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宗室 (清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宗室满语ᡠᡴ᠋ᠰᡠᠨ转写uksun),音译乌克孙,俗名黄带子,是出身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嫡系的皇族成员所享有的称号。没有爵位的皇族宗室,可以在名字(gebu)之前冠上“宗室”,以表示其身份。

概论

[编辑]

乌克孙(uksun),在明朝女真时,就在女真部落中使用,意指源出同支的近亲兄弟姐妹们,其亲缘关系较穆昆更为亲近。在清朝官修“满蒙汉三体”的《满洲实录》中,对译为汉语的“族”。

1635年(天聪9年)正月二十六日,皇太极发布上谕,凡太祖后代,称阿哥,其他六祖子弟,称觉罗,皆为的宗室。皆用红带子,一般人不可直呼其名,应用阿哥,或觉罗来称呼。

在在清朝入关之后,1636年(清太宗崇德元年),皇太极下诏,规定

  1. 其祖父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
  2. 清兴祖福满与清景祖觉昌安等其余伯叔兄弟旁支子孙称“觉罗”。
  3. 乌克孙(uksun),被译为宗室,成为清朝皇室嫡系子孙专有用的名称。

此外,另外创了一个单字,乌克苏拉(uksura),用来取代之前乌克孙的意义,用以指近亲家庭中的成员[1]

金朝旧例,金朝的皇族直系称为宗室,不直呼其姓;皇族旁系则称完颜,此外,还有非皇族的完颜氏[2]郑天挺认为将皇族分为宗室与觉罗,是仿效金制度。非皇室的同姓觉罗,则称民觉罗。

宗室系“黄带子”,觉罗系“红带子”,由此以示区别。宗室被革退者系“红带子”,位列皇族家谱《玉牒》之末。例如,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伊里布就是原为宗室,后被革退为红带子。

身为宗室,依其亲疏,可受封爵位,最高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分十四等[3],随著与皇室的亲疏,逐代递降。

在十四等之下,称闲散宗室,只享有宗室头衔,可用四品顶戴,但没有爵位[4]

爵位

[编辑]

宗室爵位,又称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它们分别是:

男子

[编辑]

宗室的爵位有12等:

  1. 和硕亲王    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一隅
  2. 多罗郡王
  3. 多罗贝勒
  4. 固山贝子    固山:满语意为一角
  5. 奉恩镇国公
  6. 奉恩辅国公
  7. 不入八分镇国公
  8. 不入八分辅国公
  9. 镇国将军    分一至三等镇国将军,正一品;补服为麒麟
  10. 辅国将军    分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辅国将军,正二品;补服为狮子
  11. 奉国将军    分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奉国将军,正三品;补服为豹子
  12. 奉恩将军    分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及奉恩将军,正四品;补服为老虎

女子

[编辑]
  1. 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30匹
  2. 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匹
  3. 郡主,称“和硕格格”,封亲王之女: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
  4. 县主,称“多罗格格”,封亲王世子、郡王之女: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
  5. 郡君,称“多罗格格”,封郡王长子、贝勒之女: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
  6. 县君,称“固山格格”,封贝子之女:居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
  7. 乡君,称“五品格格”,封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
  8. 宗女,称“六品格格”,封不入八分公(奉恩将军以上)之女: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

[5]

世袭

[编辑]

根据光绪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记载,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考封四种形式和十二等爵(参见男子宗室的爵位有12等)。

清代为了防止如明代一样宗室爵位泛滥的情况,制定降袭制度,这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是最为特殊的。

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世袭递降两类。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惟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世袭罔替

[编辑]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 铁帽子王 ”。

清兵入关时,战功昭著的几个著名亲王郡王,拥有世袭罔替的权利。他们的主爵位(入八分爵位)不必世袭递降,分别为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这八个清初王公,嫡系后裔享有世袭罔替的王爵(俗称铁帽子)。但是除了嫡子以外,其馀子孙还跟其他王公一样,世袭递降,并且进行考封。

后来也有四位亲王因为辅佐皇帝太后政治斗争有功,而得到此殊荣,即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除此之外,还有几家清初立过军功的入八分公,得到世袭罔替,如褚英后人的奉恩镇国公,就是世袭罔替的。

世袭递降

[编辑]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闲散宗室

[编辑]

根据世降一等的袭爵方式和嫡庶有别的原则,必然会导致有些宗室无法取得爵位,无爵位的宗室叫“闲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武职补服,但无四品实职。

闲散宗室本无品级顶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认为闲散宗室“谱列银潢,名登《玉牒》”,却“身无职级,竟至与齐民无别”,有辱皇室风采,于是钦赐闲散宗室着四品顶戴、武职补服。

玉牒》纪录清朝男性宗室共4万馀人,曾有封爵位或任官职者仅4,279人,约占皇族人数之10%。其中宗室受封封王爵以上者182人,封辅国公以上者337人,奉国将军以上者1,580人,共2,099人,约占皇族人数之5%,多数宗室为无爵无职之闲散宗室。[6]

旗族

[编辑]

