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12年撒迪厄斯·麥科特爾競選美國總統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cCotter 2012
競選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
候選人密芝根州聯邦眾議員撒迪厄斯·麥科特爾
黨派共和黨
總部密芝根州韋恩縣利沃尼亞
關鍵人物馬克·科拉洛(顧問)
克里斯托弗·馬斯頓(財務主管)
克里斯托弗·蘭茨(顧問)
競選捐款550,437美元(2012年6月30日)
口號把握自由!
網站
http://www.mccotter2012.com/ (存档)

2011年7月1日,密芝根州聯邦眾議員撒迪厄斯·麥科特爾聯邦選舉委員會遞交文件,宣佈自己有意爭奪2012年大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一周後,他在底特律附近舉行的搖滾音樂節上正式宣佈參選。

麥科特爾自2003年開始在國會任職,2011年4月,福克斯新聞頻道的《紅眼》節目第一個詢問他是否有意競選總統。兩個多月後,麥科特爾的競選網站上線,其上以他2011年出版的書籍名稱《把握自由!》為口號,並列出「5項核心原則」。競選期間,他強調改革政府和華爾街

多位評論員指出,麥科特爾欠缺知名度,因此獲得提名的希望渺茫。即便是到了2012年美國總統共和黨初選全國民意調查時,他的支持率仍然不足1%。由於在埃姆斯民意調查中排名墊底,且沒有收到任何總統辯論邀請,麥科特爾於2011年9月22日放棄競爭,表示支持米特·羅姆尼。他有意競選連任國會議員,卻陷身選票欺詐案,最終於2012年7月從國會辭職,有4名助手被法院定罪。為了走出競選失敗的陰影,麥科特爾在車庫中寫出一部電視試播劇本,但尚未完成就被泄露給媒體,對他的名聲造成進一步損害。

背景

[編輯]

1993年,撒迪厄斯·麥科特爾入選韋恩縣委員會,拉開從政生涯序幕。5年後,他當選密芝根州參議員[1]並任職至2002年當選密芝根州第十一國會選區聯邦眾議員為止[1]

撒迪厄斯·麥科特爾的國會議員正式照片

進入國會後,麥科特爾被派入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任職,他還加入了立場較為溫和的共和黨主流社團[2]。2006年,他成為眾議院共和黨政策委員會主席,兩年後出任共和黨財務誠實工作組組長。在該組工作期間,他贏得了政治分肥頭號反對者的良好聲譽[3]。他投票反對《經濟穩定緊急法案》和《2010年美國可負擔衛生保健法案[4],但對2009年汽車工業危機的救市政策投了贊成票。他還支持提升最低工資,主張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公平貿易。雖然有這些相對開明的立場,但《底特律自由新聞報》(Detroit Free Press)仍然稱他是「保守派中的保守派」[5]GovTrack網站還給他貼上了「極右翼共和黨人」的標籤[6]

在其他國會議員眼中,麥科特爾性格古怪,表現出的幽默感也很扭曲,貝特西·伍德拉夫(Betsy Woodruff)在《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雜誌上稱他是「最奇怪的國會議員」[7]。他鍾愛搖滾樂,是「第二修正案」(Second Amendments)樂隊的首席結他[8],在眾議院講話時還會援引齊柏林飛船的歌詞[9]總統喬治·獲加·布殊曾形容麥科特爾是「那個搖哥滾爺」[8]。此外,麥科特爾經常現身福克斯新聞頻道的深夜和早間節目《紅眼》(Red Eye w/ Greg Gutfeld)。據《每日來電》(The Daily Caller)的馬特·劉易斯(Matt Lewis)所說,麥科特爾屬「紅眼候選人」,喜歡搖滾樂,代表的是有「創造性思維」、且傾向於自由意志主義的共和黨人亞文化[9]。《彭博商業周刊》稱他「狂熱追隨過分憂慮的保守派人士」[10]

