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一樹梨花壓海棠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樹梨花壓海棠
Lolita
美版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史丹利·庫柏利克
監製詹姆士·B·哈里斯
編劇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
史丹利·庫柏利克(未掛名)
原著羅莉塔
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作品
主演詹姆士·梅遜
雪莉·溫特斯
蘇·萊恩
彼得·塞勒斯
配樂納爾遜·里德爾(配樂)
鮑勃·哈里斯
攝影奧斯瓦德·莫里斯
剪輯安東尼·哈維
製片商Seven Arts Productions
片長152分鐘
產地 英國
 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1962年6月13日 (1962-06-13)
發行商米高梅(原有)
透納娛樂公司(現今)
預算$210萬
票房$9,250,000[1]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一枝梨花壓海棠[2][3]
洛麗塔
香港一樹梨花壓海棠
臺灣一樹梨花壓海棠

一樹梨花壓海棠》(英語:Lolita,中國大陸、新加坡譯《一枝梨花壓海棠》)是一部1962年出品的美國喜劇劇情電影,由史丹利·庫柏利克執導,改編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在195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羅莉塔》。

劇情敘述由詹姆士·梅遜所飾演的中年男子杭柏·杭柏特(Humbert Humbert),與當年14歲的女演員蘇·萊恩所飾演的桃樂莉·海茲(Dolores Haze,小名「羅莉塔」)之間所發生之老少戀。

電影由於其受爭議的主題在上映後造成極大的迴響,並獲得當年多項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獎項的提名,而蘇·萊恩也靠此片贏得該年的金球獎最佳新進演員獎(Golden Globe Award for Most Promising Newcomer)。儘管參與腳本和製作電影的納博科夫緩和了許多性方面的呈現,飾演蘿莉塔的蘇·萊恩依然被影響到往後的戲路,被侷限於演出性感女性的角色,也間接影響到不順遂的感情路。在晚年時她說過:「我的人生被《蘿莉塔》毀了。」庫柏利克則於多年後表示,倘若他完全了解審查制度的限制有多嚴格,他懷疑是否還會嘗試製作這部電影。

劇情[編輯]

在一座偏僻的豪宅里,克萊爾·奎迪醉醺醺地、不知所云地彈奏蕭邦的A大調波蘭舞曲作品40第1號,隨後他被中年歐洲法國語言文學教授杭柏·杭柏特槍殺。

四年前,杭柏特來到新罕布夏州的拉姆斯代爾,準備在俄亥俄州比爾茲利學院開始教職之前度過一個夏天。他尋找出租的房間,遇到了一位黏膩、性慾不滿的寡婦夏洛特·海茲,她邀請他住在她家。杭柏特拒絕了,直到看到她14歲的女兒桃樂莉,暱稱為「羅莉塔」,杭柏特立刻對她產生了迷戀。

為了接近羅莉塔,杭柏特接受了夏洛特的提議,成為了海茲家的房客。然而,夏洛特想要獨占杭柏特的時間,並告訴他她會把羅莉塔送到一個全女生的夏令營度過整個夏天。在海茲一家離開去夏令營後,女傭給杭柏特遞來了一封夏洛特的信,信中她表白了對他的愛,並要求他立即搬走,除非他也有同樣的感覺。信中寫道,如果杭柏特在她回來時還在家裡,夏洛特就會知道他的愛得到了回應,並要求他娶她。儘管杭柏特在閱讀這封既悲傷又誇張的信時大笑不已,但他還是娶了夏洛特。

在孩子不在的情況下,這對夫妻關係惡化:憂鬱的杭柏特變得更加沉默寡言,而夏洛特則越來越不滿和煩躁。夏洛特發現了杭柏特的日記,日記中詳細描述了他對羅莉塔的熱情,並形容夏洛特為「令人厭惡」和「無腦」。在一陣怒火中,她跑到外面,卻被一輛車撞死了。

