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民革命軍第七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第七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1924年-1949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部門正規軍
種類軍隊
規模6個師:125師,138師,171師,172師,175師,224師
駐軍/總部 中國廣西省
別稱鋼七軍
參與戰役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夏威廖磊張淦

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中華民國國軍主力之一,原為新桂系軍閥部隊。曾參加統一廣西滇桂戰爭北伐戰爭寧漢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獲譽「鋼七軍」。最終於1949年11、12月間,在廣西博白地區,被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陳賡第四兵團第四野戰軍43軍圍攻,全部被消滅。

李宗仁時期

[編輯]

廣西統一戰爭

[編輯]

第七軍的成立基礎為李宗仁黃紹竑在軍事生涯開始所帶領的部隊。民國九年(1920)第一次粵桂戰爭後,靖國滇軍獨立營營長李宗仁率部脫隊,投靠由龍繼光前部屬獨立出來的黃業興指揮的的桂粵邊防軍,開始在廣東軍閥下任職。民國十年(1921),李宗仁在部下尹承綱的獻策,慫恿桂粵邊防軍中的廣西籍官兵脫隊獨立,呼應其號召的廣西籍官兵有千餘人。

離開黃業興指揮後,李宗仁帶著號召來的部隊轉移到六萬大山駐紮躲避追擊,並連絡上陳炯明投靠廣東軍政府,得到國民政府收編,千餘名廣西官兵整編為11個連,改名為「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司令李宗仁[1]:55第二次粵桂戰爭後,廣東軍閥進入廣西省後,李宗仁將自己的粵桂邊防軍部隊轉移駐紮鬱林,並吸收在陸軍小學時代的廣西籍軍官同學部隊壯大陣容,並稱為定桂軍。在陳炯明與孫中山決裂後,李宗仁趁此時機脫離廣東國民政府統治,並以鬱林為統治根據地發展。

黃紹竑則是擁護孫中山的廣西實力派軍人馬曉軍的屬下,因陳炯明在1922年與孫中山決裂,廣東軍閥藉此退出廣西省,廣東部隊的撤離使在廣西的親孫部隊遭到舊桂系反撲喪失地盤,退守梧州,馬曉軍將這批部隊託付給黃紹竑指揮後離開廣西,投靠孫中山,這批部隊名為討賊軍。李宗仁、黃紹竑與一群廣西籍的年輕軍官構成了新桂系的發展基礎。李、黃同盟軍發展初期消滅了陸雲高的勢力,使兩邊的控制區聯繫,並獲得了西江的通航權。在1924年,部隊改名為定桂討賊聯軍。總指揮李宗仁、副總指揮黃紹竑、總參謀長兼敵前總指揮白崇禧。下轄10個縱隊、6個游擊支隊,總和兵力約一萬人。

定桂討賊聯軍先是在1924年初與沈鴻英合作,奪取陸榮廷所控制的地盤。在陸榮廷被擊潰後,於1925年4月主動出擊,擊潰沈鴻英,取得廣西省境的軍權。在滇桂戰爭期間,雲南軍閥唐繼堯派遣由龍雲、胡若愚、林俊廷指揮的3萬餘部隊入侵廣西省,在獲得廣州政府派遣的范石生部隊支援,新桂系成功擊潰的雲南部隊。在1925年間,新桂系重整部隊後,編制有9個旅、25個團,總和兵力約3萬餘人。

民國十五年(1926)年初,廣州國民政府派遣汪精衛譚延闓至梧州,與李宗仁討論同盟問題,在多度磋商後於3月15日獲得共識,3月24日,定桂討賊聯軍接受廣州國民政府改編,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李宗仁、參謀長白崇禧、黨代表黃紹竑,下轄七個旅、2個獨立團、1個訓練團,總兵力達23個、4萬餘人。第七軍的主要指揮結構仍維持相當的獨立性,國民政府並無干預任命與調整編制之權限,因此第七軍仍存在旅一級編制,僅安插了中國共產黨黨員黃日葵出任第七軍政治部主任。

北伐戰爭

[編輯]

