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縣第一中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晃縣第一中學
Xinhuang County No. 1 High School
新晃侗族自治縣第一中學(新晃一中)校門。
地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晃州鎮
原名晃縣縣立初級中學
湖南省晃縣初級中學
新晃侗族自治縣初級中學
新晃縣第一中學
新晃縣民族中學
類型公立學校
隸屬新晃侗族自治縣教育局
建校日期1939年
創始人舒潤
校長楊永旭
黨委書記楊先智
年級高一、高二、高三
性別男女共學
提供課程全日制課程
學期2學期制
修業制度學年制
學科綜合科
校訓誠、敬、勤、勇
校慶日11月7日
學校網址www.hhxhyz.com

新晃縣第一中學,簡稱新晃一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的一所全日制公辦高級中學,坐落在湖南省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晃州鎮

校名更改[編輯]

1939年秋季,地方官舒潤建立晃縣縣立初級中學,使用晃縣縣立小學的部分教室作為校舍。當時學校招收初中班1個、簡師班1個,擁有兼職或專職教工30多人。[1]1940年,學校開始自己建立校舍,翌年遷入。1944年,學校遷入新民鄉中心學校。翌年春季返回縣城。1952年11月,學校改名為「湖南省晃縣初級中學」。1956年12月,伴隨着晃縣更名,學校改名為「新晃侗族自治縣初級中學」。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8月,學校改名為「縣直屬中學革命委員會」。1980年8月,學校更名為「新晃縣第一中學」。1984年6月10日,學校更名為「新晃縣民族中學」。1996年12月,學校更名為「新晃縣第一中學」。

校史[編輯]

民國時期[編輯]

1931年6月,晃縣教育局長楊子云奏請縣政府在晃縣縣立小學(今城鎮一完小)附設一個初中班,縣政府批覆同意,但是湖南省教育廳沒有批准。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開始,日本占領區的人往西紛紛逃亡,一些逃亡者開始在晃縣尋求教育機會,晃縣教育科長姚鏡如、縣政府秘書胡楚藩和當地民眾周常沛在縣長李錫年的同意下,開始籌建中學,並由舒潤、姚鏡如、胡楚藩、周常沛出任籌備委員。但是不久之後,李錫年卸任,建校的事中止。

1939年秋季,姚鏡如、舒潤呈請新任縣長孔學凡建校,縣政府撥款400元,借晃縣縣立小學校舍開課,校名「晃縣縣立初級中學」,開設了一個初中班,一個簡師班,孔學凡兼任校長,胡楚藩出任教導主任。1940年春季,舒潤出任校長,他請孔學凡撰寫《募捐冊·序言》,又請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朱經農備案。舒潤是朱經農叔父朱其懿的門生。1940年8月,舒潤調任晃縣救濟院院長,胡楚藩接任校長,在縣城東側飛山山腳新建校舍,1941年秋季,學校遷入新址。1944年,國民兵團占用校址訓練壯丁,學校只得搬到新民鄉中心國民學校(新寨中學)開課,翌年春季遷回原址。1945年4月,胡楚藩被撤,11月,周常沛出任校長,訂立了「誠、敬、勤、勇」的校訓,整肅學校紀律,學風日益濃厚,該校遂成為湘黔邊界的名校之一。1946年,晃縣參議會第一屆大會決定學校增設高中,上文湖南省教育廳,獲得批准。同年秋季,全校教職工會議決定10月10日做校慶日,舉行了7周年校慶,編纂了《校友錄》,周常沛撰寫了校史和校歌歌詞,縣長雷孟炎題詞「嚴如父、慈如母、教不倦、學不厭。」截至中共占領晃縣的1949年,該校共開辦18個班,畢業12個班,畢業學生247人[2]:601

共和國時期[編輯]

1949年11月7日,中共、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晃縣。12月5日,甫成立的晃縣人民政府派人接管了學校,周常沛留任。1950年2月,縣立初級中學不再開辦簡易師範班[2]:601。同年10月5日,教職員會議決定取消之前的校慶日,以中共占領晃縣的日期11月7日為為校慶日。

1951年,晃縣縣府開展勸學擇動,鼓勵侗族等原住民及在地貧苦工農子女入學,在校學生增加[2]:601。1952年,學校成立「教育工會組織」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支部」。11月10日,湖南省教育廳通知學校更名為「湖南省晃縣初級中學」。11月18日,原晃縣第三區區長曹敦臨出任校長,自此,學校開始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2月5日,新晃侗族自治縣成立,學校隨之改名「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初級中學」。

