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號通報艦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守望號 |
建造者 | 不來梅威悉船廠 |
動工日 | 1886年8月 |
下水日 | 1887年8月27日 |
服役日 | 1888年8月9日 |
結局 | 1901年9月4日碰撞沉沒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守望級 |
艦型 | 通報艦/小巡洋艦(自1899年起) |
排水量 |
|
全長 | 85.80米 |
全寬 | 9.66米 |
吃水 | 3.74米 |
動力輸出 | 4,000 PS(3,900 ihp)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三脹蒸汽機 |
速度 | 19節 |
續航距離 | 2440海里以9節 |
乘員 | 7名軍官、134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守望號(德語:SMS Wacht[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80年代末建造的一艘通報艦,自1899年起重歸類為小巡洋艦。它是同名船級的首艦,其唯一的姊妹艦為狩獵號。守望號由不來梅的威悉船廠承建,自1886年開始鋪設龍骨、1887年8月下水,至1888年8月交付使用。它在整個1890年代都跟隨演習艦隊服役,並多次參加例行訓練。1901年9月4日,該艦的服役生涯戛然而止,當時它與老舊鐵甲艦薩克森號發生碰撞。後者的撞角在守望號的水線下方上鑿穿了一個大洞,導致其迅速沉沒。然而,船員們都安全獲救,並未造成人身傷亡。
設計
[編輯]1883年,隨着海軍中將列奧·馮·卡普里維接替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出任帝國海軍部長,海軍開始更認真地試驗綠水學派所推崇的魚雷武裝戰船。卡普里維是廉價魚雷艇的支持者,他指示未來的通報艦應該放棄追求尺寸和火炮威力,以支持更高的速度和魚雷武器。守望級是根據卡普里維的指示制定的第一款設計方案,但由於其較小的尺寸導致糟糕的船舶耐波性,火炮也不足以讓它們與其他海軍的類似艦艇抗衡,因此被證明是失敗的。[1][2]
守望號的全長為85.50米,有9.66米的舷寬以及最大3.74米的吃水深度。其標準排水量為1,246噸,滿載時則可達1,499噸。推進裝置由兩台成角的三缸三脹往復式蒸汽機組成,蒸汽通過四台燃煤機車鍋爐提供。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4,000匹公制馬力(2,900千瓦特),設計航速19節(35公里每小時),並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2,860海里(5,30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7名軍官及134名水兵。[3]
該艦在竣工時裝備有三門獨立安裝在樞軸底座的105毫米35倍徑箍炮,共配備180發彈藥。守望號還搭載有三具350毫米魚雷發射管,其中一具以浸沒式安裝在艦艏下方,另外兩具則置於兩邊舷側的甲板發射器內。該艦是第一艘配備裝甲防護的德國通報艦,其中甲板的厚度為10毫米,司令塔也覆以25毫米厚的裝甲鍍層。[3][4]
服役歷史
[編輯]建造-1892年
[編輯]守望號是以「通報艦E」(Aviso E)作為合同代號發包予不來梅的威悉船廠承建。其龍骨自1886年8月開始鋪設,至一年後、即1887年8月27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北海海軍基地司令的海軍中將亞歷山大·馮·蒙茨主持為艦隻命名並發表演說。其艦名源自軍事瞭望,這是通報艦的責任領域之一,因此它也會被用作艦隊的偵察艦。1888年初,守望號被轉移至威廉港進行最後的舾裝。該艦的一項創新是用145盞白熾燈為所有艙室提供照明,並在司令塔上安裝了一盞20,000亥夫納的弧光燈作為探照燈。海試自8月9日起展開,至12月13日結束。在1888-1889年的冬天,守望號被臨時分配到新成立的北海預備役支隊,繼而於5月1日被轉移到基爾開始發動機試驗,之後才被編入演習分艦隊(Manövergeschwader,即公海艦隊的前身)服役。6月20日,在跟隨分艦隊進行例行訓練期間,守望號遭遇鍋爐管爆裂,需要在但澤的帝國船廠接受維修。8月初,它加入分艦隊出訪英國,於8月31日返回威廉港。隨後,艦隊展開了年度大規模演習。9月演習結束後,海軍少校弗里德里希·馮·鮑迪辛出任守望號艦長。[5]
