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電腦系統介面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7月28日) |
小型電腦系統介面(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種用於電腦及其週邊裝置之間(硬碟、軟驅、光驅、印表機、掃描器等)系統級介面的獨立處理器標準。SCSI標準定義命令、通訊協定以及實體的電氣特性(換成OSI的說法,就是佔據實體層、連結層、通訊層、應用層),最大部份的應用是在儲存裝置上(例如硬碟、磁帶機),除外,SCSI可以連接的裝置包括有掃描器、光學裝置(像CD、DVD)、印表機等等,SCSI命令中有條列出支援的裝置SCSI週邊裝置。理論上,SCSI不可能連接所有的裝置,所以有「1Fh - unknown or no device type」這個參數存在。
SCSI-1
[編輯]SCSI-1是最初版本的SCSI,現已過時。SCSI-1具有8位元BUS,數據傳輸率為40 Mbps(5MB/sec)。
SCSI-2
[編輯]SCSI-2是基於CCS的SCSI-1改進版本,由18條基本命令組成,可以運行在所有的硬件平台上。在Fast SCSI和Wide SCSI的支援下,SCSI-2在原SCSI-1的基礎上載輸速率得到了提高。命令序列特性使得SCSI裝置能夠以最有效的順序執行命令。Fast SCSI的傳輸速率為10 MB/sec,當配合16位元BUS時,其傳輸速率為20 MB/sec(Fast-Wide SCSI)。
SCSI-3
[編輯]SCSI-3是SCSI標準的首個平行介面標準,由Adaptec及SCSITA於1992年制定。SCSI-3在8-bit的線路亦可有20MB/s的速度,而在16-bit的環境亦可有40MB/s。不過,儀器的距離必須在3公尺(3M)以內。 SCSI-3在SCSI-2基礎上有了很多提高,如串列SCSI。通過6芯同軸電纜,其傳輸速率達到100 MB/sec。SCSI-3解決了舊SCSI版本中存在的終結和延遲問題。此外通過隨插即用(plug-and-play)操作,自動分配SCSI ID和終結,使SCSI安裝更為容易。與SCSI-2支援8台裝置相比,SCSI-3能支援32台裝置。 SCSI-3改變了文件結構。它不是指用以處理所有不同層和電氣介面(electrical interface)的單個文件,而是涵蓋實體層、有關電介面基本協定、基本命令設置層(SPC)以及特殊協定層等的文件集合。例如,這個特定協定層文件包含塊命令(SBC:Block Command) 中的硬碟介面命令、磁帶裝置的流命令(SSC)、RAID陣列的控制命令(SCC)、多媒體命令(MMC)、媒體切換命令(MCC:Media Changer Command)以及箱體服務命令(SES:enclosure services Command)。關於此SCSI-3中有一個全面的體系結構模型(SAM)。 當今,SCSI-3單元採用Ultra-Wide和Ultra SCSI類型的驅動器。Ultra SCSI具有8位元BUS,其傳輸速率為20 MB/sec。Ultra-Wide SCSI具有16位元BUS,其傳輸速率達到40 MB/sec。
所有並列式SCSI介面規格總表
[編輯]規格 | 別名 | 規範檔案 | 介面 | 封包 (bits) |
頻率[註 1] | 各種極限 | 電力規格 | ||||||
---|---|---|---|---|---|---|---|---|---|---|---|---|---|
頻寬 (MB/s)[註 2] | 頻寬 (Mbit/s)[註 3] | 線材長 (single ended)[註 4] |
線材長LVD | 線材長HVD | 裝置數[註 5] | 電阻[Ω] | 電壓[V] | ||||||
SCSI-1 | Narrow SCSI | SCSI-1 (1986) | IDC50; Centronics C50 | 8 | 5 MHz | 5 MB/s | 40 Mbit/s | 6 m | NA | 25m | 8 | SE 90 ± 6 Ω [1] | 5 |
Fast SCSI | SCSI-2 (1994) | IDC50; Centronics C50 | 8 | 10 MHz | 10 MB/s | 80 Mbit/s | 1.5–3 m | NA | 25m | 8 | SE 90 ± 6 Ω [1] | 5 | |