1957年,學校開設兩個少數民族班,並招收侗族學生108人[2]:601。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學校立即響應,並要求全校師生上山開荒種糧,建爐煉鋼鐵,把課堂搬到田間、工廠、牧場和火爐旁,很少上文化課。直到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重申學校工作應以教學為中心後,學校才恢復正常的文化課。同年,湖南省教育廳批准備案,學校更名為「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增設了高中部[2]:601。1959年8月,「反右傾運動」中,副教導主任吳代堯因重視教學被劃分為右派分子。同年,4間教室8間住房的教學樓和北校門竣工,還新建一棟樓兼用作禮堂、食堂和體育館。1960年,學校進入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教師主張「雙高課」(高質高量),「單元課」(一個單元內容一二課時教完),學生寫「萬字文」和「萬篇文」。1961年,學校響應中央人民政府「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下放400餘名超齡學生回家鄉生產,恢復了日常教學。同年,學校停止使用鄉土教材,改用全日制12年制中小學教材。1963年,學校貫徹實施《全日制中小學生守則》。1965年,學校掀起閱讀毛澤東著作熱潮,不少師生深夜到新華書店去購買《毛澤東選集》。在這一階段,該校被高等院校錄取的學生有91人,升學率為47%[2]:601

1966年,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達,同年6月,縣政府派工作中組進駐學校,「批三家村」、「抓小鄧拓」、「抓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校長、副校長、教導主任、副教導主任以及三名教師接受群眾批鬥後關押到「牛棚」勞動,「剃陰陽頭」。8月,中共中央下達《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紅衛兵破四舊」,學校圖書館圖書銷毀,樹木砍倒,湖心亭拆毀,「封資修書籍」沒收。9月,紅衛兵在學校搞「紅海洋」,開展「三查一清」,尋找「二十一種人」。1967年2月,中共中央《關於中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意見》發行,學校成立臨時領導小組。1968年1月,軍代表進駐學校。8月26日,汞礦「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校,推行「斗、批、改」,校長蔡連清等4人被關押,另有13名教師投入「牛棚」。11月4日,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軒鳳岐出任主任,汞礦工人劉德生出任副主任,168名學生分兩批下放農村成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1969年,學校挖「黑三線」,8名教職工清除。9月,學校落實毛澤東「五七指示」,改初中和高中各為兩年制,學生按軍事建制,設立毛澤東思想教育課,取消歷史課和地理課。1970年6月22日,鍾德輝出任黨支部書記。8月,學校首次推薦三年制「工農兵學員」。12月31日夜晚,遭受長期殘酷批鬥的校長蔡連清在家裡自縊。1971年2月,軒鳳岐調走,鍾德輝接任。8月5日至23日,學校教職工參加「毛澤東思想學習班」的學習。林彪九一三事件」後,學校取消軍事建制,恢復班級制,物理、化學、歷史和地理重新開課,增加「基本路線課」和「階級鬥爭課」。1972年1月,學校抓「反革命分子」,2月,鍾德輝調走,3月,黃吉燦接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開除的教職員平反覆職,學校使用湖南省編纂的教材。1973年4月,語文課和政治課合併,教授《毛澤東選集》。1974年,學校開展「批林批孔運動」,以「馬振扶公社事件」和「朱文文事件」為榜樣,鼓吹「要頭上長角,身上長刺」,「不做馴服工具」,「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知識越多越反動」,批判湘劇《園丁之歌》,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2]:602