前期炒作

[編輯]
2011年6月16日,麥科特爾在南方共和黨領袖會議上演講。

2011年2月,麥科特爾所著的《把握自由!混亂時代中的美國真理和復興》(Seize Freedom! American Truths and Renewal in a Chaotic Age)一書發行。4月22日,《紅眼》節目主持人格雷格·蓋特菲德Greg Gutfeld)詢問麥科特爾,是否有意參選總統[11]。5天後,同為《紅眼》常客的政治評論員莎拉·伊利沙伯·卡普Sarah Elizabeth "S. E." Cupp)在自己主持的《每日新聞》專欄中將麥科特爾列為潛在總統候選人[12]。麥科特爾於5月確認,他的確在認真考慮參選。他在接受《政治》(Politico)雜誌採訪時表示,自己覺得大部分共和黨人對現階段參選缺乏積極性。評論員安德魯·布賴特巴特Andrew Breitbart)表示對麥科特爾的競選前景感到激動,稱他「直截了當、尖酸刻薄,精通流行文化,充滿活力言辭真實可信」,自己對麥科特爾參與的辯論最為期待。[8]

2011年5月,麥科特爾在共和黨領袖人物米特·羅姆尼到訪底特律期間展開攻勢,他將羅姆尼與在任總統巴拉克·奧巴馬聯繫起來,聲稱人們應當把兩人視為競選搭檔而非對手[13]。同月下旬,他在紐奧良舉行的南方共和黨領袖大會上演說,他的名字也列入大會民意測驗考慮名單,但在共計1542票中只得到2票,是得票數最少的人選[14][15]。據他的助手所說,雖然已於8月13日向埃姆斯民意調查支付1.8萬美元購買問卷上較為靠前的位置[15],但麥科特爾這個時候還沒有真正決定是否參選[16]艾奧瓦州是第一個針對美國總統大選舉辦預選的州,到訪該州期間,麥科特爾宣佈自己會在民意測試開始前透露競選方案[17]。6月30日,《政治》雜誌報道稱麥科特爾已經做好展開競選的準備[18]

選戰經過

[編輯]

公佈

[編輯]
麥科特爾在WAAM廣播電台贊助的「自由節」上宣佈自己參選總統,上圖是他在現場彈奏結他。

2011年7月1日,麥科特爾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申請組建總統競選委員會[19],他的競選網站也於當天上線。網站上警告世人,「你的美國夢已瀕臨滅絕」,這一說法源自他之前出版的《把握自由!》一書,網站上還列出了以下「5項核心原則」:[15][20]

  1. 「我們的自由來自上帝而非政府」
  2. 「我們的主權屬於我們的靈魂而非國土」
  3. 「我們的安全是依靠實力而非投降」
  4. 「我們的繁榮源自私人機構而非公共部門」
  5. 「我們的真理不言而喻而非相對而論」

7月2日,麥科特爾在密芝根州沃什特瑙縣惠特莫爾湖Whitmore Lake)舉辦的「自由節」正式宣佈參選,這是一場由WAAM電台贊助的搖滾音樂節。麥科特爾宣稱:「我們需要身在華盛頓的人明白,未來的潮流不是大政府,而是自治。」[21]他還在音樂節上與自己的搖滾樂隊一起表演[22]。得知眾議員參選後,《庫克政治報道》(The Cook Political Report)創始人查理·庫克(Charlie Cook)將麥科特爾獲得提名的可能性評為「基本上不可能」[15]。《CBS新聞》及其他媒體認為麥科特爾缺乏知名度,是個「默默無聞」的候選人[23]。不過,《底特律自由新聞報》(Detroit Free Press)指出,麥科特爾的國會賬戶中有48萬美元可以轉入總統競選賬戶[21]。政治通訊操盤手馬克·科拉洛Mark Corallo)獲聘成為競選團隊的一員,還有多位顧問成為競選核心團隊成員,如前聯邦參議員比爾·弗里斯特Bill Frist)的幕僚長艾里克·尤蘭德(Eric Uelind)、前艾奧瓦州聯邦眾議員克里斯托弗·蘭茨(Christopher Rants[23]

