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漢服/存檔4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確實網文博客化,需要從頭整理

  • 本條目有大量內容引用自報刊雜誌,而且是有選擇的引用(即只引用符合編者意圖的報刊)。立場偏頗,中立性和可靠性都有嚴重問題。

此類引用需要修正。應當在涉及新聞、事件、視點等非學術內容時,方可引用報刊雜誌。凡是涉及學術內容,應當以學術論文和學術出版物為準。 (另外引用報刊雜誌應當慎重,畢竟很多內容難以判斷是否是商業文章或廣告,一旦有此類嫌疑,應當與以刪除)

  • 本條目中存在大量內容,實為某些編者的原創,偷換了原引用中的原句或原意。文句中摻雜了編者的個人觀點。更有甚者,內容純是編者原創,

卻提供虛假引用,混人耳目。

  • 條目的編寫當然不是資料搬運。但是除非是中立性的描述,否則應當提供有效的引用。註明內容或原意的具體出處。方便其它編者和讀者的審查。

以防止不負責任的虛假引用或篡改原意等情況出現。

  • 條目中的文辭也很重要。編者的文辭修飾需要被重視。很多描述性文字被以修飾的名義,潛移默化地混入某些編者的感情因素和立場。這也是導致

本條目的文字風格網文博客化的重要原因。

野狐蟬留言2017年12月2日 (一) 21:51 (UTC)

  1. 維基方針並沒有禁止使用報刊雜誌,但倒是有說不應該用學術價值不高的碩士論文,至於所謂「立場偏頗,中立性和可靠性都有嚴重問題」也只是某人的主觀感覺;
    1. 那你為設備麼要刪除我和其他人引用的來源???你又是自打臉。--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59 (UTC)
  2. 方針也從來沒有說過「應當在涉及新聞、事件、視點等非學術內容時,方可引用報刊雜誌」,這是編者原創的方針;
    1. 那請你也不要刪除那些正面支持漢服的言論,你的行為是在投機取巧,只選擇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寫,其餘的一概不管,甚至還刻意刪除。--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59 (UTC)
  3. 在某些人能夠證明是所謂商業文章或廣告前,一切的所謂嫌疑都不能作為刪除的理據;
    1. 同樣的理由,你對漢服運動者的扭曲、抹黑,你也要拿出證據。--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59 (UTC)
  4. 「本條目中存在大量內容,實為某些編者的原創,偷換了原引用中的原句或原意。文句中摻雜了編者的個人觀點。更有甚者,內容純是編者原創,卻提供虛假引用,混人耳目。」這是完全沒有任何理據的指控;
    1. 這句話....原封不動的換給你。你看那你自己做過的事情!!--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59 (UTC)
  5. 贊成「條目的編寫當然不是資料搬運。但是除非是中立性的描述,否則應當提供有效的引用。註明內容或原意的具體出處。方便其它編者和讀者的審查。」同時也要注意一些人不負責任地誣衊他人「不負責任的虛假引用或篡改原意」,並以此為藉口刪除他個人認為的「立場偏頗,中立性和可靠性都有嚴重問題」的來源;
  6. 造成「網文博客化」的重要原因,應由首先提出問題的人去解釋,麻煩@Inufuusen。--No1lovesu留言2017年12月2日 (六) 17:05 (UTC)
  • 我知道各位意見不同,但請一切以條目質量為最優先。如果大家意見不一致,很容易導致條目內部缺乏一致性,使條目本身的質量下降,這就本末倒置了。所以我個人建議,現在大家有爭議,把無爭議的部分先確定下來,做成一個不僅符合維基百科方針,也清晰易讀的條目。不要求多,只求清晰準確。然後慢慢地增加有爭議的內容,如果使得條目可讀性甚至準確清晰程度下降,就停下來。想想辦法,找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敘述方式。 --犬風船你是不是也有「寫得多就是寫得好」的幻覺?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7年12月4日 (一) 02:39 (UTC)
無爭議的部分我想應該包括定義部分,我會先嘗試先將定義和首段合併和簡化,至於詞源部分我認為可以刪減一些內容,畢竟維基不是辭典,加上該部分大多是第一手來源。--No1lovesu留言2017年12月4日 (一) 04:14 (UTC)
丁一部分才是最有爭議的,否則你之前和那麼多不同的人編輯戰是為了什麼??又想混淆視聽???你配嗎?--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59 (UTC)
另外,如果你有空的話,或者你可以幫忙編輯一下日語維基的「支那」和「支那人」條目,我早前在那兩個條目的中文版裏加入了「學者不贊成繼續使用支那一詞」、「學者指出支那帶有眨意」、「學者說堅持使用支那人一詞的日本右翼石原是個麻煩製造者」、「學者說現時還有一些老人和文化程度低的人在使用支那一詞」之類的內容,想麻煩你把這些內容翻譯後搬運過去,謝謝。--No1lovesu留言2017年12月10日 (日) 04:24 (UTC)
:我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寫得多就是寫得好」的幻覺?是被你誘騙了,inufuusen的態度非常之好,在日文或者中文維基百科都是這樣,反到時你No1lovesu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動好人,讓他們來支持你,你用禮貌的言辭寶包裝成邪惡的目的,你應該感到羞愧和懺悔。--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59 (UTC)
  • 同意。我看了很多所謂的『漢服是漢服運動發起者假造出來的』的那些專家的鏈接,大部分的鏈接根本查不到『他們在說什麼』、無法有證據查證,似乎是為了『故意證明漢服是假的』而引用的鏈接,很多出處的網址點進去根本找不到維基百科上所說的那些話。甚至有還有一些專家自己就是滿族人,那他們當然中國人穿滿族人的旗袍馬褂而不是漢族人的漢服了。--是冏、不是囧留言2017年12月10日 (日) 03:23 (UTC)
  1. 你自己找不到不代表沒有,不是所有來源都可以在網上找到的;
    1. 同理,你故意找抹黑漢服的,故意不找對漢服的正面評價,你還怪我?同一個邏輯,用在別人身上就可以,用在你自己身上就不行了?--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59 (UTC)
  2. 有些學者的說話沒有原出處,但是他們的評論在網上一些不符合維基要求的來源中實際上有跡可尋,可見並非是「故意製造出來的」,就算是故意的,那也是「漢服支持者」在偽造來源,要不麻煩你看一下引用那些學者言論的網絡文章都是出自於哪一類人;
    1. 你終於承認了『沒有原出處』,謝天謝地,很多被你可以刪除的資料也有跡可循啊,你幹嘛把他們刪除呢??--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59 (UTC)
  3. 那些學者根本沒說過「偽造」兩字,請不要作出不實指控;
    1. 我哪裏說過那些學者偽造???你上面就說過『但是他們的評論在網上一些不符合維基要求的來源中實際上有跡可尋』,你在英文維基百科上直接寫『漢服運動人士宣稱:漢服是網上的人根據百度百科發明的』,這不就是『偽造漢服的來源』嗎?那麼多有『漢服』一詞的歷史古籍都被你忽略了?--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59 (UTC)
  4. 民族偏見,麻煩你遵守基本的維基方針(這也是為人處事的基本禮儀),謝謝。
    1. 哪裏有民族偏見?你有遵守維基禮儀嗎?符合你的觀點的你就默不作聲,不符合你的觀點的你就說他不遵守維基禮儀?你因為漢服、明朝等等問題,被維基百科管理員封禁了那麼多次,你的頁面都可以查看,你還說我做人問題?你是不是應該先檢討自己,那麼多人編輯維基百科,根據百科的歷史記録,你在漢服、漢服復興運動、漢族、明朝、明清戰爭中和別人發生的編輯戰非常之多,這你難道不用檢討自己嗎?如果說我一個人說你,那可能是我的錯,如果那麼多人都反對你的觀點罵你就有必要好好的檢討自己了。--是冏、不是囧留言) 2017年12月16日 (六) 15:04 (UTC)--No1lovesu留言2017年12月10日 (日) 04:00 (UTC)
請勿在不同的討論頁C&P,加連結就好:Talk:漢服運動--No1lovesu留言2017年12月16日 (六) 12:58 (UTC)
好的,這個的確是我的錯,我承認錯誤,以後不會這樣了。--是冏、不是囧留言2017年12月16日 (六) 15:04 (UTC)

為甚麼又搞得這麼亂,這次我就不幫你整理了。--No1lovesu留言) 2017年12月16日 (六) 15:14 (UTC) 不不需要你幫我整理,你整理的時候,還故意把很多東西刪除,我為什麼要你這種人幫我整理??--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59 (UTC)No1lovesu

  • 甚麼邏輯?用閣下的邏輯別人是不是可以反過來說你偏偏要找你所定義的所謂的『正面評價』呢,至於你的個人主觀感覺我就不回了;
  • 也還是那一句,你沒有資格限制我編輯時用的是哪一些立場的來源,如果有請指出是哪個方針;
    • 同樣的話換給你。
  • 陳教授曾經有一篇關於他的報導,但是那篇報導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可是有其他很多文章引用或轉了陳教授的文章,我這樣說你明白了嗎;
  • 你搞錯了,英語維基沒有這句話『漢服運動人士宣稱:漢服是網上的人根據百度百科發明的』,而且我說你創造了這個定義不等於我說你偽造這個定義,謝

==編輯請求== 請求已拒絕:保護已解除--XiplusA2093064 2017年11月22日 (三) 09:48 (UTC)

請求回退到User:草帽老劉編輯前的版本,該用戶因不斷刪除此條目的內容而被封禁,目前的版本依然有被他刪除過的痕跡 [1]。--No1lovesu留言2017年11月14日 (二) 04:24 (UTC)

【反對】,草帽老劉刪除的是你的東西,所以你就針對他。你只是為了你自己着想,而不是中立性。他在刪除幣的東西的時候,你有默不作聲了。你真的是要符合中立原則的話,1是不可能這樣偏袒自己的。--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6:07 (UTC)

備忘錄

  • [2]
  • [3]
  • 可以被公眾訪問的博士學位論文可以被使用,但是使用應謹慎。其中的一部分會經過一個學術同行評審過程,或者是不同級別的嚴謹交流,但是也有一部分沒有這個過程。如果可能的話,使用被別的文獻引用的、被權威人士監審、或者是被第三方點評過的。正在撰寫中的博士學位論文未被評估過,因此不是可靠來源。如果論文後來被發表為學術評價或者點評,那麼通常是比被評估的來源更加合適的來源。碩士學位的論文僅僅可以在有顯著學術影響時採用。
  • 被學術界審核過的文章、書籍、點評或者研究論文是可靠的。如果內容被有聲譽的同行評審期刊或者受人尊重的學術出版社發表,可以認為是被一個或者更多學者審核過的內容。
  • 一些出版物看起來像是可靠的期刊,但是實際上是低質量的,簡單的交費就可以在這些刊物出版,它們中的一些甚至採用和可靠期刊類似的名字。如果你不確定一個期刊的可靠性,檢查編輯部是否基於一個有聲譽的高等院校,以及期刊是否被學術研究文獻數據庫索引。—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No1lovesu對話貢獻)於2017年11月29日 (三) 10:13 (UTC)加入。

建議從頭開始整理這個條目

粗略一看,感受是條目行文已經很不規範了。看起來不像是維基百科條目,而像是個人博客。

建議使用正常的現代漢語書面語寫條目。注意語氣,注意敘述方式。如果可能,我覺得刪去大部分內容重新編寫都比現在要好。 --犬風船條目的編寫不是資料搬運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7年11月30日 (四) 03:19 (UTC)

同,很多都是No1lovesu可以修改真的令人討厭。--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6:21 (UTC)


對「漢服」條目修改原則的建議。

本條目非常博客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條目中有太多的評論性和觀點性文字。光條目開頭的「定義與評論」和「詞源」這兩節,加起來洋洋灑灑近4000字。如果加上穿插在其餘部分的此類文字就更多了。而且今後持不同觀點的編者,很可能會繼續增加此類文字。實在有礙觀瞻。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就在於很多人對「漢服」這一名詞有自己的觀點。 從文字上來說「漢服」是一個含義非常寬泛的名詞,有人認為其為明末以前漢人的傳統服飾,有人認為清代滿洲化的漢人服飾也可以叫「漢服」。其最寬泛的定義如《服飾大辭典》所說:「泛指一般的漢族服裝,有別於各種少數民族服飾」。以這條最寬泛的定義編寫本條目,並非是為「漢服」下定義。僅僅是因為它最契合維基的中立原則,維基應該包容不同的觀點。

