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福建/特色條目/存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6年第9周[編輯]

一個齊天大聖角色的布袋戲偶,後端有支架撐著
一個齊天大聖角色的布袋戲偶,後端有支架撐著

布袋戲又稱作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以木頭刻出中空的人,再用料做出身體的服裝,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來表演的布偶戲。布袋戲這樣的稱呼,是因為戲偶身體的部分主要是由布縫製,早期演出的戲台狀似布袋,且戲偶主要是由布袋收納而來。傳統布袋戲的流派與音樂型態密不可分,包括初期泉州地區的配樂使用南管樂,因此又稱作南管布袋戲;漳州地區主要使用潮調,又稱作潮調布袋戲。北管布袋戲約在19世紀20世紀形成,因為使用北管樂而得名。20世紀後又有結合平劇鑼鼓點所形成的外江布袋戲,和採用歌仔戲唱法的歌仔調布袋戲。

2007年第10周[編輯]

林則徐
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民族利益深受中國人的敬仰。林則徐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武裝挑釁。雖然不少中國人視其「虎門銷煙」之行為為一次壯舉,但這同時亦是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近因。此外,儘管他多次對抗西方的入侵,但林則徐對西方文化及對外貿易持包容態度。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懂得英語葡語兩種外語,並且着力翻譯西報及西方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成《海國圖志》。

2009年第41周[編輯]

福州疍民是生活於中國福建閩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一帶水上的疍民,在福州常被貶稱為「曲蹄」。傳統上他們終生漂泊於水上,以船為家,在中國的民族識別中被認為是漢族的一部分,以閩東語福州話為母語,但又有別於當地的福州族群,有許多獨特的習俗,是個相對獨立的族群。疍民可能源於古代的百越,長期以來他們受到陸地上的漢人的嚴重歧視,被視為賤民民國時期,政府立法廢除對疍民的歧視政策。自1950年代起,政府陸續安排福州疍民上岸,到了1990年代,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已經定居陸上。目前,福州疍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質量等相比過去得到很大改善,而傳統文化卻面臨嚴重的威脅,像漁歌這樣的疍民的傳統曲藝形式開始萎縮和瀕臨困境。

2009年第46周[編輯]

中華共和國1933年閩變時由陳銘樞李濟深中國國民黨左派及十九路軍福建建立的共和國,首都福州,疆域包括了福建的大部分,其政府主席為李濟深,執政黨生產人民黨,年號為「中華共和國」。中華共和國將福建領土劃分為四省二市,試圖推行溫和土改,但其經濟卻困難重重。該共和國在其存在期間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政治上勢單力孤,後被蔣中正主導的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擊敗而結束。中華共和國由1933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至1934年1月13日主要官員逃離福州,只維持了53天。各方對中華共和國的評價論調差異很大,中國共產黨方面多認為中華共和國的成立有一定進步意義;而中國國民黨則譴責其為叛國的偽政權。

2009年第50周[編輯]

亦思巴奚兵亂元朝末年的1357年1366年間在福建發生的一場長達近十年的以波斯色目人軍隊亦思巴奚軍為主的軍閥混戰。由於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裝,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為「波斯戍兵之亂」。在兵亂期間,亦思巴奚軍割據泉州並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佔領了福州,還參與了興化的鄉族內戰,引發了福建沿海的多個派別參加的大規模混戰,後來又與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對抗,最後被元朝將領陳友定平定。這場兵亂波及泉州、福州、興化等地,造成大量平民的死亡,兵亂期間和過後還發生了宗教和民族仇殺,它重創了泉州、興化一帶的社會經濟,更導致當時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盛極一時的海外貿易大幅衰落,泉州的伊斯蘭教也漸漸衰退。

2010年第7周[編輯]

福州市中國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的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現轄661縣級市,市區人口300.94萬,全市總人口829多萬,是福建最大的城市。當地居民以漢族福州族群為主,母語為閩語福州話。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同時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從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產生進士狀元和兩院院士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在近現代史上,它位列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城市之中,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科技發源地之一。這裏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自成風格,具有強烈的閩都地域特徵,同時也是閩都文化的誕生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