问题,前往相应的布告板求助,例如提报可能违反编辑战方针编辑的 Wikipedia:管理员布告板/3RR

争议解决指引 § 冷处理

大多数争议不需要紧急处理,请给自己和对方一些时间。此时,深呼吸并睡一觉对情绪缓和很有帮助。千万不要着急!休息放松之后,您能随时到该页面的页面历史找到您最后编辑的版本,并将其和现行版本对照是否还有您认为需要修改的内容。

在稳定自己情绪的同时,您或许能尝试编辑其他页面,而您也可能会在这些页面中做出许多具建设性的贡献;您也能在适当的时候继续编辑该页面,此时之前的争议或许已不存在或顺利解决了,而对方也可能已经释怀,更好的是页面可能获得了改善。如果争议又重启了,其他编者也许会对此议题感到好奇进而提出更多不同的观点,而您也能从这些观点中得知与自己不同的想法。

此方式在解决与新手的争议中格外有效,因为这样能给新手一个熟悉维基百科方针、指引、行为准则和社群策略的机会,而资深的使用者也能借此累积解决争议的经验。

Help: 编辑冲突操作指南

禁傀儡,禁真人傀儡。真人傀儡即,召集亲朋好友等在 Wikipedia 上为自己发声,如同傀儡一般,只不过是真人操作,不是同一个人拥有多个傀儡。

Wikipedia: 不要为阐释观点而扰乱维基百科 #打维基规则的擦边球(指引):例,每天回退一个条目的编辑 3 次,而不违反任何规则以保持‘清白’,或作出 50 次无意义的编辑,以获得自动确认用户权限。在没有违反 Wikipedia 原则的情况下对 Wikipedia 发展进行扰乱。

Wikipedia: 投票不能代替讨论(论述)。私以为,讨论形成、影响、确定共识,意见调查或问卷(投票)显示、辨识共识。

权限[编辑]

帽子收集狂[编辑]

主条目:WP: HATC

形容热衷于在 Wikipedia 与其他计划上申请权限,且仅为炫耀、吹嘘、或增加自信,而不适当、妥善使用权限的用户。

决定是否授予权限的管理员、行政员,与参与投票的用户均应考虑申请权限的用户是为了反破坏、维护 wiki,还是为了收集“帽子”。

没有某项权限不代表您缺乏经验或资格不够。许多用户没有回退权,但这不影响他们使用 Twinkle 回退破坏。档案移动员寥寥无几,但这可能说明,仅有为数不多的人关心档案名字空间。而且,即使有了档案移动权限,也不代表您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管理员信任您的能力足以处理一些事情罢了。

一些管理员向可信用户授予权限,是为了预防他们不停地申请权限。

全域更名者[编辑]

global renamer

Request username changes via Meta: Special: GlobalRenameRequest or Special: GlobalRenameRequest(本地), or renamers@wikimedia.org (email).

IRC channel #wikimedia-rename IRC://.

mail: global-renamers. Private mailing list at lists.wikimedia.org, for internal communication only.

管理人员[编辑]

本地社群的管理人员,包括界面管理员、管理员、行政员、使用者查核员、与监督员。

投票资格[编辑]

主条目:Wikipedia: 人事任免投票资格(方针)

在管理人员上任投票或解任投票联署开始前,注册满 7 天,且符合以下 3 项条件至少 1 项者,有权投票。以下编辑均指在夏文 Wikipedia 的编辑,不含明显的破坏或测试:

  1. 上任投票或解任投票联署开始 1 月前,编辑至少 100 次,且在投票或联署开始前 3 月内,编辑至少 1 次(不包括使用者页面或使用者讨论页),
  2. 编辑至少 3000 次,
  3. 编辑条目至少 1500 次。
//tools.wmflabs.org/jimmy/cgi-bin/rfa.py?title={{FULLPAGENAMEE}}

