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生涯
《英雄的生涯》(德語:Ein Heldenleben),作品40,又譯為《英雄的一生》,是德國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作於1898年的交響詩,並被譽為預告施特勞斯交響詩創作巔峰期之作。該曲是題獻給時年27歲的威廉·門格爾貝格和其麾下的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並於1899年3月3日,由作曲家親自指揮法蘭克福博物館管弦樂團(Frankfurter Museumsorchester)該曲的首演。[1]
分析
[編輯]配器
[編輯]該曲是為大型管弦樂隊所作。
|
|
結構
[編輯]《英雄的生涯》全曲需時約50分鐘。除了第一段結尾,「劇情」需要的戲劇停頓外,其餘段落之間皆無停頓。各段落標題如下(在首演後修定的版本,並無分段標題,基於作曲家提出不要分段標題的要求):
- 英雄(Der Held)
- 英雄的對手(Des Helden Widersacher)
- 英雄的伴侶(Des Helden Gefährtin)
- 英雄的戰鬥(Des Helden Walstatt)
- 英雄的和平努力(Des Helden Friedenswerke)
- 英雄的榮休和功德圓滿(Des Helden Weltflucht und Vollendung)
理查德·史特勞斯在《英雄的一生》相當自由地應用了華格納主導動機(leitmotif)的技巧,而結構上則是擴大版的奏嗚-迴旋曲的交響樂曲式。
- 1. 英雄:首先由法國號和大提琴合奏出英雄主題,一個如同《貝多芬的第3號交響曲》那般上進的主題,並通過降E大調琶音爬升四個八度,並由法國號在整個主題穿梭上下。跟著一個比較抒情的主題版本,由高音弦樂部和B大調的木管合奏出。接著英雄的第二主題出現,然後逐漸音階下降到第四主題。接著響亮的小號預告英雄將會冒險,樂團奏至一個七和弦後,驟然停頓,全曲唯一由作曲家規劃的戲劇性停頓。
- 2. 英雄的對手:對手出場是由木管和低音銅管奏出嘎吱嘎吱的半音音階,長笛帶頭奏出。接著是不同音域和音質的多個主題,藉以傳達瑣碎但難以逃避的感覺。一般認為英雄的對手就是影射批評史特勞斯的樂評人,尤其是19世紀維也納樂評人愛德華·漢斯力克,接著英雄的主題再現,以示英雄才能令對手收聲。
- 3. 英雄的伴侶:由小提琴獨奏出的溫柔旋律,應該是暗示英雄的妻子。史特勞斯還詳細安排了伴奏的華彩樂段,甚至以歌劇宣敘調的格局編寫。小提琴獨奏展現新的動機,偶爾低音弦樂部、木管、銅管突然插入,直至第三動機,寬闊而諭示英雄的。在這一段裡,小提琴基本上是預告後面的主題。而華彩結束後,新的富有流暢調性的戲劇材料,以降G大調開始:英雄找到心中浪漫的聲音,營造了樂而忘憂的氣氛。英雄對手的部份動機突然在寧靜中的出現。後台,小號突然響起響亮的動機,台上的小號繼而重複,警示戰鬥已經打響,英雄的支持者叫醒了英雄。
- 以上三部組成全曲的引子部分,充分展示了代表不同角色的動機,節奏音色各不同。接下來的樂章:發展,再現部和結尾,基本上都是基於上面出現過的動機,偶有新的戲劇材料。
- 4. 英雄的戰鬥:發展部的第一樂章,敲擊樂器模擬軍隊前進,小號獨奏成為戰爭號角,一段三拍子怪異的「英雄對手動機」的變奏。各個動機和主題不斷交互出現,現實衝突持續。突然小提琴部奏出甜美的旋律,提醒英雄,其伴侶正獨守閨房待夫歸。接著小號發出一連串高難度的喧鬧,顯示戰鬥的轉捩點,音樂達到降G大調和降e小調的高潮位。敲擊樂器在整章不斷響起,描繪逼真的軍事戰鬥場景。結尾,英雄的主題蓋過了對手的主題,並以4/4拍子的,更莊嚴的顫音伴奏的全曲開首英雄主題改編版顯示英雄的勝利。接著新的流暢動機,由小號奏出,繼而即須擴大,成為下一段的引子。
- 5. 英雄的和平努力:英雄的勝利通過奏出史特勞斯早前作品的主題來表達,當中包括:《蒂爾惡作劇》、《馬克白》、《唐璜》(首先出現)、《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唐吉訶德》,還有其他交響詩和藝術歌曲的主題。平和上進的旋律轉化成樂章的最後一段,緩和英雄內心的不安情緒。
- 6. 英雄的榮休和功德圓滿:另一個新主題浮現,由急劇下行的降E大調琶音,繼而發展成新的主題:突顯豎琴、巴松管、英國號和弦樂部的輓歌。英雄此前的作品再次浮現。拋開塵世的觀念和慾望,英雄遇見到更宏大規模的冒險——拋開自己的恐懼。「漢士力動機」再次激動地(agitato)浮現,英雄在此憶述過往的戰鬥,而再次獲得伴侶的安慰。接著便由英國管奏出田園風格的間奏曲。下行的琶音再次出現,慢而流暢(cantabile),引起平和的降E大調新主題——正是此前小提琴華彩段預告的主題。最後莊嚴地重覆了開首的英雄主題,並以銅管諭示英雄的隱退,並以《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開頭作結。
樂評