第七軍改編後參與的首場戰役在民國十五年5月,因湖南軍閥唐生智在省內鬥爭中敗於其它湖南部隊,因此向廣州國民政府提出歸附,並請求國民政府派兵援助。在磋商後,國民政府派遣由第七軍第八旅(旅長鍾祖培)組成的北伐先遣隊進入湖南援助唐軍。第8旅下轄之第15團至5月12日抵達湖南衡陽市與唐生智部隊會師。至5月28日,第8旅已全軍進入湖南省,在5月底的作戰中與唐生智部隊共同擊退湖南軍閥的部隊。6月5日,廣州國民政府正式宣言出師北伐。

國民政府誓師北伐時,第七軍由李宗仁指揮第1、2、7、8四個旅、12個團,總和約2萬餘人出征,3、4、5、6、9五個旅、8個團黃紹竑指揮,為廣西留守部隊。白崇禧因升任北伐軍代參謀總長,另委王應榆為第七軍參謀長。出征軍的政治部主任由麥煥章擔任,留守軍的政治部主任則是黃日葵續任。第七軍出征部隊在北伐期間沿粵漢鐵路北上,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偕同作戰,在8月12日佔領長沙,在8月下旬的汨羅江追擊戰鬥汀泗橋戰鬥賀勝橋戰鬥等戰役持續擊敗吳佩孚所控制的部隊,在9月份圍攻武昌。

在吳佩孚部隊遭到重創後,孫傳芳開始發兵向北伐軍攻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在8月底命令第七軍沿長江而下,進入江西省與孫傳芳部隊對抗。9月下旬,在箬溪戰鬥中擊敗浙江陸軍第四師,並成功擊殺該師師長,孫傳芳的親信將領謝鴻勛。10月3日,第七軍在德安勝利,控制南潯鐵路的中繼點德安,使孫傳芳藉由鐵路從長江下游省分運輸部隊增援江西的方式無法實現。在10月中王家舖戰役中,第七軍與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合作擊潰孫傳芳的同盟,安徽軍閥陳調元所率領的第五方面軍。在九仙嶺戰役中,俘虜獨立第一旅旅長楊賡和、陸軍第四旅旅長崔景貴

在江西省的一系列作戰中,第七軍陣亡的高級軍官為呂演新陸受祺吳鐵英,基層軍官傷亡三分之一,2萬餘士兵傷亡4千餘人,因第七軍的作戰英勇受獲蔣中正之通電嘉勉,被國民政府及民間稱為「鋼軍」。

民國十六年(1927),第七軍繼續沿長江而下進入安徽省。第七軍的進軍順利使得與孫傳芳同盟的陳調元向武漢國民政府輸誠,將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孫傳芳在安徽省的防禦也因此瓦解。3月初第七軍抵達安慶、3月中旬進入蕪湖。進入安徽後,第七軍在4月首度與張宗昌率領的直魯聯軍作戰,擊敗馬濟所指揮的直魯聯軍第十四軍。

1927年4月,四一二清黨。在寧漢分裂期間,新桂系在3月份與蔣中正的秘密會面中同意支持南京國民政府,第七軍在南京以西采石磯監視與武漢國民政府關係較緊密的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六軍軍長程潛,黨代表林祖涵(即林伯渠)潛逃武漢。第七軍隨後在第一軍第二師(師長劉峙)中逮捕中國共產黨員,並監視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十一師,使蔣中正順利撤銷薛岳嚴重之師長職務。

民國十六年5月,南京政府組織部隊跨越長江北伐,第七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夏威因北伐戰功接任第七軍軍長。