//tools.wmflabs.org/jimmy/cgi-bin/rfa.py?title=User:XComhghall/Wiki

https://jimmy.toolforge.org/cgi-bin/rfa.py?title={{FULLPAGENAMEE}}

https://jimmy.toolforge.org/cgi-bin/rfa.py?title=User:XComhghall/Wiki

检查当前或指定页面,留下签名、参与投票的所有用户的投票资格。仅适用于 Wikipedia 命名空间。

投票[编辑]

Wikipedia: 申请成为管理人员#评估结果

管理人员投票通过需要“有效支持票数 25 票或以上,且有效的支持票占总有效票的 80%。”

和平奋斗救地球的 RFA 投票中,行政员 AT, Ffaarr, Kegns, Stang、与 JWong 议决:“考虑到支持率长时间在百份之八十上下窄幅上下,在最后一日票数仍有波动,甚至最后一小时支持反对方均有所增加。遂一致决定延长选举一周。而由于选举需要候选人高强度参与,是故谨请和平奋斗救地球就此表达意向。延长时段由候选人正面回复三小时后开始。”[3]

据此,或认为,候选人应保留在行政员提议延期后,选择是否延期的权利。

行政员、用户查核员、监督员[编辑]

社群对行政员、使用者查核员、与监督员的要求比对管理员的要求更高,这体现在需要更多的支持票数 [实际上仍为 25 支持票,80% 支持率]、能够正确回答其他编辑的提问,以及更严格的筛选标准。行政员、使用者查核员、与监督员建议应连续担任管理员 3 个月或以上,没有违反维基规则或滥用管理员权限的不良纪录,并积极行使管理员权限。

此外,用户查核员与监督员候选人必须年满18岁,达居住地法定成人年龄,并签署非公开信息保密协议。相关操作请至 Meta: Access to nonpublic personal data policy/Noticeboard 页面了解并完成。

行政员[编辑]

bureaucrat

mail: wikizh-bureaucrats,私人邮件列表。

监管员[编辑]

steward

全域用户组,对所有公开的 Wikimedia 计划拥有完全的权限。可在技术层面上更改所有本地与全域用户权限、更改全域账户的状态与名称。具有管理员与行政员具有的所有权限。

监管员可在没有本地管理员与行政员的 Wikimedia 计划中充当管理员与行政员。

监管员使用权限,受方针严格限制。当有本地用户可以使用一些权限时,监管员不会使用这些权限,紧急情况除外。

监管员不是仲裁员或调解员。请尝试本地解决小规模 Wikimedia 计划中的冲突。如果无法本地解决,请在元 Wiki 上提交 Meta: Request for comment

因为监管员可以访问个人资料与被隐藏的数据,监管员必须签订保密协议。

当前,Wikimedia 运动中一共有 37 位监管员。

监管员是志愿者,不为 Wikimedia 基金会工作。由全球维基媒体社区通过每年 1–2 月举行的年度监管员选举产生。

破坏[编辑]

单用途账户[编辑]

单一用途账户,single-purpose account,SPA

仅编辑少数几个条目,或出于同一目标,编辑多个条目的注册或 IP 账户。许多单用途账户被证明为拥有特定兴趣、善意的编者,但也有许多单用途账户,看似为宣传或展示其赞同的观点,进行编辑。Wikipedia 禁止宣传个人观点。因此,有经验的编者在处理具争议的条目时,经常会特别注意单用途账户的编辑活动。

在夏文 Wikipedia,仅或主要参与特定讨论、投票的账户,亦称为“单用途账户”。

单用途账户不一定是傀儡。若称“一次性账户”,则有傀儡的含义。

格式[编辑]

“Wikipedia:格式手册”(格式指引)

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

页面[编辑]

Special: 最新页面

Help: 章节

__NOTOC__ 不显示目录。

__NOEDITSECTION__ 禁止编辑章节。

Special: 连入页面 查询连入页面。

标注[编辑]

顶注 EN: hatnote

消歧义[编辑]

{{otheruses}} {{about}} {{for}}

{{dablink}} 别名:主条目消歧义。已停用,建议以 {{about}}{{for}} 等替代。

重新导向[编辑]

{{redirect}} {{redirect2}} {{redirect3}}

参见[编辑]