競選活動

[編輯]

麥科特爾正式競選行程的第一站是新罕布什爾州,該州是全國初選啟動最早的州[24],與此同時,麥科特爾故鄉的報紙對他競選總統的反應引起媒體關注[25][26][27]。密芝根州屋崙縣的《屋崙新聞報》(The Oakland Press)在社論中稱,讓麥科特爾當總統「不是個會讓人愉快的想法,事實上還有點嚇人」[28],報道中批評「這位眾議員給人的印象冷淡、傲慢而自負」[28]。麥科特爾總體上無視這些批評[29],繼續在新罕布什爾州競選,強調「對政府加以根本性重組」[30],並簽署蘇珊·安東尼名單的生命權領袖誓言[31]。電台主持人克里斯·巴克(Chris Buck)獲聘打點麥特科爾在新罕布什爾州的活動[32]

政治評論員莎拉·伊利沙伯·卡普是第一個指出麥科特爾有可能參選的人,她陪同眾議員在新罕布什爾州宣傳,還主持了Twitter上舉行的辯論。

7月中旬,麥科特爾返回艾奧瓦州展開更多競選活動[33]。這一期間《華盛頓郵報》的克里斯·塞利扎(Chris Cillizza)認為,麥科特爾在埃姆斯民意調查中勝出的賠率為100比1,是候選人中希望最渺茫的一位[34]。7月11至18日進行的哈里斯民意調查結果顯示,92%的選民對麥科特爾缺乏了解,並且與其他總統候選人相比,願意支持他的還不到1%。假設麥科特爾與在任總統奧巴馬直接競爭,願意支持麥科特爾的選民有43%,支持奧巴馬的則是57%。[35]。為爭取支持,麥科特爾試圖繞開新聞媒體,直接用Twitter與選民交流。競選活動發言人蘭德爾·湯普森(Randall Thompson)表示,麥科特爾「依靠社交媒體……發展出非常忠實的追隨者」。[36]

7月20日,麥科特爾參加了歷史上首次Twitter總統辯論,他的對手包括新墨西哥州州長加里·詹森Gary Johnson)、商人赫爾曼·凱恩、聯邦眾議員米歇爾·巴赫曼、前聯邦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及前聯邦參議員里克·桑托勒姆。辯論期間,主持人莎拉·伊利沙伯·卡普詢問,奧巴馬總統是否有反以色列傾向,麥科特爾這樣回答:「奧巴馬的動機無關緊要,他提出和推行的政策已經導致我們(同以色列)的關係變得緊張。」[37]面對2011年武裝干涉利比亞期間美國起到的作用問題,麥科特爾認為奧巴馬政府在任務目標上把握不清,主張不派任何美軍地面部隊參戰。不過他又補充道:「一旦加入,我們就不能冒然退出。」[38]

7月下旬正是債務上限危機的高峰時期,麥科特爾取消在艾奧瓦州的多場露面活動返回哥倫比亞特區。他支持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提出的方案[39],並投票贊成折衷法案。巴赫曼和榮·保羅都投票反對該法案,所以麥科特爾也就成為聯邦眾議院中唯一贊成法案的總統候選人[40]

2011年8月,麥科特爾在埃姆斯民意調查前演講

埃姆斯民意調查前,麥科特爾的支持率尚不足1%,沒有達到參與8月11日在福克斯新聞頻道舉行辯論的最低要求。即便是在自己的故鄉,他的支持率都很低。公共政策民調表明,密芝根州支持他的共和黨選民僅5%,考慮到這是他的故鄉,這樣的數字在歷史上也可謂鳳毛麟角。[41]得知自己的處境後,麥科特爾取消了原計劃在新罕布什爾州的一站競選活動,返回位於密芝根州的競選總部配合辯論相關工作[42]。他的競選團隊拍攝了一段YouTube視頻,內容是麥科特爾在廚房裏使用各種廚具,配合一些語意雙關的台詞[43]。《洛杉磯時報》對視頻評價不佳,稱觀看視頻令人感到「不幸」[44]。雖然做出了這樣的努力,但麥科特爾還是因未達門檻而無法參加福克斯新聞頻道的辯論,是取得埃姆斯民意調查資格但卻無法參加辯論的唯一一位候選人[45]