本條目的編寫原則應為:立足於服飾本身(如:服制、飾物、衣料、染采、紋樣等),而不是沒完沒了的定性與評論。那些觀點性文字完全可以放到相應的條目如「漢服運動」、「剃髮易服」等中去。本條目的重點在於描述事實,不在於定性與評論。所有觀點性文字都應該刪除,如此即可保證詞條的客觀性,也可避免無休止的編輯戰。日語維基「和服」條目可以作為編寫本條目的參考。 --野狐蟬留言) 2017年12月26日 (二) 21:38(UTC)

同意上述觀點。應該儘量確保事實描述的正確,至於評價,寧缺勿濫。 --犬風船你是不是也有「寫得多就是寫得好」的幻覺?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8年1月11日 (四) 07:43 (UTC)
@Inufuusen基本認同「寧缺勿濫」,但也要注意避免「矯枉過正」,另外可以請你對這一筆編輯以及下列的編輯摘要發表一下意見嗎?--No1lovesu留言2018年1月16日 (二) 05:12 (UTC)
@No1lovesu我個人傾向於支持那個刪除。原因很簡單,我自己是刪除主義者。那段文字的出處本身並不是什麼太可靠的東西(雖然比日文條目里那些博客來源可靠),我覺得刪掉是好的。我希望這個條目最好刪除大量內容,從頭開始。 --犬風船優良條目評選:同和自動車工業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Inufuusen拋開該報章來源,我覺得華梅的內容還是挺可靠的,畢竟是相關領域的學者,不過在目前的情況下「遵從刪除主義」可能比較好。--No1lovesu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10:23 (UTC)
個人意見是,漢服這個概念本來就不穩定,同樣是「漢服」兩個字,不同語境下意思完全不同,在我看來都不應該作為同一個詞條。所以我的看法是這個條目可以完全刪掉,然後基於討論從頭編寫。不經討論的內容可以直接刪除。 --犬風船優良條目評選:同和自動車工業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8年1月25日 (四) 01:58 (UTC)
@Inufuusen我也同意此觀點,但要注意不要被No1lovesu刻意利用。--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6:22 (UTC)
多謝,但據我觀察你的編輯經驗和技能明顯不如No1lovesu,可能他也有情緒化的地方,但就事論事希望你也考慮一下他的意見。 --犬風船優良條目評選:同和自動車工業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8年1月24日 (三) 06:28 (UTC)
另外@你的編輯經驗和技能不足,而且可能沒有正確理解別人給你的忠告。你在日文維基百科上的不少編輯,往好了說叫做沒有價值,往壞了說叫破壞。日本維基人說話委婉,不意味着他們認為你做得沒錯。你自己頑固,把別人不願意和你糾纏當作態度好,我也真是沒辦法。請知曉,大家都是作為志願者來編輯維基百科的,別人的時間也是寶貴的,不可能在你固執己見的時候都一直盯着你,畢竟有很多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犬風船優良條目評選:同和自動車工業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8年1月24日 (三) 06:36 (UTC)
@Inufuusen,不不您如果有看到過@N1lovesu的所有編輯就會知道了,他真的非常惡心。請您不要把我和您過去的衝突帶入,我再次向您道歉。不過,我在日文維基百科上的修改,說實話和@N1lovesu在英文維基百科上的修改相比,如同九牛一毛。@N1lovesu說刷是比我禮貌,我承認,但是他可以修改維基百科這是事實。你看這個鏈接余若海所引用的內容,是在青年新政宣誓風波發生後,由維基人「No1lovesu」所進行的編輯。其編輯包括刪除「現時,在香港網絡社群上使用『支那』和『支那人』來分別稱呼中國和中國人已是非常普遍,使用者猶以年輕人為主」、「事實是日本拉麵源自中國,所以有日本人稱拉麵作『支那麵』或『中華麵』」等沒有提供任何出處且可被刪除的內容(這些沒有列出任何來源的內容,被攻擊No1lovesu的臉書用戶定義為「支那的正面用法」),同時加入中國、日本、美國的歷史學者指出「支那」一詞是負面意義的內容。[31][32]
我當然不可能有看到過No1lovesu的所有編輯。恐怕你也做不到。我也沒看明白你想說什麼。你是說No1lovesu刪除了沒有來源的內容,並且加入了有來源的內容嗎?那麼這看起來沒什麼不對的。 --犬風船優良條目評選:同和自動車工業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8年1月24日 (三) 07:39 (UTC)

您好,No1lovesu甚至把觸手伸到了英文、日文維基百科中,刻意用定義來混淆視聽,在英文和日文維基百科也把它認為的定義加入,並且排在最前面。它還冒沖【鳳陽】這個人,實在可惡,我已經去舉報了,我相信維基百科會給我一個公正的答復。我馬上去英文日文維基百科改正。--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09 (UTC)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人身攻擊,已由B dash留言)於2018年1月24日 (三) 14:51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

編輯摘要

對於這篇編輯的編輯理由如下:

1.根據相關維基方針及指引:

  • 「一般而言,維基百科的條目不能依靠一次文獻,而是要依靠于謹慎的採納了一次文獻的、可信賴的二次文獻。」
  • 「文章內容應儘可能基於第二手來源。舉例來說,學術評價、點評或者教科書比一篇研究論文更好。在採用第一手來源時,需要極其小心。維基百科不應該對第一手來源進行任何解讀。」

2.加入的內容「『漢服』之詞,主要是指區別於少數民族與漢人之服,或相對於其他朝代的漢代服裝的一種概念」,與《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中的定義「漢代服飾」、「遼代漢族服飾」、「泛指一般的漢族服裝,有別於各種少數民族服飾」的含意是相符的。--No1lovesu留言2018年1月16日 (二) 05:12 (UTC)

  • 這些話都原封不動的換給你。另外,除了《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以外,『陳茂同 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高格 細說中國服飾、黃強 中國服飾畫史、李芽 中國歷代妝飾、樓慧珍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沈從文 中國服飾史、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楊志謙 唐代服飾資料選、許嘉璐 中國古代衣食住行、中國紋樣辭典』的說法呢?為什麼那麼多來源不找,就偏偏只找一個???--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6:22 (UTC)

《漢族民間風俗》原文

更正2018年1月16日 (二) 18:43‎的編輯摘要:「解放后,随着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的发展,穿中山装更为风行。成为汉族男子最基本的服装之一。(第126頁)」--No1lovesu留言2018年1月16日 (二) 10:46 (UTC)

此筆編輯的回應: 1【隨着我國紡織和服裝工業的發展,穿中山裝更為風行。一九八四年元旦開始換裝的「中國八三式警服」……」並不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當中「隨着我國紡織和服裝工業的發展,穿中山裝更為風行。一九八四年元旦開始換裝的中國八三式警服」出自於百度知道[4];內容與《漢族民間風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雷同,有可能是更新版,也有可能是抄襲; 2【隨着我國紡織和服裝工業的發展,穿中山裝更為風行。成為漢族男子最基本的服裝之一,不但黨和國家領導人穿,而且許多出國訪問,考察學習的工程技術人員,留學生也穿。】這才是《漢族民間風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的原文,因此「應該尊重引用」,改回2版本。--No1lovesu留言2018年1月16日 (二) 13:05 (UTC)

  • 也行吧,那麼引用應該更正為,1994-03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徐傑舜所編《漢族民間衣食住行風俗》。另外,由於這是爭議觀點,如果一定要添加進條目的話,那麼也應該補充其它觀點。當然,我更傾向於刪除這些觀點文字。--野狐禪(留言) 2018年1月17日 (二) 17:23 (UTC)
    • 沒錯,非常同意,這位No1lovesu先生總是沒完沒了的把它找的書、它找到的東西加入,又把別人的東西刪除,『為了讓自己的觀點合理化不擇手段』,真不知道他是不是宅男、在家裏沒事做就只會盯住維基百科改。--是冏、不是囧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05:12 (UTC)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這裏已經吵了起來,我只希望給漢服一個公正的評價。

正面評價、負面評價都要有,這不就完了嗎?--カブトカニ留言2018年2月18日 (日) 19:20 (UTC)

(※)注意:樓上被證實是user:冏的傀儡,已被封禁。--No1lovesu留言2018年2月23日 (五) 13:34 (UTC)

先不論發言者使用傀儡的事,僅就觀點來說這也是錯的。維基百科的中立不是中立的褒貶,而是忠實反映各方觀點。維基百科不允許原創研究,各方觀點必須是可信的。請這位朋友認真了解一下維基百科的三大方針,不要仗着自己不知道就理直氣壯。 --犬風船「我不認識的字就不是字」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8年3月1日 (四) 04:24 (UTC)

應減少直接引用古代文獻的比例

歷代對於服飾的看法本來就與今日有所不同,直接引用古文恐怕難免原創解釋原創研究。應主要引用近現代以來的研究文章。 --犬風船「我不認識的字就不是字」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8年3月1日 (四) 04:14 (UTC)

2018年3月被刪除的「漢服列表」條目

「遺體」在可以看到(腳注除外)。參見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8/03/01#漢服列表。--Mewaqua留言2018年3月8日 (四) 04:25 (UTC),後有修改

很高興能看到官媒對漢服的定義與解釋

官博連結:https://weibo.com/2803301701/C4q4QckPq?type=comment#_rnd1522076806308 --橡木茂留言2018年3月26日 (一) 15:09 (UTC)

應多加註釋及調整首段描述

人民日報定義的意思不應該作為一個整體的描述性內容成為首段的唯二的句子之一。這一類爭議性主題就應該在首段就將爭議明確點出,下面的章節可以放入更詳細的信息。而在上方所說古代文獻,其實應該是多加引用,當然是在有註釋的情況下。如果說減少直接證據的引用,那麼就算現在是加了研究文章也缺失了不少基礎性概念(which需要讀者自行分辨、思考,而不是把一個籠統的主觀概念加進去(也就是經過二手處理的概念))。特別在這樣的爭議話題上,條目里依舊有大量主觀性用詞,引用文獻過少,研究不足。宋世怡留言2018年3月26日 (一) 15:21 (UTC)

回復樓上

原來的首段的唯二的句子之一是:
「漢服」一詞被「漢服運動」參與者解釋為「從黃帝到明末清初漢族傳統服飾」,並將該具爭議性的非官方及非學術的新定義發佈在網絡如百度百科和民族主義網上論壇「漢網」里.」
換言之,漢服在維基百科的爭議點是「沒有官方釋義」。而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大陸最權威的的官媒之一,顯然該媒體是基於官方的立場發表觀點,不可能是個人立場。鑑於本條目的爭議點已解決,因此我刪除了這段爭議內容並更新為官方原話。--橡木茂留言2018年3月26日 (一) 16:07 (UTC)

  • 我是想說人民日報作為官媒在微博上發表並不是一個creditable的平台,而現在的中國官媒在微博上的說法應被清楚的在引文前指出,否則這一段未加引號句子就等於站在某個群體的立場說話了。

就現版本建議部分修改

請求已拒絕

  • 現行版本【「漢服」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經確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們(漢族)的服裝主流。】一句為人民日報在微博所發言論,應修改為中國政府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在微博上提出「「漢服」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經確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們(漢族)的服裝主流。」
    • 如果每句話都這麼改就過分贅述了,可讀性會受到影響這是其次,維基百科提供的引用功能也失去了意義。
      橡木茂留言2018年3月27日 (二) 19:19 (UTC)
      • 基於wp:pov所說「當我們討論觀點時,我們應當把觀點歸屬於某個人或某類人,並討論他或他們持有這一觀點的事實。例如,不要斷言「披頭四樂隊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樂隊」,而是找到發表這一觀點的來源,如《滾石》雜誌:「《滾石》雜誌認為,披頭四樂隊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樂隊」,並將參考文獻以適當的方式在陳述當中註明。」,這裏兩個敘述可以看出明顯區別,引用功能在於對你所編輯的這一段話進行註解,標明你撰述的這句話有來源,而現在這個來源的話語並無法代表一個爭議話題在全球的共識,因此需要在正文註明,否則如果沒有引號,這會誤導他人不但是維基百科支持了某個觀點(無論是否是主流觀點),由於人民日報的措辭,所謂「我們」一詞更是在拉低維基百科條目的中立性,包容性。在這樣的前提下,所謂可讀性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宋世怡留言2018年3月27日 (二) 22:19 (UTC)