{{further}} 显示“更多资讯”。

{{see also}} 显示“参见”。用于章节顶部,不适用于序言或文末的“参见”章节。指向章节的连结会自动格式化为 page § section,如同 {{section link}}

{{main}} 显示“主条目”。

代码 效果
代码为
<div role = 'note' class = 'hatnote navigation-not-searchable'>參見:[[U: XComhghall]]</div>
文字。文字。
可简化为
<div class = 'hatnote'>參見:[[U: XComhghall]]</div>
文字。文字。
近似
<small style = 'padding: 2em'>參見:[[U: XComhghall]]</small>
文字。

参见:U: XComhghall

文字。

翻译[编辑]

{{translated page | en | User:XComhghall}}

此处的模板应该放置在讨论页User talk:XComhghall/Wiki

合并[编辑]

手动合并完成后,于合并目标与合并来源的讨论页添加以下二个模板。

{{Merged-from |User: XComhghall| 2020 年 8 月 8 日 <nowiki />}}

{{Merged-to |User: XComhghall| 2020 年 8 月 8 日 <nowiki />}}

{{{1}}} 前方的空格不显示,后方的空格显示。 User: XComhghall  = User: XComhghall .

若合并来源与合并目标修订历史的时间没有重叠,需要合并修订历史,可以在合并完成后,在 Wikipedia: 移动请求请求管理员合并修订历史。但是,若两页面修订历史的时间相互交错,合并的修订历史将难以阅读,则不宜为之。

  • 合并无法取得共识,或可能引起争议,或
  • 对此主题不熟悉,或因为其他原因,无法自行完成合并,

可以在 Wikipedia: 合并请求请求其他编者协助。

移动[编辑]

自动确认用户可以使用“移动”功能重新命名页面,但要求

  1. 移动页面没有受到“移动全保护”或“全保护”保护,且
  2. 移动目标不存在。新名称、新标题的页面不存在。或
    1. 新页面无内容或是重定向页,且
    2. 没有修订历史。

若自动确认用户无法移动页面,可以在 Wikipedia: 移动请求 请求管理员协助。

条目[编辑]

Special:最新页面

Wikipedia:新页面巡查”方针

参考资料[编辑]

{{rp | 頁碼}}

這是一段文字。<sup>[[參考資料|[3]]]</sup>{{rp|33}}

这是一段文字。[3]:33

{{r | ref name 1 | ref name 2 | ref name 3 | page1 = 35 | page2 = 104–105 | page3 = 74–75}}

然后在参考资料章节以 ‎<ref name = 'ref name 1'> . . . ‎</ref> 等列出参考资料。

{{reftalk}}

地区字词[编辑]

地区字词[编辑]

Wikipedia:地区词处理(说明)

  • 繁体(zh-hant):zh-tw, zh-hk, zh-mo
  • 简体(zh-hans):zh-cn, zh-sg, zh-my

“A 涵盖 B”义为,“若指定 A 而不指定 B,则 B 与 A 相同”。

任一地区字词涵盖相同字形(繁体或简体)的其他地区字词,但不涵盖该字形本身(繁体或简体)的字词。

zh-hk 与 zh-mo 彼此涵盖。zh-cn 与 zh-sg 彼此涵盖。

zh-hk 优先于 zh-mo,涵盖 zh-tw。zh-sg 优先于 zh-cn,涵盖 zh-my。

参见 User:XComhghall/沙盒/hs conversion

MediaWiki 与夏文 Wikipedia 专有用语转换组:Module:CGroup/MediaWikiModule:CGroup/MediaWiki_special

汉语地区用词差异列表

字词转换[编辑]

{{NoteTA}}

标题转换优先于全文转换。全文转换涵盖标题。

双向转换按照前述涵盖规则。单向转换没有涵盖规则,须分别指定各地区字词。zh, zh-hant, zh-hans 均无效。

{{NoteTA/MediaWiki}}

{{地區用詞2}} {{地區用詞}}

连结[编辑]

章节[编辑]

T: Section link

代码 效果
{{slink | User talk:XComhghall | 新用戶歡迎}} User talk:XComhghall § 新用户欢迎
{{slink | User talk:XComhghall | 新用户欢迎 | nopage = y}} § 新用户欢迎
{{slink | U: XComhghall/wiki | 社群}} U: XComhghall/wiki § 社群
{{slink || 社群}} § 社群

Anchor[编辑]

{{anchor | name}}

Create an anchor that can be linked to an anchor like a section.

