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nabe
Wannabe | ||||
---|---|---|---|---|
辣妹合唱團的單曲 | ||||
收錄於專輯《Spice》 | ||||
B面 | Bumper to Bumper | |||
發行日期 | 1996年6月26日 | |||
錄製時間 | 1995年12月 | |||
錄音室 | 倫敦Strongroom | |||
類型 | 流行舞曲 | |||
時長 | 2:54 | |||
唱片公司 | 維京 | |||
詞曲 | ||||
製作人 |
| |||
辣妹合唱團單曲年表 | ||||
| ||||
音樂影片 | ||||
YouTube上的"Wannabe" |
《Wannabe》是英國女子組合辣妹合唱團的首張單曲,於1996年6月26日發行。該歌曲由辣妹合唱團、馬特·羅伊(Matt Rowe)和理查德·「比夫」·斯坦納德(Richard "Biff" Stannard)共同創作,並由羅伊和斯坦納德製作,收錄於辣妹合唱團於1996年11月發行的首張專輯《Spice》中。《Wannabe》是一首舞蹈流行歌曲,歌曲中媚兒碧和潔芮·哈利維爾有說唱部分。歌詞強調女性友誼比異性戀關係更重要,成為了女性賦權的象徵,也是辣妹合唱團「女孩力量」理念的最具代表性的歌曲[1]。歌曲創作和錄製速度很快,但結果被唱片公司認為平淡無奇,隨後由戴夫·韋(Dave Way)進行混音。辣妹合唱團對結果並不滿意,最終由馬克·「斯派克」·斯坦特(Mark "Spike" Stent)再次混音。
《Wannabe》得到了大力推廣,其音樂錄影帶由約翰·卡米茨(Johan Camitz)導演,在英國有線電視網The Box上取得了成功,引起了媒體對該組合的關注。隨後,歌曲在英國各地頻繁播放,辣妹合唱團也在電視上表演,並開始接受採訪和為青少年雜誌拍照。
為了響應這一波興趣,維京唱片在1996年6月將該歌曲作為辣妹合唱團在日本的首支單曲發行,並於次月在英國發行,遠早於計劃中的《Spice》專輯的發行。該歌曲在英國單曲排行榜上連續七周位居榜首,並獲得英國唱片業協會(BPI)四白金認證。1997年1月在美國發行,連續四周登上告示牌百大單曲榜榜首,這是該組合在美國唯一一首登頂的單曲。到1996年底,《Wannabe》在22個國家登頂[2],到1997年3月,這一數字增加到37個國家[3][4]。
儘管評論褒貶不一,《Wannabe》在1997年仍然獲得艾弗·諾韋洛獎最佳英國創作單曲獎和全英音樂獎英國年度單曲獎。《Wannabe》成為銷量最高的女團單曲[5],截至2017年在英國銷售1,385,211張[6],截至2014年在美國銷售2,910,000張[7],截至1997年底全球銷量超過700萬張[8][9]。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這首歌是過去60年中最具辨識度的流行歌曲[10]。2021年,為慶祝該單曲發行25周年,推出了EP《Wannabe 25》。
背景
[編輯]1994年3月,父子團隊鮑勃·赫伯特(Bob Herbert)和克里斯·赫伯特(Chris Herbert)與融資人奇克·墨菲(Chic Murphy)以「心管理」(Heart Management)的商業名稱,在《舞台》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內容是:「你是否聰明、外向、有野心,能唱能跳?」在收到數百封回復後,管理層將範圍縮小到五個女孩:維多利亞·亞當斯、梅蘭妮·布朗、梅蘭妮·奇瑟姆、潔芮·哈利維爾和米歇爾·斯蒂芬森(Michelle Stephenson)。該組合搬到梅登黑德的一棟房子裡,並取名為「Touch」。斯蒂芬森由於缺乏其他成員的動力而最終被解僱,由愛瑪·邦頓取代[11]。1994年11月,組合改名為「Spice」,說服他們的經理在倫敦牧羊叢的Nomis Studios為行業作家、製作人和A&R人員進行展示[12][13][14]。製作人理查德·斯坦納德(Richard Stannard)當時正在工作室與流行明星賈森·多諾萬(Jason Donovan)會面,聽到布朗的聲音後,參加了展示會。斯坦納德回憶道:
最重要的是,他們讓我笑了。我簡直不敢相信我遇到了這種情況。你不在乎他們的舞步是否一致,或某個成員是否超重或是否比其他人差。那是某種更多的東西。它讓你感覺快樂,就像偉大的流行音樂。[15]
展示會後,斯坦納德與組合進行了交談。他向創作夥伴馬特·羅伊(Matt Rowe)匯報說,他找到了「他們夢想中的流行組合」。克里斯·赫伯特(Chris Herbert)在1995年1月為組合預訂了在東倫敦Curtain Road的Strongroom與製作人的首次專業創作會議[15]。羅伊回憶說:「我立刻就愛上了她們……她們與我之前見過的任何人都不同。」會議富有成效,斯坦納德和羅伊與組合討論了創作過程,並談論了組合在錄製中想做什麼[15]。在自傳中,布朗回憶說,這對搭檔本能地理解她們的觀點,並知道如何將「五個吵鬧女孩的精神融入到偉大的流行音樂中」[16]。
