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路
外觀
峽路,北宋初期,地方一級行政區單位。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2載: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北宋平後蜀,凡得益州等四十六州府,置「西川路」。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分「西川路」置「峽路」:
- 「峽路」別置水陸計度轉運使,治夔州(唐宋又名雲安郡,今奉節),領「遂、合、渝、瀘、昌、開、達、渠、巴、蓬、資、戎、涪、忠、萬、夔、施十七州及廣安、梁山、雲安三軍」(《長編》卷14)。
- 「西川路」仍治成都府,領「黎、雅、眉、嘉、邛、蜀、成都府、彭、綿、漢、簡、梓、陵、維、茂、榮、果、閬、龍、普、利、興、文、劍、興元府、壁、集、洋二十八州府及永安、懷安二軍」。
- 黔州改隸「荊湖路」。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國初罷節鎮統支郡,以轉運使領諸路事,其分合未有定製。京西分為兩路;河北既分南路,又分東、西路;陝西分為陝西河北、西南兩路,又為陝府西北路;淮南分為西路;江南分為東、西路;荊湖兩路,或通置一使;兩浙或為東北路,其西南路實兼福建;劍南初曰西川,後分峽路,西川又分東、西路,尋並之。是歲,始定為十五路:一曰京東路,二曰京西路,三曰河北路,四曰河東路,五曰陝西路,六曰淮南路,七曰江南路,八曰荊湖南路,九曰荊湖北路,十曰兩浙路,十一曰福建路,十二曰西川路,十三曰峽路,十四曰廣南東路,十五曰廣南西路。」
此時,川峽地區的利州(唐宋又名益川郡,今廣元)、興元府(唐宋又名漢中郡,今漢中)、梓州(唐宋又名梓潼郡,今三台)仍隸屬成都府「西川路」,而夔州(今奉節)已另立「峽路」。
終宋一世,只有峽路,沒有峽西路,查無史源。誤峽路作峽西路,實為繆傳。
行政區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