夏威時期

[編輯]
蔣中正下野與孫傳芳潰敗

1927年6月23日,第七軍開始第二期北伐,朝山東省北部進軍,25日占領嶧縣,27日,在臨城擊敗馬玉仁率領的直魯軍,馬玉仁於此役遭第七軍所擒。

寧漢分裂後,武漢汪兆銘政府因無法和中國共產黨繼續合作,卻也不願屈就南京蔣中正政府,因此與唐生智、張發奎聯手東征南京,希望取得國民政府主導權;李宗仁在這場北伐勢力分家的衝突中與蔣中正同盟,因此將原先進入山東的第七軍調回駐防安徽省蕪湖、安慶一線。第七軍南調後,直系孫傳芳,直魯系許琨徐源泉等組成聯軍在1927年7月下旬向徐州反撲,由蔣中正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十軍敗給直魯聯軍,徐州失守;隨後長江以北所有北伐成果均由孫傳芳軍奪回。第七軍在李宗仁指示下放棄安慶防線,將防線收攏至蕪湖到南京一帶;在第七軍收縮防線之際,唐生智東征軍推進至安慶,集結東攻。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南昌兵變;1927年8月12日,蔣中正辭職下野;武漢政府與南京政府因反對目標消失暫時止戈,同心對付南攻的直魯聯軍。8月24日,孫傳芳動員11個整建制師又6個混成旅的部隊,傾巢南犯,自南京烏龍山棲霞山龍潭三處渡江,該役後世稱龍潭戰鬥;部隊渡江後,船隻悉數開往北岸,以示破釜沉舟,有進無退之決心。8月下旬,第七軍第2師與第十五軍第2師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軍長胡宗鐸);8月25日至9月1日,第七軍、第十九軍與何應欽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偕同擊潰孫傳芳部隊,雖然北伐軍傷亡8千餘人,然而這場勝仗讓孫傳芳在之後影響力大衰,此後淡出中國政壇。夏威因戰功晉升上將

寧漢戰爭與新桂系全盛期

孫傳芳覆滅後,南京與武漢層峰之間爭奪首領的衝突再度引爆;9月11日的寧漢合流後會議汪兆銘不甘屈居於新桂系之下,因此在1927年9月下旬,汪兆銘與唐生智集結第四集團軍大部兵力(7個軍,10個暫編師)東征南京,是為寧漢戰爭

作為新桂系主要部隊的第七軍,在10月5日搶先將一直與孫傳芳關係無法割捨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軍(10月1日編號遭撤,縮編為獨立第3師)(軍長王普)繳械,部隊編入第七軍第2師;10月19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西征討唐令」,編組西征軍對抗東征軍,總指揮李宗仁。10月25日,第七軍、第十九軍奪回安慶,擊潰由高桂滋率領的暫編第十九軍;西征軍隨後一路西進,1927年11月初,在蘄春、蘭溪擊潰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與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軍(軍長劉興),主要部隊折損過重的唐生智通電下野,流亡日本;11月15日,第七軍進駐武昌,第十九軍進駐漢口,雖然在11月時唐生智尚有7個軍又7個獨立師退入湖南省,李宗仁派遣原任第四集團軍參謀長張華輔勸降,雖未成功,但湖南的殘餘兵力但已無續戰意志,寧漢戰爭由新桂系獲勝結束。

繼唐生智後,素與汪兆銘交好的張發奎在1927年11月17日在廣州發動政變,企圖刺殺新桂系主要核心人物黃紹竑,但未成功。駐武漢的第七軍隨即及南調廣州,與1927年初以原留守廣西的第七軍4·5·6師擴編之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軍長黃紹竑)協力,圍剿張發奎勢力。1927年12月,第七軍、第十五軍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交戰,許志銳戰死,黃鎮球重傷,餘部無力再戰,由薛岳、繆培南朱暉日率領逃往江西,第四軍元氣大傷,張發奎、黃琪翔下野流亡海外。在張發奎下野後,第十五軍長期駐防粵北,直至蔣桂戰爭結束。

1928年1月初,國民政府與駐湘第四集團軍之談判全面破裂。1月15日,國民政府下令討伐。1月17日,第七、十九軍在白崇禧指揮下進占通城,21日,攻占平江,27日,經激戰後克復長沙,隨後,攻占寶慶、衡陽。唐軍餘部請和,接受改編。

第一次蔣桂戰爭與第一次解編

在第七軍於華南征討時,蔣中正在1928年1月4日復職,北伐軍繼續第二期北伐;1928年7月,北京張學良政府接受改編,南京國民政府的北伐戰爭完成形式上的勝利,隨即計畫整編現有兵力。

1928年10月,第七軍按照南京國民政府指定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5師,隸屬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夏威任師長,轄四旅:第四旅旅長李明瑞,第五旅旅長李朝芳,第六旅旅長尹承綱,第七旅旅長楊騰輝,形式上此為第七軍第一次解編。