中立性立場不會因為人稱代詞的改變而改變。
什麼是立場呢?引用百科百科的定義「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抱的態度」。人民日報雖然使用了第一人稱,但該話本身是無感情色彩的,這是對漢服的釋義,而不是對漢服的態度。
而您所舉的例子,明顯是對於某某事物的態度,而不是對某某事物的定義。這與此處的「爭議」內容有着本質的區別,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具有可比性。
當然,我同意您的部分觀點,所以對於人民日報對漢服的讚美,在本條目被鎖定之前,這種感情表達被我置於社會評價並註明了中國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所述。
橡木茂留言2018年3月28日 (三) 09:34 (UTC)

  • 我想說的是人民日報的這句定義也是爭議話題,儘管人民日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官方媒體,但是它在微博上發佈的這個定義相當於一個態度,這裏面需要注意的是在後半部分,其爭議在於漢服的一個大的範圍,清代服飾有的爭論說不是漢服,有的說是,各有各的立場和觀察角度,比如說從邊疆史地和主體族群人文的變遷來看,到底是從所謂的漢族服飾轉變成所謂的滿族服飾,還是滿族的服飾併入了漢族的傳統服飾(如同胡服騎射最後反而有部分代表性特點成為漢服中的服制那樣),這樣的爭論依舊相對混亂。另一方面,在敘述中使用第一人稱本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這種敘述我相信是WP:POV"維基百科描述爭議,維基百科不參與爭議。要對爭議進行中立的描述,就應始終以公正的語調來表現觀點,否則即便表現了所有相關觀點,條目看上去也只會是一篇支持者的評論文。即使主題是以事實而不是以觀點來表述的,同樣可以因為對事實的挑選、表現或組織形式而導致不恰當的語調。要讓條目達至中立,語調應該公正、準確、成比例地將所有方面收納於條目中。"這段話內所說的不恰當的語調。除開在證據的展現上,描述出這個條目內容的語句是同等重要的,人民日報這一句話是一整句話,是一個總的觀點,是它的態度,並沒有對漢服做了具體的解釋,而是對漢服在時間上做了限定,再結合最後半句話,這就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觀點。因此無論放在首段還是放在社會評價,這裏面的主觀成分都需要去除,除非為這句話加注引號,說明提出的人是誰。-宋世怡留言2018年3月28日 (三) 16:52 (UTC)

人民日報的「我們」明顯代指的是漢族,此處的含義就是對漢族的傳統服飾下定義。這句話有無爭議是其次,判斷這句話是否主觀的依據是該語句是否具有感情色彩。再談談「爭議」,本條目所介紹的內容總體與人民日報給出的定義是吻合的。若存在爭議,更適合建立一個消歧義的條目來描述漢服的其它解釋而非在本條目中介紹其它概念,畢竟「爭議」內容與本條目的總體相悖,如果這些「爭議」被證明為真,本條目大部分內容就作廢了。此外,人民網給出56個民族傳統服飾的定義也與本條目的總體內容相吻合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75c32a379b2bd40742c7d3f54b889e9c/03d2d258ccbf6c81fced98f7b03eb13532fa40a3.jpg
橡木茂留言2018年3月29日 (四) 05:56 (UTC)

  • 無論多麼的「明顯」,使用「我們」這個詞就代表了你的編寫不中立。要麼把寫着「我們」的去掉,要麼就加引號。-宋世怡留言2018年3月29日 (四) 14:34 (UTC)
  • 我添加該段話的原因是為了解決本條目的原有的爭議點→無官方定義。為了避免轉述過程中的個人情緒,因此原封不動的複製了過來,可以考慮在不改變原義的情況下按照您的想法修改。--橡木茂留言2018年3月31日 (六) 07:09 (UTC)

囧rz……:人民日報是可靠來源,人民日報微博也是可靠來源嗎? --犬風船認錯不會死,只會讓你進步自我禁制,6月前不在DYK投反對票 2018年4月9日 (一) 01:35 (UTC)

  • @犬风船當然沒問題,參考維基百科:可靠來源的定義。「在採用觀點內容時,作者的身份可被用來評估可靠性一個被廣為尊敬的專家更有可能發表可靠的、能夠反映有顯著支持的主張(注意特別的斷言需要特別的來源,這是方針)」,儘管大家對我引用的權威內容的中立性存在異議,但我的做法是完全遵守維基規則的。 --橡木茂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01:59 (UTC)

  • 現行版本【中國古代服飾的特點主要有交領右衽、大襟、寬衣博帶、繫帶隱扣等[53]。雖然歷代各有變化,但在禮儀服裝中一直傳承這些特徵[7]。】一句描述略有誤導性錯誤,以中國古代服飾一詞為主語的話,則交領右衽、大襟、寬衣博帶、繫帶隱扣並不符合很多形制,哪怕中國一詞限制在現代網絡所流傳的概念中,有很多服飾不是在這樣的特點範圍內的,而這些特點是現在網絡漢服圈的常用標準,所以應該先刪去,如果有更多的詳細的概述再放上來,而鑑於中國的定義爭議,在漢服條目中最好不要用中國古代服飾為主語。—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宋世怡對話貢獻)於2018年3月27日 (二) 16:34 (UTC)加入。
    • 此句不應刪除,部分讀者或許會因自身的立場而誤解,但它本身是無歧義的,主要一詞非全稱量詞,未涵蓋所有的中國古代服飾。可以考慮略微介紹一下其它特徵,畢竟是漢服條目,不相關的資料能省則省。
      橡木茂留言2018年3月27日 (二) 22:05 (UTC)
    • 中國古代服飾經歷過多變化,而中國一詞在多個時期是具有極大爭議的話題,其中所牽涉到的專門史研究也非常的繁複,服飾作為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非常有必要對具體事項有具體解釋。我重新再解釋一遍我上段所說的意思,我認為把【交領右衽、大襟、寬衣博帶、繫帶隱扣】作為「主要」特點在縱觀中國古代服飾這個大項的角度上是不符合既有證據的,在傳統禮制、不同政權、時期的朝廷改革的整合局面中,此類特點是無法佔有代表性地位的,而現代網絡作為催化劑,對這類在服制上非常講究的問題使用了很多誇張敘述,那麼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針對在佔據主流的幾種「漢服」觀點(包含了正史、雜史、網絡圈、學界的研究)中所擁有的形制,需要對原句進行一定的更改,這樣才能更加貼切維基百科的原則,為讀者提供更為全面的消息。-宋世怡留言2018年3月27日 (二) 22:19 (UTC)

我重新刷了一遍,此處的標題是「中國古代服飾的部分特點」,簡介中卻變成了「主要特點」。這本來就是介紹漢服的條目,把該標題和簡介中主語刪除,保留「主要特點」即可,按照語境很容易明白省略的主語是漢服。目前的這段話未免冗餘了。
橡木茂留言2018年3月28日 (三) 09:54 (UTC)

裁剪結構、類型應被合併,特點所章也應附於類型之中,配飾、領形應分解,對應併入服制,宗教、藝術表演服飾應轉移到服制下。另在具體的服制上描述過少,來源更少,需要進一步改進、增加內容。-宋世怡留言2018年3月28日 (三) 16:52 (UTC)

按照目前的狀況爭議是不可能解決的,除非封了No1lovesu

No1lovesu這種人能在維基百科紮根生存,只能證明維基百科的規則是有漏洞的。該用戶完全把維基百科當成了自己家開的,濫用私人藉口屢次撤銷他人來源可信的新增內容,諸如「微博不是有效來源」、「評價只限學者研究」。此外,該用戶對待同一個問題十分的雙標:漢服條目的評論被置於頁面頂部,我在康乾盛世的條目中遵循他的意願對結構進行了調整,結果遭到此人「你見過哪個條目是這樣的」為由撤銷……漢服不就是嗎?合則用不合則棄,我對您的記憶力真是不服也不行。

還有,在我指出定義評論兩個概念無邏輯上的關聯並進行分離後,為什麼No1lovesu要把評論改為學者研究並撤銷我的版本呢?評論不正是No1lovesu堅持添加的嗎?這些內容真的符合研究的定義嗎?事實是這些話都是這些人隨口一提,研究是什麼?引用維基百科的定義「利用有計劃與有系統的資料收集、分析和解釋的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偷換概念的把戲您玩夠了沒?

再來談談維基百科的中立原則,我完全贊成這句話「維基百科的中立不是中立的褒貶,而是忠實反映各方觀點」,我對各方的看法是支持方和反對方,維基百科曾提到「不應讓某一個觀點具有不合理的比重」,但是,為什麼在漢服的評論一欄下反對方的比重達到100%呢?為什麼在我新增支持方的觀點後No1lovesu要刪除呢?這是所謂的「忠實反映各方觀點」嗎?讀者看到這些片面的觀點後顯而易見會對漢服形成不良的印象,想必這就是No1lovesu的目的!一個人要詭辯,無非是偷換概念、以偏概全,這兩點在No1lovesu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鑑於管理員不可能對每個詞條都做細緻的檢查,我也只能在討論區發發牢騷,望某人自重。

註:關於新浪微博的內容是否可以作為可信資料被引用,我就此在qq群里諮詢了中文維基百科管理員。管理員的原回答是「看情況,如果確信是該機構的公眾賬號,可以引用」。

橡木茂留言2018年3月27日 (二) 22:06 (UTC)

@橡木茂感謝閣下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貢獻,維基百科將因有您而更美好。另提醒閣下,千萬謹記善意推定,切勿有任何惡意推定的內容,且於QQ群回答閣下該問題的是Eyewitness Tsai君,該用戶僅是QQ群的管理員,而非維基百科的管理員,是一名熱心於回答新手疑問的維基人,感謝閣下的諒解。--NHC、才不是NPC呢哼!。:.゚ヽ(*´∀`)ノ゚.:。 2018年3月27日 (二) 23:14 (UTC)
就我的原意再解釋一遍吧:「可以引用」當然也有適用範圍。如果是XXX這個機構在它的微博上面發表了某某觀點,那麼我當然可以引用它用以表現XXX公眾號發表了某某觀點。摘這裏的話:「一些資料來源,雖然不明確,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可靠資訊的提供者。」就我認為,引用這段文字用來說明人民日報的觀點的做法是正確的。我記得上次也有人把NHC認成管理員來着--Simon Choi 2018年3月28日 (三) 17:19 (UTC)

@NHC對於一個多次使用維基百科不存在的規則撤銷他人新增內容的用戶,我仍要以善意推定嗎?
此外,我曾完全按照該用戶的私人標準去編寫漢族的維基百科,該用戶實在是找不到藉口撤銷,但在之後的幾次修改中他悄悄地抹除了我添加的關鍵性內容,只保留下書籍資料的引用。他的所作所為,是真的令我難以找到一個藉口來說服自己他是出於善意……
橡木茂留言2018年3月28日 (三) 10:10 (UTC)

請問這位橡木茂朋友,您在維基百科的條目空間編寫記錄不超過30次,也未參與過條目評審活動,請問你為何這麼有信心自己對維基百科的基本方針理解是正確的?而且您近期的編寫內容非常集中,請問你真的不是傀儡賬號嗎? --犬風船認錯不會死,只會讓你進步自我禁制,6月前不在DYK投反對票 2018年4月9日 (一) 03:20 (UTC)
請拿出我是傀儡的證據。此外,您似乎在影射您是維基百科元老,我作為新手無權對你們這些「元老」提出質疑。我看到您的封禁日誌中您是被封禁過一次的,您自己作為一個「元老」都無法完全保證對維基百科規則的遵守,真是可笑之極的質問。 --橡木茂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07:59 (UTC)
指點你呢,你不聽就算了,還試圖挑些沒道理的毛病。是不是還要讓我教你什麼叫3RR?被封禁並不意味着不遵守規則。你不能仗着自己不知道就理直氣壯啊。更重要的是,你在試圖跑題。你顯然並不了解維基的三大方針,請認真學習一下。如果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問人。至於說你像傀儡,原因很簡單:哪有你這樣的新人。 --犬風船認錯不會死,只會讓你進步自我禁制,6月前不在DYK投反對票 2018年4月9日 (一) 13:10 (UTC)
哈哈,笑看明顯偏袒No1lovesu又一次誣陷人,我『冏』的正宗傀儡在此,你們不去檢討No1lovesu的罪行,還責怪別人?這種逼良為娼,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行為,和獨裁國家有什麼區別??--2001:B011:E:12BA:ACFC:3172:EF1D:9FFA留言2018年6月14日 (四) 14:21 (UTC)

編輯請求

請求已拒絕

請求回退到前版本,目前版本【「漢服」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經確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們(漢族)的服裝主流。】明顯是非中立且主觀的編輯。

