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东亚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大東亜戦争
假名だいとうあせんそう
平文式罗马字Daitōa sensō
日语旧字体大東亞戰爭
大东亚战争日本政府国库债
为了大东亚战争第一周年纪念,日本劝业银行发行的“战时报国债券”

大东亚战争(日语:大東亜戦争だいとうあせんそう)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的战争总称。其目的是为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解放受英国美国荷兰殖民的东亚人民及殖民地。这个名称是在1941年12月12日确定的,其意义为“为大东亚新秩序建设而进行的战争”。这一词在日本战败后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视为“战时用语”而禁止使用,如今日本多使用“太平洋战争”和“十五年战争”两词来表示这一时期日本对美英、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发动的战争。

概要

[编辑]

亚洲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本政府就决定将战争称为“大东亚战争”[1]:122。这一系列战争,是日本自九一八事变前便从军备政治体制外交关系意识形态上准备已久、寻机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他国主权和侵略地区人民的人权有严重的侵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破坏了东亚的发展,给中国和日本殖民地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破坏、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意识形态上的恶果、不断延续下去的战乱、以及长期的后遗症。其实,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之真实目的,正如1941年11月20日在“南方占领地行政实施要领”中提出的:“当前,对占领地实施军政统治,恢复治安,迅速获得重要国防资源,使作战军队能够自给。”[1]:122所谓“重要国防资源”,就是石油、锡、钨、橡胶、奎宁等;所谓“自给”是指日军要在占领地把军需物资搞到手[1]:122

1943年5月,在决定召开大东亚会议之御前会议上,曾经制订“大东亚战略指导大纲”,提出:“决定将马来、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苏拉威西划为帝国领土,作为重要资源供应地进行开发,务要控制当地的民心。”[1]:122在日本国内有些人不认为日本发动的这一系列战争为侵略战争,肯定它为“驱逐白人殖民者,解放亚洲的圣战”。另外有的人虽然观点相近,但却抱怨成功的渺茫和战败所带来的痛苦。譬如司马辽太郎在《龙马行》中表示:“……大东亚战争恐怕是世界史上最大宗的怪事件,依常识判断也知道此役必败,为何陆军军阀仍执意发动战争呢?那是因为曾被主导维新的志士一把推开的这个未开化、盲目且土味浓厚的宗教性攘夷思想,到了昭和时代却在无知的军人脑中复苏。骇人的是,此思想竟披着‘革命思想’的外衣煽动军方,最后将数百万国民逼上绝路。”[2]

昭和天皇的战争指挥

[编辑]

战前“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是现人神,是日本国家之主权者,统治国家之一切;天皇还具有指挥和统帅军队之最高权力,有宣战和停战之决定权;在此意义上,日本之军队被称为“皇军”;“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三条还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认为不能让天皇负政治和军事之责任,而规定政治上由辅佐天皇之各国务大臣协助天皇而负责,军事上由辅助天皇之统帅部(陆军之参谋本部和海军之军令部)协助天皇而负责[1]:126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开始后,为指挥扩大之战争,在皇宫内成立大本营,也就是陆海军最高司令官——昭和天皇大元帅之总司令部,是指挥战争之最高统帅机关;大本营以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为幕僚长,海陆军大臣参加,所以等于是军部领导人之会议;此外,昭和天皇还发布敕语和嘉奖令,激励战斗之胜利和军事行动之成功,目的是提高国民之“战斗意志”,为发扬“国威”起到鼓励作用[1]:126

八纮一宇

[编辑]
大日本帝国的航空基地上面的“八纮一宇”旗帜

八纮一宇”是当时日军宣扬大东亚战争正当用语,意为“天下一家”,对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来说,其意是“统治世界”,展示其侵略的野心。八纮,指八方极远之地。此词语出中国古籍《列子汤问》:“……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书籍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 (编).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 2005. ISBN 962-04-2496-4. 
  2. ^ 参看《龙马行(三)》,司马辽太郎著,远流出版公司,2012年4月1日,ISBN 9789573269458,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