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腳鼓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傣族象腳鼓舞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雲南省潞西市
分類傳統舞蹈
序號658
編號項目Ⅲ-61[1]
登錄2008
傳承人朗四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台語民族傣族泰族撣族佬族)的一種傳統舞蹈,也在景頗族德昂族阿昌族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中流行,分佈於中國雲南省以及東南亞等地。傣族象腳鼓舞在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芒市藝人朗四成為象腳鼓舞的國家級傳承人[2]

舞蹈[編輯]

表演者肩斜挎象腳鼓,用拳、掌、指擊打鼓面,腳向前移動,腰、腹、臀跟隨膝部的起伏前後晃動,跳法有獨舞、對舞、群舞等形式[3]。象腳鼓分為長、中、小三型,長象腳鼓身長1.8米至2米,主要出現在群眾性舞蹈場合,舞步簡單;中象腳鼓身長1米,舞蹈紮實穩重,以鼓因和鼓尾的擺動大小定優勝;小象腳鼓長60厘米,舞蹈最為靈活[4]西雙版納的象腳鼓舞多用小象腳鼓,德宏的象腳鼓多為長象腳鼓,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的象腳鼓舞多使用短象腳鼓。象腳鼓舞在地域分佈上也有不同,勐臘傣族的象腳鼓舞較為靈活;景谷傣族的象腳鼓舞上身動作少、步伐不多,幾乎每一步都要跳躍;滄源傣族的象腳鼓舞上身傾斜,膝部常為半蹲姿態;盈江的象腳鼓舞注重象腳鼓舞的甩鼓技巧;瑞麗芒市的象腳鼓舞通過身體不同部位擊打鼓面,發出不同的聲音,常與孔雀舞配合[5]

象腳鼓舞是男性的舞蹈,僅臨滄市臨翔區的部分傣族村寨流傳有女性象腳鼓舞[6]


現狀[編輯]

傣族[編輯]

隨着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傣族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衝擊,傣族青少年對象腳鼓舞興趣不大,僅在村社組織參加重大活動時不得不勉強為之。象腳鼓舞原是傣族人民勞作時的伴樂,栽秧、插谷的第一天都要在象腳鼓聲中勞作,閒暇時跳象腳鼓舞;如今卻淪為節日的點綴[7]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傣族象脚鼓舞. www.ihchina.cn.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20-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2. ^ 德宏州4名传承人被公示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德宏州人民政府. 2018-01-08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3. ^ 楊德明. 傣族象脚鼓舞. 今日民族. 2010, (4): 32. 
  4. ^ 張迪. 傣族象脚鼓舞的民族文化启示. 大眾文藝. 2012, (20): 181-182. 
  5. ^ 額瑜婷; 郭田. 傣族象脚鼓舞舞蹈形态研究.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16, (4): 91-95. 
  6. ^ 朱智紅. 傣族女子象脚鼓舞文化探析——以临沧市临翔区傣族女子象脚鼓为例. 民族論壇. 2011, (16): 101-104. doi:10.19683/j.cnki.mzlt.2011.16.022. 
  7. ^ 張燕. 傣族象脚鼓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族音樂. 2015, (3):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