創作與靈感
[編輯]辣妹合唱團與斯坦納德和羅伊合作創作的第一首歌叫《Feed Your Love》,這是一首慢節奏的靈魂樂,已錄製並為組合的首張專輯做了母帶處理。但由於歌詞對目標受眾來說過於露骨,最終未被採用。隨後組合提出創作一首具有流行舞曲快節奏的歌曲[17]。羅伊在他的MPC3000鼓機上設置了一個鼓循環,其快速節奏讓斯坦納德想起了電影《油脂》中的場景。斯坦納德評論說,這首歌唯一預先計劃的概念就是,應該代表她們的本質[18]。隨後,組合成員各自為歌曲添加了自己的貢獻,羅伊回憶道:
她們創造了各種不同的片段,沒有考慮到副歌、主歌、橋段(bridge)或這些片段將放在哪裡,只是創造了各種反覆(chanting)、說唱和演唱的部分,我們就這樣斷斷續續地錄製下來,然後再將它們拼接在一起。這有點像我們之前做的舞曲混音工作,有點像一種剪切粘貼的方法。[17]
《Wannabe》在30分鐘內便創作完成,主要是因為組合已經提前創作和編排了歌曲的某些部分。布朗形容這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創作狂潮」[19][20]。在錄製過程中,布朗和邦頓提出在歌曲結尾處加入一個說唱部分。此時,組合變得高度激勵,並將「zigazig-ah」一詞融入歌詞中[19]。奇瑟姆告訴《告示牌》:「你知道,就是你和朋友在一起玩耍並編造愚蠢的詞語的時候?我們當時就在開玩笑,編造了這個愚蠢的詞語『zigazig-ah』。我們在錄音室里,這首歌就這樣形成了。」[21][22]
錄製與製作
[編輯]雖然《Spice》專輯中的大多數歌曲需要兩到三天的錄音時間,但《Wannabe》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即錄製完[19]。布朗、邦頓、奇瑟姆和哈利維爾各自分擔了獨唱部分。亞當斯錯過了大部分創作會議,並通過手機與其他成員交流[23]。在自傳中,她寫道:「我實在無法忍受不在場。無論他們怎麼說這不重要,其實很重要。通過電話說『是的,我喜歡』或『不確定』和在場是不同的。」她貢獻了和聲,並在副歌部分演唱[23]。羅伊整夜工作,早晨就完成了這首歌,唯一要在後來添加的只有布朗跑向麥克風的腳步聲[18]。
1995年3月,由於對管理公司不願傾聽她們的願景和想法感到沮喪,組合與「心管理」分道揚鑣[14]。女孩們與藝術家經理西蒙·福勒(Simon Fuller)會面,後者將她們簽約給19娛樂公司[24]。組合考慮了各種唱片公司,在7月與維京唱片公司簽訂了合同[25]。維京唱片的高管認為《Wannabe》的原始混音平淡無奇[26]。負責A&R的阿什利·牛頓(Ashley Newton)將這首歌送給美國製作人戴夫·韋進行重新混音,結果並非組合所期望的。正如哈利維爾後來形容的那樣:「結果非常糟糕。」[27]她在第二本自傳《Just for the Record》中詳細描述了這一過程:「在辣妹合唱團的初期……阿什利·牛頓試圖把我們變成一個R&B組合……他帶來了叢林版和嘻哈混音,我都討厭。雖然媚兒碧是R&B的大粉絲,可是她也同意這些版本根本行不通,所以我們行使了辣妹的否決權!」[28]福勒將這首歌交給了音頻工程師馬克·「斯派克」·斯坦特,斯坦特認為這是一首「奇怪的流行歌曲」。斯坦特在六個小時內重新混音,他形容這次混音「緊湊起來」,「讓人聲聽起來真的很好」[26]。
結構
[編輯]《Wannabe》是一首受嘻哈和饒舌影響的流行舞曲[1]。歌曲以B大調創作,採用四四拍,節奏中等,速度為每分鐘110拍[29]。歌曲在副歌、合唱和橋段中使用B–D–E–A–A♯作為低音聲部,並在主歌中使用F♯–G♯m–E–B的和弦進行[29]。歌曲結構採用主歌-前副歌-副歌形式,並在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副歌之前有一個說唱橋段[29]。從音樂上來說,歌曲通過高度切分的合成器重複段和在橋段中突出重複的歌詞和節奏來「激發」活力[30]。《Wannabe》展示了一種不同於傳統女性演繹的流行情歌,其充滿活力的自信風格表達了一種不依賴男性形象的自信獨立性[31]。