--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7日 (六) 11:23 (UTC)

  • (-)反對,invalid request. 依據WP:PP,「對某個版本實施保護,並不意味着支持該版本,所以不應該繼續請求回退到另外一個版本。因內容爭議而保護的頁面應當有明確的共識才可以進行修改」,請取得共識再行修改。--Antigng留言2018年4月7日 (六) 11:25 (UTC)
  • 建議解鎖條目,此條目明顯錯誤過多,上面的僅僅是一處而已,建議解開條目,以利於逐條修改。飛賊燕子留言2018年4月8日 (日) 03:12 (UTC)
  • 反對,建議在討論區大家對修改內容達成共識後提交管理員進行修改,否則編輯戰只會繼續發生,問題並不會解決。 --橡木茂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00:19 (UTC)
  • 維基百科上亂七八糟的內容也並不少,不急於修正這麼一個。如果連基本的三大方針都不能遵守,這個條目不如就這麼掛着模板鎖定的好。不過當前掛的模板是不是少了點?當然了我個人認為應該永久保持鎖定狀態,砍到小作品的規模,再慢慢通過管理員添加內容。雖然這是很浪費人工的,但是維基百科編寫者水平就是低到不能遵守三大方針還要狂寫嘛。 --犬風船認錯不會死,只會讓你進步自我禁制,6月前不在DYK投反對票 2018年4月9日 (一) 01:38 (UTC)
  • 最起碼都是我們(漢族)的服裝主流這段得修飾一下吧。。--飛賊燕子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11:33 (UTC)
    • @飞贼燕子那段話建議直接刪除,第一,相關內容已經被寫在「對漢服的記載」部分,而且已經被充分修飾過:[2015年,人民日報網博發表文章,說漢服指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最晚在商朝確定,一直到清以前的漢族主流服裝[51]。2017年,人民日報微博有文章說漢服「起源於遠古,定型於春秋戰國,興盛於明朝,經手繪紋飾、裁剪、縫製、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繡於一身,歷經千年仍是爆款。真正的中國風和東方美學,都藏在這一襲漢服中」[52]。];第二,正如其他用戶所言,這條微博來源並不可靠(但在某程度上可用),就算要用也是用於「說明人民日報的觀點」。--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11:48 (UTC)
      • 這兩條內容雖然同出自人民日報的微博帳號,但兩條內容的性質是有區別的。第一條是無感情色彩的定義。第二條是充滿了感情色彩的讚美。兩者不應被合併。第一條內容的定義符合本條目的主體內容,若該定義是極具爭議的,則本條目的主體內容同樣是極具爭議的。因此對於漢服的其它解釋更適合新建一個條目以消除歧義(歡迎閣下去這麼做,我絕不會阻撓),而非加入一些不符該條目主體內容的觀點,否則本條目的主題內容也應刪除,因為這些觀點已經偏離本條目了。而且這段內容也有保留的必要,因為本條目的爭議點之一就是無官方定義,而該內容恰恰是對該爭議點最好的反駁。 --橡木茂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12:47 (UTC)
  • (&)建議:微博不是可靠來源,另外敘述過於個人或地方色彩,--飛賊燕子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13:43 (UTC)
  • @橡木茂我們二字刪掉,改成一直到清以前的漢族主流服裝這樣如何?--飛賊燕子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15:16 (UTC)
  • @飞贼燕子同意,樓下有人提出了新的修改方案,按樓下來也可以。 --橡木茂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23:36 (UTC)

修改建議(二)

請求已處理千村狐兔留言2018年4月10日 (二) 10:08 (UTC)

一、首段

原句: 漢服,泛指漢人服飾[1][2],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的觀念,也是一種相對於少數民族服飾的漢人服飾的概念[3]。 「漢服」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經確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們(漢族)的服裝主流。[4]

修改(引用來源不變): 漢服,泛指漢人服飾,是中國的一種服飾觀念,也是一種相對於少數民族服飾的漢人服飾的概念。漢服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於商朝基本確定,直至近代都是中國地區漢族的主要服制。

二、定義

原句: 二十一世紀初,有人認為傳統上被認為代表中國人服飾的長衫、馬褂、唐裝、旗袍,以及中山裝等與真正的漢民族傳統服飾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修改: 二十一世紀初,有人認為長衫、馬褂、唐裝、旗袍,以及中山裝等服飾不屬於漢服體系,與原有的漢族服飾之間沒有足夠的演變及銜接過程

三、中國古代服飾部分特點

原句: 中國古代服飾部分特點

修改: 漢服部分特點

原句: 中國古代服飾的特點主要有交領右衽、大襟、寬衣博帶、繫帶隱扣等[53]。雖然歷代各有變化,但在禮儀服裝中一直傳承這些特徵[7]。

修改: 漢服擁有多個特點,其主要有交領右衽、大襟、寬衣博帶、繫帶隱扣等。漢服體系延伸於中國歷代各類服制,多種漢服式樣沒有包括這幾個特點,然而在祭服、禮服等正式服裝中被保留下來,與其他民族的特色服飾相比有明顯的區別。

原句: 古代貴族「二十而冠」,平民戴巾,只有異族是披髮為常。

修改: 建議移除,與章節無關。

原句: 此外,在中原古代文化中,「左」與「右」暗示着在社會中的地位的等級意識,分為「尊左卑右」與「尊右卑左」兩種。前者主要體現在乘車、官職封號、宮室、陵墓等設置上,後者則包捨服飾的衣襟、出身、官制等

修改: 建議移除,左右之尊卑在禮記上就有很明顯的分歧之處,如果對十三經註疏進行左、右的檢索,就會發現更多與此句相違的語句,尊左、尊右與體現在什麼方面無關,如果拋開經籍,單純用歷史官制為例子,明初相國由尊左轉尊右,也可體現這句話的不嚴謹、不正確性。 -宋世怡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23:10 (UTC)

暫時就這樣吧。--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10日 (二) 00:06 (UTC)
已根據這個請求修改-千村狐兔留言2018年4月10日 (二) 10:08 (UTC)
支持增加可靠來源。--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13日 (五) 14:00 (UTC)
No1lovesu,你所謂的可靠來源只不過是符合你心意的可靠來源罷了,做了那麼多冒充好人的事情,你的良心難道就不會有一點不安嗎?MY GOOD BOY(獰笑)。--2001:B011:E:12BA:ACFC:3172:EF1D:9FFA留言2018年6月14日 (四) 14:26 (UTC)

編輯請求

{{Editprotected}}

請求在「定義」部分增添學術研究的內容:

現版本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將漢服定義為[2]:

   遼代服制中的漢族服飾;
   漢代服飾;
   泛指一般的漢族服裝。

二十一世紀初,有人認為長衫、馬褂、唐裝、旗袍,以及中山裝等服飾不屬於漢服體系,與原有的漢族服飾之間沒有足夠的演變及銜接過程,不能夠代表漢文化,於是發起「漢服運動」[5][6][7]。他們認為漢人的民族服裝有一套自己的完整傳統,「漢服」是「以華夏漢族的禮儀文化為基礎,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傳統服裝的服裝體系。」[8][9]

新版本

【新增內容】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將漢服定義為[2]:

   遼代服制中的漢族服飾;
   漢代服飾;
   泛指一般的漢族服裝。

二十一世紀初,有人認為長衫、馬褂、唐裝、旗袍,以及中山裝等服飾不屬於漢服體系,與原有的漢族服飾之間沒有足夠的演變及銜接過程,不能夠代表漢文化,於是發起「漢服運動」[5][6][7]。他們認為漢人的民族服裝有一套自己的完整傳統,「漢服」是「以華夏漢族的禮儀文化為基礎,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傳統服裝的服裝體系。」[8][9]【有學者指出,該運動在2003年起源於中國[[廣東]]一帶,由[[民族主義]]網站「漢網」所帶起<ref>{{cite book|author1=Thomas Mullaney|author2=Eric Armand Vanden Bussche|author3=Stéphane Gros|coauthors=James Patrick Leibold|title=Critical Han Studies|date=2012|publisher=Univ of California Press|isbn=9780520289758|page=40-41}}</ref>。

[[愛知大學]]教授、[[文化人類學]]家周星說,所謂「漢服」一詞在古代並不常用,「漢服」是漢服運動參與者所想像的一種傳統服飾<ref name ="zhou2012">{{Cite journal|last=周|first=星|date=2012|title=汉服运动: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url=|journal=ICCS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volume=4|pages=61-67|via=}}</ref>。他認為學術用語中的「漢服」和「漢服運動」中的「漢服」含義並不相同,前者主要把「漢服」理解為漢族的服裝,但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純粹的'漢服'學術用語中的「漢服」和「漢服運動」中的「漢服」含義並不相同,前者主要把「漢服」理解為漢族的服裝,但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純粹的「漢服」<ref>{{cite journal|author1=周星|title=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journal=《开放时代》|date=2008|issue=3}}</ref>。

對於「漢服」一詞被「漢服運動」參與者解釋為「從[[黃帝]]到明末清初漢族傳統服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張跣在2009年發表文章說,現代漢服運動倡導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無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在現代漢語中都不存在,這是漢服運動倡導者為宣揚自己的思想和觀念,總結了明代以前漢族服飾傳統而形成的一個「類概念」。這個「類概念」不僅假定了「漢服」在發展過程中的「血統」的純正性,對漢族服裝本身的發展流變存而不論,而且試圖將這種「純正的血統」實體化、固定化、本質化。他亦提到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和[[百度百科]])發布「既非官方又非學術漢服標準」,認為是屬於「漢服」實體化的一個起點<ref name="張2009"/>

專門研究漢服運動的[[澳大利亞]][[麥覺理大學]][[漢學]]教授凱大熊(Kevin Carrico)說:「事實上,漢服是一種被發明的擁有寬袖、輕飄長袍、腰部束帶和鮮艷顏色特徵的服飾。它的現代倡導者聲稱它是黃帝所發明的,並且被中國人穿了千年。」<ref name="carrico">Kevin Carrico, [http://chinaheritage.net/journal/chinas-state-of-warring-styles/?lang=zh A State of Warring Styles], "In reality, ''Hanfu'' is an invented style of dress that features broad sleeves, flowing robes, belted waists and vibrant colours. Its modern-day proponents claim it was the invention of the mythical Yellow Emperor and was worn for millennia by the Chinese people."</ref>,一直到有人第一次將自己穿著漢服上街的照片上傳到網上後,「這一『特別』的照片在網民中造成轟動,整個中國到處都有人模仿他這誇張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漢服也從想像中的、被發明的傳統轉變為螢幕上遙遠的圖像,最後成為中國街上可實際穿著和辨認的物理存在」<ref>{{Cite book|title=The Great Han: Race, Nationalism, and Tradition in China Today|last=Carrico|first=Kevin|publisher=Univ of California Press|year=2017|isbn=978-0-520-29549-0|location=|pages=37–39}}</ref>。

凱大熊說,儘管漢族佔中國92%的人口,並且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佔據主導及統治地位,但漢服運動支持者認為漢族是被壓迫和被邊緣化的受害者,認為當今的中國不是「真正的中國」。為了應對和解決他們所認為的困境和拉近與「真正的中國」的距離,他們使用的其中一個手段就是推廣一種聲稱是古老但實際上是近年來被發明的[[民族服裝]]風格<ref>{{cite web|author1=Kevin Carrico|title=Make the Han Great Again|url=https://www.ucpress.edu/blog/33498/make-han-great-again-carrico-china/|websit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f>。】—No1lovesu對話貢獻)於2018年4月13日 (五) 15:55 (UTC)

接受指點並作出對Carrico來源的翻譯上的修改。--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15日 (日) 00:57 (UTC)

引用相關方針及他人意見(非修改內容)

WP:NPOV:

「為了規避中立方針的限制,而創建一篇其主題已在其他條目中討論過的新條目,往往用於避免或突出有利或不利的觀點或事實。這一般都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通常接受的做法,是只在一篇條目中討論某一主題的所有事實及其重要觀點。」