入关前,宗室诸王公未有明确分家或旗族隶属规范,视各旗旗主受赏、没收、分家、交换、兼并佐领而定。入关后,自清世祖以下诸帝之皇子皆于封爵分府时自上三旗拨出若干佐领,入封于下五旗。[7]宗室旗籍与族属如下:[8]

帝系 房序 分支 旗籍 支族
显祖
第二房穆尔哈齐 第二子达尔察后裔 正蓝旗 第七族
第四子务达海后裔 正蓝旗 第九族
第五子汉岱后裔 正蓝旗 第二族
第七子塔海后裔 正蓝旗 第十三族
第九子祜世塔后裔 正蓝旗 第五族
第十子喇世塔后裔 正蓝旗 第十二族
第三房舒尔哈齐 第二子阿敏第一子宏科泰后裔 镶蓝旗 第一族
第二子阿敏第二子爱尔礼后裔 镶蓝旗 第一族
第二子阿敏第三子固尔玛浑后裔 镶蓝旗 第一族
第二子阿敏第四子恭阿后裔 镶蓝旗 第二族
第二子阿敏第五子果盖后裔 镶蓝旗 第二族
第二子阿敏第六子果赖后裔 镶蓝旗 第二族
第三子扎萨克图后裔 镶蓝旗 第三族
第四子图伦后裔 镶蓝旗 第七族
第四子图伦第二子屯齐第二子富尔亲后裔 镶蓝旗 第四族
第五子塞桑武后裔 镶蓝旗 第四族
第六子济尔哈朗后裔 镶蓝旗 第五族
第八子费扬武后裔 镶蓝旗 第六族
第五房巴雅喇 诸子后裔 镶黄旗 第一族
第六子济玛护后裔 镶白旗 第二族
太祖
第一房褚英 第一子杜度第一子杜尔祜后裔 镶红旗 第一族
第一子杜度第二子穆尔祜后裔 镶红旗 第一族
第一子杜度第三子特尔祜后裔 镶红旗 第二族
第一子杜度第六子杜努文后裔 镶红旗 第二族[9]
第一子杜度第七子萨弼后裔 镶红旗 第三族
第三子尼堪后裔 镶红旗 第四族
第二房代善 第一子岳讬后裔 镶红旗 第五族
第三子萨哈璘后裔 正红旗 第一族[10]
第四子瓦克达后裔 正红旗 第二族
第七子满达海后裔 正红旗 第三族
第七子满达海第一子长阿岱第四子广昌后裔 正红旗 第五族
第八子祜塞后裔 正红旗 第四族
第三房阿拜 第一子席特库后裔 正蓝旗第 第十一族
第三子费雅三后裔 正蓝旗第 第十一族
第四子干图后裔 正蓝旗第 第十一族
第五子范国后裔 正蓝旗 第十族
第六子巩安后裔 正蓝旗 第十族
第七子灏善后裔 正蓝旗 第一族
第四房汤古代后裔 - 正白旗 第二族
第六房塔拜 第二子额克亲后裔 正白旗 第二族
第二子额克亲第四子伯尔赫宜后裔 正白旗 第一族
第四子巴穆布尔善后裔 正白旗 第三族
第六子巴都海后裔 正白旗 第三族
第七子喇都海后裔 正白旗 第三族
第八子巴特玛费扬武后裔 正白旗 第三族
第七房阿巴泰后裔 - 正蓝旗 第八族
第九房巴布泰后裔 - 正黄旗 第一族
第十一房巴布海后裔 - 正黄旗 第一族
第十二房阿济格后裔 - 镶红旗 第六族
第十三房赖慕布后裔 - 正蓝旗 第八族
第十四房多尔衮后裔 - 正蓝旗 第三族
第十五房多铎 诸子后裔 正蓝旗 第四族
第七子洞鄂后裔 正蓝旗 第三族
第八子费扬古后裔 正蓝旗 第四族
太宗
第一房豪格 富绶以外诸子后裔 镶白旗 第一族
第四子富绶后裔 镶白旗 第三族
第四房叶布舒后裔 - 正黄旗 第二族
第五房硕塞 第一子博果铎后裔 右翼近支镶红旗 第三族[11]
第二子博尔果洛后裔 镶红旗 第四族
第三子鞥额布后裔 镶红旗 第四族
第六房高塞后裔 - 正黄旗 第二族
第七房常舒后裔 - 镶黄旗 第一族
第十房韬塞后裔 - 正白入镶黄旗 第一族
世祖
第二房福全后裔 - 镶白旗 第二族[12]
第五房常颖后裔 - 正蓝旗 第六族[13]
圣祖
第一房允禔后裔 - 右翼近支镶蓝旗 第一族
第二房允礽后裔 - 右翼近支镶蓝旗 第二族
第三房允祉后裔 - 右翼近支镶蓝旗 第三族
第五房允祺后裔 - 左翼近支镶白旗 第一族
第七房允祐后裔 - 左翼近支镶白旗 第二族
第八房允禩后裔 - 左翼近支正蓝旗 第二族
第九房允禟后裔 - 左翼近支正蓝旗 第二族
第十房允䄉后裔 - 右翼近支正红旗 第三族[14]
第十二房允祹后裔 - 左翼近支镶白旗 第一族
第十三房允祥后裔 - 左翼近支正蓝旗 第二族
第十四房允禵后裔 - 右翼近支镶蓝旗 第四族
第十五房允禑后裔 - 右翼近支正红旗 第四族
第十七房允礼后裔 - 右翼近支正红旗 第一族[15]
第二十房允祎后裔 - 左翼近支正蓝旗 第一族
第二十一房允禧后裔 - 右翼近支镶蓝旗 第一族
第二十二房允祜后裔 - 左翼近支正蓝旗 第一族
第二十三房允祁后裔 - 左翼近支镶白旗 第一族
第二十四房允秘后裔 - 左翼近支正蓝旗 第二族
世宗
弘昼后裔 - 左翼近支正蓝旗 第二族
高宗
第一房永璜后裔 - 左翼近支正蓝旗 第一族
第三房永璋后裔 - 右翼近支镶红旗 第一族
第五房永琪后裔 - 右翼近支镶红旗 第一族
第八房永璇后裔 - 左翼近支镶白旗 第一族
第十一房永瑆后裔 - 右翼近支正红旗 第一族
第十二房永璂后裔 - 右翼近支正红旗 第一族
第十七房永璘后裔 - 右翼近支镶蓝旗 第一族
仁宗
第三房绵恺后裔 - 左翼近支镶白旗 第一族
第四房绵忻后裔 - 右翼近支镶红旗 第一族
第五房绵愉后裔 - 右翼近支镶蓝旗 第一族
宣宗
第一房奕纬后裔 - 右翼近支镶红旗 第一族
第六房奕䜣后裔 - 右翼近支镶蓝旗 第一族
第七房奕𫍽后裔 - 左翼近支镶白旗 第一族
第八房奕詥后裔 - 右翼近支正红旗 第一族
第九房奕𬤝后裔 - 左翼近支正蓝旗 第一族

