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土爾扈特部是清代蒙古土爾扈特部的一支,即由渥巴錫率領、從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遷徙至中國境內的土爾扈特部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歸降清朝,被安置於新疆天山北路一帶。舊土爾扈特部分為南、北、東、西四路,稱烏訥恩素珠克圖盟(蒙古语:ᠦᠨᠡᠨ
ᠰᠦᠰᠦᠭᠲᠦ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西里尔字母:Үнэн сүсэгтийн чуулган)。中华民国大陆时期被新疆省政府废除。[1]
土爾扈特部原為厄魯特四部之一[2],其姓氏不詳,遊牧於雅爾(在今新疆塔城以西哈薩克斯坦境內)。明代末年,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與準噶爾部巴圖爾琿臺吉交惡,率部西遷至俄羅斯額濟勒河(伏爾加河)下遊一帶,“俄羅斯因稱為己屬”[3]。和鄂爾勒克之叔父保蘭阿噶勒琥、莽海等則率部隨顧實汗遷至青海;另有一小部土爾扈特留在原地未徙[4]。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土爾扈特首領書庫爾岱青始與清朝通貢。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軍滅準噶爾汗國,征服了準噶爾部統治下的各部族。原依附於準噶爾的土爾扈特台吉舍稜先逃到俄國,後投奔伏爾加河的土爾扈特部。舍稜說服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乘清軍佔領伊犁未久,率部東進搶佔伊犁。乾隆三十五年冬(1771年初),渥巴錫率所屬各部越過俄羅斯邊界,俄國軍隊追之不及。不久,渥巴錫由巴爾喀什湖進入中國境內的哈薩克地界。伊犁將軍伊勒圖命令哈薩克人不准渥巴錫通過其地。渥巴錫轉道沙喇伯可,又遭到布魯特(柯尔克孜人)的進攻,不得已北上戈壁,“人皆取馬牛之血而飲,瘟疫大作”[3]。此時渥巴錫得知清軍已嚴加防備,且己方人畜死亡過半,無力攻佔伊犁,於是在清軍常設卡倫以外徘徊。伊勒圖遣使存問其來意,渥巴錫與眾台吉、喇嘛商議數日後,不得已率所部七萬餘人歸降,稱前來歸附[5],並獻上其祖所受明代永樂八年漢文篆書敕封玉印。舍稜也被迫一同歸順。
清人《万法归一图》描绘了乾隆帝在热河
普陀宗乘之庙款待渥巴锡等土尔扈特部首领并一同听高僧讲法的场景
伊勒圖報聞朝廷後,乾隆皇帝命駐烏什的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舒赫德前往伊犁安撫土爾扈特。朝廷撥白銀二十萬兩及糧草、牛羊、棉布等賑濟土爾扈特部眾。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渥巴錫赴熱河覲見乾隆皇帝,被封為“舊土爾扈特卓哩克圖汗”。乾隆皇帝雖知土爾扈特內附實為情非得已,仍稱贊其“誠心歸順,甚屬可嘉”,並“賜予封爵,以示渥澤”[6];同時在御製詩中表明了處理土爾扈特問題的態度:“弗受將為盜,俾安皆我民”[6]。於是清廷分土爾扈特為新舊二部。渥巴錫所領土爾扈特為舊土爾扈特部,賜盟號“烏訥恩素珠克圖盟”,被安置於新疆喀喇沙爾、庫爾喀喇烏蘇與塔爾巴哈臺一帶,分別由喀喇沙爾辦事大臣、烏魯木齊都統與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管轄,並統屬於伊犁將軍。乾隆四十年(1775年),分舊土爾扈特為南、北、東、西四路,共十旗,又稱“烏訥恩素珠克圖四路盟”。
舊土爾扈特分為10個旗:在喀喇沙爾一帶設4個旗,他們是今天巴音郭楞 蒙古自治州和靜縣一帶蒙古族的祖先;在和布克賽爾一帶設3個旗,他們是今天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及克拉瑪依市蒙古族的祖先;在庫爾喀喇烏蘇一帶設2個旗,他們是今天烏蘇縣及奎屯市、石河子市一帶蒙古族的祖先;在博爾塔拉蒙卉 自治州精河縣設1旗,他們是今博州精河縣及博樂市一部分蒙古人的祖先。 新疆伊犁舊土爾扈特部蒙古有汗1人;札薩克親王1人;札薩克郡王2人; 札薩克貝勒2人;札薩克貝子1人;札薩克輔國公1人;札薩克一等台吉3人。 中路和碩特部,有札薩克一等台吉2人。
- 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即南路舊土爾扈特,又稱珠勒都斯土爾扈特,遊牧於珠勒都斯河流域(今新疆和靜縣北部)一帶。