埃姆斯民意調查開始前,麥科特爾向選民發表演說,《政治》雜誌形容,這是場「緩慢、抽象,(表現)分外冷靜的演說」[46]。除演講中譴責「北京政權」、宣稱「我不會把21世紀拱手讓給一個擁有核武器共產主義獨裁國家」的說法引來一些掌聲外,他的演說沒有得到什麼反應[46]。麥科特爾花了很多時間待在自己的帳蓬里彈結他[47],他在民意調查中一共只得到35票,得票率僅0.21%,在10名候選人中墊底[48]。考慮到他為選票位置支付了1.8萬美元,這相當於平均每票514美元[48]。資深顧問克里斯托弗·蘭茨表示,參加這場民意調查的目的「不是為了選票,而是在第一個大型論壇向公眾介紹我們的候選人……無論如何,我們都做到了這點」[49]

2011年8月,麥科特爾在艾奧瓦州博覽會上競選。

埃姆斯民意調查結束3天後,麥科特爾致信《國家評論》,介紹自己的部分經濟計劃。他主張削減開支,將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定在20%來保留資本,並通過激勵機制減少房屋止贖[50]。8月19日,他在新罕布什爾州做宣傳,還參與當地電視台WMUR-TV的《對話候選人》(Conversation with the Candidate)節目攝製。次日,他與莎拉·伊利沙伯·卡普一起出席該州東南部(包括羅京安縣東部和斯特拉佛縣南部)的青年共和黨人聚會[51]。8月24至27日,他回到艾奧瓦州,完成競選活動的最後一站[52]。這個月底,麥科特爾現身《丹尼斯·米勒秀》(Dennis Miller Show),並談及自己被排除在辯論以外的情況[53]。9月7日和12日,MSNBCCNN都舉辦了總統候選人辯論,但麥科特爾均未達到參與的最低要求[54]。候選人必須在民意調查中取得至少4%的支持才有資格參加MSNBC)的辯論。麥科特爾聲稱,雖然他沒有達到這一標準,但在昆尼皮亞克大學民意調查中與他支持率相同的里克·桑托勒姆和洪博培兩人卻都獲得了參與資格。[53]。此外,加里·詹森和路易斯安那州前州長巴迪·羅默爾Buddy Roemer)都像麥科特爾一樣,由於支持率太低而沒有資格參加任何電視辯論[54]

9月,麥科特爾仍在繼續努力,希望能參與辯論。他在接受《每日來電》採訪時稱,別的候選人連「經濟到底有什麼問題都不明白,更遑論解決問題了」[55],他還認為外交政策領域也沒有得到足夠探討。麥科特爾指出,自前任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約翰·博爾頓宣佈無意競選總統後,外交政策的討論就處於停滯狀態。他希望下任總統會任命博爾頓出任國務卿[55]

9月9日,麥科特爾最後一次前往新罕布什爾州競選,並在出地出席了兩天活動[51]。他原計劃要在5天後前往艾奧瓦州,但因需返回國會投票而被迫取消[52]。他在首都期間提出由格羅弗·諾奎斯特Grover Norquist)支持的社會保障改革法案,其中要求對50歲以下公民建立私人賬戶,並向他們提供一定程度的政府福利。他還呼籲其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公佈各自的社會保障方案[56]。此後不久,麥科特爾出席加利福尼亞州共和黨大會,並在會上發表演說批評總統奧巴馬:「無論他的競選活寶轎車穿越美國多少次,我們都知道人類歷史上最繁榮、最公平的經濟是由你們、由美國人民創造的,而不是華盛頓的那群官僚」[57]。但即使是在這次大會的民意調查中,他的得票率仍然不足1%[58]。麥科特爾還試圖參加9月22日福克斯新聞頻道舉行的辯論,但他之後通過Twitter)表示:「福克斯新聞已經親切地告知,我不能參加在奧蘭多舉行的共和黨美國總統候選人辯論」[57]

