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柏林電視塔

座標52°31′15″N 013°24′34″E / 52.52083°N 13.40944°E / 52.52083; 13.40944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柏林電視塔
概要
狀態完工
類型電視塔[*]觀光塔古蹟旅遊景點
用途電視塔,餐廳,觀景塔
地點 德國柏林
座標52°31′15″N 013°24′34″E / 52.52083°N 13.40944°E / 52.52083; 13.40944
海拔40米
興建期1965年-1969年
造價200,000,000 東德馬克(歐元102,258,376.24)
承建商東德政府
擁有者Deutsche Funkturm[*]
高度
高度368 米
天線/尖頂368.03
重量310,000 公噸
技術細節
層數8
電梯數3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赫爾曼·亨瑟爾曼英語Hermann Henselmann
建築商東德
保護情況cultural heritage ensemble[*]
網站
https://tv-turm.de/
https://tv-turm.de/en/
地圖
地圖

柏林電視塔(德語:Berliner Fernsehturm)位於德國柏林東區的中心,靠近亞歷山大廣場,共高368米,是德國最高建築物,同時也是歐洲第四高的建築物。在1969年建成時,曾是世界第二高電視塔。現今,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次的遊客會到訪柏林電視塔,屬於德國十大最受歡迎的景點。

在1965年至1969年之間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德國郵政在歷史性的柏林中心(中間區域部分)建成了這座具有國際風格的電視塔。在1969年10月3日正式開放。該建築超過城市西部建於1920年的柏林無線電發射塔達220米。作為象徵以及地標它影響着城市的天際線。在柏林公司的開業典禮時除了使用勃蘭登堡門,勝利柱以及國會大廈時,也經常使用電視塔作為首都的象徵。

在內部被稱為「電信發射塔 32」的建築物主要功能除了用於發射各種廣播和電視信號外,還作為觀景塔包括203米的酒吧以及旋轉餐廳。因此柏林電視塔也成為各項活動的舉辦地。這座深深影響着城市的建築也經歷了重大的標誌性變革。曾近是原民主德國政治上的國家標誌,在兩德統一後成為的柏林統一象徵由於其簡約以及經典的建築風格,人們在國際上越來越多將其作為柏林和德國的標誌。在1979年民主德國將柏林電視塔作為文物保護建築,在德國統一後繼續保持。

柏林電視塔的觀光台設在204米處,在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42千米遠,旋轉餐廳在觀光台上部,原為每小時旋轉一圈,1990年改為每30分鐘轉一圈[1],電梯到達觀光台需時40秒。

位置與周邊環境

[編輯]

柏林電視塔處於亞歷山大廣場火車站的西南面,馬克思-恩格斯廣場的東北面。該建築位置經常被錯誤地寫成亞歷山大廣場的東北面。由於非常靠近這個著名的廣場,因此電視塔也被稱為亞歷山大塔。

除了柏林地鐵和輕軌車站,許多有軌電車和公交線都在亞歷山大廣場火車站有停靠點,從這裡中間出口就可通向電視塔的入口。

在建造電視塔同時,70年代在亞歷山大廣場建成125米高的柏林國際賓館,如今就是柏林拉迪遜的麗柏酒店。在1967年和1972年之間在電視塔的正南面紅色市政廳旁邊有一條市政廳大道。

歷史

[編輯]

來歷

[編輯]

195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歐洲無線電廣播會議,該會議主要確定歐洲的無線電頻段。由於當時許多國家並不承認民主德國的存在,所以只分配給兩個電視廣播頻段。由於在柏林市區沒法建立許多的小發射台,所以在接收電視廣播時會造成信號疊加,故障或者缺失。為了進行無損失的全覆蓋需要在儘可能高的地方建造大功率的發射台。在50年代柏林只有非常弱的德國電視廣播信號。

所以在1952年民主德國的德國郵政計劃在柏林建造電視塔。計劃首先考慮在柏林的東南面。在工程開啟後就被立刻終止,因為地點距離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只有8公里,高大的電視塔會妨礙 飛機起降。經過不同調整方案的討論,最終在1956年被終止。在同一年開始尋找替代地點同時許多地點都被討論,也包括柏林腓特烈斯海因區,但是最終該計劃由於當時柏林牆的建造迫於資金壓力而最終放棄。

此後繼續尋找建造地點。除了作為電視廣播信號發射台的作用,其作為柏林標誌的政治效用愈發顯現。由於該原因在1964年在市中心建造電視塔的計劃由政府進行推動並且得到了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人的支持。最終選址工作完全被政治左右。

在電視塔設計與建造過程中有許多建築師參與,比如早期的Hermann Henselmann以及Jörg Streitparth, Fritz Dieter, Günter Franke 以及 Werner Ahrendt在1965-69年參與設計以及Walter Herzog, Gerhard Kosel和 Herbert Aust.