歌曲以哈利維爾的笑聲開場[32],隨後是受《油脂》「夏夜」(Summer Nights)低音聲部啟發的「難以移除的鋼琴音符」[33]。副歌的前幾行以布朗和哈利維爾之間的呼應互動方式說唱[31][32]。詞語「tell」「really」和「I wanna」反覆出現[30],使得人聲音調和歌詞塑造出女性自信的形象[31]。副歌以詞語「zigazig-ah」結束,音樂學家希拉·懷特利(Sheila Whiteley)將其與路易斯·卡羅創造的新詞相提並論[30];其他作家則認為它是女性性慾的委婉表達,具有模糊的性暗示或廣泛的經濟意義[34][35]。接下來是第一段主歌;奇瑟姆、邦頓、布朗和哈利維爾依次唱了一行。在這一部分中,歌詞表現出對局勢的務實控制感;以「如果你想要我的未來,就忘記我的過去」(If you want my future, forget my past)開始。根據懷特利的說法,這直接觸動了年輕聽眾的情感[30]。
在副歌期間,歌詞「如果你想成為我的情人,你必須先成為我朋友」(If you wanna be my lover/You gotta get with my friends)強調了女性友誼的重要性勝過浪漫關係,而上升的和弦組和多重人聲創造了一種力量感,增加了歌曲的興奮感[31]。相同的模式重複,引出第二次副歌。接近結尾時,布朗和哈利維爾說唱橋段,展示了每個女孩的個性[1]。組合最後一次重複副歌,以充滿活力的重複短語「Slam your body down and wind it all around」,以及詞語「zigazig-ah」結束[32]。
發行與推廣
[編輯]在簽下組合後,維京唱片為她們的首支單曲發起了一場大規模宣傳活動,以將她們推廣為引人注目的新組合[25]。關於首支單曲的發行選擇有一段時間的猶豫;唱片公司希望這次宣傳活動能做好一切準備,因為全女子組合的形式尚未得到驗證[26]。組合在布朗和哈利維爾的帶領下,堅持首支單曲應該是《Wannabe》,她們認為這首歌是她們個性和女孩力量聲明的介紹。維京的高管認為首支單曲應該是《Say You'll Be There》,他們認為這是一首更「酷」的歌曲[26],或者是《Love Thing》[18]。1996年初,組合和唱片公司之間關於單曲發行的僵局暫時得到解決[26][27]。3月,福勒宣布他同意維京認為《Wannabe》不應是首支單曲。唱片公司希望一首吸引主流市場的歌曲,而不是被認為太激進的歌曲。哈利維爾震驚且憤怒;她告訴福勒,「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不可協商的。《Wannabe》是我們的首支單曲。」福勒和維京的高管讓步了,選擇這首歌作為她們的首支單曲[37]。
辣妹合唱團的推出契機是1996年5月《Wannabe》音樂錄影帶的發行。它在英國有線電視網絡The Box上的快速成功引發了媒體的興趣,儘管最初對全女子組合的概念有所抵制[38]。同月,她們的首次音樂媒體採訪出現在《音樂周刊》(Music Week)、《Top of the Pops》和《Smash Hits》上[39][40],她們的首次現場電視節目在LWT的《Surprise Surprise》上播出[41]。錄影帶發行一個月後,這首歌在英國主要電台上頻繁播放,而組合也開始出現在電視上,主要是在兒童節目上,如《Live & Kicking》,並為青少年雜誌進行採訪和拍照[42]。1996年7月的《Smash Hits》雜誌上刊登了一則整版廣告:「需要:任何有趣、自由和冒險精神的人。準備好,女孩力量即將到來。」[43]組合還出現在《This Morning with Richard and Judy》電視節目中,並在伯明翰的Radio One巡迴演出中進行了演唱[44]。
《Wannabe》在日本於1996年6月26日以加大CD格式首次發行[45]。在英國,這首歌於1996年7月8日以兩種單曲版本發行[46][47]。第一種版本,有標準CD單曲和磁帶單曲兩種格式,收錄了電台編輯版、Motiv 8 Vocal Slam Mix混音版和B面歌曲《Bumper to Bumper》。組合與保羅·威爾遜(Paul Wilson)和安迪·沃特金斯(Andy Watkins)——以Absolute著稱的創製二人組,以及英國歌手兼詞曲作家凱茜·丹尼斯(Cathy Dennis)共同創作了《Bumper to Bumper》[48]。第二種版本,於7月15日以加大單曲格式發行[49],收錄電台編輯版、伴奏版、Motiv 8 Dub Slam Remix混音版和戴夫·韋的另一混音版。這種版本附帶摺疊式明信片內頁和貼紙盒[46]。
在英國發行後的幾周內,組合開始了國外的宣傳訪問。她們進行了三次日本之行,還短暫造訪了德國和荷蘭。在前往遠東的旅行中,她們造訪了香港、泰國和韓國[50]。1997年1月,她們前往北美進行宣傳活動,維京唱片(美國)總裁菲爾·夸塔拉羅(Phil Quartararo)形容這次活動「絕對龐大」[51][52]。在加拿大,組合接受了報紙和電台採訪,出現在《Hit List》和《MusiquePlus》等電視節目中[53][54],還在蒙特利爾的HMV Megastore簽名售書[55]。在美國訪問期間,組合會見了有影響力的電台節目主持人、電視網絡和雜誌社[56]。此外,音樂錄影帶還被MTV頻繁播放[57]。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De Ribera Berenguer 1997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Biography: Spice Girls. AllMusic. [21 March 2010].