1889年末,守望號加入了一支由皇帝號、德國號、腓特烈大帝號和普魯士號等四艘舊式鐵甲艦組成的分艦隊,護送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奧古斯塔·維多利亞乘坐他們的皇家遊艇霍亨索倫號前往希臘,參加德皇胞妹索菲公主嫁給當時的希臘王儲康斯坦丁的婚禮。海因里希親王也搭乘巡洋護衛艦伊倫娜號跟隨分艦隊一同巡航。在這次巡航過程中,德國皇室到訪了地中海的眾多港口,包括對意大利、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進行國事訪問。在奧匈帝國的的里雅斯特,該分艦隊參加了在穆賈為奧匈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舉行的海上閱兵。期間守望號發生了鍋爐故障,被迫在普拉的海軍工廠接受維修;直到1890年1月29日,它才得以重新起航。三天後,該艦在馬耳他與分艦隊餘部會合,繼而獨自歸國,於2月22日返抵威廉港,而分艦隊餘部則留在地中海直到4月。與此同時,守望號已於3月6日在威廉港退役。[1][6]
退役期間,守望號進行了徹底的檢修並拆除艦上的三門105毫米箍炮,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先進的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1891年10月6日,該艦重新入役,在波羅的海展開海試,並一直持續到1892年2月底;在此期間,其艦長為海軍少校赫爾曼·達·馮塞卡-沃爾海姆。守望號於3月8日被編入演習分艦隊的第二支隊,並由海軍少校路德維希·博爾肯哈根接替馮塞卡-沃爾海姆,隨後參加了一直延伸至挪威南岸的演習。6月4日至8日,當威廉二世拜訪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時,該艦又從部隊分離出來為霍亨索倫號提供護航。同年晚些時候,它曾與炮術訓練艦瑪爾斯號發生輕微碰撞。博爾肯哈根於9月離艦,守望號亦於10月12日再次退役。[5]
1893-1901年
[編輯]守望號於1893年1月13日重新入役,受海軍上尉阿爾弗雷德·埃爾利希指揮。它最初是在魚雷艇支隊擔任司爐兵和輪機兵的訓練艦直至3月初,然後獲任命為魚雷艇的嚮導艦。4月中旬,該艦奉命護送新入役的第二代霍亨索倫號遊艇從斯維內明德前往基爾。在途中,它們遇到了不慎擱淺、懸掛弗倫斯堡旗幟的商船厄勒克特拉號(Electra),守望號遂協助該船脫困,並將其拖曳至基爾。4月25日,海軍在基爾組建了第一魚雷艇區艦隊(I. Torpedobootsflottille),守望號成為區艦隊司令、海軍少校古斯塔夫·施密特的旗艦兼嚮導艦。該部隊由兩個支隊組成,共計十二艘魚雷艇。這些艦艇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進行了例行訓練,7月初,守望號又跟隨演習分艦隊一同在北海展開巡航。年度艦隊演習於8月20日至9月23日在北海和波羅的海舉行,活動結束後,第一魚雷艇艦隊隨之解散。9月27日,守望號陪同霍亨索倫號進行海試,期間先後到訪了瑞典-挪威聯盟的哥德堡、卡爾斯克魯納和克里斯蒂安桑。守望號隨後回到威廉港,於10月11日在當地退役。[7]
1894年,重啟後的守望號被分配至演習分艦隊的第二支隊;在此期間,這些艦艇在北海展開了一次漫長的巡航,於4月3日到6月下旬訪問了挪威和設得蘭群島的港口。7月2日,守望號在駛離基爾時意外遭到鐵甲艦德國號的撞擊。它不得不進入基爾帝國船廠接受維修,直至7月23日。守望號參加了從8月19日到9月21日舉行的年度艦隊演習,之後它與箭矢號通報艦交換任務,被編入演習分艦隊第一支隊。與此同時,海軍少校愛德華·霍爾茨豪爾接管了該艦。由於發動機工況不佳,守望號並未在新部隊服役很長時間,便於12月8日在威廉港退役進行維修。[8]