- 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即北路舊土爾扈特,又稱霍博克薩里土爾扈特,遊牧於霍博克薩里(今和布克賽爾縣)一帶。
- 東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即東路舊土爾扈特,又稱濟爾哈朗土爾扈特,遊牧於今新疆巩乃斯河、喀什河流域。
- 西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即西路舊土爾扈特,又稱精土爾扈特、晶河土爾扈特,遊牧於晶河(今精河)一帶。
舊土爾扈特卓哩克圖汗世系[编辑]
世代 |
名字 |
在位年代 |
备注
|
第一代 |
渥巴錫 |
1761年-1775年 |
|
第二代 |
策璘納木札勒 |
1775年-1792年 |
渥巴錫之子
|
第三代 |
霍紹齊 |
1792年-1806年 |
策璘納木札勒之子
|
第四代 |
丹津旺濟爾 |
1806年-1808年 |
霍紹齊之弟
|
第五代 |
那木濟勒多爾濟 |
1808年-1809年 |
丹津旺濟爾之弟
|
第六代 |
策登多爾濟 |
1809年-1831年 |
那木濟勒多爾濟之子
|
第七代 |
那木札勒珠爾默特策林 |
1831年-1850年 |
策登多爾濟之子
|
第八代 |
瑪哈巴咱爾 |
1850年-1852年 |
那木札勒珠爾默特策林族之子
|
第九代 |
喇特那巴咱爾(布雅庫勒哲依圖) |
1852年-1876年 |
瑪哈巴咱爾之子
|
第十代 |
布彥綽克圖 |
1876年-1891年 |
瑪哈巴咱爾之子
|
第十一代 |
布彥蒙庫 |
1891年-1916年 |
布彥綽克圖之子
|
第十二代 |
滿楚克札布 |
1917年-1947年 |
布彥蒙庫之子
|
第十三代 |
恭本德吉特 |
1947年-1949年 |
滿楚克札布之子
|
相關條目[编辑]
- ^ 李元斌. 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盟旗制度的变迁.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自1938年起,新疆省政府逐步废除蒙古族盟旗制度而改行县制。
- ^ 衛拉特四部即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土爾扈特西遷後,原附屬於杜爾伯特的小部落輝特別為一部,仍稱衛拉特四部。
- ^ 3.0 3.1 《清史稿》藩部傳六
- ^ 《皇朝藩部要略》卷九厄魯特要略一
- ^ 《皇朝藩部要略》卷十四:“(渥巴錫)自言為阿玉奇汗正系,向居俄羅斯地,久原為大皇帝臣僕,而無機可乘。乃於去冬謀棄舊遊牧,挈屬內附,因自彼逸出,行程萬千有餘里。閱半年餘始抵卡倫,乞准令入覲,以申積誠。”
- ^ 6.0 6.1 《皇朝藩部要略》卷十四厄魯特要略六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清史稿·卷523》,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编辑]
- 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影印殿本
-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 祁韻士著,張穆改定,包文漢整理,1987,《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
| |
---|
| | |
---|
| 外藩蒙古 | | |
---|
| | | 喀爾喀後路·汗烏勒盟 | |
---|
| 喀爾喀中路·齊齊爾里克盟 | |
---|
| 喀爾喀東路·克魯倫巴爾和屯盟 | |
---|
| 喀爾喀西路 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 | |
---|
|
---|
| | |
---|
| | |
---|
| | |
---|
| 新疆蒙古二部 | |
---|
|
---|
|
---|
| 注釋 | 科布多所屬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部、新和碩特部後劃歸 阿爾泰。 |
---|
|
| | |
---|
| | |
---|
| | 鑲黃旗察哈爾 · 正黃旗察哈爾 · 鑲紅旗察哈爾 · 正紅旗察哈爾 · 鑲白旗察哈爾 · 正白旗察哈爾 · 鑲藍旗察哈爾 · 正藍旗察哈爾 |
---|
| | |
---|
| | 昭乌达盟 · 卓索图盟各旗 |
---|
| 烏里雅蘇臺統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