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使 (古代日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巡察使
假名じゅんさつし
平文式羅馬字Jyunsatsushi

巡察使日本律令制度下為監察地方官員而設立的政府職位,屬於太政官之一。

概述[編輯]

養老律令‧職員令》中關於太政官的規範最後,有提到關於巡察使的規範是

巡察諸國。不常置。應須巡察。權於內外官。取清正灼然者充。巡察事條及使人數。臨時量定。

也就是說巡察使雖然屬於太政官,但它是一個臨時派遣官員,從有德行的官員中選拔,負責考察的官員。[1]該制度是模仿唐朝巡察使制度,一般派往畿內七省,負責檢查國司、郡司的政績,查探農民的消息,並深入調查貧困群眾情況。巡察使的職責與按察使惣管日語惣管鎮撫使日語鎮撫使觀察使的職責重疊。

初期[編輯]

日本在712年以前,共有4次巡察使派遣。歷史上首次提及「巡察」是在《日本書紀》第29卷,其中記載天武天皇14年(685年)九月,為了查明各道國司、郡司和百姓的消息,而派遣使者到全國各地(東海道東山道山陽道山陰道山陰道南海道筑紫)查訪,並有一名判官、一名日語史 (律令制)為屬下。[2]飛鳥淨御原令施行後持統天皇8年(694年)7月首次關於出現「巡察使」這一官職的記錄。

秋七月癸未朔丙戌。遣巡察使於諸國。[3]

續日本紀》第一卷文武天皇二年(698年)3月記載:「派遣巡察使前往畿內地區調查異常情況。」這是第三次派遣巡察使。[4]《續日本紀》第三卷又記載,大寶三年(703年)元旦,派藤原房前等人前往東海道等地,其任務是「巡察國司的執政表現,並審理冤罪。」 [5]

定期派遣[編輯]

《續日本紀》卷五記載,和銅五年(712年)五月,元明天皇下旨,每年派遣巡察使調查各國情況[6],由於各地人民為了逃避租庸調軍團日語軍団 (古代日本)兵役,而逃離本籍地,稱為「浮浪」,為了責成各國減少浮浪,並對浮浪者進行土斷,而派出巡察使每年監察各國施政情況,並督導調、庸、兵器的繳納,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已維繫逐漸鬆動的律令制度。758年10月淳仁天皇宣佈,國司的任期由四年延長為六年,巡察使也改為三年派遣一次,理由是官員頻繁更換不利於政治穩定。

末期[編輯]

巡察使對律令國家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據《日本後紀》卷三、四記載,桓武天皇延曆十四年(795年)閏七月巡察使任命後,[7]同年8月,因故取消派遣[8],隨後停止派遣巡察使。天長元年(824年)應藤原冬嗣建言,淳和天皇再次派遣巡察使[9],然而這是最後一位派遣使者。天長七年(830年)以後巡察使被徹底廢除。

參考資料[編輯]

  1. ^ 養老律令 職員令 太政官条. miko.org. [2024-03-04]. 
  2. ^ 『日本書紀』天武天皇下 14年9月15日條
  3. ^ 『日本書紀』持統天皇8年7月4日條
  4. ^ 『続日本紀』文武天皇2年3月27日條
  5. ^ 『続日本紀』文武天皇大寶3年正月2日條
  6. ^ 『続日本紀』元明天皇 和銅5年5月17日條
  7. ^ 『日本後紀』桓武天皇 延暦14年閏7月2日條
  8. ^ 『日本後紀』桓武天皇 延暦14年8月30日條
  9. ^ 『日本後紀』淳和天皇 天長2年8月27日條

參考文獻[編輯]

  • 『角川第二版日本史辭典』p472、高柳光壽・竹內理三:編、角川書店、1966年
  • 『岩波日本史辭典』p969、監修:永原慶二、岩波書店、1999年
  • 『日本書紀』(五)、岩波文庫、1995年
  • 『日本書紀』全現代語訳(下)、講談社學術文庫、宇治谷孟:訳、1988年
  • 『続日本紀』1 - 4  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12 - 15 岩波書店、1989年、1990年、1992年、1995年
  • 『続日本紀』全現代語訳(上)・(中)・(下)、講談社學術文庫、宇治谷孟:訳、1992年 - 1995年
  • 『日本後紀』全現代語訳(下)講談社學術文庫、森田悌:訳、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