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社
一新社圣真宝殿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台湾 880 澎湖县马公市光复里新村路18号 | ||
主神 | 文衡帝君 慈济真君(感天大帝) 三教祖师 无生老母 玄天上帝等等 | ||
例祭 | 农历六月廿四 农历三月十五 | ||
庙格 | 鸾堂庙 | ||
领导 | 重要人物:林介仁、纪双抱、吴克文、郑子清 | ||
开基 | 一新社乡绅 | ||
建立时间 | 结社成立: 清朝 咸丰三年(1853年) 鸾堂成立: 清朝 光绪17年(1891年) 庙宇设立: 中华民国55年(1966年) | ||
地图 | |||
汉语名称 | |||
|
一新社,由澎湖文人学士创设的神明会或鸾堂组织,前身是普劝社。一新社在澎湖发展历史十分独特,各地公庙往往是官方倡建或者同村居民合资筹建,而一新社则仅以鸾堂(善堂)结社之力,单独创建“一新社圣真宝殿”,开善堂盖庙风气之先。[1]:47
鸾堂发展沿革
[编辑]“鸾堂”又称“善堂”,主祀文衡帝君(关公)。传统而言,民间宗教中自有法师与乩童的身影,澎湖地区的民间信仰传统最早能追溯至中国的华南地区。尚有另外一种以乩笔沙盘扶鸾、著造善书的神媒,与“武坛”乩童多舞刀弄剑的作法大相径庭,被称为“鸾手”或“鸾生”,又称“文坛”。相对于乩童多出于庶民阶层,鸾手则多由仕绅文人出任。[1]:25、47
早期识字者少,能进行笔墨书写的也多是士大夫阶级。[1]:51所以有学者便主张,善堂的扶鸾活动是儒家通俗化的表现,而善堂人员的宗教精神相对淡薄,更多是透过神道力量的手段,彰显儒家伦理道德来劝勉老百姓服膺。[2]知名鸾手杨明机(1899-1985)先生更曾于大正8年(1919年)提出“儒宗神教”的名称,企图概括各地的鸾堂与扶鸾行为意涵。[3]
不同于台湾本岛善堂人员对于民俗信仰有所隔阂的态度,澎湖地区的善堂反而是和民间宗教组织揉合、相辅相成的。善堂的活动不仅直接在村里公庙举办,历来如唱鸾、录鸾等等属于善堂的职务,也和一般公庙的委员、法师重叠。起驾作法的时候,鸾手和乩童还互相配合、并不排斥冲突,甚至有由一人同时兼任的现象存在。[1]:51
一新社与澎湖鸾堂的发展
[编辑]澎湖的善堂发展奠基于咸丰三年(1853年),妈宫发生痢疾,一些文人之士以为天道不彰,欲勉人行善挽救天灾,成立“普劝社”,主祀圣帝真君(即关圣帝君)、副祀慈济真君(即感天大帝,俗名许逊)牌位,这便是澎湖善堂发展之起源。普劝社宣讲劝善的影响力并未随着传染病结束而停止,反而获得地方乡绅赞同而持续运作。[4][1]:48
同治11年(1872年)期间,地方政府延揽普劝社成员对百姓进行宣导教化,宣讲大多是佛家因果报应,或者是儒家义理等等,皆是劝勉人行善、趋向正道的内容。光绪11年(1885年)清法之役普劝社暂停鸾务,直到光绪13年(1887年),妈宫士绅林介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出面复兴宣讲,并将“普劝社”改名“一新社”沿用迄今。[4][1]:48
光绪17年(1891年),一新社成员和地方善士合组“乐善堂”,借妈宫的育婴堂设坛,奉祀慈济真君、文衡帝君(关公)及三教祖师之牌位,偕堂生经营澎湖地方的公益与慈善事业,台湾首部善堂书籍《觉悟选新》,也是在此一时期的著述。[1]:481895年,乙未战争战火波及,坛址一度迁移到文澳,复又迁返到妈宫,借用澄源堂(斋教之先天道)场所持续扶鸾济世。[5]:118[1]:48
一新社同时也是澎湖地区鸾手培训的中心,也由于日本时代在皇民化运动之前,官方并不排禁鸾堂与一新社的活动;于是从光绪25年(1899年)到民国66年(1977年)期间,一新社陆陆续续辅导澎湖诸方村庙兼办善堂(鸾堂),例如石泉朱王庙的“日新社养善堂”设立于明治卅二年(1899年)、竹湾大义宫的“得善堂”成立于明治卅七年(1904年)、东甲北极殿在大正十年(1921年)开办的“聿新社宝善堂”等等,根据马公市各里丛书(寺庙篇)记载,兼办善堂的宫庙有高达45间之数。[4][1]:51-54
-
圣旨牌
-
一新社
-
鸾堂堂号
-
善书《重刊觉悟选新》
一新社清水解烟毒
