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倫
外觀
李季倫 | |
---|---|
出生 | 中華民國河北省樂亭縣 | 1925年3月15日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母校 | 國立中央大學 |
職業 | 微生物學家 |
李季倫(1925年3月15日—),男,直隸(今河北)樂亭人,中國微生物學家,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平
[編輯]李季倫於1925年3月15日出生於中國河北省樂亭縣,1948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生物系[1]。畢業之後,他選擇了留校任教。1950年起開始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課程,從助教做起,逐步晉升至了講師、副教授、教授[2]。
1958年,李季倫在中國首次研製成功了赤黴素,是中國在研製植物生長激素領域中的首次成功。1973年起,李季倫鑽研於動物增重激素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與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共同研製了玉米赤霉醇[1]。1980年,李季倫前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生化系開始進修,主要研究方向為固氮酶催化的生化機制、鏈黴菌次生代謝調控、趨磁螺菌的生物礦化機制以及各種微生物酶的開發及其應用。1985年至1991年和1983年至1995年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91年至1995年,李季倫擔任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一職,卸任後成為終身名譽理事。1994年起擔任清華大學的兼職教授一職[3]。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
2011年8月15日,李季倫與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陶益壽、林培、祖康祺、助理研究員田向榮和前京農公司副總經理楊智泉共同署名,舉報了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石元春的學術腐敗,引發了眾多中國大陸媒體的報道[5][6]。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組成的調查組經調查後認為該舉報沒有任何依據,是一次「違背事實的炒作」[7]。
榮譽
[編輯]1986年,李季倫榮獲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同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0年,榮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榮譽稱號。1991年起,開始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3]。
以李季倫的名字命名的細菌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925年3月15日,微生物学家李季伦出生. 科普中國. 2017-03-15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中文(簡體)).
- ^ 李季伦.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 2013-02-27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 (中文(簡體)).
- ^ 3.0 3.1 李季伦.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6-05-03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中文(簡體)).
- ^ 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院士信息·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李季伦. 2013-12-16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6) (中文(簡體)).
- ^ 石元春“学术腐败”事件事实与真相. 中國網絡電視台.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中文(簡體)).
- ^ 中国农业大学4名教授举报原校长石元春学术腐败. 鳳凰網. 2011-09-14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1) (中文(簡體)).
- ^ 中國科學報. 调查组称“石元春学术腐败”无依据. 科學網. 2012-11-17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 ^ Jin, H. J., Zhou, Y. G., Liu, H. C., Chen, S. F. (2011). Paenibacillus jilunlii sp. nov., a nitrogen-fixing species isolated from the rhizosphere of Begonia semperfloren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61 (Pt6): 1350-1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