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 (印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支那梵語चीनIASTcīna)是在前1千紀古代印度文學中提到的民族與地名,其在摩訶婆羅多摩奴法論以及往世書中均有提及。在早期文獻中,對這個地名與民族的描述不多,在漢傳佛教翻譯佛經時,皆以支那為中國的稱呼。作為對照,古印度則被稱為中國梵語Madhya deśa)。

詞源[編輯]

據信梵文中「支那」一詞來源自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秦朝,或者來自更早的公元前9世紀以來就已存在的秦國[1][2]但是,對於支那一詞的起源還有其他說法。 一些中國和印度學者認為支那可能來源自荊國。傑夫·韋德(Geoff Wade)認為支那來源於位於今中國貴州的古代夜郎國,該地區的居民自稱zina。[3]

古希臘羅馬人則稱中國為Sina或Sinae。

摩訶婆羅多[編輯]

在著名印度史詩英語Indian epic poetry摩訶婆羅多就已多次提到支那。[4]

在摩訶婆羅多第二篇大會篇英語Sabha Parva中提到東光國英語Pragjyotisha kingdom(今阿薩姆)國王福授英語Bhagadatta周圍有許多支那人和吉羅陀人英語Kirata。同樣在摩訶婆羅多第六篇毘濕摩篇英語Bhishma Parva中,則說福授王的軍隊由支那人和吉羅陀人組成。

摩訶婆羅多的第六篇毘濕摩篇英語Bhishma Parva第9章1177行還將支那與北部的蔑戾車部落一同列出,那些蔑戾車部落包括耶婆那甘波闍、貢多羅、胡那英語Huna people、Parasikas、達魯那、Ramanas、波羅迦、陀舍摩利迦、Kruras、Sukritvahas、Kulatthas。[5]這些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紀,當時胡那人已與波斯薩珊家族英語House of Sasan接觸。同時,他們被描述為賢者婆私吒英語Vasistha和他的母牛保護者,一同抵禦眾友仙人

在三篇《森林篇英語Vana Parva》的第51章中,提到支那和波羅婆人英語Pahlavas陀羅陀人英語Daradas、吉羅陀人、耶婆那人、沙迦人、訶羅胡那人英語Hara Huna Kingdom杜夏羅人英語Tushara信度人英語Sindhu Kingdom、伽古德人、羅摩特人、孟德人、女兒國人、坦伽納人、羯迦夜人英語Kekeya Kingdom阿槃提人迦濕彌羅人曾在王祭中擔任般度王堅戰的侍從。

在十二篇《和平篇英語Shanti Parva》的第64章中,提到曼達多國王將耶婆那人、吉羅陀人、犍陀羅人、支那人、沙缽羅人、缽爾缽羅人、沙迦人、杜夏羅人、迦訶人、波羅婆人、安達羅人摩德羅迦人、奧陀羅人、布鄰陀人、羅摩陀人、迦遮人與一些婆羅門-剎帝利混血的種姓、吠舍和首陀羅一併歸為陀私優,對這些部族如何安置在自己的國土上感到疑惑。[6]

在摩訶婆羅多森林篇第176章中,般度族人的旅行說明提到,離開毗沙羅棗林(今印度北阿坎德邦巴德里納特普里)後,穿越艱難的喜馬拉雅山地區,就可以抵達支那領土。

在第五篇第74章怖軍提到了支那一位國王道多穆羅迦(Dhautamulaka),後者曾經誅滅自己的親友。道多穆羅迦可能指的是中國夏朝末代君主

同篇的第86章提到,持國國王想將一千隻來自支那的鹿皮贈送給蓋娑婆英語Krishna in the Mahabharata(黑天)。

羅摩衍那[編輯]

蟻垤羅摩衍那同樣提到了支那以及一個與支那名稱類似的國家極東支那英語Parama China Kingdom,並將它們與耶婆那沙迦、吉羅陀、Bahlikas、哩舍伽英語Rishikas和坦伽納等北印度跨喜馬拉雅部落聯繫起來。[7]