--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13日 (五) 08:08 (UTC)

user:Eyewitness Tsai:就我的原意再解釋一遍吧:「可以引用」當然也有適用範圍。如果是XXX這個機構在它的微博上面發表了某某觀點,那麼我當然可以引用它用以表現XXX公眾號發表了某某觀點。摘這裏的話:「一些資料來源,雖然不明確,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可靠資訊的提供者。」就我認為,引用這段文字用來說明人民日報的觀點的做法是正確的。
user:宋世怡:我想說的是人民日報的這句定義也是爭議話題,儘管人民日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官方媒體,但是它在微博上發佈的這個定義相當於一個態度……人民日報這一句話是一整句話,是一個總的觀點,是它的態度,並沒有對漢服做了具體的解釋,而是對漢服在時間上做了限定。
user:飛賊燕子:微博不是可靠來源,另外敘述過於個人或地方色彩。
WP:ASF:要創作一篇中立觀點的條目,還離不開對可靠來源的精挑細選。在討論一個觀點所基於的事實時,引入競爭觀點所基於的事實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可幫助讀者獨立評判相互競爭觀點的可信度。切不可暗示某一觀點的正確性。明確誰人持有這些觀點也非常重要。最好的做法,一般是舉出觀點中的某一個典型代表來說明。
WP:SCHOLARSHIP:如果當前存在學術共識,則應該採用,但是應注意這樣的共識可能並不存在。可靠的非學術來源可以在學術主題的文章中採用,特別是來自於高質量的主流出版物。判斷哪個來源合適則取決於上下文。在來源有爭議的場合,必須在文內註明觀點的持有者……被學術界審核過的文章、書籍、點評或者研究論文是可靠的。如果內容被有聲譽的同行評審期刊或者受人尊重的學術出版社發表,可以認為是被一個或者更多學者審核過的內容。

--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13日 (五) 12:13 (UTC)
(-)反對

  • 關於漢服的定義從黃帝到明末清初的漢族傳統服飾學術界曾經存在爭議,如今已得到包括人民網在內的眾多中國官方媒體的肯定與支持,閣下若有疑問我待會兒貼上截圖或連結便是。除非閣下認為來自中國官方的媒體不具備對中國某類服飾的最終解釋權。此外,大家對於新浪微博的引用是否可以作為可靠來源存在分歧。基於維基百科:可靠來源的第七條採用在線或者作者自行發表的來源中針對不可靠來源的判斷原則:①個人網站、個人博客和其他自己發表的或出於虛榮個人出版的材料不能作為二級來源。②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建立一個網站或是自己花錢來發行一本書,並且自稱是某領域的專家。③對於政治和宗教派別(包括反宗教的派別)的來源,要謹慎對待。人民日報首先它是一個公眾機構,不是一個人的私有財產,與上述①②的個人行為不符。作為已認證的微博賬號有着真實的法人負責(其微博簡介中已說明),其所發言論具有重複性與可查證性。此外,基於③,人民日報雖然中共的政治部門,對於部分政見確實有着不中立的立場,但是,漢服不是政治概念,而且中國官方一直大力反對民族沙文主義,不可能對漢人的服飾有着偏見。因此我認為人民日報微博的內容完全可以作為可信來源被引用。
  •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我不會完全否定該書籍對於漢服的定義,世界的發展是動態的,該書不僅定義了一個極具爭議的概念且該定義遭到了中國官方的否定,而且我查閱資料該書自1996年出版以來未經任何二次修訂,對於具有時效性的爭議內容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失效。我建議對於該書的引用內容,強調一下出版年份更合適。
  • 對於閣下提及的周星、張跣、KevinCarrico三位的言論,此類內容應當歸類至本條目的社會評價,因為這些內容不僅僅是作者的一己之見且未曾得到任何官方組織的書面肯定且未進行系統性的研究。歸類至定義一欄,名不副實。


回應犬風船對我是傀儡用戶的質疑:作為新手我之所以對維基百科的編輯如此熟悉,不僅因為我是計算機專業學過HTML編寫網頁。由於長年浸泡貼吧等論壇,我習慣性的每到一處都會優先了解此處的規則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因此我不可能像已被封禁的某位用戶毫無根據的,僅憑主觀臆測去指控一個人。閣下若仍有疑問,歡迎發起用戶查核。
橡木茂留言2018年4月13日 (五) 11:29 (UTC)

加了一下patch.-- Stang 2018年4月13日 (五) 11:50 (UTC)
@橡木茂我有權利懷疑你是傀儡。我可能是對的,可能是錯的,這是我的看法。只要沒人證明你是傀儡,你就不是傀儡。不過更重要的事情您並沒有回應,我就再提一下。您既然說自己有習慣了解規則,請問您是否了解Wikipedia:可供查證#可靠來源。 --🐕🎈翻譯不是編寫的捷徑自我禁制,6月前不在DYK投反對票 2018年4月27日 (五) 07:41 (UTC)
從其他維基人跟他的對話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我很奇怪某些喜歡自創規則的人(例如在條目加上「我們」這種連新手也甚少會犯的自我提及錯誤、企圖在康乾盛世條目以一手來源作原創總結推翻無數學術來源,以及主張所謂「中國官方的媒體具備最終解釋權」)為何明明是自己從未搞清楚規則,卻有那個自信反過來去指責他人。--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27日 (五) 07:51 (UTC)

宋世怡的意見

  • 「漢服」這個詞語在不同時期有完全不同的定義,而現在處於互聯網時代,在所謂「漢服運動」的帶領下,漢服所代表的服飾範圍反而越來越狹隘。知網上多篇相關論文的簡介(我沒看全文裏面具體分析)中提出了漢服和現在崛起的沙文主義的關係,而這樣的情況下,人民日報官博的解釋不如說是一種政治上的舉措,所謂最終解釋權,更是不歸於政府主導,其中理由我相信我不需要強調了吧。在條目中所引用的話並沒有牽涉到此中最爭議的部分,因此我在之前的修改中並沒有建議移除。
  • 在新增修改中所使用的來源,經過我的個人檢索,《新唐裝、漢服與漢服運動——二十一世紀初葉中國有關「民族服裝」的新動態》一文是可靠的學術來源而且被其他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引用次數至少數十次,單純就此來源所描述的觀點是需要保留的。另一方面,此段本身在條目早期就存在着,而它的多次刪除是由某(被現在已經封禁的)用戶在編輯戰中所刪除。從我的角度,這一段話是相對客觀、中立的敘述,表達了這方面的學者(並非自稱)的一種研究和論點。
  •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解釋的漢服的定義本身首先沒有被官方否定。官方可有在哪裏否認遼國的漢族穿的服飾特點?可有否認漢代的服飾不是漢服?可有否認漢族服飾不是漢服?
  • 學術中漢服和漢服運動中的漢服不一致是沒有毛病的。如果學界存在着的是將漢服運動中的漢服為背景體系的,那麼他肯定不是學界的人。如果你對如何分析此類問題有不同意見,可以試着了解一下《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史》,《史學引論》等書籍,在分析事例上,我相信國內高中課程都有選修,詳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第四章第三節。
  • 就Kevin Carrico、張跣兩人而言,他們在學術上是值得參考的,周星我不做評價,建議你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

-宋世怡想和她談笑風生不怕被查水錶麼 2018年4月13日 (五) 15:23 (UTC)

待我整理一下資料,明天我會列舉搜集到的人民網對中國56個民族的傳統服飾的定義、中共部分官媒對漢服的定義,這些定義已經形成了統一,幾乎都與《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無關,「泛指一般的漢族服裝」或許有那麼一點關係。我轉述成官方否定《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何錯之有?當然,您可以看到我舉證的內容之後再做結論。
「所謂最終解釋權,更是不歸於政府主導」,對於一件中國內部的服飾,中國的執政者竟然喪失了最終解釋權?若我曲解了您的言辭,望指出。即使是學術界的意見,作為一個無關政治、不具有利害衝突的意見,如果沒有被官方採納,又有什麼意義呢?我也建議閣下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 --橡木茂留言2018年4月13日 (五) 17:50 (UTC)

長話短說,官方沒有提出和《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所列出觀點相反的任何觀點,此為沒有否定;政府的定義的最終解釋權是這個政權的不代表在知識層面有權威。
另外,我並沒有為了反對你而反對你,我看到了你對於擁有學術信譽的內容做了沒有可靠價值的反駁所以我才有此一說。-宋世怡想和她談笑風生不怕被查水錶麼
  • 即使瑞士政府亦不能權威地定義瑞士服飾,政府只提供其中一種說法。全球最大黨機關報說法可並列。 ——CommInt'l留言2018年4月13日 (五) 22:08 (UTC)
  • 相對於服飾問題,中國政府對於自己的歷代領導人的解釋才根據權威性,看來維基百科中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習近平、以及達賴喇嘛等等詞條都要依照中國官方的說辭進行編輯,任何和中國官方說辭不同的的內容都得要刪除,你的意思是這樣嗎?我傷處提到的中國政治人物的評價,可都是中國政府通過政府公告、紅頭文件發佈的,夠權威吧?而你卻硬要那一個官媒的微博代表官方,是不是層次太低呢?鳳陽留言

鳳陽的意見

  • 「關於漢服的定義:「從黃帝到明末清初的漢族傳統服飾」學術界曾經存在爭議」。答:在學術界不存在爭議,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服飾學專家認同過這個「漢服」定義,如果有的話,請指出這個學者是誰好嗎?
  • 姑且不討論人民日報微博賬號是代表了人民日報的立場、還是代表了人民日報微博賬號小編的立場、還是人民日報微博賬號小編在搞營銷(新浪微博各種官媒搞營銷做廣告是公開的秘密),就算新浪微博的內容是可以引用當參考資料的,但是又怎麼可以用時間靠後的資料來否定時間靠前的資料?至少也要兩者並存,又怎麼能把前者刪除呢?維基百科承認的最權威的「第一手史料」的標準沒聽說過不是看時間最早的史料是第一手史料、而要是看是不是官方媒體的說過的話為第一手史料啊!
  • 如果以時間靠後資料否定時間靠前資料、現在官方資料否定歷史資料作為編輯標準,現在已經被各種維基百科承認可以引用的媒體已經承認同志是男同性戀的意思,那麼是否就可以刪除以前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的內容呢?如果以中國官媒的論述為唯一、最終的標準,和這個標準不同的內容就要刪除,那麼維基百科上有關中國歷代領導人、西藏、新疆歷史和人物條目得有多少內容要刪除?
  • 況且你使用的新浪微博資料,人家根本沒說過否定了本詞條原本引用的歷史更早的資料,更沒法否認「漢服是指從黃帝到明末清初漢族傳統服飾」的概念是2003年才由「漢服運動」參與者首先提出、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人說過的事實,你怎麼可以用人民日報新浪微博的說辭來否定真實存在的歷史?人民日報紙媒2017年3月21還公開說「漢服是想像出來的古代服飾、是食古不化的典型表現」呢,那別人是不是可以依據這個論述刪除詞條內所有內容相左的部分?鳳陽留言
  • 《中國衣冠大辭典》對漢服的解釋在當時沒有任何爭議,因為本詞條原本提到的資料早已證明「漢服是指黃帝到明末清初的漢族傳統服飾」的定義是2003年才出現的。就算是一直到現在的學術界也毫無爭議,因為沒有任何知名服飾學者認同過「漢服是指黃帝到明末清初的漢族傳統服飾」這句話。而且,《中國衣冠大辭典》對漢服的解釋沒有遭到官方否定,你不要偷換概念,拿官媒一個新浪微博賬號提到的新內容來否定歷史上的舊內容。
  • 《中國衣冠大辭典》雖然沒有更新個新版本,但是不斷更新版本類似工具書數不勝數,比如辭海、辭源、大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等等工具書,請問有哪個新版本的工具書收錄過「漢服是指黃帝到明末清初的漢族傳統服飾」的定義?
  • 我贊同世界的發展是動態的,一個詞隨着時代的發展會產生新的含義,但是有誰會因為一個詞的新的含義的產生就去否定這個詞原本的含義?甚至企圖遮掩抹殺這個詞原本的含義?可不可以因為「同志」一詞現在可以指同性戀就否定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的含義?可不可以因為「菊花」一詞現在可以指肛門就可以否定菊花是指一種花卉名稱的含義?可不可以因為「小姐」現在可以指妓女,就否定小姐是對年輕女性尊稱以及更早指大家閨秀的含義?本詞條原來記載的有關漢服的定義,是不是歷史真實存在的?如果是,你憑什麼要刪除真實歷史?鳳陽留言
你好,我擅自把閣下的留言集中在一起並加上標題,以便閱讀。--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15日 (日) 09:36 (UTC)

宋世怡的意見(二)

問題

在這個編輯請求中,有如下幾個爭議話題:

