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九七式重轟炸機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九七式重爆撃機
九七式重爆撃機
类型 轟炸機
制造商 三菱重工業
首飞 1937年
主要用户 日本帝國陸軍
制造数量 2,054架

九七式重轟炸機三菱重工業大日本帝國陸軍生產的轟炸機,開發代號Ki-21,同盟國軍暱稱Sally,常出現的簡稱有九七重爆九七重九七式重爆等。

開發起源

[编辑]

1935年(昭和10年)9月,帝國陸軍公布九三式重轟炸機的後繼機種開發需求,陸軍分別以「航技秘第41號」公文委託中島飛機代號Ki-19、「航技秘第42號」公文委託三菱重工代號Ki-21、「航技秘第52號」委託川崎重工代號Ki-22,各自進行後繼機基礎設計。1936年2月15日,日本陸軍決議由中島、三菱的基礎方案各自製作原型機,川崎的設計則未通過審查。陸軍的主要求為:

  1. 一架單翼、雙發動機構型,引擎各自選定的飛機。
  2. 極速超過每小時400公里。
  3. 續航力超過5小時。
  4. 載彈量至少750公斤(最多1000公斤)。
  5. 試制機要在1936年10月前完成。
  • 日本陸軍的轟炸機運用思想

由上述需求可觀察到一些特色,日本帝國陸軍的轟炸機並不追求高載彈量,而是以要求能兼顧一定酬載量後的極速。
1930年代中期開發的雙引擎轟炸機雖然開始有新材質降低空氣阻力,但動力輸出方面仍然只有1千匹馬力左右的引擎可供選擇,反射在飛機上的物理極限就變得讓大多數轟炸機載彈量只能限制在1千公斤上下,對彈倉來講頂多就是多一顆或少一顆炸彈的差別,因此不同國家面對不同敵人時,也就各自衍生出不同的攻擊目標選定,及設計重點。

1930年代的日本陸軍假想敵除了中華民國外,就只有蘇聯。這兩個國家雖然幅員廣闊,但基礎建設也差;只要能打擊機場這類關鍵基礎系統,壓縮敵國戰鬥機或重裝部隊的操作領域,就能有效掌握前線制空權,進而贏得戰場優勢。但在完成打擊目標前,轟炸機得在敵方戰鬥機空域作戰,為此轟炸機需要和戰鬥機匹敵的速度,較優越的操作性能,及全領域防護火網等來增加生存性,攜帶的炸彈也是以小型、多數量的反機場用炸彈為主。400公里的極速當時來說已經超過主力雙翼機如I-15之類,日本陸軍的轟炸機角色與其說為戰術轟炸機,更偏向於長程密接攻擊機。類似的戰術邏輯也存在於蘇聯的雙發戰術轟炸機上,但是蘇聯的轟炸機相較來說速度更快,卻也更短腿。

這套戰術思想並沒有因戰爭對象轉換成英美等國後而改變,因此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採攻勢行動時,日本陸軍的轟炸機就變成跑不贏新型戰鬥機、飛不遠、載彈量不大的尷尬角色。而各國在軍事設備防護與維修技術日趨強化後,前線打擊的效果也越來越差,日本軍方並沒有切實掌控轉換戰術,使得後續開發上出現目標錯置的問題。

  • 混合設計

三菱重工的Ki21因為Ha-6發動機的開發問題延遲,直至1936年12月才讓試製機出廠。而陸軍在1937年測試的結果卻發現兩家原型機都沒辦法達到標準,但最後陸軍決定接受Ki21的機體設計,但要求三菱必須把引擎更換成中島製造的Ha-5發動機,同時運用一部分Ki19較為優異的設計(機首機槍座外型、炸彈艙構型等)來改善性能。結合兩家設計的改良型Ki21在1937年測試時一舉突破1935年推出、動力及規格略於伯仲之間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性能表現;同時因為成功吸收了競爭對手的技術,讓三菱設計轟炸機的能力更加完整。完成測試的機種在1937年正式採用,並定名為九七式重爆擊機一型キ21-I)。