退出

[編輯]

2011年9月22日,麥科特爾告知《底特律新聞報》(The Detroit News)自己會退出競選,稱退出主要是因為無法參與總統辯論,「如果他們不讓你參加辯論,你就無法參與對話,進而無法競選」,「一定程度上是死於媒體之手。」[59]。接下來他發佈聲明,表示支持米特·羅姆尼出任總統,並呼籲共和黨人團結在羅姆尼身後,他也是最有望獲勝的候選人。麥科特爾還在新聞發佈會上稱,他有意在自己的國會選區競選連任。[60]

《洛杉磯時報》在報道麥科特爾退出的消息時這樣寫道:「什麼?你沒聽說過撒迪厄斯·麥科特爾?好吧,這正是他如今只是前候選人的主要原因。」[44]《密芝根州政治內幕》(Inside Michigan Politics)主編比爾·巴倫格(Bill Ballenger)表示,麥科特爾「和競選總統實在扯不上邊。如果你想要有任何政治前途,趁現在支持米特·羅姆尼才是明智之舉。」麥科特爾的鄰居,前密芝根州部檢察長邁克·考克斯Mike Cox)表示:「他嘗試過了,顯然行不通。所以他現在退出,做出明智的選擇。」[59]史蒂夫·科納基Steve Kornacki)在沙龍Salon)網站上總結認為,整場競選活動就像是個「警世故事」,「一位毫不起眼的國會議員在有線新聞節目中有了些許知名度,然後就自信滿滿地以為自己在全國範圍內都有大批擁護者。」[61]

餘波

[編輯]

退出競選數天後,《底特律新聞報》採訪麥科特爾,詢問他對競選時期的感受,對此他回答:「不,那並不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15分鐘」[62]。麥科特爾競選3個月間的籌資情況於2011年10月上報聯邦選舉委員會。他一共籌得54萬8606美元,其中46萬8561美元是由獲許的多家委員會轉賬,這些錢一共支付了54萬1532美元開銷,並且之前還有10萬5367美元債務[63]。截至2013年6月,他還欠下10萬5636美元債務未能還清[64]

2012年2月,麥科特爾在密芝根州初選前夕接受《GQ》雜誌採訪,表示擔心共和黨人低估了民主黨的實力,由於對製造業和華爾街救業政策的立場影響,共和黨將很難贏得中西部的選舉勝利。他還表示,雖然自己同羅姆尼在汽車行業救市政策上存在分歧,但羅姆尼仍然是最有希望排除萬難取得勝利的候選人。[65]

麥科特爾決定在自己所屬國會選區競選連任,但由於大部分支持者的請願存在欺詐,他未能獲得選區內共和黨初選的入圍資格,密芝根州總檢察長對此展開調查[66]。麥科特爾認為,這其中肯定是「有人慌了或是在搞破壞……直覺告訴我,我們被信任的人欺騙了」[67]。史蒂夫·科納基認為,這些欺詐有可能和之前的總統競選有關,因為那場競選讓議員無心顧及連任選舉[61],但麥科特爾駁斥這是「愚蠢的想法」[10]。他起初打算直接呼籲支持者把他的名字寫到選票上,但最終還是決定放棄,因為自己無法在行使國會職責並配合調查工作的同時繼續競選[15]。一個月後,麥科特爾從國會辭職,宣佈這是配合調查的必要之舉[68]。隨着調查的繼續進行,調查人員發現除2012年外,有證據表明2006、2008和2010年麥科特爾的連任選民請願書都存在欺詐情況[69]。為此,麥科特爾遞交訴狀,控告兩名助手蓄意破壞[70]。之後,他起訴的兩名助手中有一人同另外三位助手一起受到與欺詐相關的罪名起訴,4人最終都被定罪[71]

