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札薩克蒙古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 |
本页面包含满文字母,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为滿文字母,否则可能出现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
內札薩克蒙古(满语:ᡩᠣᡵᡤᡳ
ᠵᠠᠰᠠᡴ
ᠮᠣᠩᡤᠣ,穆麟德轉寫:dorgi jasak monggo)或內札薩克,後簡稱為“內蒙古”,指歸附清朝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薩克[1],地位在外札薩克之上,屬於外藩蒙古。乾隆以後,內札薩克分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會清吏司管理。內蒙古一詞即源自內札薩克蒙古。清代後期,内蒙古成為內札薩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稱呼。
历史[编辑]
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为漠南蒙古。历史上直至13世纪中叶,漠南仍为汉族聚居地[2],之后方成为蒙古族聚居地。在理藩院则例中,「漠南蒙古」一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相对,其居住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残余势力退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北元后分裂成许多部落。察哈尔部为漠南蒙古中一支显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 后金甫兴起时,与察哈尔部交战,林丹汗兵败后逃亡,其子额哲于1635年向后金皇太极投降,并献出当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后为清朝)版图,是为内札萨克蒙古。
盟、部、旗[编辑]
內札薩克蒙古原分為二十五部,編為五十一旗。康熙年間,歸化城土默特左右翼二旗改為內屬,置歸化城副都統。乾隆以後,內蒙古共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設六盟:
貢道[编辑]
- 由山海關入貢[1]:
- 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四部
- 由喜峰口入貢:
- 阿魯科爾沁、扎魯特、喀爾喀左翼、喀喇沁、土默特、奈曼、敖漢、翁牛特八部
- 由獨石口入貢:
- 巴林、克什克騰、浩齊特、烏珠穆沁四部及阿巴噶左翼旗、阿巴哈納爾左翼旗
- 由張家口入貢:
- 蘇尼特、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茂明安四部及阿巴噶右翼旗、阿巴哈納爾右翼旗
- 由殺虎口入貢:
- 歸化城土默特、烏喇特、鄂爾多斯三部
設官[编辑]
內札薩克所置官吏主要有:
- 盟長、副盟長,每盟各置一人,於該盟所屬札薩克、閒散王公內簡選。
- 札薩克(扎薩克),即旗長,每旗一人,掌管一旗政令,一般可以世襲。
- 協理台吉,每旗二人或四人,協助札薩克辦理旗務。
- 管旗章京,每旗一人;副章京每旗二人。
- 參領,每六佐領置一參領。
- 佐領,每蘇木(“佐”)設佐領一人(也有例外),相當於鄉長。
- 驍騎校,每蘇木一人。
- 什長,每十戶設一什長。
封爵[编辑]
內札薩克之爵位有札薩克和碩親王、札薩克多羅郡王、札薩克多羅貝勒、札薩克固山貝子、札薩克鎮國公、札薩克輔國公、札薩克台吉(一至四等)、塔布囊(一至四等)。
領兵[编辑]
內札薩克各旗蒙古兵由本旗札薩克及其所屬盟長統領,“蓋內札薩克多從龍功臣,而遊牧之地悉附近盛京、直隸、山西、陝西一帶,與外札薩克之後來歸附、遠在漠北者有別。”[3]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来源[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