電視塔的建造

[編輯]

打地基工作在1965年8月4日開始並在1965年底結束。在1966年的3月15日開始電視塔底座的混泥土澆灌。澆灌工作非常順利,在1966年10月4號就超過了100米。在1967年的6月16日達到了最終高度。高達248.78米重達26000噸的塔柱共消耗總共8000立方米的水泥。

在澆灌塔柱的同時塔球(觀光台)的準備工作也開始。 VEB Ipro主要承建將塔球安裝在鋼筋混泥土柱上,該球體被分為120塊然後在地面進行組裝。為此在1967年4月在瑪麗教堂和紅市政廳之間的工地上,在一個高達35米的塔柱模擬器上將塔球預安裝好。該工作一直持續到1967年11月。施工成本也從原先預計的3千3百萬馬克升到9千5百萬馬克,因為部分建築材料必須從西德進口。在1968年2月將塔球安裝在塔體的工作開始。在1968年塔球的最後一塊被安裝。然後安裝塔尖,在塔球上安裝天線,之後在下一年開始內部建造工作。

在1969年初水滲入塔球內部,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因此塔球必須重新密封。直到1969年的10月3日開始進行內部建造,然後入場館建造完成。由於各種延誤電視塔最終在「難以置信」的53個月施工期後完成。共花費超過1億3千2百萬馬克。

在官方稱為柏林電視信號和甚高頻發射塔,在1969年10月成為世界第二高電視塔。只有莫斯科的奧斯坦金諾電視塔比它高。同時其排在莫斯科電視塔和紐約帝國大廈之後成為世界第三高建築。

開放之後

[編輯]

在1969年10月3日時任東德最高領導人瓦爾特·烏布利希和他的妻子洛特·烏布利希英語Lotte Ulbricht以及其他東德高層,包括君特·米塔格赫伯特·瓦恩克保羅·維爾納魯道夫·舒爾茨德語Rudolph Schulze埃里希·昂納克維爾納·蘭貝茨以及埃里希·梅爾克主持了電視塔的落成典禮然後開播民主德國電視台的第二個電視頻道DFF 2。這樣在民主德國的彩色電視機可以接收到兩個頻道。對於公眾開放始於1969年10月7日的共和日。

從1970年2月16號從電視塔發出共5個廣播頻道信號; 第一個電視節目開始於1970年4月4號。1972年初兩個館用於展覽,柏林信息中心,電影院以及餐廳。可供大約1000人同時用餐。 在1975年後通過了文物保護法,1979年柏林電視塔通過該法案。在民主德國倒台後聯邦共和國繼續承認其文物保護的地位。

在1990年兩德統一後,對拆除電視塔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聯邦德國決定保留。德國電信作為新的運營商投資5千萬馬克用於信號發射設備更新並對電視塔進行維護。此外在原先天線基礎上新增了一個功率更強大的尖頂。這樣電視塔由之前的365米,在1997年夏天達到368米。

從2004年10月份開始電視塔成為柏林燈光節的建築物,在此期間通過特殊安裝燈光使其達到特別的藝術效果。由於2006年世界盃,運營商將塔球塗成金屬色的足球。

「教宗的復仇」

[編輯]
陽光反射在圓球形觀光台上的「十字架」光團

柏林電視塔落成沒多久,柏林市民就發現,每當陽光照射在電視塔204米高處的觀光台上時,光線會在圓球形的觀光台上反射出一個十字形的光團,酷似一個發光的十字架[2]

時值東德當局在其境內包括作為首都的東柏林強制關閉所有基督教天主教教堂,拆除一切建築物上的十字架或類似十字形的標誌。對此,柏林市民(包括與東柏林一牆相隔的西柏林市民)把電視塔上的十字光團稱之為:「Rache des Papstes」,意即「教宗的復仇」。

由於時任東德最高領導人、統一社會黨總書記為瓦爾特·烏布利希,電視塔上的十字光團又被民眾戲稱為「聖瓦爾特」,以譏諷東德政府壓制民眾的信仰自由。

更為惡俗的調侃甚至把外觀筆直、高聳入雲的電視塔描繪為:「烏布利希最後的勃起[3],嘲諷烏布利希當時已屆76歲高齡、健康每況愈下(事實上,電視塔落成4年之後,即1973年,烏氏就因中風而去世)[4]

美國總統雷根在1987年6月12日於西柏林發表的著名演說:「推倒這堵牆」中。[5] ,也曾提及柏林電視塔「教宗復仇」這一奇景。雷根在其講詞中這樣說到:

