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伍光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伍光建(1867年—1943年6月10日),原名光鑒昭扆筆名君朔廣東新會人(今廣東江門),清朝中華民國翻譯家、官員。[1][2]

生平

[編輯]

光緒七年(1881年),伍光建入北洋水師學堂第一屆駕駛科。光緒十年(1884年)畢業。光緒十二年(1886年)成為清廷第三屆派遣出洋深造學生,赴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深造,一年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在英國留學期間,伍光建在課餘時間研讀英國文學及歷史。[1][2]

光緒十八年(1892年)伍光建學成歸國,任北洋水師學堂教習,並開始研究中國文學歷史哲學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伍光建應邀為汪康年在上海創辦的《時務日報》(同年改名為《中外日報》)撰稿,介紹西方的科學文化,並以「君朔」為筆名發表了許多白話翻譯作品。他在作品中介紹社會進化論,其中較多取材於英國弗勞德的《大問題小議論》。後來,他的譯作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伍光建的早期譯作是中國近代白話翻譯的開始。其中法國大仲馬的《俠隱記》(即《三個火槍手》)、《續俠隱記》(《二十年後》)的譯文十分傳神,受到讀者熱烈歡迎。1920年代中,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茅盾評註本《俠隱記》,收入《萬有文庫》且作為高中語文自修讀物。[1][2]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伍光建任出洋考察政治大臣頭等參贊,隨載澤等五大臣到歐美考察憲政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歸國後,歷任學部二等諮議官、海軍處顧問、海軍處一等參贊官、軍樞司司長等職務 ,並編寫了九種物理化學教科書,此外還著有《帝國英文讀本》,《英文范綱要》、《英文范詳解》、《英文習語辭典》、《西史紀要》等教科書。宣統二年(1910年) ,伍光建以道員海軍部顧問官。宣統三年(1911年),伍光建、張元濟等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伍光建任副會長。[1][2]

中華民國成立後,伍光建歷任財政部顧問、鹽務署參事、復旦大學教授。民國18年(1929年)3月,任中國駐美國公使伍朝樞的秘書。民國20年(1931年)6月,隨伍朝樞離任歸國。隨即退休並遷居上海,專門從事翻譯工作。[2]

他的翻譯水平受到胡適曾孟朴徐志摩等人的賞識。徐志摩約他為新月書店譯英國劇作家謝立丹的《造謠學校》、《詭姻緣》,胡適約他為中美文化基金委員會吉鵬的《羅馬衰亡史》。1930年代,伍光建為商務印書館譯有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國瑞典丹麥挪威西班牙等國的四十多種小說的節選本。晚年他還注意翻譯西方學術著作。[1]

民國32年(1943年)6月10日,伍光建在上海逝世。[1][2]


著作

[編輯]

伍光建的譯著極多,畢生翻譯了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書籍約130種。部分譯著如下:[1][2]

1979年初,伍氏後人在上海寓所發現了伍光建近300萬字的未發表譯稿,其中大多為歷史及傳記作品,包括《英國第二次革命史》等。1981年《伍光建翻譯遺稿》出版,收入其生前未發表的譯稿19篇。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步严复后尘的翻译家:伍光建名字不应被遗忘,中国新闻网,2010年09月16日. [2012年6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13日).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廣東省志:人物誌(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