杭柏特去接羅莉塔回家;她還不知道她的母親已經去世了。他們在一家酒店過夜,酒店因為接待參加一個警察大會的警察們而人滿為患。一個愛糾纏的陌生人硬是插入了杭柏特的談話,不斷把話題引向杭柏特那「美麗的小女兒」,她正在樓上睡覺。這個陌生人暗示自己也是一名警察,並反覆強調他認為杭柏特是「普通的」。杭柏特逃過了這個人的糾纏。第二天早上,杭柏特和羅莉塔玩她在營地學到的「遊戲」,暗示他們發生了性關係。第二天,杭柏特向羅莉塔坦白她的母親並不是在生病住院,而是已經去世。悲痛的羅莉塔決定和杭柏特在一起。他們開始了一次橫跨全國的旅行,在酒店到汽車旅館過夜。在公共場合,他們以父女身份相處。

秋天,杭柏特到比爾茲利學院報到,並讓羅莉塔在那裡的高中就讀。不久後,人們開始懷疑這對父女之間的關係。杭柏特擔心她參與學校戲劇和男同學的交往。一天晚上,他回到家,發現一個愛糾纏的陌生人澤姆夫醫生坐在他黑暗的客廳里。澤姆夫帶著濃重的德國口音聲稱自己是羅莉塔學校的心理學家,並想討論她對「生活真相」的了解。他說服杭柏特允許羅莉塔參加學校的戲劇,她被選為主角。

在觀看演出時,杭柏特得知羅莉塔在謊報她周六下午的去向,她聲稱自己在練琴。他們吵了一架,杭柏特決定離開比爾茲利學院,再次帶羅莉塔上路。羅莉塔起初反對,但突然改變了主意,並表現得非常熱情。一上路,杭柏特意識到他們被一輛神秘的車跟蹤,這輛車從未消失,但也從未趕上。當羅莉塔生病時,他把她送到醫院。然而,當他回去接她時,她已經不見了。護士告訴他,她和另一名聲稱是她叔叔的男人離開了。杭柏特心碎不已,沒有她失蹤或下落的任何線索。

幾年後,杭柏特收到一封署名理察·T·席勒夫人的信,羅莉塔的婚後名字。她寫道自己現在嫁給了一個名叫迪克的男人,懷孕了,急需錢。杭柏特前往他們的家,要求她告訴他三年前是誰綁架了她。她告訴他是克萊爾·奎迪,就是跟蹤他們的人。奎迪是一個著名的劇作家,曾與她的母親在拉姆斯代爾有過一段情。她表示奎迪也是假扮成澤姆夫博士的那個愛糾纏的陌生人,那個總是與他們糾纏不清的人。羅莉塔承認她曾對奎迪迷戀,並在比爾茲利學院與他有過一段情,然後當他承諾給她一個好萊塢合同時,她就跟他離開了醫院。然而,他隨後要求她加入他的波西米亞生活方式,還要參與他的「藝術」電影,她拒絕了。

杭柏特請求羅莉塔離開席勒,和他一起走。她拒絕了,並提醒他還有三個月孩子要出生,但仍為曾經的欺騙行為感到抱歉。杭柏特給了羅莉塔$13,000,並解釋這是她母親房屋出售所得。他離開羅莉塔去找奎迪對峙。字幕說明杭柏特在等待奎迪謀殺案審判時因冠狀動脈血栓去世。

主要演員[編輯]

製作[編輯]

1962年院線廣告

史丹利·庫柏利克和詹姆士·哈里斯獲得了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的小說《羅莉塔》的拍攝權,這是一部被認為無法拍攝成電影的小說。該小說於1955年9月首次在巴黎由莫里斯·吉羅迪亞斯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專門出版色情文學作品。最初被視為「淫穢書籍」的《羅莉塔》,在文學審查制度盛行的時代,出版商可能會因此面臨監禁和罰款,直到1958年8月才由G.P.普特南之子出版社在美國出版,此時它已逐漸建立了文學聲譽。

納博可夫在主流出版社拒絕後將小說提交給吉羅迪亞斯。直到格雷厄姆·格林在《倫敦星期日時報》將其評為1955年三大最佳書籍之一,這本書才獲得了評論回應。《倫敦星期日快報》編輯約翰·戈登回應格林,稱其為「我讀過的最污穢的書籍」和「純粹的無節制色情作品」。內政部認定該書為色情作品,並指示英國海關官員扣押所有進入英國的副本。法國禁書兩年(1956-58)。《羅莉塔》直到1959年才在英國出版[4]