[编辑]相传在明治34年(1901年),为了替诸多染上鸦片毒瘾的澎湖居民戒除烟瘾,一新社的诸多仕绅齐聚妈宫城隍庙中,祈求城隍爷降坛指示。[6]澎境灵应侯降诗曰:“鸦片烟毒害不轻,荒工废事失经营;有心世道除民患,恩准开坛在此行”[1]:48,谕示转求文衡圣君(关公),时隔多日,灵应侯城隍爷复降坛指示戒除鸦片条文六则,敕赐神方和甘露水、百灵丹,救人无数且灵验非常。[6]一新社亦因“清水解烟毒”声名大噪,善堂的传播也自此兴旺。[4]
一新社与圣真宝殿
[编辑]明治44年(1911年),位于马公市市区的一新社初建庙于今惠民医院南邻,但庙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盟军炸毁,战后庙迹不存。1963年原社员欲重新振兴社务,遂向政府机关登记,申请名为“一新社许真君庙神明会”的组织。由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台湾的政府实施土地改革政策(三七五减租),庙产土地权属大为变动,原本庙产土地系由承佃农民取得所有权,而佃农已捐献给广慈兴建佛寺(即法界寺),一新社负责人吴克文出面协调争取,最终顺利与广慈达成协议,同意让一新社辟建庙舍,即今日位于马公市区光复里的一新社圣真宝殿,终于在1966年落成。[4][5]:119
文澳祖师庙东边亦有一间创建于明治35年(1902)的文澳圣真宝殿,属于一新社圣真宝殿的分支。文澳圣真宝殿建造的契机可追溯光绪二十年(1895年),澎湖遭逢乙未战争,一新社为躲避兵燹、将乐善堂供奉的坛址曾经迁移到文澳一带的缘故。当市区的一新社圣真宝殿于1966年落成之后,文澳圣真宝殿遂另外迎来文澳祖师庙内的“登岸社礼善堂”,做为其鸾堂堂号名称。[7]
奉祀
[编辑]一新社乐善堂主祀神文衡圣帝(关羽),副祀慈济真君(许逊)。1966年建殿后,又雕塑“文昌帝君”、“孚佑帝祖”、“司命真君”,此三尊神与文衡圣帝、慈济真君合称为“五恩主”。[5]:118-122
-
五恩主公(关圣帝君、慈济真君、文昌帝君、孚佑帝祖、司命真君)
-
无生老母牌位
建筑文物
[编辑]-
神明厅
-
神明厅(前缘)
-
神明厅(后缘)御路螭龙
-
签诗箱
-
匾额
-
匾额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余, 光弘; 黄, 有兴.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二.宗教志》. 澎湖县: 澎湖县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98 (中文(台湾)).
- ^ 王, 见川. 〈臺灣「鸞堂」的起源及其開展—兼論儒宗神教的形成〉,《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 台北市: 中研院文史哲研究所筹备处. 1996: 146–147.
- ^ 王志宇. 儒宗神教.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年11月6日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 ^ 4.0 4.1 4.2 4.3 4.4 许玉河. 一新社.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9).
- ^ 5.0 5.1 5.2 余, 光弘. 《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宗教變遷之研究》 (PDF).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1988 [2018-09-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中文(台湾)).
- ^ 6.0 6.1 黄, 柏芸. 《台灣的城隍廟》. 台北县: 远足文化. 2006: 128. ISBN 9867630718.
- ^ 聖真寶殿.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