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腳註

腳註,又名註腳(德語:Fußnote;英語:Footnote),是讀書所做的筆錄、見解、體會、看法、觀點、心得、感想的總稱。腳註分為:頭注、側注、後注、割注、分注。

文化淵源[編輯]

書籍文章進行評注,是中華文化重要形式,具有濃厚的漢文化特色。[1]評注的誕生與中國古代書籍的格式密切相關,漢字書籍在古代一律豎著寫,行與行之間留有空隙,板框的上方也有空白,於是讀者在閱讀之後就有地方可以校勘札記和書寫讀書心得感想,稱為眉批[1]對於儒家道家佛家經典書籍,評注內容非常嚴肅,而對於小說野史,則輕鬆幽默富有意趣,雖然小說野史的評注也有嚴肅、感慨、沉痛的筆墨,但是輕鬆、愉快、詼諧調侃的筆墨見多。[1]儒釋道經典的評注多是自己敘述自己閱讀後的感受,例如:鄭玄注《周禮》、何休注《春秋公羊傳》、王弼注《周易》、杜預注《左傳》、何晏注《論語》、《朱熹批點本四書五經》、曹操南梁孟氏、李筌杜佑杜牧陳皞賈林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南宋書籍《十一家注孫子》、乾隆帝的《御批資治通鑑》;但是小說野史卻有讀者與作者的對白,與作者對話,與小說野史的人物角色對話,例子有:《蔡元放批點本東周列國志》、《毛宗崗批點本三國演義》、《金聖歎批點本水滸傳》、《金聖歎批點本西廂記》、《張竹坡批點本金瓶梅》、《李贄批點本西遊記》、《脂硯齋批點本紅樓夢》(《脂硯齋重評石頭記》)。[1]

格式[編輯]

腳註的格式有時候是零散的、即興的、偶然的、信筆成文的,因此它並不是有章法的、系統的、全面的、學術論文式樣的行筆條理清晰。[1]腳註不同於論文,有對於原文若干字句、詞語、典故、暗示、比喻等文筆的疏通和講解。[1]

名人與腳註[編輯]

古中國[編輯]

唐朝詩人李賀的筆記是一個布袋,每次他出行,總是先背上布袋,有了靈感,揮筆將詩句寫在紙條之上,再裝入布袋之中,晚上回到家中再整理成篇。[2]

唐朝詩人白居易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都裝在自己書房裡不同標籤的陶罐中,每隔一段時間才把它們倒出來,整理成文章,其《白氏六帖》就是這樣寫成的。[2]

元朝作家陶宗儀,每天去田野里勞動時,隨身帶著書籍筆硯,休息的時候坐在樹下面看書,把所感寫在樹葉上,10多年裡,他的樹葉裝了數缸,後來整理,寫成了《南村輟耕錄》。[2]

清朝末年詩人龔自珍用竹簏裝筆記,1839年,龔自珍辭官回到故鄉杭州,之後返回北方,8個多月里,他走了九千多里路,旅途中,他把詩稿、筆記裝入竹簏里,後來把三百一十五首詩稿整理成《己亥雜詩》。[2]

俄羅斯帝國[編輯]

1890年,作家契訶夫到流放犯人的庫頁島進行調查,用卡片記錄下了10000名流放犯和移民的生活,他對一位青年作家說:「我用筆記記下我的一切見解和印象,本子中,還沒有利用的材料,就足夠我寫5年了。」[2]

古義大利[編輯]

達·文西把本子繫在腰帶,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研究成果、所見所聞、創作設想,他去世的時候,人們還在他的腰帶上發現了好幾本本子。[2]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曹雪芹.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廣西壯族自治區: 灕江出版社. 2010: 1–10. ISBN 978-7-5407-4566-0. 
  2. ^ 2.0 2.1 2.2 2.3 2.4 2.5 王樹人. 《名人与笔记》. 《語文天地》. 2001. ISSN 1007-8665. CNKI YWTD2001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