1958年11月,當馬龍·白蘭度將庫柏利克從《龍虎恩仇》項目中解僱時,導演發布新聞稿稱他「深感遺憾」地辭去了白蘭度的電影,以便「開始拍攝《一樹梨花壓海棠》」[5]。庫柏利克受寇克·道格拉斯聘請,接替導演安東尼·曼執導史詩片《風雲羣英會》;他和哈里斯直到1961年才將《一樹梨花壓海棠》投入製作。庫柏利克導演的《風雲羣英會》由勞倫斯·奧立佛彼得·尤斯汀諾夫主演,他曾考慮讓他們在《一樹梨花壓海棠》中擔任角色。部分影片在英國和紐約奧爾巴尼拍攝[6][1]

導演[編輯]

在納博可夫的同意下,庫柏利克改變了事件發生的順序,將小說的結局移到電影的開頭。庫柏利克認為雖然這樣犧牲了一個很棒的結局,但有助於保持觀眾的興趣,因為他認為小說在杭柏特「誘惑」羅莉塔之後興趣減弱了[7]

後半部分有一次橫跨美國的旅程,雖然小說設定在1940年代,但庫柏利克賦予其當代背景,在英國拍攝了許多外景,並在美國拍攝了一些背投場景,包括紐約州東部的阿迪朗達克山脈沿NY 9N公路的景色,以及從哈德遜河東岸的倫斯勒俯瞰奧爾巴尼的山頂景色[來源請求]

一些次要角色由加拿大和美國演員扮演,如塞克·林德洛伊絲·馬克斯韋爾、傑瑞·史托文和黛安娜·德克,他們當時都在英國。庫柏利克必須在英國拍攝,因為電影的許多資金是在那裡籌集的,條件是也必須在那裡花費[7]。此外,自1961年以來,庫柏利克一直住在英國,並且有嚴重的飛行恐懼症[8]。希爾菲爾德城堡在影片中作為奎迪的「恐懼莊園」出鏡。

選角[編輯]

詹姆士·梅遜是庫柏利克和製片人哈里斯心目中扮演杭柏·杭柏特的首選,但他最初因百老匯的演出而拒絕,同時推薦他的女兒波特蘭來扮演羅莉塔[9]。庫柏利克的《風雲羣英會》主演勞倫斯·奧立佛被提議擔任這個角色,但他在經紀人的建議下拒絕了這一角色[來源請求]

庫柏利克隨後考慮了彼得·尤斯汀諾夫,他因《風雲羣英會》獲得奧斯卡獎,但最終決定不選他。哈里斯建議大衛·尼文,他接受了這個角色,但因擔心電視節目《四星劇場》的贊助商會反對這一題材而退出。諾埃爾·科沃德雷克斯·哈里遜也被考慮過[10]

當梅遜退出舞台劇時,他得到了杭柏·杭柏特的角色[來源請求]

克萊爾·奎迪的角色比小說中大大擴展,庫柏利克允許塞勒斯在整部電影中採用各種偽裝。影片早期,奎迪以自負的前衛劇作家的身份出現,表現出優越感。後來他在旅館的門廊上扮演了一個好奇的警察,在那裡杭柏特和羅莉塔住在一起。接下來他是一個愛糾纏的比爾茲利高中的心理學家澤姆夫醫生。他說服杭柏特讓羅莉塔在放學後有更多的自由活動[11]。他還作為攝影師出現在羅莉塔的戲劇後台。後來他又是一個匿名的電話調查員。

吉爾·霍沃思被邀請扮演羅莉塔的角色,但她與奧托·普雷明格簽訂了合同,他說「不」[12]海莉·米爾斯被邀請扮演這一角色,但她的父母拒絕了[13]喬伊·希瑟頓桑德拉·狄塔斯黛·韋爾德也都是潛在的候選人[來源請求]