1929年2月20日,唐生智降將何健向夏威、胡宗鐸謊稱駐湖南之第18師(師長魯滌平,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繞過集團軍總司令部,秘密從蔣中正處得到大批軍械;15、52師(師長葉琪,由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改編)在未徵得李宗仁指示的情況下,朝18師、50師(師長譚道源)發動攻擊;2月21日,15師佔領長沙將18師繳械,50師則被52師給逐退至湘西;此為蔣桂戰爭的序幕。魯滌平赴南京申冤後,3月份起蔣中正與李宗仁間的政治折衝便持續增溫,蔣中正自日本請回唐生智說服舊部挺蔣藉以裂解第四集團軍;夏威因喉疾委託李明瑞暫代指揮,1929年,4月2日,李明瑞、楊騰輝通電擁護南京國民政府,除了自己所轄旅,也買通第五、第六旅各一團倒向南京政府。

4月3日,馮玉祥部10萬人由河南、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由江西兩路攻入湖北。夏威率殘部逃離武漢,退往鄂西;駐華中一代的新桂系將領因無法有效控制部隊,在4月21日分別通電下野,避居香港;15師餘部一部份由李明瑞收編,一部份由張發奎、薛岳收編。

李明瑞時期

[編輯]

回師廣西

[編輯]

1929年4月7日,蔣中正任命李明瑞為第15師師長、楊騰輝為第57師師長。5月,因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率領第十五軍6個師在廣西繼續抵抗,蔣遂命李、楊率軍回桂,陳濟棠陳銘樞率粵軍,何鍵率湘軍全力配合。6月2日,李、楊率軍由廣東攻入廣西,半個月後攻抵南寧,李、黃、白見情勢已無可挽回,遂通電下野流亡香港、法屬安南(今越南),將餘部約3個師交由呂煥炎統領,囑其向俞作柏、李明瑞投誠,後被國民政府編為新編第十六師,呂煥炎任師長,另編蒙志獨立旅。

聯共反蔣

[編輯]

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廣西後,隨即引入鄧小平張雲逸陳豪人等共產黨人進行活動,宣傳蘇維埃革命;解散國民黨各級黨部;並將關押在監獄中共產黨員全部釋放;在廣西各地組織農民武裝自衛軍;任命張雲逸為南寧警備司令。

1929年10月1日,俞、李二人在南寧發表宣言,公開反蔣。南京國民政府立即將俞、李二人免職,任命呂煥炎為廣西省政府主席,第15師第44旅旅長黃權升任第15師師長,10月7日,命粵軍陳濟棠部3個師入桂平叛。

楊騰輝時期

[編輯]
第二次蔣桂戰爭,第七軍重組

1929年11月中,李宗仁由越南海防出發抵達南寧,時參加「湖北討桂之役」的張發奎、薛岳與新桂系聯絡共同反蔣,遂決定組成桂張聯軍,首先攻粵以解後顧之憂。

李宗仁委任楊騰輝重建第七軍,轄2個師:國民革命軍第5師(師長黃權)、國民革命軍第8師(師長梁重熙)。

11月26日,聯軍分路東下,「第二次蔣桂戰爭」爆發。12月10日,張發奎部進抵廣州西郊花縣,廣州市區已聞炮聲;因張發奎、薛岳決心要以自己力量擊敗陳濟棠陳銘樞(張部在北伐戰爭時稱「前線第四軍」,陳部稱「後方第四軍」),而拒絕第七、第十五軍助戰,最終大敗,所部傷亡過半;12月14日,張部撤退,桂軍隨後撤退;粵軍蔡廷鍇部跟蹤追擊,進占桂東重鎮梧州

此時,蔣中正命中央軍朱紹良譚道源毛炳文等部由粵北向桂林進攻。

1930年1月,李宗仁命白崇禧率第七軍及第十五軍梁瀚嵩師在桂林迎擊朱紹良中央軍,命黃紹竑第十五軍、張發奎第四軍在桂東迎戰陳濟棠粵軍。白崇禧命楊騰輝第七軍在灕江西岸設伏,令梁瀚嵩師過江佯攻詐敗,譚道源、毛炳文中計,傾巢追擊,結果遇伏大敗,白崇禧率部追擊,在馬嶺、栗木、龍窩、八步四戰四勝,2月10日,朱紹良中央軍全部撤出廣西。2月16日,桂東的黃、張聯軍卻在北流戰鬥中被蔣光鼐、蔡廷鍇、余漢謀、香翰屏四師擊潰,傷亡慘重。

