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妖精翼龙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妖精翼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前期,112–108 Ma
伦纳德氏妖精翼龙的骨架模型,位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龙目 Pterosauria
科: 掠海翼龙科 Thalassodromidae
属: 妖精翼龙属 Tupuxuara
Kellner & Campos, 1988
模式种
长冠妖精翼龙
Tupuxuara longicristatus

Kellner & Campos, 1988
  • 长冠妖精翼龙 T. longicristatus
    Kellner & Campos, 1988
  • 伦纳德氏妖精翼龙 T. leonardii
    Kellner & Campos, 1994
  • 疯狂钻石妖精翼龙 T. deliradamus
    Witton, 2009

妖精翼龙属属名Tupuxuara)又名杜毕翼龙,是翼龙目神龙翼龙类的一属,是种有头冠、没有牙齿的大型翼龙类,化石是在巴西桑塔那组发现,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早期。

发现与命名

[编辑]
长冠妖精翼龙的头颅骨
飞行中的伦纳德氏妖精翼龙(左)与长冠妖精翼龙(右)复原图

在1988年,亚历山大·克尔纳(Alexander Kellner)与Diogenes Campos将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长冠妖精翼龙T. longicristatus[1]。属名是以当地图皮族民俗传说中的妖精为名;种名在拉丁文意为“有长冠的”。

长冠妖精翼龙的正模标本(编号MN 6591-V)发现于巴西东北部的桑塔那组(Santana Formation),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早期。正模标本包含口鼻部、一些部分翼部骨头。妖精翼龙的成年个体,大型头冠从口鼻部前段延伸到头颅骨后方。根据之后发现的更多化石,显示妖精翼龙的头冠型态有个体变化。某些研究人员认为,不同的头冠形状,可能代表个体的不同年龄或性别;其他研究人员则认为不同的头冠形状代表不同种。

在1994年,亚历山大·克尔纳命名第二个种,伦纳德氏妖精翼龙T. leonardii)。种名是以古生物学家Giuseppe Leonardi为名[2]。其正模标本(编号MN 6592-V)是一个破碎的头颅骨、形状较圆的头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标本被编入伦纳德氏妖精翼龙。最大型头颅骨的长度为1.3公尺,研究人员估计其翼展约5.5公尺。

在2009年,马克·维顿(Mark Paul Witton)命名第三个种,疯狂钻石妖精翼龙T. deliridamus)。种名在拉丁文意为“疯狂钻石”,因为马克·维顿是英国摇滚乐团平克·佛洛伊德的歌迷,因此以名曲《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的疯狂钻石作为此新物种的种名。其正模标本(编号SMNK PAL 6410)是一个头颅骨,副模标本(编号KPMNH DL 84)也是一个头颅骨[3]

古生物学与分类

[编辑]

妖精翼龙的外表类似无齿翼龙,成年个体的头冠从口鼻部开始、往头后方延伸,妖精翼龙的头冠比无齿翼龙的头冠还大、还明显。不论雄性或雌性都拥有大型头冠,不过雌性的头冠是比较圆的。妖精翼龙身长2.5公尺,翼展为5.4公尺,头颅骨长度为90公分。妖精翼龙似乎生活在南美洲的海岸边,以鱼类为主食。

妖精翼龙属于神龙翼龙超科,亚历山大·克尔纳将它们归类于神龙翼龙超科的古神翼龙科。研究人员目前不确定妖精翼龙的归类,一派认为它们较接近神龙翼龙科(包含巨大的德州物种风神翼龙),另一派认为它们较接近古神翼龙与它们的近亲。

普兹茅斯大学古生物学家在巴西东北部发现了第一个妖精翼龙的亚成年个体化石,并由David Martill与德恩·奈许(Darren Naish)在2006年所研究,该亚成年个体化石拥有未完全发展的头冠,这个发现支持了头冠是种性成熟象征物的说法。

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翼龙类、现代鸟类爬行动物巩膜环大小,提出妖精翼龙可能属于日行性的动物[4]

大众文化

[编辑]

妖精翼龙出现在2003年的日本东映特摄超级战队节目《爆龙战队暴连者》,在剧中是一只白色且机体规模如同神龙翼龙科那般巨大的翼龙。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葡萄牙文)Kellner, A.W.A., and Campos, D.A. (1988). "Sobre un novo pterossauro com crista sagital da Bacia do Araripe, Cretaceo Inferior do Nordeste do Brasil. (Pterosauria, Tupuxuara, Cretaceo, Brasil)." Anais de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 60: 459–469.
  2. ^ Kellner, A. W. A. & Campos, D. A. (1994) "A new species of Tupuxuara (Pterosauria, Tapejarida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Brazil", An. Acad. brasil. Ciênc. 66: 467–473
  3. ^ Witton, M.P. (2009). "A new species of Tupuxuara (Thalassodromidae, Azhdarchoide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Santana Formation of Brazil, with a note on the nomenclature of Thalassodromidae", Cretaceous Research 30'(5): 1293-1300
  4. ^ Schmitz, L.; Motani, R. Nocturnality in Dinosaurs Inferred from Scleral Ring and Orbit Morphology. Science. 2011, 332. PMID 21493820. doi:10.1126/science.120004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