羅摩衍那聲稱,年長智者英語Wise old man婆私吒英語Vasistha通過神牛的神聖力量創造了支那、迦剎英語Khasas (Mahabharata)、胡那、沙迦、甘波闍、耶婆那、婆羅婆、吉羅陀、僧伽羅、蔑戾車等部族。[8]

往世書[編輯]

卡利卡往世書中,支那再次與甘波闍、沙迦和缽爾缽羅等一同提及,據說在反對吠陀國王Kalika的戰爭中,支那支持佛教國王迦利。[9]

往世書中提到,支那與杜夏羅、婆羅婆、甘波闍和缽爾缽羅一同位於古印度北部。[10]Vayu Purana英語Vayu PuranaBrahmanda Purana英語Brahmanda Purana還將支那稱呼為Cina-maru 。然而Matsya Purana英語Matsya Purana卻將支那稱呼為Vira-maru。根據KP Jayswal博士和MR Singh博士的研究,Cina-maru或Vira-maru位於靠近阿富汗北部的突厥斯坦

佛教文學[編輯]

佛教戲劇《曼陀羅克夏沙英語Mudrarakshasa》中也提到支那,在劇作中列出了同時代的其他部落,如沙迦、耶婆那、吉羅陀、甘波闍巴克特里亞、波羅婆、迦剎、犍陀羅、Kalutas等。 在《清淨道論》中曾提到支那布一辭。

麥克·魏策爾英語Michael Witzel博士研究,佛教經文彌蘭王問經中,將支那與沙迦、耶婆那、甘波闍和Vilatas(?)等聯繫起來,並將它們定位在西藏/拉達克西部。[11]

其他文學[編輯]

考底利耶孔雀王朝宰相,也是古代塔克西拉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ancient Taxila的教授,他在政事論中將來自中國的絲綢稱為「cinamsuka」和「cinapatta」,而這些詞都包含支那(cīna)前綴。[12]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摩奴法論描述了包括支那在內的許多國家的衰落:

除了支那(China)和極東支那(Parama China),在Manasollasa英語Manasollasa中還提到了來自摩訶支那(Mahachina)的面料[2]。因此,支那可能指的是西藏西部或拉達克,摩訶支那指的是西藏,而極東支那指的是中國大陸

學術考證[編輯]

印度學學者烈維認為,在印度古代,支那被用來泛指喜馬拉雅山以北的地區,代表遠方之國,通常不一定被特指哪個國家,之後被當成中國的名稱。因為古代絲綢主要生產於中國,印度記載支那盛產絲綢一事,也被用來證明古印度所說支那,確指中國[14]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Yule, Henry.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 2–3 [2019-12-23]. ISBN 81206196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7). 
  2. ^ 2.0 2.1 Geographical Data in Early Puranas, 1972, p172, Dr M. R. Singh
  3. ^ Wade, Geoff, "The Polity of Yelang and the Origin of the Name 'Chi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ino-Platonic Papers, No. 188, May 2009.
  4. ^ Kisari Mohan Ganguli, The Mahabharata of Krishna-Dwaipayana Vyasa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Prose, 1883-1896.
  5. ^ MBH 6/9/65-66
  6. ^ MBH 12/65/13-15
  7. ^ The Ramayana of Valmiki: An Epic of Ancient India, Volume 4, Kiskindhakanda, p 151, Rosalind Lefeber
  8. ^ Ramayana (1.52-55) & Mahabharata (1.174.6-48)
  9. ^ Kalika Purana 20/40
  10. ^ ":ete desha Udichyastu
  11. ^ Early East Iran, And The Atharvaveda, 1980, (Persica-9), p 106, Dr Michael Witzel.
  12. ^ Tan Chung (1998). A Sino-Indian Perspective for India-China Understanding.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6-06.
  13. ^ Manusmritti (Laws of Manu), X.43-44
  14. ^ 季羨林〈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發表於《歷史研究》期刊195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