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汤守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雅巴斯勇·优路拿纳肖像
台湾原住民邹族领袖吾雍·雅达乌犹卡那(右)与雅巴斯勇·优路拿纳(左),两人均于1954年惨遭中国国民党政府杀害
1951年,乐信·瓦旦与雅巴斯勇‧优路拿纳于阿里山合影
1951年,乐信·瓦旦与雅巴斯勇‧优路拿纳于阿里山宾馆合影

雅巴斯勇‧优路拿纳邹语Yapasuyongʉ Yulunana,1924年—1954年,汉名汤守仁和名汤川一丸),邹族人,生于台南州嘉义阿里山达邦社乐野部落嘉义市参议会议员、教师,前日本关东军军官中华民国陆军少校二二八事件嘉义地区原住民领袖,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受难者。

生平

[编辑]

生活

[编辑]

1924年9月27日出生在嘉义阿里山的达邦社乐雅部落。在1932年(8岁时)进入乐野村教育所学习了四年,毕业后便在家中务农。1939年3月毕业于台南第一青年学校,而后毕业于日本陆军预备干部候补生训练团步兵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汤守仁被日军征召到海外服役。在1945年8月时苏联攻入满洲,成为俘虏送至西伯利亚,战后回到台湾。回台后,先是在1946年担任国民学校体育代课老师,同年7月被推举为乐野村村长,接着担任台南县参议员,同时也是民生商店的经理。在1948年7月担任台湾省政府山地行政处兼任视察。1949年时,利用了共产党员林白提供的经费,开设阿里山乡乐野村食品工厂。

二二八事件

[编辑]

战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施政不当,导致物价高涨、民不聊生,加上政府施政弊端不断,人民积怨已深,因此在1947年2月27日时,因大稻埕发生专卖局查缉员取缔私烟,因而发生全岛抗争的二二八事件,最终导致蒋介石派军镇压,造成台湾各地的血腥屠杀。

二二八事件发生初期,嘉义仕绅卢鈵钦向时任吴凤乡(现为阿里山乡)乡长高一生请求援助,在高一生的衡量下,同意后于3月5日由战前具有军人经验的汤守仁率邹族青年下山,[1] 协助嘉义民兵对抗水上机场与红毛埤军械库的政府军, 但同时一面收容台南县长袁国钦,以此确保邹族部落的安危。 因嘉义谈判延宕、国军又不断增援,事件局势转变,3月10日汤守仁率众撤回阿里山,并将部分武器带回。[2]

白色恐怖

[编辑]

1950 年4月 25日因“山地工作委员会”书记简吉遭保安司令部逮捕。被循线追捕的刘水龙供出吴凤乡乡长高一生、汤守仁等原住民藏有大量武器。由此开始,保安司令部开始布线与情搜。[3]

1950年10月9日保安司令部通知高雄县警察局逮捕汤守仁并侦讯。汤守仁否认加入共产党,但承认陈显富(山地工作委员会成员)提供“新民主主义及平均地权”等书籍给他看,且接受山地工作委员会的指示,有意落实共党组织拟定的“蓬莱族政策方案”,但在高一生的反对下没有付诸实行。[3] 高一生与汤守仁随后向当局办理自新,之后蒋经国主持的总统府资料室资料组正式介入要求持续监控汤守仁等案件。汤守仁遭受到保安司令部紧密监控,派遣派步凯化名“路平”加入其开设的“高兴行”,以便就近侦查。

1950年10月,1952年9月10日,保安司令部以匪谍和贪污案逮捕高一生、汤守仁、杜孝生等人。1953年保安司令部判决后,历经国防部及总统府长官的层层核阅,刑责愈加严重。1954年4月,高一生、汤守仁于新店安坑刑场被执行枪决。

亲属

[编辑]

他的侄女汤兰花是台湾的女演员,而他亦是汤英伸的叔公。

其子汤进贤从政,1998年、2002年获中国国民党提名,当选嘉义县议员。其妹夫杜力泉曾任军职(中校退役),2014年获中国国民党提名,当选阿里山乡乡长。[4]

补偿与促转会相关调查

[编辑]

1996年〈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条例〉通过后,其后代获得政府补偿,有罪判决于《促进转型正义条例》施行时视为撤销。[5]2022年,行政院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公布《任务推动及调查结果报告书》,其中指出汤守仁等人被处刑后,国民党政府对阿里山区的监控并未停止,其中汤守仁子汤进贤成长过程中遭受警察的严密监控,汤守仁的妹夫杜力泉在军中的仕途,也因为与汤守仁的关系而受阻,最终以中校退役。[6]

参考来源

[编辑]
  1. ^ 李思仪. 二二八事件期間雲嘉南地區青年學生的反抗行動.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 2018. 
  2. ^ 顾恒湛. 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博士论文. 2019: 63. 
  3. ^ 3.0 3.1 陈中禹. 從檔案看原住民政治受難個案:以「湯守仁叛亂案檔案」為中心. 档案季刊: 45-66. 
  4. ^ 選舉及公投資料庫.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3). 
  5. ^ 廖昱涵. 〈沒證據就被抓 原住民政治受難者等 60 年終獲平反〉,「報導者」. Watchout沃草.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3). 
  6. ^ 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 《任務推動及調查結果報告書(摘要版)》. 台北市: 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 2022: 9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