Magic words[编辑]

{{SERVER}} = //zh.wikipedia.org

{{SCRIPTPATH}} = /w

Fullurl[编辑]

{{fullurl:page|query}}

{{fullurl:wp|diff=9999&oldid=1111}}

= //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p&diff=9999&oldid=1111

{{fullurl|page|query|label}}

{{fullurl|wp|diff=9999&oldid=1111|label}}

= label

= [{{fullurl:wp|diff=9999&oldid=1111}} label]
= [//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p&diff=9999&oldid=1111 label]
= label

EN Wikipedia{{fullurl:}} 会重新导向至 {{fullurl}},连结至当前页面。夏文 Wikipedia{{fullurl:}} 也重新导向至 {{fullurl}},但 {{fullurl}} 仅产生 [{{fullurl:{{{1}}}|{{{2}}}}} {{{3}}}]。差距不大,但观感差很多。

Querylink[编辑]

{{querylink|query|label|qs=page}}

{{querylink|diff=9999&oldid=1111|label|qs=wp}}

= label

= [{{fullurl:wp|diff=9999&oldid=1111}} label]
= [//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p&diff=9999&oldid=1111 label]
= label

label 参数为空,query 即是label。

Oldid[编辑]

{{oldid | page |oldid | version | label}}

{{oldid | wp |1111 | version }}
= wp 的 version

{{oldid | wp |1111 | 4 = label}}
= label


= [{{fullurl: wp | oldid=1111}} label]
= [//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p&oldid=1111 label] = label

[{{fullurl: ___ | diff=___&oldid=___}}&diffonly=1 label] 使用方式见 #Diff


[[Special: 固定链接/1111 |label]]
= label

Special: 固定链接 Special:Permalink Special:PermaLink Special:Permanentlink Special:PermanentLink  Special: 固定連結

Diff[编辑]

{{diff|title|diff|oldid|label|diffonly=yes}}

{{diff|wp|9999|1111|label|diffonly=yes}}

= label

= [{{fullurl:wp|diff=9999&oldid=1111}}&diffonly=1 label]
= [//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p&diff=9999&oldid=1111&diffonly=1 label]
= label

[{{fullurl:wp|oldid=1111}}
= [//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p&oldid=1111]
= [1]

[{{SERVER}}{{SCRIPTPATH}}/index.php?diff=9999&oldid=1111&diffonly=1 label]
= [//zh.wikipedia.org/w/index.php?diff=9999&oldid=1111&diffonly=1 label]
= label

[{{SERVER}}{{SCRIPTPATH}}/index.php?oldid=1111]
= [//zh.wikipedia.org/w/index.php?&oldid=1111]
= [2]

形式[编辑]

<span class="plainlinks"></span> 将外部链接以内部链接的形式显示。

表格[编辑]

CSS 属性资料:
EN: Wikipedia: Catalogue of CSS classes/Wikitable
mediawiki/resources/src/mediawiki.legacy/shared.css

行列标题[编辑]

Column headers are identified by ! scope="col" | instead of |. Row header are identified by ! scope="row" | instead of |. Each header cell should be on a separate line in the wiki-markup. The scope="col" and scope="row" markup should be used for column and row headers in all data tables because it explicitly associates the header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ells, which helps ensure a consistent experience for screen readers. The Manual of Style requires the use of scope for column headers.

Header cells typically render differently from regular cells, depending on the browser. They are often rendered in a bold font and centered. If this rendering is not desired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he table can be styled with the 'plaincolheaders', 'plainrowheaders', or 'plainheaders' class which left-aligns the row headers and removes the bolding.