1977年2月,黃吉燦調走,4月,佘國瑞接任,「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撤離學校。5月,鄧小平發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學校開始整頓教學秩序,確立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1978年1月,根據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施行草案)》,學校把初中改為三年制。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下放的教職員調回學校,年底高考,學校61人考入高校,44人考入中專。1979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撤銷1971年8月13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的決定,4月,學校革命委員會撤銷,恢復黨支部和校長負責制,使用全國新編統一教材。1979年春季,蔡連清平反昭雪,學校舉行大型追悼會。8月10日,學校恢復「新晃一中」的校名,對錯分的右派分子劃正。1981年2月,曹敦臨校長調走,4月,佘三元接任校長和黨支書,吳庭煊出任副校長,副黨支書。下學期,學校恢復高中的三學年制。1982年,學校大力推行「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紀律」的「四有教育」。下半年,高中教學樓竣工,建築面積2180平方米。1983年,新晃縣人民政府作出《關於加強改革普通教育的決定》,學校狠抓《鄧小平選集》學習,設立年紀負責人制,建立教室檔案,綠化校園。下半年,第一棟教職工宿舍竣工,建築面積1210平方米。5月,佘三元調走。6月11日,新晃縣人民政府決定把學校改為民族中學,劃為重點中學[2]:602,由縣政府直接領導,派劉宏迪出任校長。7月,吳庭煊出任黨支部書記,設立三個副校長:李正才、肖俊安、吳代堯。學校教職工學習鄧小平「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9月,學校實施《新晃民族中學改革方案》,縣委副書記姚本星批覆「逐步實行校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教職工聘任制、單獨招生制和經濟獎懲制」,校長之下設立教務處、政教處和總務處。學校加強黨建,吸收部分教職工入黨。1985年,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學校改革教育制度。7月,西校門全體建築竣工,8月,副校長肖俊安調走。1986年,貫徹「七五計劃」和「抓好少數民族的基礎教育」,湖南省委書記毛致用視察學校之後撥款40餘萬元給學校修剪實驗大樓和辦公大樓,耗資2萬修建觀禮台和植物園,購買了新設施,綠化校園。兩大樓共2807平方米,4層磚、混凝土結構建築。學校貫徹《關於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定》,抵制精神污染。同時通過「少年團校」「高中學生黨章學習小組」,大力發展團員和黨員。同時,學校組織教師去玉屏中學、大龍中學觀摩學習,去荊州市沅陵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考察學習。1987年3月,學校制定《1987-1992年教學改革規劃(試行稿)》,制定5年教育改革目標、內容和措施。5月,新晃縣人民政府把縣教師進修學校校舍撥給學校,撥款1萬餘修繕教職工宿舍,安裝鍋爐。9月9日,校長劉宏迪提出「團結、求實、奮進、成才」的校訓。同月,「青年學生業餘黨校」成立,同「少年團校」一起,分別給初中生和高中生加強政治思想教育。1988年3月,吳銘輝出任副校長,主管教學。5月,黃炳松出任副校長,主管政教。

1990年3月,學校成立「關心下一代協會」。6月,校長劉宏迪在《湖南省民族教育大辭典》撰寫了「新晃民族中學簡介」。1991年,縣政府撥款42萬修建了兩棟教職工宿舍,32套住房,面積2800平方米,新建後山圍牆,學校籌款3萬安裝了鍋爐。1992年,學校粉刷了高中樓的內部牆壁和教職工住房,購買了2萬元實驗設備,花費4萬元修建了學生廁所。9月,校長劉宏迪提出「嚴謹、誘導、開拓、奉獻」的教風和「苦讀、守紀、博覽、興邦」的學風。1993年2月,黨委書記吳庭煊退休,黃炳松接任,兼任副校長。8月,初中樓竣工,花費75萬,建築面積2593平方米。1994年,全國掀起經商下海潮,學校貫徹《教師法》和教育法規,明令禁止教職員兼職第二職業。9月,校長禁令頒布,明令禁止學生進入「三室一廳」(遊戲室、桌球室、錄像室和歌舞廳),同時編輯了《中學生手冊》。8月,教導主任舒政偉辭職,9月劉耀林接任。同時,學校安裝了386台電腦。1995年7月,新晃縣發生特大洪水,操場一帶水高1.5米,學校領導班子帶頭抗洪救災,縣政府給黃炳松記三等功。1996年高考,175人應考,123人錄取,成為新晃一中校史上最好的一次成績。1997年6月,兩棟教職工宿舍竣工,36套住房,建築面積3239.41平方米,耗資124.8萬元。同年,對1991年建成的兩棟宿舍擴建,建築面積863.55平方米,耗資35.4萬元。9月,縣委書記田代武出任名譽校長。1998年1月10日,縣政府任命黃炳松為校長。2月25日,對學校校訓、校風、教風、學風進行修訂,校訓是「教書育人,讀書成才」,校風是「團結,文明,求實,創新」,教風是「敬業,嚴謹,誘導,求真」,學風是「勤奮,守紀,多思,進取」。

操場埋屍案[編輯]

2003年,校長黃炳松把學校跑道工程承包給他的外甥杜少平,杜少平偷工減料、虛報工程款等,監工鄧世平教師拒絕簽字且提出異議,卻在2003年1月22日失蹤。[3]2019年4月17日,新晃侗族自治縣警察局對外宣布打掉杜少平犯罪集團,杜少平以及其集團成員承認殺害鄧世平。[3]2019年6月20日,新晃侗族自治縣警方對原校長黃炳松採取強制措施,6月23日,新晃侗族自治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對黃炳松立案審查和監察調查,旋即對他開除黨籍、取消退休待遇。[4]2019年12月30日,新晃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以黃炳松犯徇私枉法罪判處其有期徒刑15年。[5]

文化[編輯]