- ^ Simon Fuller: Guiding pop culture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17 February 2021 BBC. Retrieved 18 September 2011.
- ^ Jeffrey, Don (8 February 1997). Girl Power! Spice Girls. Billboard. 8 February 1997 [5 January 2015].
- ^ UK & World Record Holders (Main source: The Guiness (sic) World Record Book). Phil Brodie Band. 8 May 2013 [24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6 September 2017).
- ^ Copsey, Rob. The UK's Official Chart 'millionaires' revealed.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19 September 2017 [1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September 2017).
- ^ The Spice Girls' 'Wannabe' is 18 years old today. Click Music. 8 July 2014 [9 Jul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July 2014).
- ^ The Spice Girls' 'Wannabe' is 18 years old today. Click Music. 8 July 2014 [9 Jul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July 2014).
- ^ Spice Girls, PMS on the Money. MTV. 1 October 1997 [21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December 2011).
- ^ Khomami, Nadia. The Spice Girls' 'Wannabe' is catchiest pop song of the last 60 years, study finds. NME. 3 November 2014 [1 Febr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January 2015).
- ^ Sinclair 2004
- ^ Halliwell 1999
- ^ McGibbon 1997
- ^ 14.0 14.1 Sinclair 2004
- ^ 15.0 15.1 15.2 Sinclair 2004
- ^ Brown 2002
- ^ 17.0 17.1 Sinclair 2004
- ^ 18.0 18.1 18.2 Vincent, Alice. Here's the story, from A to Z: how the Spice Girls made Wannabe. The Daily Telegraph. 8 July 2016 [16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8 July 2016).
- ^ 19.0 19.1 19.2 Spice Girls 1997
- ^ Brown 2002
- ^ Bronson 2003
- ^ Bronson, Fred. Remembering When the Spice Girls' 'Wannabe' Hit No. 1 on the Hot 100, 20 Years Ago Today. Billboard. 22 February 2017 [16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March 2017).