代码 效果
{| class = 'wikitable plainrowheaders'
 |+ The table's caption
 ! scope="col" | Column header 1
 ! scope="col" | Column header 2
 ! scope="col" | Column header 3
 |-
 ! scope="row" | Row header 1
 | Cell 2 || Cell 3
 |-
 ! scope="row" | Row header A
 | Cell B || Cell C
|}
The table's caption
Column header 1 Column header 2 Column header 3
Row header 1 Cell 2 Cell 3
Row header A Cell B Cell C

形式[编辑]

居中[编辑]

Tables can be centered by {| style =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border: none'. border: none avoids an unsightly empty column in tables narrower than the browser window on Android Chrome.

These centered tables don't float, that is, no text appears to either side.

自动生成[编辑]

Semantic MediaWiki (SMW) is a free, open-source ex­ten­sion to MediaWiki – the wiki soft­ware that pow­ers Wikipedia – that lets you store and query data with­in the wiki's pages.

— Is it compatible with Wikipedia?

{{#ask:
 [[Category:City]]
 [[Located in::Germany]] 
 |?Population
 |?Area#km²=Size
 |mainlabel=City
 |sort=Population
 |order=descending
 |headers=plain
}}

形式[编辑]

{{ruby}}

{{overset}}

讨论[编辑]

{{reply to}}{{re}}

{{re | XComhghall}} = @[[User:XComhghall|XComhghall]]:

@XComhghall = @XComhghall

{{talkback | page | section}}

您有新的留言 您好,XComhghall。您在Page的对话页有新的留言或与您有关的消息。
您可以通过移除{{Talkback}}随时移除本通知

{{talkback | page | section | ts = ~~~~~}}

您有新的留言 您好,XComhghall。您在Page的对话页有新的留言或与您有关的消息。
此回复通告添加于~~~~~,您可以通过移除{{Talkback}}随时移除本通知

::::::{{approve}}
{{outdent|::::::}}
{{oppose}}

(+)赞成

(-)反对

{{Talk quote inline}}

Category:投票模板
{{User:XComhghall/discuss|approve}} {{User:XComhghall/discuss|support}} {{User:XComhghall/discuss|滋磁}}
(+)赞成 (+)支持 (+)滋磁
{{User:XComhghall/discuss|neutral}} {{User:XComhghall/discuss|ditto}} {{User:XComhghall/discuss|oppose}}
(=)中立 (▲)同上 (-)反对
{{User:XComhghall/discuss|so}} {{User:XComhghall/discuss|os}}
(±)支反 (∓)反支
{{User:XComhghall/discuss|question}} {{User:XComhghall/discuss|reply}} {{User:XComhghall/discuss|add}} {{User:XComhghall/discuss|correct}}
(?)疑问 (:)回应 (*)补充 (*)修正
{{User:XComhghall/discuss|comment}} {{User:XComhghall/discuss|object}} {{User:XComhghall/discuss|protest}}
(!)意见 (?)异议 (!)抗议
{{User:XComhghall/discuss|suggest}} {{User:XComhghall/discuss|declare}} {{User:XComhghall/discuss|remind}}
(*)建议 (※)声明 (※)提醒
{{User:XComhghall/discuss|attention}} {{User:XComhghall/discuss|kremind}} {{not vote}} {{all}} {{noconsensus}}
(※)注意 (♥)温馨提示 这不是投票 总结
无共识
{{vk}} {{vm}} {{vmp}} {{vr}} {{vnp}} {{vd}} {{vkd}} {{vdk}} {{保除删留}} {{删留保除}}
(○)保留 (±)合并 (►)移动 (►)重定向 新方案 (×)删除 (○×)保除 ○)删留
(○×)保除
○)删留
○)删留
(○×)保除

{{like | num = 1}}

{{reflist-talk}}

存档[编辑]

{{存檔至 | User talk: XComhghall}}

{{存档至}}

{{bot-directive-archiver |keep}}

Parameter 2, 3 values: archive-to, no-archive-begin|ID, no-archive-end|ID

{{不存檔 |補充說明}}

本讨论章节会维持开放,暂时不按最后意见发表时间存档,补充说明。欲让机器人存档,请移除本模板。留言请置于本模板上方。

移动[编辑]

{{移動至 |User talk: XComhghall| sign = ~~~~ | reason = 理由。}}

{{移动至}}

{{移動自 |User talk: XComhghall| sign = ~~~~}}

上方二模板,{{{1}}} 前方的空格不显示,后方的空格显示。 User talk: XComhghall  = User talk: XComhghall .