中原大戰

1930年3月,新桂系通電反蔣中正南京政府,加入反蔣聯盟軍,第七軍改名為「護黨救國軍」第七軍,下轄國民革命軍第15師、19師、21師。1930年5月中原大戰期間,第七軍自廣西北上進軍湖南;6月8日攻占岳陽,後占領長沙,迫近武漢。新桂系領袖李宗仁原本對這次北伐充滿信心,還委託了香港的印鈔廠印製中國國民銀行鈔票預定在攻下武漢後公開流通。

但是在6月中,國民革命軍所屬粵軍系統蔣光鼐率3個師奪取衡陽,第七軍等北伐軍被阻斷後路。面對遭到包抄的局勢,白崇禧北上直取武漢;薛岳提議東下進攻南京;黃紹竑連電要求迅速回援,最後李宗仁決定暫停北攻救援衡陽。6月18日,第七軍開始朝衡陽城攻堅,但未能攻克反導致新桂系部隊在7月1日起被陳銘樞率第十一軍包抄,新桂系在該役損失慘重。第七軍軍長楊騰輝重傷;而原本退往湖北、湘西、江西等地的中央軍逐漸包圍衡陽。李宗仁為避免部隊全滅下令分路突圍。

陝軍馮欽哉部使用第七軍番號時期

[編輯]

蔣桂戰爭後,桂軍長期使用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番號,不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統領。

1930年中原大戰中,楊虎城部擴編為國民革命軍討逆第十七路軍,馮欽哉任第四十二師師長。1932年,馮欽哉部被南京國民政府授予第七軍番號,任軍長兼第42師師長。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中,馮欽哉拒絕服從楊虎城的命令,並向南京方面表示「當即勉效前驅」。1937年1月蔣介石將馮欽哉部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路軍,下轄兩個師。至此,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番號空出。

1937年2月,桂軍接受中央統一番號,原使用的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番號取消,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總兵力約5萬人。下轄的第七軍軍長廖磊,轄第170、171、172師。

廖磊時期

[編輯]

1930年10月,第七軍軍長由原本第七軍副軍長廖磊升任取代楊騰輝職務,副軍長周祖晃。此時第七軍下轄國民革命軍第19師、21師,軍司令部設於百色

第七軍隨後開始對廣西境內的中國共產黨根據地實施綏靖,多度與紅軍交戰。

湘江戰役

1934年湘江戰役中,廖磊第7軍、夏威第15軍重創彭德懷紅三軍團紅5師(原紅7軍);全殲紅軍少共國際師;重創紅五軍團,其中紅34師被全殲;幾全殲紅八軍團(僅周昆羅榮桓個別除外)。期間,第7軍副軍長覃連芳發現中央軍周渾元一部有入桂跡象,遂對其突襲繳械,在得到蔣介石不進入廣西承諾後,才將這批人槍交還。

周祖晃時期

[編輯]
淞滬會戰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7月17日,蔣中正在廬山發表《國民政府自衛宣言》,8月2日,蔣中正任命白崇禧為軍委會參謀次長,次日,白崇禧飛往南京;8月28日,國民政府任命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新桂系部隊立即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上將)、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廖磊上將)北上抗戰,第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夏威上將)則留駐廣西。第七軍編入第二十一集團軍戰鬥序列,因軍長升任升任集團軍總司令,故由原副軍長周祖晃中將接任第七軍軍長。

1937年10月,蔣中正命廖磊全軍趕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此役,第二十一集團軍因首次與現代化日軍進行立體作戰,損失嚴重,其主力部隊第七軍、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軍少將以上高級將領夏國璋龐漢禎秦霖等3人陣亡、另重傷兩人,基層官兵傷亡過半。

在戰敗撤退時,廖磊主動提出為友軍朱紹良部斷後。11月12日,第二十一集團軍退出上海,第四十八軍撤至常熟,第七軍則在吳興、長興阻擊日軍第6師團,26日,因長江江陰要塞失守,日軍蜂擁登陸,第二十一集團軍乃奉命退往浙西。

在第五戰區戰場上,第七、第四十八軍在合肥滁縣阻滯南京方面日軍荻洲立兵第13師團北上增援,3月,一度克復江浦,震動南京。

徐州會戰

因要地宿縣失守,而年初韓復榘以失守山東被執行軍法,故為明正軍紀,將第七軍軍長周祖晃撤職查辦,第七軍第一七一師師長楊俊昌判入獄10年(抗戰勝利後方獲釋),由第二十一集團軍參謀長張淦接任第七軍軍長。

