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寶路七號橋碉堡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1°09′36″N 121°21′23″E / 31.15995°N 121.3564°E / 31.15995; 121.3564

漕寶路七號橋碉堡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閔行區七寶鎮漕寶路七號橋東堍北側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8-63
登錄2014年4月4日
漕寶路七號橋碉堡市級文保銘牌

漕寶路七號橋碉堡,是位於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漕寶路七號橋[註 1]蒲匯塘橋)東堍北側的一處碉堡遺址。該碉堡遺址今處於閔行文化公園內,被列入閔行區[1]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名錄,並被列為閔行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七寶鎮人民政府在此處設立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雕塑,以紀念在解放上海戰役中在此地激戰三天三夜戰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八十一師某部四營將士37人。碉堡旁邊有一尊解放軍戰士像;並曾有一處小樓,面積約一百平方公尺左右,作為紀念館免費對外開放,以向市民宣傳解放上海戰役的歷史[3],但已經在閔行文化公園的建設中被拆除。

歷史[編輯]

面向漕寶路一側的子堡。該碉堡共有三個子碉堡共同構成,是一種子母堡。

今日漕寶路一線在古時即為驛道,俗稱「東官路」,是江浙的陸上交通要道[4]抗日戰爭期間,七寶適處日偽「清鄉」封鎖線西側,日軍在漕寶路七號橋設關卡(日語:検問所),為清鄉封鎖線的重要卡口。當時上海市所需的糧食、棉花、油等物,不少經七寶偷運,因此日軍在橋東堍南側建兩層磚碉一座,駐日軍一小隊及偽軍、翻譯,並養狼狗數條。許多上海市民死在日軍手中,是日軍侵華的證據。[5]

抗戰結束,原周佛海所屬上海稅警團之李英傑部於1945年8月襲擊新四軍,佔據七號橋碉堡作其據點。新四軍朱亞明部於當年8月19日午夜,在七寶鎮的中共地下黨配合下,對七號橋碉堡發起報復性攻擊,戰鬥持續約3小時。李英傑等二十餘人被擊斃,新四軍死亡5名,但碉堡仍在國民革命軍手中[4]

1949年1月,國民黨上海守軍湯恩伯為守住上海,於近郊修築防禦體系,由新涇鄉井亭村新涇港口經過蒲匯塘南岸一帶到漕寶路七號橋,建設共計十餘個混凝土碉堡組成的[6]子母碉堡群,互相連接在一起。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進軍上海,作為先頭部隊的二十七軍八十一師某部四營指戰員與國民黨碉堡守軍激戰3晝夜,後採取迂迴戰術,攻克兩側陣地,跨越蒲匯塘,迫使國民黨軍隊處於腹背受敵之勢,終於攻下該碉堡。解放軍傷亡指戰員和士兵共數百名,其中僅安葬於原七寶教寺[註 2]北側之死亡兵員即達37名。1951年清明節,時任上海市副市長潘漢年曾親臨祭奠。1952年,原七寶教寺北側的遺骨安放至上海烈士陵園[4]

文物保護[編輯]

七號橋雕塑

1986年,該地被列為原上海縣的文物保護單位[7]上海縣併入閔行區後,1995年5月,該地被命名為閔行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9]

1996年1月,該紀念地被列為第一批閔行區文物保護單位[1]。同年,七寶鎮人民政府投資50多萬元人民幣,修建了面積達五百餘平方公尺的廣場,並請上海油畫雕塑研究院設計製作了一座解放軍勇士形象的雕像[10],並於同年十一月落成。

2014年3月23日,漕寶路七號橋抗戰和解放戰爭紀念地隨閔行文化公園二期工程重新開放予市民[11]。2014年4月,七號橋碉堡被列為第八批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12]

註釋[編輯]

  1. ^ 習慣上,漕寶路上的橋樑由東向西編號為一號橋到八號橋,八號橋是橫瀝港橋,六號橋對應河流今已經不存,在虹莘路口東5公尺。
  2. ^ 原七寶教寺位於漕寶路八號橋西南側,今西至橫瀝港、東至七莘路,南至青年路,北至漕寶路。寺廟於太平天國年間因戰亂被廢棄[7]:佛教[8]:太平軍血戰七寶,后土地被挪用為南洋模範中學初中部的校址,對應今日的七寶二中校址(原校舍部分)和七寶萬科廣場(原操場部分)。殘存蓮涌堂一座,今為閔行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七寶二中內,原為七寶中學文來中學辦公樓,今為七寶二中後勤樓[8]:二陸和七寶。新的七寶教寺於2003年建立,位於新鎮路蒲匯塘,與原寺廟無關。

參考來源[編輯]

  1. ^ 1.0 1.1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 闵行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 2011-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2). 
  2. ^ 2.0 2.1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核定并公布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PDF).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4-04-15 [2018-04-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3. ^ 3.0 3.1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 漕宝路七号桥解放战争纪念馆. 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站. [2018-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4). 
  4. ^ 4.0 4.1 4.2 上海熱線. 上海漕宝路七号桥有一座碉堡 曾是人间地狱. 網易上海. 2017-01-09 [2018-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5). 
  5. ^ 覃叢叢. 让它们成为铭记历史的“活化石”. 閔行報 (閔行報社). 2015-08-29 [2018-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7). 
  6. ^ 上海市閔行區虹橋鎮井亭村村民委員會. 韓世皋 , 編. 井亭村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2-01: 274. ISBN 978-7-208-09596-0. 國民黨軍隊為固守上海,在上海市郊築軍事防線。在井亭境內新涇港口修築鋼筋混凝土碉堡,沿蒲匯塘南岸一帶到漕寶路七號橋,共建十餘座,碉堡連成一片。 
  7. ^ 7.0 7.1 上海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上海县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7 [2018-04-04]. ISBN 7-20801-55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8. ^ 8.0 8.1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名镇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ISBN 7-80681-285-7. 
  9. ^ 汪祖超; 沈金榮; 包妙祥; 何正渝; 俞建源. 闵行区地名志. 上海: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0. ISBN 7-80618-780-4. 
  10. ^ 梁峰. 小区面临动迁 “70多岁”的战争遗物牵动人心 两座算不上文物的碉堡,该不该拆?. 青年報 (上海: 青年報社). 2012-06-07: B01 [2018-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5). 
  11. ^ 瞿艷花. 闵行文化公园二期本周日起开放. 青年報 (上海: 青年報社). 2014-03-20 [2018-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5). 
  12.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上海分册. 北京:中華地圖學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