- ^ 23.0 23.1 Beckham 2001
- ^ Sinclair 2004
- ^ 25.0 25.1 Sinclair 2004
- ^ 26.0 26.1 26.2 26.3 26.4 Sinclair 2004
- ^ 27.0 27.1 Halliwell 1999
- ^ Halliwell 2003
- ^ 29.0 29.1 29.2 Spice Girls 2008
- ^ 30.0 30.1 30.2 30.3 Whiteley 2000
- ^ 31.0 31.1 31.2 31.3 Bloustien 1999
- ^ 32.0 32.1 32.2 Campbell, Chuck. Britain's Spice Girls come to the rescue of ailing pop scene with the release of "Spice". Star-News. 19 February 1997 [6 March 2010].
- ^ Cairns, Dam. Song of the Year, 1996: The Spice Girls – Wannabe. The Sunday Times. 23 November 2008 [15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June 2011).
- ^ Shuker 2001
- ^ Blake 1999
- ^ Cripps, Peachey & Spice Girls 1997,第80頁
- ^ Halliwell 1999
- ^ Sinclair 2004
- ^ Cripps, Peachey & Spice Girls 1997
- ^ McGibbon 1997
- ^ Beckham 2001
- ^ Brown 2002
- ^ McGibbon 1997
- ^ Brown 2002
- ^ Pride, Dominic. Virgin's Spice Girls Spread Flavor Globally. Billboard. Vol. 108 no. 44. 2 November 1996: 89 [15 October 2020]. ISSN 0006-2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November 2021).
- ^ 46.0 46.1 Sinclair 2004
- ^ New Releases: Singles. Music Week. 6 July 1996: 35.
- ^ Beckham 2001
- ^ New Releases: Singles. Music Week. 13 July 1996: 27.
- ^ Sinclair 2004
- ^ McGibbon 1997
- ^ Pond, Steve. Manufactured in Britain. Now Selling in America.. The New York Times. 16 February 1997 [22 Febr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March 2014).
- ^ Bernier, Marie. Spice Girls: elles étaient cinq. La Presse (La Presse Inc). 21 October 2016 [27 Sept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November 2020) (法語).
- ^ Radio (PDF). RPM. 10 February 1997, 64 (23): 13. ISSN 0315-5994.
- ^ RPM Shorts (PDF). RPM. 24 February 1997, 64 (25): 13. ISSN 0315-5994.
- ^ Brown 2002
- ^ Farley, Christopher John. Music: New Girls on the Block. Time. 3 February 1997 [22 Febr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October 2011).
參考書目
[編輯]- Beckham, Victoria. Learning to Fly. Penguin Books Ltd. 2001. ISBN 0-14-100394-4.
- Blake, Andrew. Living Through Pop. Routledge. 1999. ISBN 0-415-16199-1.
- Bloustien, Gerry. Musical Visions. Wakefield Press. 1999. ISBN 1-86254-500-6.
- Bronson, Fred. The Billboard Book of Number 1 Hits 5th. Billboard Books. 2003. ISBN 0-8230-7677-6.
- Brown, Melanie. Catch a Fire: The Autobiography. Headline Book Publishing. 2002. ISBN 0-7553-1063-2.
- Cripps, Rebecca; Peachey, Mal; Spice Girls. Real Life: Real Spice The Official Story. Zone/Chameleon Books. 1997. ISBN 0-233-99299-5.
- De Ribera Berenguer, Juan. Colección: Ídolos del Pop-Spice Girls. Editorial La Máscara. 1997. ISBN 84-7974-236-4 (西班牙語).
- Halliwell, Geraldine. If Only. Delacorte Press. 1999. ISBN 0-385-33475-3.
- Halliwell, Geraldine. Just for the Record. Ebury Publishing. 2003. ISBN 0-09-188804-2.
- McGibbon, Rob. Spice Power: The Inside Story.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7. ISBN 0-7522-1142-0.
- Shuker, Roy.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Routledge. 2001. ISBN 0-415-23509-X.
- Sinclair, David. Wannabe: How the Spice Girls Reinvented Pop Fame. Omnibus Press. 2004. ISBN 0-7119-8643-6.
- Spice Girls. Girl Power!. Zone/Chameleon Books. 1997. ISBN 0-233-99165-4.
- Spice Girls. Spice Girls Greatest Hits (Piano/Vocal/Guitar) Artist Songbook. Hal Leonard Corporation. 2008. ISBN 978-1-4234-3688-1.
- Whiteley, Sheila. Women and Popular Music: Sexuality, Identity, and Subjectivity. Routledge. 2000. ISBN 0-415-21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