張淦時期

[編輯]
武漢會戰

1938年8月4日,第七、第四十八、第八十四軍與日軍第6師團展開黃廣會戰(黃梅廣濟),8月26日,李品仙指揮第31軍克復太湖、潛山,切斷第六師團退路,日軍據險死守,並施放大量毒氣,新桂系第十一、二十一兩集團軍雖頑強進攻,但犧牲慘重;30日,稻葉師團得到岡村寧次派出3200餘生力軍補充後,遂發起反攻,白崇禧在預備隊用盡後,被迫於9月6日下令撤退。

鐘紀時期

[編輯]

第七軍軍長張淦升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由鐘紀接任第七軍軍長。夏威是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

兩淮戰役

1946年4月,內戰加劇,李品仙受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夏威受任第八綏靖區司令官,以第七軍(軍長鍾紀)為主力連續發動泗縣戰役、兩淮戰役,擊潰數倍於己的解放軍,致使毛澤東決定將華東野戰軍實際指揮權由陳毅轉交粟裕,以挽回頹勢。在泗縣戰役中,南、北城門皆為解放軍所破,然在此後慘烈的巷戰、白刃戰中,兩路解放軍又皆被第七軍逐出城垣,造成此後泗縣戰役國軍方面的全勝之局;兩淮戰役中,第七軍與整編第七十四師精誠合作,打出了國軍罕見的默契配合、守望相助的經典戰例,既連中央軍系統內部之間亦屈指可數。

山東戰場

1947年4月,由第七軍、第四十八軍(軍長張光瑋)組成張淦縱隊轉戰山東戰場,5月10日,第七軍向沂水發起猛攻,在蒙陰坦埠粟裕決心調動華野6個縱隊優勢兵力,與沂水守軍裡應外合圍殲第七軍。然5月11日晚,粟裕連續收到沂水竟已被第七軍攻陷,守軍全部被殲,且第四十八軍「失蹤」去向不明的情報。國軍第一兵團司令官湯恩伯探知坦埠為解放軍華野司令部所在地,且華野主力向沂水方向運動,坦埠空虛之情形後,遂命張靈甫之整編第七十四師為前鋒向坦埠展開急攻。粟裕判斷此時繼續圍攻第七軍過於冒險,最終決定調整部署圍殲整編第七十四師。華野於5月12日至16日發動孟良崮戰役,令整編第七十四師自師長張靈甫以下3萬餘人犧牲。有資料表明,桂系重要人物軍令部第一廳中將廳長劉斐是共諜,國軍重點進攻山東計劃,整編第七十四師襲擊坦埠行動,其後的徐蚌會戰計劃,劉都通報解放軍。

孟良崮戰役後,第七軍因增援整編七十四師不力,但軍長鐘紀未受追責。

1947年7月25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陸軍少將李本一著即免官,並剝奪原授該員之忠勤勳章及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干城甲種一等獎章、華胄榮譽獎章」,經過軍事法庭的審理,李本一「擅入首都敲詐勒索與孟良崮戰場救援不力」的罪名成立,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公權10年」,後經運作改判為有期徒刑3年。1947年8月,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進攻,國民政府於1947年10月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九江指揮部主任。李本一在監獄服刑三個月,就被國防部長白崇禧保釋重回第七軍任副軍長。白崇禧依靠在安徽皖中地區的第七軍、第四十八軍,並在武穴的李良城的第二十八軍,1947年12月初從東南向西北平推清剿大別山區的劉鄧部隊。解放軍避開戰力較強的中央軍和桂系部隊,不停的打擊戰力較弱的粵軍,滇軍,使得國軍對大別山地區的進攻陷入膠著。但白崇禧的堅壁清野、堡壘戰術,亦使劉伯承部處境艱難,被迫於次年1月撤離大別山地區,向北與陳粟三野靠攏。

李本一時期

[編輯]

1948年3月,鍾紀調任第八綏靖區任副司令官,李本一繼任軍長,隸屬第三兵團。擔任鄂東地區守備。1948年9月授陸軍中將,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官兼第七軍軍長。

華中防線流產

[編輯]