儘管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最初認為蘇·萊恩是扮演羅莉塔的正確人選,但幾年後納博可夫表示,理想的羅莉塔應該是法國年幼女演員凱瑟琳·德蒙若,她在路易·馬盧1960年的電影《地鐵里的莎姬》中扮演了莎姬一角。德蒙若比萊恩小四歲[14]

萊恩的年齡[編輯]

製片人詹姆士·哈里斯解釋說,14歲的蘇·萊恩,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被選中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必須讓[羅莉塔]成為一個性感的對象……這樣觀眾才能理解為什麼所有人都想撲向她」[15]。他還在2015年的《電影評論》雜誌採訪中說:「我們在選角時確保她絕對是一個性象徵,而不是可以被解釋為變態的對象。」[16]

哈里斯說,他和庫柏利克透過選角改變了納博可夫的書,因為「我們希望它成為一個愛情故事,並且對杭柏特非常同情。」[17]

審查[編輯]

在電影上映時,分級制度尚未實施,1930年代的《電影製作守則》規範著電影製作。當時的審查制度限制了庫柏利克的導演創作;庫柏利克後來評論說,「由於當時的製作法典和天主教正派軍團的壓力,我認為我沒有充分地將杭柏特與羅莉塔關係的情色方面改編成劇本。如果我能重新製作這部電影,我會像納博可夫那樣強調他們關係的情色成分。」[7]庫柏利克通過雙關語和視覺暗示間接暗示了他們關係的性質,比如杭柏特為羅莉塔塗腳趾甲。1972年的《新聞周刊》採訪中(1968年末評級系統推出之後),庫柏利克表示,如果事先知道審查問題有多難,他「可能不會製作這部電影」[18]

影片對羅莉塔的年齡故意模糊。庫柏利克評論說:「我認為有些人心目中有一個九歲的形象,但羅莉塔在書中是十二歲半;蘇·萊恩十三歲。」實際上,萊恩在開拍時已經14歲,拍完時15歲[19]。儘管無需刪減便得以通過審查,《一樹梨花壓海棠》還是在1962年英國電影審查委員會的評級中被評為「X級」,即不允許16歲以下觀眾觀看[20]

旁白[編輯]

杭柏特用「性感少女」(nymphet)一詞來形容羅莉塔,這在小說中有所解釋和使用;影片中出現了兩次,但沒有解釋其含義[21]。在拉姆斯代爾高中舞會後的第二天早上,杭柏特在日記中用旁白說道:「讓我瘋狂的是這種性感少女的雙重性,或者說每個性感少女的雙重性,我的羅莉塔在這種溫柔、夢幻的孩子氣與一種怪異的庸俗之間的混合。我知道寫這個日記是瘋狂的,但做這件事讓我感到一種奇怪的興奮。只有一位深愛的妻子才能解讀我微小的字跡。」

劇本改編[編輯]

劇本的署名是納博可夫,儘管他提供的內容(後來以縮短版出版[22][23])很少被實際用於電影中[24]。納博可夫在小說成功後,搬到好萊塢,並在1960年3月至9月期間為電影改編撰寫了劇本。初稿非常長——超過400頁。製片人哈里斯評論道,「你拍不了。你都拿不動它。」[25]納博可夫在公開場合對這部電影保持禮貌,但在1962年觀看這部電影之前的一次採訪中評論道,這可能會變成「像臥在救護車上的乘客看到的風景般的曲折」[26]

重拍[編輯]

這部電影在1997年時又再次被翻拍,導演為艾崔恩·林恩(Adrian Lyne)。

電影中文譯名[編輯]

此片港台中文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乃出自中國古代民間詩句,最早可見於明代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九十七「王寵」條中所載浙人嘲老來納妾者之詩句曰:「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當。紅綃帳裡求歡處,一朵梨花壓海棠。」[27]經學者考證,「一樹梨花壓海棠」句並非如傳言所指出自北宋蘇軾所作、用來調侃好友張先在八十歲時迎娶十八歲小妾的一首七言絕句[註 1],而只是後人比附蘇軾所致。[28]

註釋[編輯]