《底特律新聞報》在麥科特爾從國會辭職前一天報道稱,麥科特爾在退出總統選舉後編寫了一部電視試播劇本,題為《保險槓貼紙:汽車城製造》(Bumper Sticker: Made On Motown)。麥科特爾在劇本中成為綜藝節目主持人,一眾角色大多以他在國會任職時的助手為原型,這些助手會在節目中取笑麥科特爾的總統競選經歷,並探討諸如性愛、種族和身體機能之類話題。[72]莎拉·伊利沙伯·卡普也是劇本中的客串人物,麥科特爾試圖對卡普進行認真嚴肅的採訪,但由於其他角色一直在說一些充滿性暗示的露骨言論而未能成行,卡普也因此批評節目就像「火車失事」般混亂不堪[72]。這份劇本是由眾議員的一位前僱員泄露給媒體的,以此來表明麥科特爾擔任議員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對此麥科特爾否認自己存在任何不當行為,聲稱劇本中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他在自己的車庫中寫的,為的只是要走去總統競選失敗的陰影。他還表示,劇本尚未完成,自己也沒有授權發佈,並且拒絕針對這一問題接受《底特律新聞報》採訪。據麥科特爾所說,喜劇演員馬丁·馬爾Martin Mull)1977年曇花一現的節目《今夜費恩伍德》(Fernwood 2 Night)是自己創作劇本的靈感來源,他本計劃在2014年離開國會,並且還在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準備。[7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Rep. Thaddeus McCotter (R-MI 11th District). Congress.org. 2011 [201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0). 
  2. ^ Malloy, Meghan. Little known McCotter makes 2012 run official. The Iowa Independent. 2011-07-05 [2012-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9). 
  3. ^ Thaddeus McCotter (R-Mich.). The Washington Post. 2010. 
  4. ^ Thaddeus McCotter's Voting Records. Project Vote Smart.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5. ^ Spangler, Todd. Thad McCotter's White House bid: A long shot to keep an eye on. Detroit Free Press. 2011-07-11. 
  6. ^ Rep. Thaddeus “Thad” McCotter. GovTrack.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McCotter was a far-right Republican according to GovTrack's own analysis of bill sponsorship from McCotter’s time serving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7. ^ Woodruff, Betsy. The Strangest Congressman. National Review. 2012-09-19 [2014-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4). 
  8. ^ 8.0 8.1 8.2 Martin, Jonathan. Thaddeus McCotter weighing White House bid. Politico. 2011-05-24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8). 
  9. ^ 9.0 9.1 Lewis, Matt. The Red Eye candidate?. The Daily Caller. 2011-05-24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7). 
  10. ^ 10.0 10.1 Green, Joshua; Elizabeth Dwoskin. Run for President, Kill Your Career.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12-05-31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2). 
  11. ^ Gutfeld: Thaddeus McCotter Should Run for President. Fox News. 2011-04-22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12. ^ Cupp, S.E. Thaddeus McCotter, guitar hero and 2012 dark horse: A Michigan star rises in Washington. Daily News. 2011-04-27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13. ^ Hurst, Nathan. McCotter bashes Romney for anti-auto sentiments. The Detroit News. 2011-06-09. 
  14. ^ RLC 2011 Straw Poll Results. Republic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2011.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8).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Shepardson, David; Nathan Hurst. McCotter making 2012 presidential bid. The Detroit News. 2011-07-01. 
  16. ^ Hurst, Nathan. McCotter representative adds confusion to Iowa straw poll. The Detroit News. 2011-06-23. 
  17. ^ Jacobs, Jennifer. McCotter hunts for support in Iowa. The Des Moines Register. 2011-06-29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0). 
  18. ^ Burns, Alexander. Thaddeus McCotter to file for president Friday. Politico. 2011-06-30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9). 
  19. ^ McCotter 2012.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0. ^ Pappas, Alex. Thaddeus McCotter's presidential slogan: 'Seize Freedom!'. The Daily Caller. 2011-07-01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4). 
  21. ^ 21.0 21.1 Gray, Kathleen. McCotter launches White House run at tea party holiday rally. Detroit Free Press. 2011-07-03. 
  22. ^ McCotter Officially Announces White House Ru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7-02. 
  23. ^ 23.0 23.1 Madison, Lucy. Michigan Rep. Thaddeus McCotter to jump into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race. CBS News. 2011-07-01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8). 
