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36~1940年
編號7-1918-5-311
登錄2013年3月5日

歷史[編輯]

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位於中國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蔣路鄉安吳堡(現為安吳鎮安吳堡村),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青年幹部的學校。1992年被列為第三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派馮文彬賈拓夫涇陽縣于右任斗口農場開辦「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1938年1月由於校舍緊張,從第四期開始遷至安吳堡的吳氏莊園(現稱吳家大院),莊園主人吳氏寡婦吳周氏(周瑩)的養子吳懷先不僅捐獻家產資助抗日,還將吳家東院贈予中共,開辦「戰時青年訓練班」。「雖然現在只能看到僅存的佔地17畝的東院,但那時,佔地240畝的吳氏莊園保存完好,五大院都在,解決了學員的住宿問題,所有學員就在這裏打通鋪。」朱德任名譽主任,馮文彬及胡喬木任正副主任。東院是一座三進四合院,青訓班時期原來的倒座房和下人房改為保衛科和辦公處,原來的會客廳改為班部會議室,東、西廂房則分別是青訓班教務處和總務處。上房的大門上如今懸掛1988年胡喬木題寫的牌匾「安吳青訓班舊址」。望月樓是青訓班主任、副主任辦公居住地,二樓是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辦公場所。東側的迎祥宮是職工大隊、醫務科、青年書店所在,迎祥宮的戲樓是青訓班學員宣傳訓練場所。東北方向的吳氏陵園柏樹成林,是學員的露天課堂。

1938年4月,改名為「戰時青年訓練班」,俗稱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鼎盛時期,每期學員人數超過1000人,並成立了劇團,創辦刊物《西青救與青訓班》。毛澤東要求青訓班擴大規模,來者不拒。因此,青訓班不斷壯大,分成了軍事連、幹部連、兒童連、婦女連等。

1938年8月朱德從前線回延安時給青訓班學員們作抗戰形勢報告,還為學員題詞「學好本領上前線」。毛澤東在1939年10月5日為紀念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創辦兩周年的題詞:「帶着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共產黨員或非黨員都是可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展,革命就不能勝利……」。

1939年6月,陝北公學與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工人學校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四校聯合成立了華北聯合大學,學生有1500人,後來逐漸發展為中國人民大學

1938年至1939年該班派出7個戰地工作團幹部到華北抗日根據地工作。1940年初大部分工作團幹部到延安創辦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同年4月,該訓練班結束工作。吳氏莊園是班部所在地,供開會、上課、住宿用,南北長68.3米,東西寬26.7米,有門廳、東西廂房、六椽廳、大殿等建築。迎祥宮為學員集合娛樂場所,為二層樓閣,面闊三間11.1米,進深三間12.2米,硬山頂。吳氏家族墓地是露天課堂,位於村東,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石碑、石翁仲、石馬、石獅等。[1]

學員校友[編輯]

從1937年11月至1940年4月底歷時兩年半,青訓班共舉辦了14期,連隊127個,培養了1.2萬餘名學員。

參考文獻[編輯]

  1. ^ 陝西省文物局編. 陕西文物古迹大观(三):陕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巡礼. 三秦出版社. 2006: 280. ISBN 7-8073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