  1. ^ 坊間流傳「一樹梨花壓海棠」句乃出自蘇軾所作七絕:「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據祝淳翔、陳福康考證,可知當非。實則蘇軾確有一七言律詩記述張先老來納妾一事,題為〈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今據《東坡全集》卷五,蘇詩云:「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另,張先本有和作,但今已全佚。北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下則錄得張詩二句殘句:「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此二句亦見於蘇軾《仇池筆記》卷下「張子野詩」條。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Box Office Information for Lolit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umbers. Retrieved June 13, 2013.
  2. ^ https://vip.1905.com/play/1524982.shtml
  3. ^ https://film.sohu.com/album/9374348.html
  4. ^ Boyd, Brian. Vladimir Nabokov: The American Yea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691-06797-1. 
  5. ^ Hughes, David. The Complete Kubrick. London: Vrigin Pub. 2013: Paperback [3 August 2023]. ISBN 978-0753512722. 
  6. ^ Lolita. Catalog -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November 27, 2020]. 
  7. ^ 7.0 7.1 7.2 "An Interview with Stanley Kubrick (1969)" by Joseph Gelmis. Excerpted from The Film Director as Superstar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0).
  8. ^ Rose, Lloyd. "Stanley Kubrick, at a Distance" Washington Post (June 28, 1987)
  9. ^ Portland Mason. [March 5,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3, 2012). 
  10. ^ Lolita (1962). 
  11. ^ "Kubrick in Nabokovland" by Thomas Allen Nelson. Excerpted from Kubrick: Inside a Film Artist's Maz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60–81)
  12. ^ Lisanti, Tom, Fantasy Femmes of Sixties Cinema: Interviews with 20 Actresses from Biker, Beach, and Elvis Movies, McFarland: 71, 2001, ISBN 978-0-7864-0868-9 
  13. ^ Vagg, Stephen. Movie Star Cold Streaks: Hayley Mills. Filmink. March 19, 2022. 
  14. ^ Boyd, Brian. Vladimir Nabokov: the American yea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415 [30 August 2013]. ISBN 9780691024714. 
  15. ^ The troubling legacy of the Lolita story, 60 years on. www.bbc.com. [2024-05-29] (英國英語). 
  16. ^ Interview: James B. Harris (Part One). Film Comment. [2024-05-29] (英語). 
  17. ^ Green, Steph. The troubling legacy of the Lolita story, 60 years on. bbc.com.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 [3 August 2023]. 
  18. ^ 'Lolita': Complex, often tricky and 'a hard sell'. CNN. [March 6,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3, 2005). 
  19. ^ Graham Vickers. Chasing Lolita: How Popular Culture Corrupted Nabokov's Little Girl All Over Again需要免費註冊. Chicago Review Press. 1 August 2008: 127–. ISBN 978-1-55652-968-9. 
  20. ^ Lolita (X).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November 1, 2011]. 
  21. ^ "Lolita (1962)" A Review by Tim Dirks—A comprehensive review containing extensive dialogue quotes. These quotes include other details of Humbert's narration.
  22. ^ Bailey, Blake. Vladimir Nabokov's Unpublished 'Lolita' Screenplay Notes. Vice. 11 June 2014 [1 September 2023] (英語). 
  23. ^ Nabokov, Vladimir. Lolita: A Screenplay.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6 August 1997. ISBN 978-0-679-77255-2 (英語). 
  24. ^ Leonard Maltin's Movie Guide 2013 Edition (edited by Leonard Maltin}, a Signet Books paperback published by New American Library, a division of Penguin Group), p. 834: "Screenplay for this genuinely strange film is credited to Vladimir Nabokov, who wrote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but bears little relation to his actual script, later published"
  25. ^ Naremore, James. On Kubrick. Bloomsbury. 2019. ISBN 978-1838717469. 
  26. ^ Nabokov, Strong Opinions, Vintage International Edition, pp. 6–7
  27. ^ 陳, 福康. 也來談“一樹梨花壓海棠”. 鳳凰網. 2013-10-19 [2019-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9). 
  28. ^ 祝, 淳翔. 也談“一樹梨花壓海棠”. 書城. 2013-09-05, (9): 73–77.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