  24. ^ Schultz, Marisa. McCotter launches campaign for GOP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The Detroit News. 2011-07-03. 
  25. ^ Richardson, Darcy. The Thought of McCotter as President a 'Bit Scary,' Says Michigan Newspaper. Uncovered Politics. 2011-07-08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8). 
  26. ^ Smith, Ben. No hometown support for McCotter. Politico. 2011-07-11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27. ^ Mataconis, Doug. Thad McCotter's Hometown Newspaper Gives Him A Bad Review. Outside the Beltway. 2011-07-11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3). 
  28. ^ 28.0 28.1 Heywood, Todd A. McCotter's paper labels his 2012 bid as 'scary'. The Iowa Independent. 2011-07-12 [201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7). 
  29. ^ Alberta, Tim. What Makes Thaddeus McCotter Run?. National Journal. 2011-07-12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6). 
  30. ^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Hopeful Thaddeus McCotter Visits N.H.. WMUR-TV. 2011-07-11. 
  31. ^ McCotter Takes ‘Pro-Life’ Pledge. CBS Detroit. 2011-07-11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2). 
  32. ^ Richardson, Darcy. McCotter Appoints Campaign Director in New Hampshire. Uncovered Politics. 2011-07-13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8). 
  33. ^ Jacobs, Jennifer. Presidential candidate Thaddeus McCotter in Iowa Monday. The Des Moines Register. 2011-07-14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5). 
  34. ^ Cillizza, Chris. 2012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campaign: Who will Iowa's Ames Straw Poll make, break?. The Washington Post. 2011-07-10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35. ^ President Obama Would Lose if Mitt Romney or Rudy Giuliani Was the Nominee. New York, N.Y.: Harris Interactive. 2011-07-26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5). 
  36. ^ Weinger, Mackenzie; Andy Barr. Rep. Thad McCotter finds friends on Hill. Politico. 2011-07-07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3). 
  37. ^ Summers, Juana. Candidates face off on Twitter. Politico. 2011-07-20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38. ^ First Presidential Debate on Twitter (Transcript). 140townhall.com. 2011-07-20 [2011-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39. ^ Summers, Juana. Debt ceiling debate causes turmoil for 2012 hopefuls. Politico. 2011-07-28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7). 
  40. ^ Final debt deal. The Washington Post. 2011-08-01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6). 
  41. ^ Jensen, Tom. McCotter has no support with MI GOP, Romney tops field. Public Policy Polling. 2011-08-09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3). 
  42. ^ Summers, Juana. Iowa in mind, McCotter drops N.H. Stops. Politico. 2011-08-08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1). 
  43. ^ Goldmacher, Shane. Bad puns? Check. Standing in the polls? Not yet for GOP presidential hopeful Thaddeus McCotter. Los Angeles Times. 2011-08-05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5). 
  44. ^ 44.0 44.1 Memoli, Michael. Long-shot GOP hopeful Thaddeus McCotter ends presidential bid. Los Angeles Times. 2011-09-22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7). 
  45. ^ Summers, Juana. Barred hopefuls make debate plans. Politico. 2011-08-11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7). 
  46. ^ 46.0 46.1 Burns, Alexander. Thaddeus McCotter draws cheers with China attack. Politico. 2011-08-13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7). 
  47. ^ Noble, Jason. McCotter finishes dead last, with 35 votes. The Des Moines Register. 2011-08-13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48. ^ 48.0 48.1 Oliphant, James. Ames Straw Poll: Final results. Los Angeles Times. 2011-08-13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2). 
