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我們時代的和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8年9月30日,甫返抵英國的內維爾·張伯倫向公眾展示由他及希特勒簽署的英德宣言

我們時代的和平」(英語:Peace for our time,又譯為一代人的和平)是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於1938年9月30日在倫敦就《慕尼黑協定》及稍後的英德宣言發表的談話中所使用的一句短語[1]。雖然張伯倫是這句短語最知名的使用者,但他並不是首次使用該短語的英國首相;1878年,時任首相的班傑明·迪斯雷利就曾於自柏林會議返國時說道:「我從德國帶回了我們時代的和平。」。

這句短語因歐洲局勢的後續發展而成為一句廣為人知的諷刺象徵:在《慕尼黑協定》簽署的不到一個月後,1938年11月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捷克斯洛伐克南部裁給了盟友匈牙利王國波蘭第二共和國趁機佔領扎奧爾傑;希特拉在1939年3月15日便違反協定出兵佔領英語Occupation of Czechoslovakia (1938–1945)了剩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國,將捷克保護國化並成立傀儡政權斯洛伐克國,匈牙利趁亂吞併了喀爾巴阡烏克蘭,捷克斯洛伐克完全被肢解。9月1日揮軍入侵波蘭,進而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英文中,這句短語經常遭誤寫為因載於《公禱書》中而廣為英國人民所熟知的「peace 『in』 our time」。該書中記載了一段譯自七世紀拉丁文聖歌《主啊,請賜予和平英語Da pacem, Domine》的內容:「主啊,請賜予我們的時代和平;因為除了您,主啊,再沒有人會替我們戰鬥。」[2]。無法得知張伯倫使用與禱詞類似的短語是否是刻意為之。

演說

[編輯]

張伯倫於1938年9月30日返抵赫斯頓飛行場英語Heston Aerodrome後便向在場等候的民眾發表了簡短的演說:

在我看來,剛剛達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解決,只是規模更大的解決方案的序曲而已,而這項方案將使整個歐洲都能獲得和平。今天早上,我與德國總理希特勒先生進行了另一次會談,而這張紙上有他和我兩人的簽名。這裡有些人可能已經知道紙上所寫的內容了,但我還是想念給各位聽:「我們將昨夜簽署的協定與《英德海軍協定》視為兩國人民永遠不再對彼此發動戰爭的象徵。」[3][4]

當天稍晚,張伯倫在唐寧街10號外再度朗讀了該文件,同時總結道:

我的好朋友們,這是歷史上第二次英國首相自德國光榮地帶回了和平。我相信這將會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我們由衷地感謝各位。回家睡個好覺吧。[3]

並非所有人都歡迎張伯倫的歸來。在他返抵國門當天,特拉法加廣場上便聚集了15,000名示威者抗議《慕尼黑協定》的簽署;這個數字是在唐寧街10號迎接他的人數的三倍。張伯倫此後對英國廣播公司加強了言論審查,導致關於慕尼黑會議的新聞遭到壓制[5]。儘管如此,反對的聲音仍然存在,例如工黨的發言人休·道爾頓就曾公開譏諷張伯倫手上揮舞的那張紙「是從《我的奮鬥》上撕下來的。」[6]

此外,不信任張伯倫的美國作家以撒·艾西莫夫也於1939年7月發表了短篇科幻小說《潮流》,當中述及一場爆發於1940年的世界大戰。艾西莫夫後來寫道:「我(對於戰爭爆發的時間)太過於保守了。」[7]

其他使用

[編輯]

英國劇作家諾爾·寇威爾於1947年發表了一齣名為「我們時代的和平英語Peace in Our Time (play)」的舞台劇,背景設定於架空的1940年,英國輸掉了不列顛空戰,德軍掌握了制空權,而英國則淪為德國的佔領區。

「我們時代的和平」是收錄於艾維斯·卡斯提洛1984年發行的專輯《再見了殘酷的世界英語Goodbye Cruel World (Elvis Costello album)》中的一首諷刺歌曲,當通提及了張伯倫。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其1963年的《美利堅大學演說英語American University speech》中也借用了這個短語,並稱「我們不只要尋求我們時代的和平,更要尋求永久的和平。」[8]

搞笑團體蒙提·派森的1969年短劇《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話英語The Funniest Joke in the World》中包含了「英國戰前笑話」的橋段,其內容為張伯倫揮舞著《慕尼黑協定》。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Neville Chamberlain. Number 10. [9 March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September 2008). 
  2. ^ The Order for Morning Prayer. Book of Common Prayer. Church of England. 1662 [202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1). 
  3. ^ 3.0 3.1 Neville Chamberlain's "Peace For Our Time" speech. eudocs.lib.byu.edu. 30 September 1938 [202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4. ^ Faber, David. Munich, 1938: Appeasement and World War II.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2008: 4–5 [2022-04-14]. ISBN 978-1-4391-49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1) (英語). 
  5. ^ McDonough, Frank. Neville Chamberlain, appeasement and the British road to war.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124–133 [2022-04-14]. ISBN 0-7190-4831-1. OCLC 368760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6. ^ McDonough 1998,第106–107頁.
  7. ^ Asimov, Isaac. The early Asimov; or, Eleven years of trying.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2: 79–82. ISBN 0-385-03979-4. 
  8. ^ Sachs, Jeffrey D. To Move the World: JFK's Quest for Peace需要免費註冊.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3: 74. ISBN 978-081299492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