一、《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定義的問題。

二、在這個具體情況下的經過認證的「人民日報」在微博平台所發表言論的引用及可信程度問題。

三、以周星等人為例的引用來源及條目敘述內容,被刪除並現在請求重新恢復的問題。

三(一)、以「橡木茂」所提出的周星等人是「社會評價」所引出的爭論問題。

三(二)、接上具體引用來源的可信及維基百科編輯者、被編輯條目立場問題。

而其中相對主要的主題如下:

一、如何判定引用來源是否適合引用於本條目。

二、編輯者如何在符合維基百科相關方針及社群共識的情況下敘述所擁有的資料並記錄於本條目。

評論

首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說起,《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在上面多段討論中佔用了很多段落。條目中引用此文本原始文字,未經過除了空行、標點外任何修改,其三種定義如下:「遼代服制中的漢族服飾」;「漢代服飾」;「泛指一般的漢族服裝」。此三種定義是否被否認?如果擁有否認情況,哪一條被否認,否認文本原句是什麼,此文本發佈平台是什麼,此平台學術信譽度如何,是誰撰寫的文本,撰寫者的學術背景及政治背景是什麼。在我的個人意見中,我認為,這個辭典的定義沒有任何一條不符合漢服的概念的,換一句話說,此辭典的定義的漢服沒有任何地方超出本條目所敘述的漢服的範圍。而橡木茂所持觀點中有所謂否定的內容,我希望他本人或任何支持他這個具體觀點的人就我在本段落的第三、四句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第二,在本條目中,有編者提供「人民日報」在網絡平台「微博」上所發佈的對漢服的「態度」言論,其文本原文如下:「「漢服」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經確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們(漢族)的服裝主流。」。原網頁連結在此刻,北京時間2018年4月15日06時13分,是無效的;本人可以證實在早期討論時有進入過此頁面並確認此文本原句未被第二方篡改。而這裏就有多個細節問題需要進行探討。

本條目的最新版本所顯示的內容已經是經由本人的修改意見有過修改的描述。重要的問題在於人民日報的可信度及立場問題,我的編輯請求是為符合維基百科的中立性而產生的,那麼人民日報是否是中立方,或者其提出的觀點是否是不帶有主觀概念(比如我們是誰,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的觀點?這裏我個人的意見是人民日報本身不是中立的,這個微博號背後進行操作的具體的文本編輯者、審核人員(編輯、主編等)也不是中立的,他們在發佈這篇文章的時候擁有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的立場,從相對狹義的漢族的民族主義為中心出發,所形成的觀點。在此具體句子中,含有立場問題的語句為:「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們(漢族)的服裝主流」。此為一。
從人民日報為中心出發,我們如何判定在本條目中引用來源的可編輯性,這是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希望各位給一個更全面的、更細化的自己的標準,然後在基本觀念有共識的情況下再行討論。此為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是政治層面的行政管理者,不是學術界甚至人群知識層面的權威者。官方在這種特定情況下的表態,無法成為一個百科全書條目的態度,更加不能用此定義定性某個條目。

第三,在這次編輯請求中,提議者在修改版本中加入了原先被刪除的段落。我就具體語句逐一提供一些新的、更具體的見解。

(一)愛知大學教授、文化人類學家周星說,所謂「漢服」一詞在古代並不常用,「漢服」是漢服運動參與者所想像的一種傳統服飾。他認為學術用語中的「漢服」和「漢服運動」中的「漢服」含義並不相同,前者主要把「漢服」理解為漢族的服裝,但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純粹的'漢服'。
(二)cite journal|author1=周星|title=新唐裝、漢服與漢服運動——二十一世紀初葉中國有關「民族服裝」的新動態|journal=《開放時代》|date=2008|issue=3
(三)對於「漢服」一詞被「漢服運動」參與者解釋為「從黃帝到明末清初漢族傳統服飾」,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張跣在2009年發表文章說,現代漢服運動倡導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無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在現代漢語中都不存在,這是漢服運動倡導者為宣揚自己的思想和觀念,總結了明代以前漢族服飾傳統而形成的一個「類概念」。這個「類概念」不僅假定了「漢服」在發展過程中的「血統」的純正性,對漢族服裝本身的發展流變存而不論,而且試圖將這種「純正的血統」實體化、固定化、本質化。他亦提到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百度百科)發佈「既非官方又非學術漢服標準」,認為是屬於「漢服」實體化的一個起點
(四)「漢服運動」:互聯網時代的種族性民族主義--《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五)專門研究漢服運動的[[澳大利亞]][[麥覺理大學]][[漢學]]教授凱大熊(Kevin Carrico)說:「漢服是一套被(漢服運動支持者)發明出來的以寬袖、輕飄長袍、腰部束帶和鮮豔顏色等特徵作為特色的穿著形式,漢服運動支持者聲稱這衣裳形式是[[神話]]人物[[黃帝]]的[[發明]],並且已被[[中國人]]穿著了數千年」<ref name="carrico">Kevin Carrico, [http://chinaheritage.net/journal/chinas-state-of-warring-styles/?lang=zh A State of Warring Styles], "In reality, ''Hanfu'' is an invented style of dress that features broad sleeves, flowing robes, belted waists and vibrant colours. Its modern-day proponents claim it was the invention of the mythical Yellow Emperor and was worn for millennia by the Chinese people."</ref>

先從第一條說起,在這裏一條內,周星,根據我個人檢索,是博導級別的教授,曾在北京大學開設過課程,這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證明其學術信譽度。他所描述的意思在於「漢服」這兩個字所組成的詞語在古代文獻中沒有以相對密集的程度出現在相應文本中,而現代網絡中使用的「漢服」在內在含義上與文獻中所用「漢服」不一樣。就我的個人理解,首先,這句話擁有其立場;其次,這句話在開頭就表明這是某個人的立場,而沒有單純的加入在條目中成為百科的立場。
再看第二條,這是第一條內容的引用來源,根據我的檢索,這是知網上可以支付並下載的論文【此為萬方平台連結:[5]】。此引用來源就我觀察符合百科的方針,因此總結兩條內容,我建議條目保留此條內容。
第三、四條,與前者同理,這是有學術信譽的學者,論文發佈平台相對權威,引用、下載次數在論文平台可見、可信。他的言論立場被註明,並在論文文本內有可靠參考來源,在論文平台也可進行瀏覽。【此為知網連結:[6]
第五條,Kevin Carrico經過我的檢索,出版過書籍《The Great Han: Race, Nationalism, and Tradition in China Today》經加州大學出版社發行,可在亞馬遜官網購買,他也是大學教授,並擁有足夠的關注度及可靠度。在我的意見中是可以列於本條目的。然而這句話的意思在我的眼中被編者篡改了,其原句為:「In reality, Hanfu is an invented style of dress that features broad sleeves, flowing robes, belted waists and vibrant colours.Its modern-day proponents claim it was the invention of the mythical Yellow Emperor and was worn for millennia by the Chinese people」,直接翻譯為:「事實上,漢服是一種被發明的擁有寬袖、輕飄長袍、腰部束帶和鮮艷顏色特徵的服飾。它的現代倡導者聲稱它是黃帝所發明的並被中國人穿了千年。」。原句有誤導嫌疑,因此我特意重新翻譯一遍。然而無論編者如何描述此來源,在我的概念中它是應該被保留的意見。具體理由也可以參考上面幾條相關敘述。

總結

我認為這個編輯請求需要進一步的改善,而後再通過並由管理員幫忙修改條目。但是在這個編輯請求中體現的問題是我們參與此條目討論的編者更需要注意的,我們要理解各自的基礎概念,擴大我們各自處理問題的視角,取得更加全面的分析、認知。在漢服這樣一個爭議條目中,我們需要的是有最基礎的共識並努力增加相關記載、體現百科的根本性質,而非站立在某一個立場。就拿我個人為例,我從小開始有穿着漢服的經驗,但是我不會因此就認為支持漢服運動的人改動此條目,專門說漢服好話就是可以存在的。
如果對我的任何評價有任何話要說,請在此段下方留言並註明具體語句,不要中間插入【默默看向某同志,那樣隨意插樓簡直害死我的閱讀了】。
- 宋世怡想和她談笑風生不怕被查水錶麼 2018年4月14日 (六) 23:24 (UTC)

你好,我擅自改動了一下閣下的標題(為免與另一名用戶混淆),並且在Kevin Carrico的來源的翻譯上作出了修改。--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15日 (日) 00:58 (UTC)

修改建議(三)

請求已處理千村狐兔留言2018年4月22日 (日) 11:08 (UTC)

個人對上一個請求版本進行部分改進,請求修改。

將「定義」此段所有內容替換為: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将汉服定义为: 辽代服制中的汉族服饰; 汉代服饰; 泛指一般的汉族服装。 二十一世纪初,有人认为长衫、马褂、唐装、旗袍,以及中山装等服饰不属于汉服体系,与原有的汉族服饰之间没有足够的演变及衔接过程,不能够代表汉族文化,于是在网络上发起“汉服运动”。他们认为汉人的民族服装有一套自己的完整传统,“汉服”是“以华夏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有学者指出,该运动在2003年起源于中国[[广东]]一带,由[[民族主义]]网站“汉网”所带起。<ref>{{cite book|author1=Thomas Mullaney|author2=Eric Armand Vanden Bussche|author3=Stéphane Gros|coauthors=James Patrick Leibold|title=Critical Han Studies|date=2012|publisher=Univ of California Press|isbn=9780520289758|page=40-41}}</ref> [[爱知大学]]教授、[[文化人类学]]家周星研究指出“汉服”一词在古代并不常用,现代“汉服”是由汉服运动参与者所想像的一种传统服饰<ref name ="zhou2012">{{Cite journal|last=周|first=星|date=2012|title=汉服运动: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url=|journal=ICCS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volume=4|pages=61-67|via=}}</ref>。他认为在学术用语中,“汉服”和“汉服运动”中的“汉服”含义并不相同,前者主要把“汉服”理解为汉族的服装,但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纯粹的“汉服”。<ref>{{cite journal|author1=周星|title=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journal=《开放时代》|date=2008|issue=3}}</ref>。 对于“汉服”一词被“汉服运动”参与者解释为“从[[黄帝]]到明末清初汉族传统服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张跣在2009年发表文章说,现代汉服运动倡导者所宣传的汉服概念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不存在,这是汉服运动倡导者为宣扬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总结了明代以前汉族服饰传统而形成的一个“类概念”。这个“类概念”不仅假定了“汉服”在发展过程中的“血统”的纯正性,对汉族服装本身的发展流变存而不论,而且试图将这种“纯正的血统”实体化、固定化、本质化。他亦提到有学生在网上(如[[汉网]]和[[百度百科]])发布“既非官方又非学术汉服标准”,认为是属于“汉服”实体化的一个起点<ref name="张2009"/> 研究汉服运动的[[澳大利亚]][[麦觉理大学]][[汉学]]教授凯大熊(Kevin Carrico)说:“事实上,汉服是一种被发明的服饰,它拥有宽袖、轻飘长袍、腰部束带和鲜艳颜色为特征。它的现代倡导者声称它是黄帝所发明的,并且被中国人穿了千年。”<ref name="carrico">Kevin Carrico, [http://chinaheritage.net/journal/chinas-state-of-warring-styles/?lang=zh A State of Warring Styles], "In reality, ''Hanfu'' is an invented style of dress that features broad sleeves, flowing robes, belted waists and vibrant colours. Its modern-day proponents claim it was the invention of the mythical Yellow Emperor and was worn for millennia by the Chinese people."</ref>,一直到有人第一次将自己穿着汉服上街的照片上传到网上后,“这一『特别』的照片在网民中造成轰动,整个中国到处都有人模仿他这夸张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汉服也从想像中的、被发明的传统转变为荧幕上遥远的图像,最后成为中国街上可实际穿着和辨认的物理存在”<ref>{{Cite book|title=The Great Han: Race, Nationalism, and Tradition in China Today|last=Carrico|first=Kevin|publisher=Univ of California Press|year=2017|isbn=978-0-520-29549-0|location=|pages=37–39}}</ref>。 凯大熊指出,尽管汉族占中国92%的人口,并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占据主导及统治地位,汉服运动支持者却认为汉族是被压迫和被边缘化的受害者,认为当今的中国不是他们理想中的“真正的中国”。为了应对和解决他们所认为的困境和拉近与“中国”的距离,他们所使用的一种手段就是推广这种声称古老,实际上是近年来被发明的[[民族服装]]风格<ref>{{cite web|author1=Kevin Carrico|title=Make the Han Great Again|url=https://www.ucpress.edu/blog/33498/make-han-great-again-carrico-china/|websit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f>