{{移自互助客棧 |~~~~| 條目探討}}

text
text
text</div>

text

text

text

关闭[编辑]

{{archive top}}

{{archive bottom}}

{{delh | class = incollapsed}}
text
text
text
{{delf}}

Wikipedia: 非管理员关闭讨论

不合适的发言[编辑]

Template:Inappropriate comment

{{inappropriate comment
|action = collapse
|reason = 無關的討論。  ~~~~
|comment =
text
text
text}}

{{deltalk | user = XComhghall | ~~~ | 時間 | reason = 理由}}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理由,已由 ~~~ 于 时间 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

使用者页面[编辑]

mw:Help:Extension:GlobalUserPage

Create your user page on the central wiki. On Wikimedia projects, your Meta user page is your global user page.

念功惟德[编辑]

愿 神 赐平安于所有这里列出来的、没有列出来的人,以及屏幕前的你。

尊崇[编辑]

上海与 San Francisco 之圣 Ioann

问好[编辑]

以下标注中,MF 表示男性女性st 表示使用简体繁体THOLSF 表示台湾香港澳门大陆海外、与外国人。10 表示倾向于支持反对理性、客观、中立等普世与维基价值。

3[编辑]

建议您对以下编者保持友善:

Wetrace tT、+ Wolfch tT、+ 耶叶爷 sL、+ Este Momento sL魔琴

Deryck_Chan(en Wikipedia 管理员)tH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sL 君为什么会被叫做“犬风船”?

Bluedeck tL 君为什么夏令时是 UTC-5,标准时却是 UTC-4?

4[编辑]

建议您对以下编者保持友善:

A1Cafel(B dash)、小过儿User:Xiplus(A2093064)、Wong128hk游魂

爱子棋枰虽然才 13 岁,2020-12-27 至 2021-09-03,已创建至少 143 个条目。

封禁

守望者爱孟、Galaxyharrylion、金牌雄鹰、痛心疾首 君

退出

燃灯 sL

5[编辑]

建议您对以下编者保持礼貌:

AT MtHAntigng(不接受星章或荣誉)sLZetifree sLEric Liu tTKirkLU(光尘)sL

WMC 原来是 wikimedians 不是 wikipedians 啊。

Easterlies(东风)sL

不活跃

Nivekin tH

6[编辑]

建议您对以下编者保持礼貌:

Walter Grassroot(山西特产批发零售) sL0DavidHuai1999(风云北洋,“风云北洋”四字通常以繁体书写) sL0MCC214 tH0Techyan sL JP

7[编辑]

建议您对以下编者尽量保持礼貌:

MintCandy(Rowingbohe)M sL0

MINQI sL0风纪股长tL

引述[编辑]

喜欢撰写小人物的生平,一个国家是由小人物组成,一个人在面临时代巨轮的挣扎,如何抉择,如何取舍,如何造就其人生,不仅仅是空洞的几张履历几纸文书,更应该有其生活与时代背景相衬,方可体现生命的温度。

我之前写的“写这些像是在黑暗的墓室点起了蜡烛,希冀那些人的故事可让后人知晓、唯愿他们灵魂可以安息;也宛如在寻觅与解读《ONE PIECE》的历史文本,让我知道威权政府真正害怕的事物就是人性的光明。”但现在我是无力写了。书写亡者的传记,对我来说是神圣的事物,除收集文献外,还要透过相关学者与当事人,深怕一笔之误,让我落入无间地狱。