1949年5月8日,桂系骨幹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張義純在浙西開化被解放軍劉伯承部俘虜。5月9日,白崇禧電令胡璉第十二兵團由上饒開赴南昌,據險防守;令閩南劉安琪第二十一兵團西進贛南大庾嶺堅守;結果胡璉按照蔣中正之意,率部撤往粵東潮汕地區,劉安琪亦拒不從命。劉伯承二野遂會同林彪四野分三路向武漢合圍。

5月14日,第十一兵團司令官魯道源向白崇禧報告,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九兵團司令官張軫準備向解放軍投誠,15日,白崇禧令第七軍襲擊第十九兵團司令部抓捕張軫,張得悉脫逃在第一二八軍軍部宣布投降解放軍,該兵團一二七軍軍長趙子立不願降共,當夜解放軍四野渡過長江,17日,白崇禧率國軍各部向湖南撤退,武漢淪陷。

唯一之勝利

[編輯]

8月中旬,因陳明仁部原先已編入四野戰略的近10萬大軍已不復存在,且成為敵人,導致林彪企圖在長沙地區殲滅白崇禧集團的計劃失敗,林彪命第四野戰軍展開追擊,林部勇將鍾偉之第49軍尤其大膽急進,8月15日至17日,在湘南青樹坪遭到張淦第三兵團的圍攻,損失嚴重。國軍方面宣稱此役殲滅解放軍約20,000人,而解放軍方面公布有傷亡3,000多人,另有13,000餘人因暑疫病倒。 9月9日,毛澤東在致林彪、鄧子恢的回電中稱白崇禧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狡猾陰險的軍閥」。

衡寶戰役

[編輯]

青樹坪一役後,白崇禧犯下其軍事生涯最大之錯誤,白氏既未聽取張淦的建議:會同黃杰第一兵團、徐啟明第十兵團、魯道源第十一兵團、劉嘉樹第十七兵團,向長沙趁勝大反攻(其中張、徐、魯三個兵團為桂系嫡系),一決生死;也未聽取夏威之意見:趁解放軍亟需休整,無暇南下,將30餘萬正規軍全部撤入廣西大本營,再發動100萬民團武裝,固險據守。白崇禧選擇了將主力留在湘南,觀察局勢。

9月22日,解放軍葉劍英陳賡鄧華部野戰軍並曾生兩廣縱隊等近30萬大軍,翻越粵北五嶺山脈,進攻廣東。

10月1日,中共在北平建國。2日,林彪抓住戰機發動了衡寶戰役,以13個師17萬人的兵力將桂系精銳第七軍第一七一、第一七二師及軍部直屬部隊,第四十八軍一三八師、一七六師包圍,激戰至11日,僅第七軍軍長李本一率第一七二師1個團,及一三八師師長英彥率該師大部逃出。這4個師是三大戰役後國軍最後的精華,尤其是第七軍2個師的不復存在嚴重打擊了西北、西南、華南各地國軍的士氣。(註:第七軍第二二四師、第四十八軍軍長張文鴻及第一七五師未參加此戰)

廣西淪陷與桂系消亡

[編輯]

衡寶戰役後,白崇禧指揮各部20餘萬人退入廣西,立即以民團總隊補充第七軍、第四十八軍之兵員。

11月初,李品仙黃杰向白提出全軍撤往越南,法國軍隊若有阻攔,即以武力解決;蔣中正則希望白崇禧退往雲貴,與胡宗南宋希濂等構築大西南防線;雷州半島、海南島守將陳濟棠余漢謀薛岳等則建議白崇禧撤往海南島。白崇禧在這3個方案間猶豫不決。

林彪則在以四野為主力,並聯合二野、三野共計70餘萬兵力,自北、東、西三面對廣西形成合圍後,於11月15日發起廣西戰役。最終白崇禧決定主動向東線二野陳賡兵團進攻,打通前往雷州半島轉往海南島的通道。以張淦第三兵團(轄第七軍、第四十八軍、第一二六軍)、魯道源第十一兵團(轄第五十八軍第一二五軍)為攻擊主力,黃杰第一兵團(轄第十四軍第七十一軍第九十七軍)負責阻擊自貴州南下的解放軍,劉嘉樹第十七兵團(轄第一百軍第一〇三軍)負責阻擊自湖南南下的共軍,徐啟明第十兵團(轄第四十六軍第五十六軍)向欽州龍門港攻擊前進,並掩護張兵團南翼。