-宋世怡想和她談笑風生不怕被查水錶麼 2018年4月19日 (四) 16:30 (UTC)

編輯請求

請求已拒絕

請求修改條目中的兩部分:

【導讀】

'''漢服''',泛指[[漢人]]服飾<ref name="Twitchett2008"/><ref name="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的觀念,也是一種相對於[[中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服飾的漢人服飾的概念<ref name="华梅2007">华梅《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6-14</ref>,該詞在[[中國]]古代並不常用<ref name ="zhou2012"/>。歷史上,[[日本]]的[[和服]]、[[朝鮮半島]]的[[韓服]]、[[越南]]的[[越服]]、[[琉球]]的[[琉裝]]等皆受到[[中國王朝]]服飾體制及漢人服飾的影響<ref name="Evenson" />。 2003年,[[中國大陸]]民間出現了「[[漢服運動]]」,「漢服」一詞被該運動的參與者解釋為「從[[黃帝]]到[[明朝明]]末[[清朝清]]初的漢族傳統服飾」。有學者指出,學術用語中的「漢服」和漢服運動中的「漢服」含義並不相同,前者主要把「漢服」理解為漢族的服裝,但並不存在純粹的「漢服」,現代「漢服」是由漢服運動參與者所想像的一種傳統服飾,是被發明的[[民族服裝]]風格,且由漢服運動參與者將該非官方及非學術的「漢服」標準發表在[[民族主義]]網上論壇[[漢網]]和[[網絡百科全書]][[百度百科]]裡<ref name="carrico"/><ref name="张2009"/><ref name ="zhou2012"/>。

【對漢服一詞的記載】

==对汉服一詞的记载== <br> 「漢服」一词在中國古代并不常用,古籍記載中出現的「漢服」一詞,主要是指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漢人之服的一種概念<ref name="华梅2007" /><ref name ="zhou2012"/>。 ===古籍中的記載===

《[[新唐书]]》记载[[吐蕃]]和[[南诏]]軍穿着「漢服」(唐人服裝)冒充唐軍进行破壞和抢掠:「结赞以羌、浑众屯潘口,傍青石岭,三分其兵趋陇、汧阳间,连营数十里,中军距凤翔一舍,诡汉服,号邢君牙兵,入吴山、宝鸡,焚聚落,略畜牧、丁壮,杀老孺,断手剔目,乃去。」<ref>{{cite book|title=《新唐书》卷222中|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2000|page=4639頁|language=zh|quote=「结赞以羌、浑众屯潘口,傍青石岭,三分其兵趋陇、汧阳间,连营数十里,中军距凤翔一舍,诡汉服,号邢君牙兵,入吴山、宝鸡,焚聚落,略畜牧、丁壮,杀老孺,断手剔目,乃去。」|author=}}</ref><ref>{{cite book|title=《新唐书》卷216下|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2000|page=4639頁|language=zh|quote=「蛮攻黎州,诡服汉衣,济江袭犍为,破之。裴回陵、荣间,焚庐舍、掠粮畜。」|author=}}</ref>。

南蠻列傳中則記載南方有所謂的漢裳蠻:「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唐代]][[敦煌]]被[[吐蕃]]占领,當地唐人被迫跟從吐蕃人的習俗,只有祭祖时才忍悲含恨穿上唐人衣服:“遗衣整巾潜泪垂,誓心密定归分记”<ref name="《唐书》第216卷下">《唐书》第216卷下</ref><ref name="翟理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通报》第7卷第559页">翟理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通报》第7卷第559页</ref>。

[[北宋]]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描述契丹入侵[[河北]],德清軍失守,俘虜人民在當地置城居住,多穿「漢服」<ref>(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22·中京四面诸州:“初契丹入寇河北,德清军失守,俘虏人民于此,置城居之。城方二里,至低小,城内有瓦舍仓廪,人多汉服。”,《中国兵书集成》第3-5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第1105页</ref>。《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当时幽州人與外國人混居的现象,除契丹、[[渤海]]婦女穿「胡服」外,其餘皆穿「漢服」<ref>(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77:“幽州……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11页</ref>。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則有紀載[[遼國]]的朝廷裡「其衣服之制,國母與蕃官國服,國主與漢官即漢服」<ref>《續資治通鑑長編》,卷97</ref>。

[[元朝|元]]修《[[辽史]]》中記載[[遼朝]]皇帝服飾及汉式官服為「汉服」,並稱之為「[[後晉|晉]]之遗制」(當中的晉指[[沙陀]]人所建立的後晉政權)<ref>脱脱,元代,《辽史·仪卫志二·汉服》</ref>。宋代《契丹官仪》记述宋朝庆历年间余靖出使辽国的见闻,當時領燕中職事者稱為「漢官」,不論是胡人還是漢人皆穿漢服。<ref>(宋)余靖:《契丹官仪》:“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蕃)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武溪集》卷18,《丛书集成续编》第101册,上海书店,第174页</ref>

《[[明实录]]》记述[[蒙古]][[鞑靼]]士兵诈穿明人服飾骗开城门后突入进行劫掠:“虏数千骑突入延绥黄甫川关城,焚劫城内外凡四日,攻堡不克而去。虏之初至也,以数骑汉服扣关,诈称为大同镇奉公役至者,阍人启扉,千众奄至,把总高尚钧中流矢死。”<ref>《明世宗实录》卷546:,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8823页</ref>。

清初刘城於《峄桐文集》记述1645年抗清[[吴应箕]]被捕后堅持不脫去「汉服」[[巾幘]],不屈而死<ref>(明)刘城撰:《峄桐文集》卷10·吴次尾先生传:“次尾叱曰:‘我不死卒手,尔官自持刃,且巾帻汉服也,吾不去此,不得无礼我。’”,《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1册,北京出版社影印光绪十九年养云山庄刻本,第500页</ref>。

清人[[倪在田]]的《续明纪事本末》记载1649年[[金声桓]]反正后遭清军攻击,全家着「汉服」自焚<ref>{{cite book|title=《续明纪事本末》|publisher=台湾大通书局|year=1957|page=214页|language=zh|quote=「(金)声桓预作数十棺,全家汉服坐其中,自焚死。」|author=倪在田|coauthor=}}</ref>。[[徐珂]]的《清稗类钞》中记述[[乾隆帝]]在深宫穿「冕旒袍服」<ref>{{cite book|title=《清稗类钞》第13册·服饰类|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1984|page=6146页|language=zh|quote=「高宗在宫,尝屡衣汉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朕似汉人否?’一老臣独对曰:‘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则非也。’乃止。」|author=徐珂|coauthor=}}</ref>。

乾隆曾表示反对改穿前朝服飾,認為會導致「武備浸弛」:「及继世之孙,不数年而遂易汉服,又不数十年而遂以屋社。吁,可不畏哉,可不怀哉!」<ref>(清)乾隆:《金世宗论》,《御制文二集》卷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05页</ref><ref>“《清稗類鈔》:「我輩若寬衣大袖,則左佩弓,右挾矢,忽遇碩翁科羅巴圖魯勞薩,挺身突入,能御之乎?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盛稱我兵,曰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也」</ref>。史載,所謂[[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清朝統治者以此为鉴,諭旨对「服汉衣冠」、「效他国衣冠」、束髮以及[[裹足]]者治重罪<ref>《清史稿》:“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ref>。

[[朝鲜王朝|朝鲜]]《仁祖大王实录》记载朝鲜君臣对话,朝鲜史载明朝平辽将军总兵官[[毛文龙]]令投降的後金人换穿「漢服」<ref>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9册卷55·《仁祖实录》仁祖九年闰十一月壬戊:「凡虜之來投者,使其養子毛有見主之,卽換着漢服,人不得識別矣」”,中华书局1980年,第3487页</ref>。[[祖大壽]]兵败,[[张春堅]]与[[朱之蕃]]之弟被俘,坚决不剃发,着「汉服」居長興寺<ref>朝鲜《仁祖實錄》:「朱之蕃之弟亦被執,終始不屈,張、朱兩人,不爲剃頭。城外有長興寺,張、朱着漢服,居於寺中云。」上曰:此可嘉矣。」</ref>。

清朝《成都通覽》記載:「羅、郭二姓,原籍[[雲南]],均漢服頂戴,滿口京腔,亦少蠻氣,皆行漢官禮節……土千總二,皆漢服。」<ref>傅崇矩《成都通覽》,巴蜀书社,1987版</ref>。《黔南职方纪略》及《黔南识略》記載清廷在苗人地區實行文治教化政策,建立學校,鼓勵苗民學習漢文化、改「漢裝」:「内辖既久,蛮俗渐更。今男子多有汉装者」;「薙髮而易汉服者已过半」;「习华风,编姓氏,妇女有改汉装者,多与军联姻」<ref>古永继,李和《清代外来移民对黔东南苗疆习俗变化的影响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ref><ref>清.光緒 《大通縣乘帙稿》:「土人無土司,有土民。俗尚亦朴實,說土話,俱通漢語。男服大領長袖,亦有漢服者。」</ref><ref>匡國鑫,汪洪亮,任羽中《民國時期邊疆教育文選》,第80-81頁:「 [[民國]]時期[[史學家]][[張廷休]]:『今日苗夷的男子大都是穿漢服能說漢話。』</ref><ref>《馬關縣志·風俗志》:「男子衣褲用棉布係以腰帶,有鈕扣與漢服略同者,稱之為漢苗」</ref><ref>劉成剛著《桑熱嘉措傳》,青海人民出版社,西宁,1994年:「藏族學者[[桑熱嘉措]]:「……但我從民國28年進入馬步芳省政府工作以來,逐漸學著穿漢服……」</ref>。

===近現代的記載===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國民政府]]強迫南方一些[[中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改用「漢服」:「[[苗族|苗]]、[[瑶族|瑶]]、[[侗族|侗]]之衣裙应一律改用汉服……」;「男子衣褲用棉布係以腰帶,有鈕扣與漢服略同者,稱之為漢苗」<ref>《馬關縣志•風俗志》</ref><ref>杨筑慧《中国侗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ref><ref>《廣州市黃埔區志》:「清末民初時期,大多數人都是以穿漢服(唐裝)為主。」,1999年10月</ref>。[[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日報]]》在1954年報道敗退到台灣的民國政府對當地「[[台灣原住民|土著]]」實行同化政策,導致「不少高山族婦女被迫改穿漢服」<ref>{{Cite news|url=|title=台灣高山族人民在蔣賊壓迫下生活悲慘|author=|date=1954年9月5日|work=人民日報|accessdate=}}</ref>,1993年,《人民日報》報道[[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建城1000週年之際,中國北京市代表團給布魯塞爾標誌性塑像「[[尿尿小童|撒尿頑童]]」送上一套「漢服」(對襟衣)<ref>高愛民《"西歐首都"-布魯塞爾》人民日報1993年5月8日第7版:「中國北京市代表團送上了專門為他設計的一套漢族對襟衣衫。傳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時,小于蓮便身著漢服(對襟衣)迎接四面八方客人"」</ref>。

--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22日 (日) 01:50 (UTC)

  • 增加二手來源以幫忙讀者理解不同時期的「漢服」的大概定義;
  • 修飾語句;
  • 刪除部分一手來源以及對一手來源的疑似原創解讀,以及根據以往的討論逐步減少使用一手來源;
  • 移除失效連結的來源及內容。

--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22日 (日) 01:54 (UTC)

  • @Jimmy Xu謝謝,也請刪除導讀中〖「漢服」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於商朝基本確定,直至近代都是中國地區漢族的主要服制。〗部分和附帶的已失效的不可靠來源,這部分內容在上述編輯請求中是要求刪除的。--No1lovesu留言2018年12月4日 (二) 15:54 (UTC)

編輯請求

請求已拒絕

請求修改「定義」部分的錯誤格式:

  1. 【但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純粹的「漢服」】多了一個句號;
  2. 在【認為是屬於「漢服」實體化的一個起點】後的來源修改為<ref name="張2009">>{{cite journal|author1=张跣|title=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journal=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date=2009|issue=04}}</ref>,並加上句號;
  3. 【實際上是近年來被發明的民族服裝風格】加上句號。

--No1lovesu留言2018年4月22日 (日) 11:12 (UTC)

完成。--Jimmy Xu 2018年12月4日 (二) 15:12 (UTC)

請求更新來源

當前此條目的第四個來源(人民日報(官方微博). 长知识!9图让你了解汉服. 2015年2月15日. )現在已經無法訪問,可能是被刪除或被轉移,請求找到一個可以訪問的(可能是原網頁的備份)來源地址。陳宇恆留言2018年4月30日 (一) 03:27 (UTC)

  • 應當移除而非「修復連結」。那個來源本身就挺愁人的。確實是人民日報微博號發的不假,然而並非多麼可靠的內容。其內容,描述漢服的圖轉載自微博暱稱「一襖裙控」的「【漢服科普】7張圖讓你了解漢服~ 學習漲知識。」;而文字的內容來自百度貼吧漢服吧的【整理+填坑】現代漢服體系2.1版。兩者都非可靠來源,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載一下,就成可靠來源了?微博鍍金?

