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花朝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花朝節,又稱花神節,或稱作百花生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其時間在各朝代地區不同,中國早期以農曆二月十二二月十五為花朝節。清代以後則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與南北氣候不同有關。西南原住民族則以二月初二為花朝節。花朝節的風俗各地也有所不同,有種花、賞花等。

歷史

[編輯]

花朝節具體的形成年份不明、其起源亦有泛靈論產生的植物崇拜思想、踏春遊賞風俗等多種說法,[1]但「花朝」一詞在南北朝時代的文學作品中即有出現,原意為百花盛開的早晨,用以代指美好的時光與事物[2]

花朝月夜動春心
誰忍相思不相見
梁元帝(508年—554年)[3]

唐代以來,隨着花卉業的進一步發展,賞花風俗開始盛行,但直到宋朝才開始形成節日,其時間因各種花的花期而異,並未成為固定的節日,南宋末年,「花朝」一詞開始大量出現於詩文中,吳自牧《夢粱錄》、[4]孟元老《東京夢華錄[5]等筆記中均有提及花朝節及其景況。

杭州西溪濕地公園內舉行花朝節

至元朝時期,花朝節也被稱為「踏青節」,在史書及地方志中也多被提及,明代更成為國定假日,[6]還增加了祭祀花神等文化習俗,各地也開始興建花神廟,並有花農、花匠前來祭祀,以求百花盛開、花市興隆,花神與花朝節開始出現交集。[2]馬中錫《宣府志》亦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彩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在此節日期間,人們結伴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或"護花"。但在清朝以降,因小冰期帶來的氣溫降低以及國內的政治動亂,花朝節的風俗逐漸衰落,[7]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花朝節更因為被視為封建迷信行為而遭到禁止,趨於消亡。[8][2]進入21世紀後,花朝節則隨着漢服運動等社會文化運動的興起而受到重視,在中國大陸都市的漢族青年中開始再度流行。[9]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宗力; 劉群. 中国民间诸神. 石家莊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03-01. 
  2. ^ 2.0 2.1 2.2 凌帆. 花朝节文学与文化研究. 南京師範大學: 14–58. 2015-03-15 [2022-03-29].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22-03-29). 
  3. ^ 梁元帝. 春别应令四首. [202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4).  公有領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4. ^ 吳自牧. 1 , 編. 梦粱录/卷01. [202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2). 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  公有領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5. ^ 孟元老. 1 , 編. 东京梦华录/卷六. [202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並無閒地。次第春容滿野,暖律暄睛,萬花爭出,粉牆細柳,斜籠綺陌,香輪暖輾,芳草如茵,駿騎驕嘶,杏花如繡,瑩啼芳樹,燕舞晴空,紅妝按樂於寶榭層樓,白面行歌近畫橋流水,舉目則鞦韆巧笑,觸處則蹴踘鯉狂,尋芳選勝,花絮時墜,金樽折翠簪紅,蜂蝶暗隨歸騎,於是相繼清明節矣。  公有領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6. ^ 李東陽. 1 , 編. 大明会典/52. 每年假日。聖節前後通九日。千秋節九日。正旦初一日至二十日。花朝一日。清明一日。  公有領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7. ^ 竺可楨.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 考古學報. 1972, (1). 
  8. ^ 印紅標. 红卫兵“破四旧”的文化与政治.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2021-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中文). 
  9. ^ 新華網. 第二届福州西湖花朝节举行. 人民網. [2021-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外部連結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花朝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