宗室革退者

[编辑]

宗室各支系中,因罪被黜为红带子支裔:

现状

[编辑]

1912年2月,大清政府颁布大清皇帝退位诏书,正式结束清朝296年统治。此后,满州人通遍使用汉姓,放弃传统满族姓氏,宗室亦如此,爱新觉罗氏改为金姓赵姓,亦有随名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强调阶级成分,因此个人对为清朝宗室后裔身份较为忌讳。1970年代末,社会政治风气改变。此后,宗室后裔已不再成为忌讳。当代学者阎崇年将清朝皇族后裔归为三类:近亲宗室、宗室嫡系子孙、闲散宗室。包括溥仪兄弟在内的近亲宗室的正支较为低调,旁支更喜欢使用爱新觉罗氏这个姓氏。有认为这是“时代功利性”。更有皇族后裔将自称爱新觉罗者归为“骗子[16]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刘小萌〈明代女真的血缘家族"乌克孙"〉,收入刘小萌著《满族的社会与生活》
  2. ^ 《金史》卷59〈表〉:“金人初起,完颜十二部,其后皆以部为氏,史臣记录有称“宗室”者,有称完颜者。称完颜者亦有二焉,有同姓完颜,盖疏族,若石土门、迪古乃是也;有异姓完颜,盖部人,若欢都是也。大定以前称“宗室”,明昌以后避睿宗讳称“内族”,其实一而已,书名不书氏,其制如此。宣宗诏宗室皆称完颜,不复识别焉。”
  3. ^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镇国公,八辅国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皇子生十五岁,由府请封其爵,级出自钦定。”
  4. ^ 吴振域《养吉斋丛录》卷1:“宗室封爵,自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凡十四等,以世递降。以下则为闲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世袭不降封,或获罪革爵,仍以旁支袭封,京师俗谚谓之铁帽子王。”
  5. ^ 鄂尔泰等奉敕修,《八旗通志初集》,卷五十,典礼志一。
  6. ^ 赖惠敏,〈清代皇族的封爵与任官研究〉,收入中央大学共同学科编,《第二届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延续与转变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4月),页427-460。
  7. ^ 杜家骥,《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258、330、331页。
  8. ^ 牟其汶辑,《宗室王公世职章京爵秩袭次全表》,宗人府黄档房,《宗室王公章京世系爵秩册》,收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编《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第34册、第35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2月)。
  9. ^ 杜努文独子苏努因罪废为庶人,后复宗籍为红带子。
  10. ^ 萨哈璘第一子阿达礼因罪黜宗室。
  11. ^ 圣祖第十六子允禄嗣。
  12. ^ 宗人府黄档房册作镶白旗第一族。
  13. ^ 宗人府黄档房册作正蓝旗第八族。
  14. ^ 宗人府黄档房册作正红旗第二族。
  15. ^ 世宗第六子弘曕嗣。
  16. ^ 学者:正支后裔很低调 旁支就喜欢管自己叫爱新觉罗. 凤凰网,来源:中国网. 2014-09-11 [2017-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简体中文). 

来源

[编辑]
  • 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赵尔巽 等 著.
  • 《宗室王公世职章京爵秩席次全表·卷一》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