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爺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總爺古街一景。

總爺街臺灣話Tsóng-iâ-ke),原名過坑仔街臺灣話Kuè-khenn-á-ke),是臺灣府城鎮北坊的一條街。總爺街位於今臺南市北區崇安街113巷口起,沿崇安街東北東至崇安街63號鎮轅境土地祠前止[1],是臺南市保存較完整的老街之一[2]

歷史[編輯]

鎮轅境(頂土地公廟),又名總鎮署土地公廟
總祿境(下土地公廟)

清朝時,臺灣城的北門拱辰門至禾寮港之間逐漸形成一條街,稱之為過坑仔街。由於街的北面設立了臺灣鎮總鎮署衙門,正對過坑仔街[3]:261,故在康熙年間易名為總爺街。總爺街是與雲霄街、弓箭街、詔安街連在一起的一條街,是城外經拱辰門進入臺灣府城的重要通道[2]

總爺街後來逐漸演變為商店街,有各式各樣做生意的店,有「九萬二十七千」之稱,形容當地的富庶[3]:254

日治以後,隨著政府施行市區改正,附近闢築了新路,致使總爺街失去重要性,成為都市街廓中的一條小街,今名崇安街。

廟宇[編輯]

總爺古街的首尾分別座落有鎮轅境總祿境兩座土地廟,前者又稱「頂土地公廟」,後者則又稱「下土地公廟」,為該街道的信仰中心[4]。兩間廟據說均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註 1],之後歷經多次重修並於戰後重建[4][3]:254、255

鎮轅境由正殿與拜亭組成,而據說因為王得祿為報當年受土地公刺激而奮發之恩,因而奏請朝廷封賜,於是該廟拜亭屋簷採取燕尾屋脊,土地公神像並戴上官帽[4]。而該廟雖已改建,但仍保留古香爐與「顯靈保固」、「保我黎民」古匾[4]

而總祿境的建築本來與鎮轅境相同,但因為馬路拓建,除了位置移動之外也只剩下正殿[4]。另外總祿境也有王得祿為感謝土地公的指引,而奏請加封土地公宰相的傳說[5]

註釋[編輯]

  1. ^ 關於創建年代上有其他說法,詳見鎮轅境頂土地廟總祿境下土地廟之條目。

參考文獻[編輯]

  1. ^ 洪敏麟.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9-06-30 (中文). 
  2. ^ 2.0 2.1 台灣府城總爺街文化園. [2010-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3. ^ 3.0 3.1 3.2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9-02. ISBN 957-02-3370-2. 
  4. ^ 4.0 4.1 4.2 4.3 4.4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11: 頁96. ISBN 957-30880-4-5. 
  5. ^ 楊逢元. 《福德好神》. 晴易文坊. 2012-06: 頁148─151. ISBN 978-986-84358-7-2. 

相關條目[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