Outlookxp,2017-07-12[4]

一生豪侠为本,或悲悯为怀者,名不见经传,诚可悲夫? 由于能力不足,很多的阙漏及争议的存在,却也不敢就这样忽视他们的故事当作不曾发生,毕竟烈士鲜血流淌过这片土地,不管他们的选择为何,我宁相信是爱这片土地而生,我们不能刻意掩盖住一些曾经存在的事,看到这些年轻人面对朝代更迭时所面临的挣扎,他们痛苦悲悯,在时代的巨轮之下被压碎了,他们勇于选择他们所相信的,将生命奉献出来,这可能比任何政治或意识形态或刻意扭曲的史观,都更为真诚动人,我辈若不能将其人其事尽可能传世,岂不是很可悲? 感谢你的帮忙,更感谢众人的智慧,让这些故事得以传下去。

— 仁者945,2017-07-12[4]

基本[编辑]

可以使用 <!--
-->
换行


<div class = "center"> Centered text. </div>

<center>Centered text.</center> is obsolete.


网页颜色#X11名称

网页颜色#十进制“函数”表示

#000000BF#404040

网页颜色#渐变色

<math> 与 {{Math}}[编辑]

<math>2x \times 4y \div 6z + 8 - \frac {y} {z^2} = 0</math>


{{math|2''x'' × 4''y'' ÷ 6''z'' + 8 − {{sfrac|''y''|''z''<sup>2</sup>}} {{=}} 0}}

2x × 4y ÷ 6z + 8 − y/z2 = 0


<math>\sin 2\pi x + \ln e</math>


{{math|sin 2π''x'' + ln ''e''}}

sin 2πx + ln e


The {{math}} template uses HTML, and will size-match a serif font, and will also prevent line-wrap. All templates are sensitive to the = sign, so remember to replace = with {{=}} in template input, or start the input with 1=. Use wikimarkup '' and ''' inside the {{math}} template, as well as other HTML entities. The {{math}} template is best for typeset formulas in line with the text.

代码[编辑]

Template:Tl-nav

{{tlx}} 中间若有空格会断行。{{tlc}}, {{tlp}}, {{tlf}} 均用<span class="nowrap">...</span>标签将文字包围,防止断行。


{{tlx|para|name|{{var&#124;value}}}}

{{para|name|{{var|value}}}}

|name=value


{{tlx|para|name|<nowiki />|<nowiki />|value}}

{{para|name|||value}}


{{tlc|para|name|value}}

{{para|name|value}}


{{tlp|para|name|value}}

{{para|name|value}}


{{tlf|para|name|value}}

{{para|name|value}}


{{var|value}} = <var>value</var>

value = value


{{varserif|value}}

value

引述[编辑]

<blockquote> This is a quotation. </blockquote>

This is a quotation.

{{quote | This is a quotation. | [[:EN:Source]]}}

This is a quotation.

——EN:Source

{{cquote | This is a quotation. | [[:EN:Source]]}}

{{quotation | This is a quotation. | [[:EN:Source]]}}

This is a quotation.
—  EN:Source

Block[编辑]

<templatestyles src = "Block/styles.css" />
<span class = "inline-text-block-hsd">Blocked text.</span>

= {{block|Blocked text.|hsd}}

Blocked text. = Blocked text.

{{block|Blocked text.}}

Blocked text.

<span style = "background: black"> Blocked text. </span>

Blocked text.

<span href = "https://xxx.css" class = "xxx"> Blocked text. </span> 无法在 Wikipedia 使用。

学习[编辑]

User:滥权管理员/刮刮乐

.inline-text-blocked:hover
	{color: #<自選顏色> !important;
	background-color: #<自選顏色> !important}

五线谱[编辑]

{#(set-global-staff-size 12)  c''4. b''8 a''8 f''8 e''8 d''8 c''1 d''4. e''8 b'8 d''8 a'8 b'8 g'1  \bar "|."}

[5]

文字居中[编辑]

<p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這裡鍵入文字</p>

效果:

在这里键入文字

[6]