Fast-Wide SCSI | SCSI-2; SCSI-3 SPI (1996) |
2 x 50-pin (SCSI-2); 1 x 68-pin (SCSI-3) |
16 | 10 MHz | 20 MB/s | 160 Mbit/s | 1.5–3 m | NA | 25m | 16 | SE 90 ± 6 Ω [1] | 5 | |
Ultra SCSI | Fast-20 | SCSI-3 SPI | IDC50 | 8 | 20 MHz | 20 MB/s | 160 Mbit/s | 1.5–3 m | NA | 25m | 8-4 (HVD:8) | SE 90 ± 6 Ω [1] | 5 |
Ultra Wide SCSI | SCSI-3 SPI | 68-pin | 16 | 20 MHz | 40 MB/s | 320 Mbit/s | 1.5–3 m | NA | 25m | 8-4 (HVD:16) | SE 90 ± 6 Ω [1] | 5 | |
Ultra2 SCSI | Fast-40 | SCSI-3 SPI-2 (1997) | 50-pin | 8 | 40 MHz | 40 MB/s | 320 Mbit/s | NA | 12m | 25m | 8 | LVD 125 ± 10 Ω [1] | |
Ultra2 Wide SCSI | SCSI-3 SPI-2 | 68-pin; 80-pin (SCA/SCA-2) | 16 | 40 MHz | 80 MB/s | 640 Mbit/s | NA | 12m | 25m | 16 | LVD 125 ± 10 Ω [1] | ||
Ultra3 SCSI | Ultra-160; Fast-80 wide | SCSI-3 SPI-3 (1999) | 68-pin; 80-pin (SCA/SCA-2) | 16 | 40 MHz DDR | 160 MB/s | 1280 Mbit/s | NA | 12m | NA | 16 | LVD 125 ± 10 Ω [1] | |
Ultra-320 SCSI | Ultra-4 SCSI or Fast-160 SCSI | SCSI-3(2002) | 68-pin; 80-pin (SCA/SCA-2) | 16 | 80 MHz DDR | 320 MB/s | 2560 Mbit/s | NA | 12m | NA | 16 | LVD 125 ± 10 Ω [1] | |
Ultra-640 SCSI | Ultra-5; | SCSI-3(2003) | 68-pin; 80-pin | 16 | 160 MHz DDR | 640 MB/s | 5120 Mbit/s | NA | 10m | NA | 16 | LVD 125 ± 10 Ω | LVD 1.2 |
SAS
[編輯]SAS(Serial Attached SCSI,串列SCSI)是由並列SCSI物理儲存介面演化而來,是由ANSI INCITS T10技術委員會開發的新的儲存介面標準。與並列方式相比,串列方式提供更快速的通訊傳輸速度以及更簡易的組態。此外SAS支援與串列ATA裝置相容,且兩者可以使用相類似的電纜。SATA的硬碟可接在SAS的控制器使用,但SAS硬碟並不能接在SATA的控制器使用。
SAS是點對點(point-to-point)連接,並允許多個埠集中於單個控制器上,可以建立在主機板(mother board)也可以另外添加。該技術建立在強大的並列SCSI通訊技術基礎上。SAS是採用SATA相容的電纜線採取點對點連接方式,從而在計算機系統中不需要建立菊花鏈(daisy-chaining)方式便可簡單地實現線纜安裝。
- 第一代SAS為陣列中的每個驅動器提供3.0 Gbps(約3000 Mbps)的傳輸速率。
- 第二代SAS為陣列中的每個驅動器提供6.0 Gbps(約6000 Mbps)的傳輸速率。
- 第三代SAS為陣列中的每個驅動器提供12.0 Gbps(約12000 Mbps)的傳輸速率。
- 第四代SAS為陣列中的每個驅動器提供 24.0 Gbps(24000 Mbps)的傳輸速率,相關標準制訂於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