  • 校歌:《晃山明媚》
  • 校訓:誠、敬、勤、勇

歷任領導[編輯]

校長[編輯]

姓名 就任日期 退任日期 備註
孔學凡 1939年8月 1940年1月
舒潤 1940年2月 1940年7月
胡楚藩 1940年8月 1945年4月
彭盛 1945年5月 1945年9月
張以明 1945年10月 1945年11月
周常沛 1945年11月 1950年10月
郭作民 1950年10月 1950年12月 聯絡校務
張子祥 1951年1月 1953年7月 縣長兼任校長
龍希聖 1951年1月 1979年7月 副校長主持工作
曹敦臨 1956年11月 1962年3月
蔡連清 1962年3月 1968年7月
軒鳳岐 1968年11月 1971年2月 革命委員會主任
鍾德輝 1971年3月 1972年2月 革命委員會主任
黃吉燦 1972年3月 1977年2月 革命委員會主任
佘國瑞 1977年4月 1977年11月 革命委員會主任
曹敦臨 1977年12月 1981年2月
佘三元 1981年4月 1984年5月
劉宏迪 1984年6月 1998年2月
黃炳松 1988年5月 2004年1月
楊長海 2004年2月 2007年8月
楊永旭 2007年8月 至今

黨委書記[編輯]

姓名 就任日期 退任日期 備註
軒鳳岐 1956年 1969年
鍾德輝 1970年6月 1972年2月
黃吉燦 1972年3月 1977年2月
佘國瑞 1977年4月 1977年11月
曹敦臨 1977年12月 1981年2月
佘三元 1981年4月 1984年5月
吳廷煊 1984年7月 1993年2月
黃炳松 1993年3月 2005年3月
楊永旭 2007年8月 2011年4月
楊先智 2011年5月 至今

著名校友[編輯]

  • 趙繼良: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教員。
  • 王建偉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政治委員。2011年7月升任中將
  • 吳承富: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系政治學教研室,任講師。
  • 吳學東:國家特級飛行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大校軍銜。
  • 吳朝暉:海軍裝備研究院綜合所戰略室主任。第10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潘佳:北京市公安消防總隊副營職助理工程師。武警上尉警銜。
  • 趙永傑:湖南省人事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分管教育培訓處、人事編制信息中心。
  • 周靈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人員。
  • 趙小鵬:官僚。曾任懷化市財政局局長、市長助理。
  • 劉益陽:官僚。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總工會組織部長兼工會幹部學校校長、總工會副主席。
  • 吳大華:官僚。曾任貴州民族學院法律系副主任、系主任、院長助理、副院長,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省委高校工委委員,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
  • 申小青:官僚。懷化市政協副主席,懷化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湖南省政協第7、8、9屆委員。
  • 姚崑崙: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會員。
  • 王超男:中國農業銀行法律事務部工作人員。
  • 楊海霞:編輯。曾任《米老鼠》和《小公主》雜誌撰稿人。
  • 蒲鈺: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成員。
  • 吳躍軍: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成員。
  • 孫南雄: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
  • 徐昌才:作家。長沙市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 彭慶文:懷化學院教授、高教研究所主任、學科規劃建設辦公室主任。
  • 向淑晃: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 趙建和:地震學家。中國地震學會地震觀測技術委員會第七屆委員。
  • 楊傳掙:物理學家。中國物理學會會員。

參考文獻[編輯]

  1. ^ 廖清香. 抗战时期 晃县的文化教育卫生. 懷化新聞網. 2016-01-29 [202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誌編篡委員會 編. 《新晃侗族自治縣誌》. 中國北京市: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3年 [2024-03-15]. OCLC 31446183. 
  3. ^ 3.0 3.1 雷燕超; 趙志遠; 孫釗; 倪兆中. 教师尸体被埋学校跑道16年后挖出 时任校长被控制. 網易. 2019-06-20 [202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4. ^ 李艷君. 操场埋尸案最新进展:尸骸系失踪教师邓世平 原校长被抓. 鳳凰網. 2019-06-23 [202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5. ^ 倪艷楠. “操场埋尸案”时任校长黄炳松获刑15年. 新京報. 2019-12-30 [202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主要來源書籍[編輯]

  • 楊正勝; 鄭昌華; 劉宏迪; 吳澤慧; 諶小燕; 張英; 黃炳松; 楊榮安; 楊序亭; 向明忠; 吳代堯; 吳銘輝; 楊長進; 劉耀林; 陳崑崙; 楊巧雲; 王龍武; 楊壽泉; 龍永年; 吳祥正 (編). 《60周年校庆1939年—1999年》.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 新晃縣第一中學. 199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