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儒略二世墓

座標41°53′38″N 12°29′36″E / 41.8939°N 12.4934°E / 41.8939; 12.493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儒略二世墓(Tomb of Pope Julius II)是米開朗基羅及其助手完成的一組雕塑和建築,最初於1505年訂製,但直到1545年才完成,規模大為縮小。陵墓最初打算建在聖伯多祿大殿, 但是儒略二世死後,卻被安置在羅馬埃斯奎利諾山聖伯多祿鎖鏈堂。儒略二世的本家德拉·羅韋雷家族資助這座教堂,他是那裡的領銜樞機。然而儒略二世,埋葬在聖伯多祿大殿他的叔叔西斯篤四世旁邊, 所以最終建築實際上不能像墳墓一樣運作。

米開朗基羅的《梅瑟》.

按照最初的設想,這座墳墓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建築,但是後來,這個項目成為米開朗基羅一生中最大的失望之一,教宗由於不明原因,更改了合同,可能是因為資金不得不用於多納托·伯拉孟特的重建聖伯多祿大殿[1]。最初的項目要求建立一座獨立的三層建築,有40個雕像。教宗於1513年去世後,該項目的規模逐步縮小,到1532年4月,[2] 最終的合同縮減為一個簡單的墓,雕像不到原計劃的三分之一。[3]

與此墳墓相關最著名的雕塑是米開朗基羅的《梅瑟》像, 米開朗基羅覺得這是他最栩栩如生的作品。

歷史

[編輯]
  • 1505年 – 儒略二世訂製陵墓,米開朗基羅花費了8個月時間,在卡拉拉挑選大理石[4] 但是在施工期間,米開朗基羅與教宗發生爭吵,米開朗基羅逃離羅馬,以保證安全[5]
  • 1508年 – 多納托·伯拉孟特嫉妒米開朗基羅的合同,利用米開朗基羅的缺席,讓教宗相信,在生前建造墳墓會帶來噩運,米開朗基羅的時間最好用在梵蒂岡宮西斯廷小堂天花板上。他與米開朗基羅的其他競爭對手,都認為米開朗基羅 無法完成龐大的天花板工程,因此會受到羞辱,離開羅馬[6]
  • 1512年 – 隨着西斯汀小堂天花板的裝飾完成,米開朗基羅恢復了墳墓的作品。在1512-1513年間,他為這個項目完成了三個雕塑:《垂死的奴隸》和《叛逆的奴隸》(現藏於巴黎盧浮宮)和《梅瑟》。
  • 1513年 – 儒略二世死於1513年2月。5月6日起草了一份新合同,
  • 1516年 – 米開朗基羅與儒略二世的繼承人之間達成一份新合同,要求完成該項目
  • 1520年代 – 米開朗基羅雕刻《勝利的天才》和四個未完成的奴隸(現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 1532年 – 米開朗基羅簽署第二份新合同
  • 1542年 –
  • 1545 –

雕塑

[編輯]

雕像《垂死的奴隸》和《叛逆的奴隸》已經完成,現收藏於盧浮宮。《勝利的天才》現藏於佛羅倫薩的舊宮。陵墓的其他雕塑有《年輕的奴隸》、《阿特拉斯奴隸》、《大鬍子奴隸》和《覺醒的奴隸》。拉結和利亞的雕塑,由米開朗基羅的學生拉斐洛·達·蒙特盧波完成。其他雕塑是由經驗不足的學生完成。

參考

[編輯]
  1. ^ Kleiner, Fred S., Christin J. Mamiya, and Helen Gardner.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12th ed. Belmont: Wadsworth, 2004.
  2. ^ Sweetser 1878,第92頁
  3. ^ Sweetser 1878,第107頁
  4. ^ Vasari, Giorgio. Lives of the most emin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 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of Giorgio Vasari 5. London: Henry G. Bohn. 1850: 246. 
  5. ^ Vasari 1850,第250-252頁
  6. ^ Vasari 1850,第254頁
  7. ^ Erwin Panofsky (1937) The First Two Projects of Michelangelo's Tomb of Julius I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Art Bulletin 19(4):561–579
  8. ^ Hibbard, Howard. Michelangelo. : 203 [2020-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41°53′38″N 12°29′36″E / 41.8939°N 12.4934°E / 41.8939; 12.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