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电影奖
台北电影奖 Taipei Film Awards | |
---|---|
2024年台北电影奖 | |
授予对象 | 台湾电影工作者 |
日期 | 详见每年公布 |
地点 |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堂 |
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主办单位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台北市文化基金会 |
前称 | 中时晚报电影奖 |
奖励 | 奖杯 |
首次颁发 | 1988年 |
最近颁发 | 2024年 |
摘要 | |
现今设有 | |
官方网站 | www |
台北电影奖(英语译名:Taipei Film Awards)是台湾重要的年度电影奖项之一。创始于1988年原为“中时晚报电影奖”,1994年更名为“台北电影奖”。
历史
[编辑]台北电影奖的前身是1988年中时晚报所创立的“中时晚报电影奖”,由焦雄屏担任首届召集人[1]。直到1994年更名为“台北电影奖”,将奖项分为“商业映演类”及“非商业映演类”。而在1998年台北市政府举办的首届台北电影节,并把该奖项列为电影节的竞赛项目[2]。
2002年,台北电影奖取消“商业类”及“独立创作类”竞赛分类,改为“专业类”竞赛限定独立制片才能报名,并另设“业馀奖”鼓励市民拍摄影像,但当时却引发批评;2003年,取消“专业类”和“业馀奖”,直接在台北电影奖之外另设“台北主题奖”,作为鼓励市民创作的类别(该奖于2012年起停办),2004年,台北电影奖竞赛取消过去专业/非专业、商业/非商业的竞赛分类,也取消了独立制片的限制。[3]
2009年,主办单位参见国外影展的奖项,而创设“电影产业奖”,并将该奖项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终身成就奖”、“特别感谢奖”及“卓越创新奖”[4]。
2011年,台北电影节创立“卓越贡献奖”,表扬对台湾电影贡献卓著的电影工作者或团体,首届得主为影评人李幼鹦鹉鹌鹑。[5]本奖项而后于2017年,与“杨士琪纪念奖”合并为“杨士琪卓越贡献奖”。2021年起恢复为“卓越贡献奖”。
2019年,台北电影奖更新赛制,将过往四大类(剧情长片、纪录片、短片、动画片)之入选名单作品均可角逐个人奖项,改为四大类作品及个人奖项都将明确订出至多五组的入围名单.并将原先代表技术奖项的最佳艺术贡献奖4名,扩增为8个奖项,并明定项目为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配乐、最佳造型设计、最佳声音设计、最佳视觉效果以及一名最佳艺术贡献奖(鼓励上述以外之杰出技术表现)。[6]
奖项
[编辑]参赛影片必须为台湾电影,或是中华民国籍或持有中华民国居留证的导演执导之外国电影,共分成“剧情片”、“纪录片”、“短片”与“动画片”,最大奖为百万首奖。
现行奖项
[编辑]类别 | 奖项 |
---|---|
正式奖项 | 百万首奖(1998年起) |
最佳剧情长片(1988年起) | |
最佳纪录片(1998年起) | |
最佳动画片(1998年起) | |
最佳实验片奖(1986年-2007年) →最佳短片(2008年起更名) | |
最佳导演(1998年起) | |
最佳编剧(2008年起) | |
最佳男主角(2008年起) | |
最佳女主角(2008年起) | |
最佳男配角(2009年起) | |
最佳女配角(2009年起) | |
最佳新演员(1998年起) | |
最佳剪辑(2009年起) | |
最佳摄影(2008年起) | |
最佳配乐(2008年起) | |
最佳美术设计(2014年起) | |
最佳声音设计(2016年起) | |
最佳造型设计(2019年起) | |
最佳视觉效果(2014年起) | |
杰出技术(2020年起) | |
卓越贡献奖(2011年-2016年) →杨士琪卓越贡献奖(2017年-2020年更名) →卓越贡献奖(2021年起恢复至今) | |
会外赛 | 媒体推荐(2004年起) |
观众票选(2004年起) | |
最佳电影行销(2019年起) | |
最佳海报(2019年起) | |
最佳预告片(2019年起) | |
已停办奖项 | 评审团特别奖 |
特别推荐 | |
电影产业奖(2009年-2010年) | |
LINE TODAY观众票选海报奖(2022年) | |
更名奖项 | 最佳实验片(1986年-2007年) →最佳短片(2008年-) |
最佳整体技术(2007年-2013年) →最佳艺术贡献(2019年) →杰出技术(2020年-) | |
最佳音乐(2007年-2016年) →最佳配乐(2017年-) | |
台北电影奖卓越贡献奖(2011年-2016年) →杨士琪卓越贡献奖(2017年-2020年) →台北电影奖卓越贡献奖(2021年-) |
争议
[编辑]2008年台北电影奖取消不分类混合竞赛,以及停止颁发最佳实验片等奖项,并将百万首奖限缩于剧情长片作品,以及增设电影技术与演员奖项,导致该届颁奖总金额有超过三分之二是分配给剧情长片类。此举引发台湾电影工作者和电影评论家的抗议,并参与在2009年台北市纪录片从业人员职业工会所提出“一个流失原创精神的电影节”的公开连署[7]。最终在2010年将台北电影奖的竞赛规则更改为不分类评选[8]。
2016年台北电影奖入围名单原定于5月10日正式公布,但因名单提前被网路骇客外泄于官网,以至于主办单位临时改至5月9日公布所有入围名单[9]。
2017年报名参赛作品《上岸的鱼》向台北电影奖提出撤片要求,改至2018年参加竞赛。但官方表示,已于2017年3月份完成初审资格审核,依规定往后不得再重复报名。该部电影监制姚经玉则认为,官方未公告初审资格完成日期,并在2017年4月25日仍收到参赛资料补件通知,代表初审并未结束[10][11]。最终在李烈的协调之下,化解了双方的争执[12]。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陈韦臻. 全球化城市電影節慶的假象 從台北電影節風波談起. 放映周报. 2015-12-30 [2017-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中文(繁体)).
- ^ 郑秉泓. 鄭秉泓/2016台北電影獎:比洩密更重要的事. 东森新闻. 2016-05-11 [2017-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中文(繁体)).
- ^ 闻天祥口述. 《一瞬二十》:台北電影節競賽項目變革之路. 台北市文化基金会. : 96~97页.
- ^ 李行、明驥獲頒台北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自由时报. 2009-07-09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中文(繁体)).
- ^ 张士达. 李幼鸚鵡鵪鶉 愛鳥影癡獲貢獻獎. 中国时报. 2011-04-19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中文(繁体)).
- ^ 2019第21屆台北電影節雙競賽徵件開跑. 拍手. 2019-01-16 [2019-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中文(繁体)).
- ^ 2009台北電影節總觀察. 放映周报. 2013-07-05 [2017-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繁体)).
- ^ 郑秉泓. 寫在2016年台北電影獎頒獎以後:假性的平等. 联合报. 2016-07-18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中文(繁体)).
- ^ 翁新涵. 誇張/「台北電影獎」入圍外洩 提前公布正式名單. 今日新闻. 2016-05-09 [2016-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中文(繁体)).
- ^ 吴琬婷. 去年李烈閃辭主席 台北電影節今年爆「說謊」. 自由时报. 2017-04-30 [2017-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2) (中文(繁体)).
- ^ 陈建嘉. 台北電影節引說謊爭議 監製遺憾喊「斬首示眾」. 联合报. 2017-04-30 [2017-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中文(繁体)).
- ^ 洪文. 獨家/魏德聖、九把刀棄賽!阿樂學長錯失台灣第一影帝. 东森新闻. 2017-05-16 [2017-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9)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