文字竖排[编辑]

<span style="font-size: 50px; font-family: cursive; white-space: nowrap; writing-mode: vertical-rl">在這裡鍵入文字</span>

原来楷体是算 cursive 的 font-family。原偷自松照庵。

文字上下颠倒[编辑]

<span style="transform: scaley(-1); display: inline-block">在这里键入文字</span>

效果:在这里键入文字

<span style="transform: scale(-1); display: inline-block; line-height: 1">在这里键入文字</span>

效果:在这里键入文字[7]

<span style = "display: inline-block; -webkit-transform: scaley(-1); -moz-transform: scaley(-1); -o-transform: scaley(-1); transform: scaley(-1)">在这里键入文字</span>

效果:在这里键入文字[6]

文字倾斜[编辑]

<span style="display:inline-block;transform:rotate(-3deg);-moz-transform:rotate(-3deg);-webkit-transform:rotate(-3deg);-o-transform:rotate(-3deg);">在這裡鍵入文字</span>

效果:在这里键入文字[6]

学习[编辑]

{{lorem ipsum}} User:胡葡萄/人气维基人列表 8 digit hex codes

Wikiversity,社会科学学院 设计风格不错。

小工具[编辑]

Twinkle[编辑]

Wikipedia: Twinkle 介绍。

Wikiplus[编辑]

简介:User:镜音铃/Wikiplus 萌娘百科,User:妹空酱/Wikiplus

以下三行代码,任意一个:

mw.loader.load('https://wikiplus-app.com/Main.js')
mw.loader.load('https://cdn.jsdelivr.net/npm/wikiplus-core')
mw.loader.load('https://cdn.jsdelivr.net/npm/wikiplus-core@latest/dist/Main.js')

安装在我的全域用户JS页

这里是你的全域用户JS页。这里是你的本地用户JS页

自定义设置[编辑]

萌娘百科,User:妹空酱/Wikiplus/设置说明

https://wikiplus-app.com/Main.js,ver. 2.3.11,默认。documatation 疑为 documentation 误作:

{
	"key" : "value",
	"documatation" : "https://zh.moegirl.org.cn/User:%E5%A6%B9%E7%A9%BA%E9%85%B1/Wikiplus/%E8%AE%BE%E7%BD%AE%E8%AF%B4%E6%98%8E"
}

编辑章节,编辑摘要为 /* 章節標題 */。编辑全页,编辑摘要为空。

{
	———,
	"defaultSummary" : "function(w) {if (w.sectionName === undefined) return ' '; if (w.sectionName === mw.config.get('wgTitle')) return '/* top */ '; else return '/* ' + w.sectionName + ' */ '}"
}

空编辑摘要:

{
	———,
	"defaultSummary" : ""
}

适配 CSS[编辑]

Miraheze,NMF Wiki

大家族模板左上角的 navbar 会因快速编辑按钮意外换行,请在您的 CSS 中加入:

.noprint.plainlinks.hlist.navbar.nomobile {
    width: 140px !important;
}

好像与 Wikiplus 无关?而且为什么会用 adjoining classes?

不适用于 Wikipedia[编辑]

“可以直接在Wikiplus的设置界面中填写模块名来启用模块,默认启用了quickedit(快速编辑)模块。”

“这个设置界面可以在你的用户页左侧工具栏中找到。”(GitHub, Wikiplus-3.0

参考资料[编辑]

  1. ^ Cunningham, Ward. Correspondence on the Etymology of Wiki. WikiWikiWeb. November 1, 2003 [March 9,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7). 
  2. ^ 陈立华,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中国信息导报》,2005,no. 1,pp. 51–54。
  3. ^ JWong,2021-01-01,Wikipedia: 申请成为管理员/和平奋斗救地球/第3次 #行政员议决
  4. ^ 4.0 4.1 UT: 仁者945 § 你的用户页真合我立传的思想
  5. ^ User:游魂/沙盒/历史签名
  6. ^ 6.0 6.1 6.2 User:TongcyDai
  7. ^ User:刘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