[編輯]很多樂評人將《英雄的一生》視為理查德·史特勞斯無恥的自我宣傳。他們指史特勞斯相當自戀,在《英雄的一生》將自己描寫成英雄,把妻子當成英雄的忠實伴侶,並以粗糙破碎的音樂描寫樂評人。史特勞斯後來也說過,覺得自己如尼祿和拿破崙一般,是一個有趣的研究對象。
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英雄的一生》是施氏的自傳性作品,他也承認自己是開玩笑地創作這部「自傳」。正如史特勞斯對友人羅曼·羅蘭解釋道:「我不是英雄。我沒有足夠的力量;我並不是生來戰鬥;我會選擇退場,保持沉默,享受和平。」因此很多樂評人關注於該曲的表面價值,如此同時,其他樂評人依然認為該曲是自大的自傳。
美國音樂家彼德·施格勒(Peter Schickele)在推出其《巴哈印象》(Bach Portrait)時指出自己之所以為巴哈這樣做,就如「科普蘭為林肯所做,柴可夫斯基為小俄羅斯人所做,理查德·史特勞斯為自己所做的。」
著名錄音
[編輯]很多指揮和樂團曾錄製此曲,當中著名錄音包括:
- 威廉·門德爾伯格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1928年,Pearl Records)
- 理查德·施特勞斯指揮巴伐利亞國立管弦樂團(1941年,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utton Labs)
- 威廉·門德爾伯格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1942年,Teldec;Naxos Historical)
- 湯瑪斯·比徹姆爵士指揮皇家愛樂管弦樂團(1947年,Testament; Biddulph)
- 弗里茲·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54年, RCA Living Stereo)
- 卡爾·貝姆指揮德累斯頓國立樂團(1957年,德意志留聲機公司)
- 赫伯特·馮·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1959年,德意志留聲機公司)
- 湯瑪斯·比徹姆爵士指揮皇家愛樂管弦樂團(1959年,EMI [多聲道立體聲])
- 尤金·奧曼迪指揮費城管弦樂團(1960年,Sony Classical)
- 約翰·巴比羅利爵士指揮倫敦交響樂團(1969年,EMI)
- 伯納德·海廷克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1970年,Philips)
- 約翰·巴比羅利爵士指揮倫敦交響樂團(1970年,BBC Classics [IN CONCERT])
- 魯道夫·肯普指揮德累斯頓國立樂團(1972年,EMI)
- 赫伯特·馮·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1974年,EMI)
- 安德列·普列文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1988年,Telarc)
- 克里斯托夫·馮·多赫南伊指揮克利夫蘭管弦樂團(1992年,London/Decca)
- 基賽普·辛諾波里指揮德累斯頓國立樂團(1992年,德意志留聲機公司)
- 赫伯特·布隆斯泰特指揮三藩市交響樂團(1994年,London/DECCA)
- 謝苗·畢契科夫指揮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2001年,Avie)
-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2003年,Erato/華納古典)
- 克里斯蒂安·蒂勒曼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2003年,德意志留聲機公司)
- 馬里斯·揚頌斯指揮荷蘭王家音樂廳樂團(2004年,RCO Live)
- 西蒙·拉特爾爵士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2005年,EMI)
- 法比奧·路易西指揮德累斯頓國立樂團(2007年,Sony)
改編版本
[編輯]巴托克·貝拉曾在1902年改編該曲成為鋼琴獨奏曲,並於1903年1月23日在維也納藝術家協會大樓(Wiener Tonkünstlerverein)表演,獲觀眾好評。[2][3]
參考資料
[編輯]- ^ Phillip Huscher. Ein Heldenleben program note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失效連結]
- ^ Liner notes by Kenneth Chalmers to Philips recording of Kossuth
- ^ Gillies, Malcolm. Bartók, Béla.[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