幾年前,東德人重建他們的教堂之前,他們在亞歷山大廣場建立了一個世俗建築:電視塔。但實際上從那時開始,官方就一直在對他們認為是一個主要的缺陷進行修補:用油漆和各種各樣的化學物對頂端的玻璃球體整容。可是直到今天,當太陽照射到這個球體--這個球體雄踞整個柏林上空--反光形成了一個十字架形狀。在柏林,如同城市本身,愛的標誌,和崇拜的標誌,是不可壓制的。

兩年後的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翌年,東西德合併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重歸統一

網絡惡搞

[編輯]

2009年,一名28歲的德國男子蒂舍爾利用NASA火箭發射錄音和柏林電視塔的影像資料,運用電腦合成技術製作了一段「NASA偷走了柏林電視塔」的惡搞影片[6][7],並迅速在互聯網竄紅。據蒂舍爾介紹,他自小就居住在電視塔附近,創作此視頻就是為了實現兒時的大膽幻想。他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採訪時稱:「我小的時候一直認為這座塔是一枚火箭,現在利用電腦技術的支持,我的夢想終於成真了」[8]

參觀者和旅遊

[編輯]

柏林電視塔不僅是發射塔,也是地標,旅遊景點以及活動舉辦地。柏林電視塔是全歐洲最高的公眾開放建築。除了Rottweile的測試塔,柏林電視塔擁有德國第二高的觀景點。 自從對外開放後的前三年就有總計超過4百萬人參觀了電視塔。 . 自從統一後每年有大約來自世界約90個國家超過120萬遊客。在2010年大約60%的遊客來自外國,其中8.1%為西班牙人占居榜首,意大利人為7.6%然後是丹麥人為 6.7% 。塔球可以允許最多320人。每天5000名遊客中大約1500人在電視塔餐廳用餐。在民主德國期間遊客在咖啡廳停留時間被限制在60分鐘,在觀景台是30分鐘。

兩部載人電梯,每部載12人大約40秒後將遊客帶到203米高的觀景點,在這也有全柏林最高的酒吧。通過60扇窗戶將向遊客提供柏林及其四周的全景。從觀景點向上21級台階就通向207米的旋轉餐廳。該餐館在一小時內旋轉一圈。因為消防的原因,主廚房在塔底處。燒好的食物通過電梯送到餐廳,然後在小廚房內做最後的加工。消防措施除了在塔球下的兩個疏散平台外整座塔內嚴禁吸煙 。坐輪椅的遊客以及當前無法走路的遊客無法參觀電視塔,因為在緊急情況下無法在沒有第三方的幫助下使用應急樓梯。此外寵物,嬰兒車以及大型行李都由於安全原因無法帶進。

在開放後的42年,2011年6月14日由當時的柏林市長Klaus Wowereit 親自向第五千萬名遊客表示祝賀。 通過觀景台可以眺望整個柏林。如果天氣好的情況下可以遠眺看見60公里外的休閒公園「熱帶島嶼」。

全年向公眾開放的電視塔在不同的季節都有相應的開放時間。在觀景台的最後停留時間為23:30,最後去餐廳的時間為23:00。由於特殊原因,慶典,接待或者特別活動可以向最多200名遊客出租公共區域。 在電視塔上也可以登記結婚。觀景台的酒吧區域可以為新人以及親友團預留最多30人。

技術資料

[編輯]
  • 地基深度: 在2,70米和 5,80米之間
  • 地基外直徑: 42米
  • 塔球直徑: 32 米
  • 塔球質量: 4800 噸
  • 兩部載人電梯
  • 一部用於運輸設備及技術人員的電梯
  • 觀景台在 203.78米高
  • 餐廳在 207.53米高
  • 球的使用面積: 5000平米
  • 在216, 220和224米處有發射裝置用於發射電視和廣播信號還有測量人員的工作間
  • 在最底層200米處有空調裝置,在最上面處有用於消防的滅火氣體中心。
  • 急救平台在188米和191米。
  • 150個不同的天線用於轉播電視和廣播信號。
  • 20000平方公里的發射區域


頻道(以頻率排序)

[編輯]

模擬FM電台

[編輯]

數位廣播(DAB)/數位移動電視(DMB)

[編輯]

數位電視(DVB-T)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1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5). 
  2. ^ Fernsehturm Berlin,The "Pope's Revenge"
  3. ^ Ulbrichts last Erection. [201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2). 
  4. ^ 參見瓦爾特·烏布利希條目
  5.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推倒這堵牆
  6. ^ YouTube上的NASA Steals Berlin TV Tower
  7. ^ 優酷網上的「發射柏林電視塔,NASA Steals Berlin TV Tower」影片
  8. ^ 恶搞视频窜红网络:柏林电视塔被发射升空. [201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