直至1896年3月18日,守望號才在海軍少校卡爾·弗里德里希的指揮下重新入役,並於八天後被分配到第二支隊。此時,演習分艦隊已更名為第一分艦隊,是第二支隊的上級單位。這些艦艇隨即展開前往荷蘭和挪威的巡航,一直持續到5月底。分艦隊操練及艦隊演習則分別於6月至7月和8月9日至9月15日進行。在這些演練期間,守望號於9月5日不慎與魚雷艇D-3號相撞,造成螺旋槳損壞,迫使其返回基爾進行修理,但仍然能夠趕上參加北海演習的最後階段。此後,它於12月中旬穿越卡特加特海峽返回基爾,弗里德里希在當地離艦。[9]
1897年1月1日,守望號的船員遭到縮編,但於1897年3月1日又進行了補充,以便將艦隻送回威廉港——艦隻於5月4日在那裡再度退役。在這段短暫的役期里,其艦長一職由海軍少校奧托·曼特擔任。1899年2月27日,根據最高內閣命令,德意志帝國海軍現存的所有通報艦都被重新歸類為小巡洋艦。這是基於一年前通過的《艦隊法》而頒布的。根據該法案,小巡洋艦的類別在艦齡達到15年後將自動更換,這種安排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然而,將通報艦歸入該類別並不合適,因為它們的軍事價值很低,無法完成巡洋艦的任務。守望號於4月6日重新入役,以取代第二支隊的小巡洋艦獅鷲號。在月底的一次演習中,它損壞了一副螺旋槳。分艦隊演習隨後於7月進行,8月則開始了年度艦隊演習。守望號在演習中擔任艦隊的偵察艦,直到9月12日,它發生了鍋爐爆炸事故,導致4人死亡、5人受傷。巴伐利亞號鐵甲艦將其拖到基爾進行臨時修理,繼而轉移到威廉港。該艦於9月27日在當地退役。[9]
沉沒
[編輯]1901年8月11日,守望號在海軍少校胡戈·馮·科茨豪森的指揮下重新服役,六天後被編入第一偵察集群,並參與了與第二分艦隊在北海舉行的聯合演習。該部隊於8月在北海與第二分艦隊進行聯合演練,並於8月31在波羅的海開始艦隊演習。9月4日,在前往但澤灣的途中,守望號和小巡洋艦赫拉號在呂根島以北接到命令,需要從向海一側橫穿至戰列線的左舷側,以便將來自艦艇的信號傳遞到岸上。其中守望號試圖從鐵甲艦薩克森號和符騰堡號之間通過,但是前者的舵手誤判了方位,以極近的距離從薩克森號前方通過。後者立即轉向希望規避相撞,但已經來不及。該艦的艦艏撞角在守望號的左舷鑿穿了一個大洞,使之開始緩慢下沉。戰列艦魏森堡號繼而試圖將守望號拖到淺水區,然而後者的幾個內部艙壁在水壓下坍塌,該艦迅速沉沒。儘管如此,其船員還是能夠安全撤離;兩艘事故艦都沒有人員傷亡。海軍其後曾嘗試將守望號打撈上來,但所有努力都徒勞無功。為此,殘骸的一部分被炸掉,其餘的躺在54°41′00″N 13°31′00″E / 54.6833°N 13.5167°E處40多米深的海底,不會對航運構成危險。同年10月8日,軍事法庭對艦長科茨豪森進行了審判,他在事故中被判無罪。[8][10]
注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1.0 1.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60頁.
- ^ Sondhaus,第158–159頁.
- ^ 3.0 3.1 Gröner,第95–9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59頁.
- ^ 5.0 5.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59–60頁.
- ^ Sondhaus,第179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59–61頁.
- ^ 8.0 8.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61頁.
- ^ 9.0 9.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59, 61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8.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 Naval Notes: Germany. R.U.S.I. Journal (London: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1901, 45: 1501–1508.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