11月18日,張淦、魯道源兩兵團在粵桂邊境的必經通道雲開大山寶圩、合江地區,對陳賡第四兵團展開了殊死的進攻,然陳賡部之抵抗亦極其頑強,11月25日,四野第15兵團趕至增援,東線解放軍兵力已增至20餘萬人,余漢謀亦率所部2萬餘人對解放軍後背展開逆襲,企望打開會師之通道。血戰至27日下午,張淦向白崇禧報告,所部犧牲過大,已不可能擊潰當面之敵;此時黃杰、劉嘉樹兩兵團防線崩潰,桂林、梧州、柳州等地均告失守,絕望之際,徐啟明兵團攻占欽州龍門港。白崇禧立即向蔣中正請求海軍赴援,蔣中正隨即派遣中華民國海軍全部艦艇前往欽州港,林彪部四野各軍則以每天100的行軍速度向欽州挺進。

11月28日,白崇禧命令張、魯兩兵團迅速脫離戰場向徐啟明兵團靠攏。然不幸,由於第七軍與魯道源兵團被陳賡第四兵團死死粘住,未能順利脫離前線,張淦遂命令第四十八軍、第一二六兩軍及第三兵團直屬部隊於博白陸川地區暫停,等待第七軍。11月30日,魯道源兵團大部犧牲,第七軍則到達博白,是日夜,第四野戰軍第43軍跟蹤追擊至博白,陳賡兵團則以每天150里之狂速完成合圍。激戰至12月6日,最終張、魯兩兵團只有極少數人突出與徐啟明兵團會合;號稱桂軍之花、鋼七軍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於是役後全軍覆沒,片甲無存。

此前,徐啟明鑑於第十兵團已有被合圍於欽州的危險,已於12月3日命令只留少數部隊留守欽州,兵團主力西進力圖與黃杰、劉嘉樹兩兵團一起,奮力向越南前進;7日,欽州守軍全軍覆沒。最終第十兵團主力覆沒於欽州至南寧的公路上,劉嘉樹第十七兵團覆沒於中越邊境的龍州東蘭。12月11日至14日,解放軍先後占領鎮南關防城等邊境要鎮。只有黃杰兵團的第十四軍、第九十七軍在撤入越南時,建制尚還完整,其他最終逃入越南的桂系將領有:第十兵團正、副司令官徐啟明譚何易,第十一兵團司令官魯道源,第四十六軍軍長王佐文,第五十六軍軍長馬拔萃,第一二六軍軍長張湘澤,連同黃杰所部共約3萬人。白崇禧自12月2日起,率領陸續到達欽州灣海面的海軍艦隻數十艘苦苦等待,最終無一兵一卒登船。

1951年8月24日,第七軍最後一任軍長李本一中將在陳毅強烈要求下,經毛澤東同意,在合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審處決。民革領導李濟深、黃紹竑等曾極力挽救。

韓戰爆發後,在撤往越南部隊中有2萬多人於1952年轉運台灣,這些部隊漸被播遷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直接控制,不再是新桂系部隊。

主要將領

[編輯]

陸軍一級上將: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

陸軍二級上將:黃旭初葉琪胡宗鐸陶鈞夏威廖磊李品仙劉士毅韋雲淞

其他將領:夏國璋鍾毅周元鍾祖培楊騰輝賀維珍蘇祖馨黎行恕張淦陳濟恆闞維雍陳雄呂煥炎伍廷颺王公度覃連芳顏僧武李本一莫德宏張文鴻徐啟明譚何易鍾紀張湘澤(少將)、程思遠張光瑋凌壓西馮璜周祖晃海競強潘宜之韋永成張定璠張義純莫樹傑梁重熙

特殊人物

[編輯]

俞作柏俞作豫李明瑞劉斐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 (編). 《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7. 
  •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
  • 劉志超等著:《民國軍閥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 西南軍閥史研究會編,《西南軍閥史研究叢刊》第一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 西南軍閥史研究會編:《西南軍閥史研究叢刊》第二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 榮維木著:《李宗仁大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 魏碧海著:《第四野戰軍征戰紀實》,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2版。
  • 國防大學戰史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戰史》,第二卷:解放戰爭時期,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 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 莫濟傑、陳福霖[美]著:《新桂系史》第一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