我的一些看法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千村狐兔留言2018年8月15日 (三) 01:04 (UTC)於{{{time}}}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


編輯請求

請求已拒絕


有三處地方需要修改:

一,修改「定義」部分的錯誤格式:

  1. 【但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純粹的「漢服」】多了一個句號;
  2. 在【認為是屬於「漢服」實體化的一個起點】後的來源修改為<ref name="張2009">{{cite journal|author1=张跣|title=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journal=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date=2009|issue=04}}</ref>,並加上句號;
  3. 【實際上是近年來被發明的民族服裝風格】加上句號。

二,增加「導讀」部分的二手來源:

'''漢服''',泛指[[漢人]]服飾<ref name="Twitchett2008"/><ref name="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的觀念,也是一種相對於[[中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服飾的漢人服飾的概念<ref name="华梅2007">华梅《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6-14</ref>,該詞在[[中國]]古代並不常用<ref name ="zhou2012"/>。歷史上,[[日本]]的[[和服]]、[[朝鮮半島]]的[[韓服]]、[[越南]]的[[越服]]、[[琉球]]的[[琉裝]]等皆受到[[中國王朝]]服飾體制及漢人服飾的影響<ref name="Evenson" />。 2003年,[[中國大陸]]民間出現了「[[漢服運動]]」,「漢服」一詞被該運動的參與者解釋為「從[[黃帝]]到[[明朝明]]末[[清朝清]]初的漢族傳統服飾」。有學者指出,學術用語中的「漢服」和漢服運動中的「漢服」含義並不相同,前者主要把「漢服」理解為漢族的服裝,但並不存在純粹的「漢服」,現代「漢服」是由漢服運動參與者所想像的一種傳統服飾,是被發明的[[民族服裝]]風格,且由漢服運動參與者將該非官方及非學術的「漢服」標準發表在[[民族主義]]網上論壇[[漢網]]和[[網絡百科全書]][[百度百科]]裡<ref name="carrico"/><ref name="张2009"/><ref name ="zhou2012"/>。

三,增加「對漢服一詞的記載」部分的二手來源,刪除部分一手來源以及對一手來源的疑似原創解讀,以及根據以往的討論逐步減少使用一手來源和移除失效連結的來源及內容:

==对汉服一詞的记载== <br> 「漢服」一词在中國古代并不常用,古籍記載中出現的「漢服」一詞,主要是指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漢人之服的一種概念<ref name="华梅2007" /><ref name ="zhou2012"/>。 ===古籍中的記載===

《[[新唐书]]》记载[[吐蕃]]和[[南诏]]軍穿着「漢服」(唐人服裝)冒充唐軍进行破壞和抢掠:「结赞以羌、浑众屯潘口,傍青石岭,三分其兵趋陇、汧阳间,连营数十里,中军距凤翔一舍,诡汉服,号邢君牙兵,入吴山、宝鸡,焚聚落,略畜牧、丁壮,杀老孺,断手剔目,乃去。」<ref>{{cite book|title=《新唐书》卷222中|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2000|page=4639頁|language=zh|quote=「结赞以羌、浑众屯潘口,傍青石岭,三分其兵趋陇、汧阳间,连营数十里,中军距凤翔一舍,诡汉服,号邢君牙兵,入吴山、宝鸡,焚聚落,略畜牧、丁壮,杀老孺,断手剔目,乃去。」|author=}}</ref><ref>{{cite book|title=《新唐书》卷216下|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2000|page=4639頁|language=zh|quote=「蛮攻黎州,诡服汉衣,济江袭犍为,破之。裴回陵、荣间,焚庐舍、掠粮畜。」|author=}}</ref>。

南蠻列傳中則記載南方有所謂的漢裳蠻:「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唐代]][[敦煌]]被[[吐蕃]]占领,當地唐人被迫跟從吐蕃人的習俗,只有祭祖时才忍悲含恨穿上唐人衣服:“遗衣整巾潜泪垂,誓心密定归分记”<ref name="《唐书》第216卷下">《唐书》第216卷下</ref><ref name="翟理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通报》第7卷第559页">翟理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通报》第7卷第559页</ref>。

[[北宋]]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描述契丹入侵[[河北]],德清軍失守,俘虜人民在當地置城居住,多穿「漢服」<ref>(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22·中京四面诸州:“初契丹入寇河北,德清军失守,俘虏人民于此,置城居之。城方二里,至低小,城内有瓦舍仓廪,人多汉服。”,《中国兵书集成》第3-5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第1105页</ref>。《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当时幽州人與外國人混居的现象,除契丹、[[渤海]]婦女穿「胡服」外,其餘皆穿「漢服」<ref>(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77:“幽州……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11页</ref>。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則有紀載[[遼國]]的朝廷裡「其衣服之制,國母與蕃官國服,國主與漢官即漢服」<ref>《續資治通鑑長編》,卷97</ref>。

[[元朝|元]]修《[[辽史]]》中記載[[遼朝]]皇帝服飾及汉式官服為「汉服」,並稱之為「[[後晉|晉]]之遗制」(當中的晉指[[沙陀]]人所建立的後晉政權)<ref>脱脱,元代,《辽史·仪卫志二·汉服》</ref>。宋代《契丹官仪》记述宋朝庆历年间余靖出使辽国的见闻,當時領燕中職事者稱為「漢官」,不論是胡人還是漢人皆穿漢服。<ref>(宋)余靖:《契丹官仪》:“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蕃)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武溪集》卷18,《丛书集成续编》第101册,上海书店,第174页</ref>

《[[明实录]]》记述[[蒙古]][[鞑靼]]士兵诈穿明人服飾骗开城门后突入进行劫掠:“虏数千骑突入延绥黄甫川关城,焚劫城内外凡四日,攻堡不克而去。虏之初至也,以数骑汉服扣关,诈称为大同镇奉公役至者,阍人启扉,千众奄至,把总高尚钧中流矢死。”<ref>《明世宗实录》卷546:,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8823页</ref>。

清初刘城於《峄桐文集》记述1645年抗清[[吴应箕]]被捕后堅持不脫去「汉服」[[巾幘]],不屈而死<ref>(明)刘城撰:《峄桐文集》卷10·吴次尾先生传:“次尾叱曰:‘我不死卒手,尔官自持刃,且巾帻汉服也,吾不去此,不得无礼我。’”,《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1册,北京出版社影印光绪十九年养云山庄刻本,第500页</ref>。

清人[[倪在田]]的《续明纪事本末》记载1649年[[金声桓]]反正后遭清军攻击,全家着「汉服」自焚<ref>{{cite book|title=《续明纪事本末》|publisher=台湾大通书局|year=1957|page=214页|language=zh|quote=「(金)声桓预作数十棺,全家汉服坐其中,自焚死。」|author=倪在田|coauthor=}}</ref>。[[徐珂]]的《清稗类钞》中记述[[乾隆帝]]在深宫穿「冕旒袍服」<ref>{{cite book|title=《清稗类钞》第13册·服饰类|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1984|page=6146页|language=zh|quote=「高宗在宫,尝屡衣汉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朕似汉人否?’一老臣独对曰:‘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则非也。’乃止。」|author=徐珂|coauthor=}}</ref>。

乾隆曾表示反对改穿前朝服飾,認為會導致「武備浸弛」:「及继世之孙,不数年而遂易汉服,又不数十年而遂以屋社。吁,可不畏哉,可不怀哉!」<ref>(清)乾隆:《金世宗论》,《御制文二集》卷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05页</ref><ref>“《清稗類鈔》:「我輩若寬衣大袖,則左佩弓,右挾矢,忽遇碩翁科羅巴圖魯勞薩,挺身突入,能御之乎?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盛稱我兵,曰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也」</ref>。史載,所謂[[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清朝統治者以此为鉴,諭旨对「服汉衣冠」、「效他国衣冠」、束髮以及[[裹足]]者治重罪<ref>《清史稿》:“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ref>。

[[朝鲜王朝|朝鲜]]《仁祖大王实录》记载朝鲜君臣对话,朝鲜史载明朝平辽将军总兵官[[毛文龙]]令投降的後金人换穿「漢服」<ref>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9册卷55·《仁祖实录》仁祖九年闰十一月壬戊:「凡虜之來投者,使其養子毛有見主之,卽換着漢服,人不得識別矣」”,中华书局1980年,第3487页</ref>。[[祖大壽]]兵败,[[张春堅]]与[[朱之蕃]]之弟被俘,坚决不剃发,着「汉服」居長興寺<ref>朝鲜《仁祖實錄》:「朱之蕃之弟亦被執,終始不屈,張、朱兩人,不爲剃頭。城外有長興寺,張、朱着漢服,居於寺中云。」上曰:此可嘉矣。」</ref>。

清朝《成都通覽》記載:「羅、郭二姓,原籍[[雲南]],均漢服頂戴,滿口京腔,亦少蠻氣,皆行漢官禮節……土千總二,皆漢服。」<ref>傅崇矩《成都通覽》,巴蜀书社,1987版</ref>。《黔南职方纪略》及《黔南识略》記載清廷在苗人地區實行文治教化政策,建立學校,鼓勵苗民學習漢文化、改「漢裝」:「内辖既久,蛮俗渐更。今男子多有汉装者」;「薙髮而易汉服者已过半」;「习华风,编姓氏,妇女有改汉装者,多与军联姻」<ref>古永继,李和《清代外来移民对黔东南苗疆习俗变化的影响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ref><ref>清.光緒 《大通縣乘帙稿》:「土人無土司,有土民。俗尚亦朴實,說土話,俱通漢語。男服大領長袖,亦有漢服者。」</ref><ref>匡國鑫,汪洪亮,任羽中《民國時期邊疆教育文選》,第80-81頁:「 [[民國]]時期[[史學家]][[張廷休]]:『今日苗夷的男子大都是穿漢服能說漢話。』</ref><ref>《馬關縣志·風俗志》:「男子衣褲用棉布係以腰帶,有鈕扣與漢服略同者,稱之為漢苗」</ref><ref>劉成剛著《桑熱嘉措傳》,青海人民出版社,西宁,1994年:「藏族學者[[桑熱嘉措]]:「……但我從民國28年進入馬步芳省政府工作以來,逐漸學著穿漢服……」</ref>。

===近現代的記載===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國民政府]]強迫南方一些[[中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改用「漢服」:「[[苗族|苗]]、[[瑶族|瑶]]、[[侗族|侗]]之衣裙应一律改用汉服……」;「男子衣褲用棉布係以腰帶,有鈕扣與漢服略同者,稱之為漢苗」<ref>《馬關縣志•風俗志》</ref><ref>杨筑慧《中国侗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ref><ref>《廣州市黃埔區志》:「清末民初時期,大多數人都是以穿漢服(唐裝)為主。」,1999年10月</ref>。[[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日報]]》在1954年報道敗退到台灣的民國政府對當地「[[台灣原住民|土著]]」實行同化政策,導致「不少高山族婦女被迫改穿漢服」<ref>{{Cite news|url=|title=台灣高山族人民在蔣賊壓迫下生活悲慘|author=|date=1954年9月5日|work=人民日報|accessdate=}}</ref>,1993年,《人民日報》報道[[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建城1000週年之際,中國北京市代表團給布魯塞爾標誌性塑像「[[尿尿小童|撒尿頑童]]」送上一套「漢服」(對襟衣)<ref>高愛民《"西歐首都"-布魯塞爾》人民日報1993年5月8日第7版:「中國北京市代表團送上了專門為他設計的一套漢族對襟衣衫。傳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時,小于蓮便身著漢服(對襟衣)迎接四面八方客人"」</ref>。

謝謝。--No1lovesu留言2018年11月8日 (四) 11:37 (UTC)

提案修改之內容已逾相當長的時間無新的討論意見,經已完成。--Jimmy Xu 2018年12月4日 (二) 15:2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