  49. ^ McCotter Performs Well At Straw Poll (Press Release). Democracy in Action. Eric M. Appleman. 2011-08-13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5). 
  50. ^ Thaddeus McCotter says lenders lose 30 percent on foreclosures. Tampa Bay Times. 2011-08-23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51. ^ 51.0 51.1 Visits to New Hampshire by Rep. Thaddeus McCotter. Democracy in Action. Eric M. Appleman.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2). 
  52. ^ 52.0 52.1 Visits to Iowa by Rep. Thaddeus McCotter. Democracy in Action. Eric M. Appleman.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2). 
  53. ^ 53.0 53.1 Oosting, Jonathan. Thaddeus McCotter says he's been shut out of MSNBC presidential debate too. Booth Newspapers. 2011-08-31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4). 
  54. ^ 54.0 54.1 Camia, Catalina. Three White House candidates didn't make cut for GOP debate. USA Today. 2011-09-07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9). 
  55. ^ 55.0 55.1 Pappas, Alex. GOP presidential candidate Thaddeus McCotter on why he should be allowed to debate. The Daily Caller. 2011-09-09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6). 
  56. ^ Weigel, David. McCotter: Here's My Social Security Plan, Now Show Me Yours. Slate. 2011-09-12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6). 
  57. ^ 57.0 57.1 Malcolm, Andrew. Who is Thaddeus McCotter and why care?. Los Angeles Times. 2011-09-19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2). 
  58. ^ Ron Paul Wins GOP Calif. Straw Poll; Perry Second. Newsmax. 2011-09-18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6). 
  59. ^ 59.0 59.1 Shepardson, David; Marisa Schultz. McCotter drops long shot bid for GOP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The Detroit News. 2011-09-22. 
  60. ^ Rep. Thaddeus McCotter Withdraws His Candidacy (Press Release). Democracy in Action (新聞稿). Eric M. Appleman. 2011-09-22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6). 
  61. ^ 61.0 61.1 Kornacki, Steve. The sad story of Thaddeus McCotter. Salon. 2012-05-29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0). 
  62. ^ Bonus Quote of the Day. Political Wire. 2011-09-24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2). 
  63. ^ October Quarterly (McCotter2012) (Amended) (PDF).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2012-01-31 [2015-03-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64. ^ July Quarterly (McCotter2012) (PDF).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2013-07-01 [2015-03-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65. ^ Cogan, Marin. Primary Day in Michigan: Thad McCotter Is Worried His State Is Still Obama Country. GQ. 2012-02-28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1). 
  66. ^ McCotter Campaign Investigated For Election Fraud. WWJ-TV. 2012-05-29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2). 
  67. ^ Gray, Kathleen. Only 244 of McCotter's 1,830 submitted signatures were valid; official calls it 'unprecedented' fraud. Detroit Free Press. 2012-05-29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5). 
  68. ^ GOP Rep. McCotter resigns, seat will remain open. Fox News. 2012-07-07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2). 
  69. ^ Gray, Kathleen; Joe Swickard. More fake petitions for Thaddeus McCotter discovered. Detroit Free Press. 2012-08-16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2). 
  70. ^ Blake, Aaron. Ex-Rep. Thad McCotter suing former aides. The Washington Post. 2013-04-12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3). 
  71. ^ Crumm, Charles. Another McCotter aide sentenced in election scandal. Advisor & Source Newspapers. 2013-07-30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2). 
  72. ^ 72.0 72.1 72.2 Schultz, Marisa. TV pilot an outlet for Rep. McCotter. The Detroit News. 2012-07-0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