1940年6月,在中國陪都重慶執行轟炸任務的的九七重爆一型

然而,複列式14汽缸的Ha-5發動機推力仍然不滿1千匹馬力,也就是1930年代前半空冷發動機的技術極限。這等出力對總重快10噸的轟炸機來說有些虛弱,同樣的問題在九六陸攻上也發生。在1939年11月,三菱被委託強化九七重爆的動力,此時三菱已經開發出實績優秀的氣冷活塞發動機,因此也就不再使用中島系引擎,而改用新開發、動力達1,450匹馬力Ha-101發動機,並將起落架改為全埋式設計改善空氣阻力,改良型於1940年12月出廠。受惠於幾乎快翻倍的動力輸出,九七重爆的載彈量、防禦配置等也就有餘裕強化,且航速還略微提升;測試通過後定名九七式重爆擊機二型キ21-II),雖然同時後繼型號吞龍重轟炸機已經試飛,但因測試延宕且性能並無全面壓倒九七重轟,使得本型機與下一代型號並行量產,直到四式重轟飛龍推出後的1944年9月才完全停產,因生產時間幾乎與二戰併行,產量也居日本戰術轟炸機之冠,因此九七重轟也成為日本帝國陸軍最主要,也最普及的戰術轟炸機。

運輸機型

[编辑]
九七式的運輸機改型,百式運輸機

與九六陸攻相同狀況,日本軍方看中了雙發機的酬載能力,因此在1940年改裝了舊型的九七重爆作為運輸機用,運輸機型號稱為Ki57百式運輸機,民用版稱為MC-20客機

除了以九七重爆量產型為藍本製造的客機外,尚有將Ki21原型機改裝的貨機,此型號稱為MC-21,僅有大日本航空使用。

作戰狀況

[编辑]

九七重轟量產後編入以戰術轟炸機為主的飛行戰隊,首批換裝為中國戰線的第60飛行戰隊,該戰隊在1938年末完成36架九七重轟一型甲換裝,並於1938年12月26日與第18飛行戰隊第98飛行戰隊配備的伊式重轟一同進行對重慶的戰略轟炸任務。與Br.20相比,九七重轟就妥善率、酬載力等都頗受好評。在1939年第二批次換裝的部隊為第58飛行戰隊第61飛行戰隊,兩支中隊同樣運用九七重轟一型甲,皆佈署在滿州國,因應蘇聯,第61戰隊在諾門罕戰役曾有參戰,但未有顯著戰果。但經由該場戰役日軍確切了解一型甲的先天缺陷,並反饋到後續改良項目。

在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國偷襲珍珠港成功後,帝國日軍隨即開始入侵東南亞,當時佈署在臺灣的九七重轟有第5飛行戰隊第14飛行戰隊第62飛行戰隊;在法屬印度支那則有第3飛行戰隊第12飛行戰隊第60飛行戰隊、第98飛行戰隊。同日台灣時間早上4點半(日本時間5點半),陸軍第14飛行戰隊所屬之17架九七重轟自臺灣起飛,轟炸呂宋島碧瑤市海約翰營區英语John Hay Air Station,空襲機隊在上午8點19分抵達目標地,毫無損傷的情況下完成任務。隨後九七重轟伴隨帝國陸軍南侵的腳步,提供陸上部隊有效的轟炸支援。由於後繼機百式重爆·吞龍性能平庸,且物資拮据的前線單位對其引擎妥善率不甚滿意,到戰爭中後期九七重轟仍是陸軍的主力攻擊機,直到四式重爆·飛龍服役後帝國陸軍才完成戰術攻擊機的換代。仍服役的九七重轟則轉換為運輸、聯絡、巡邏、拖靶等勤務機運用。

除了傳統的對地轟炸,紐幾內亞戰役當中,因為當地環境需求,有少量的九七重轟裝上雷達作為海上反潛巡邏機運用。為此陸軍派遣富永武上尉至吳海軍航空隊日语呉海軍航空隊接受反潛戰術教育,由富永上尉指揮的改造九七重轟在1944年3月10日、4月25日、4月27日疑似擊沉盟軍潛艦,隨後日軍撥交改造了至少9架九七重轟二型,並組建獨立飛行第31中隊執行反潛任務。

衍生型

[编辑]
九七重爆試作型(キ21)

三菱在1936年製造的原型機,共製造8架。外型與後續量產版有較大的差異。

九七重轟炸機一型甲(キ21-I甲)

採用中島キ-19的技術改良初期量產型,使用動力為Ha-5發動機(離陸出力950匹馬力),自衛機槍3挺。143架由中島代工。

九七重轟炸機一型乙(キ21-I乙)

經中國華北戰場佈署後經驗反饋的改型,使用動力改為防砂塵效果較好、出力略為提升的Ha-5改發動機(離陸出力1,080匹馬力,空中極限950匹馬力)、增強機體防禦力至防衛機槍5挺,機翼油箱與潤滑油油箱均外敷耐燃橡膠避免中彈誘燃。三菱製造120架,中島製造351架。

九七重轟炸機一型丙(キ21-I丙)

九七重爆二型的過渡版。採用一型引擎及二型機身,飛行性能略為下滑,可在炸彈艙搭載500公升副油箱,為了抵銷增加的重量因此起落架輪胎加大;三菱製造160架。

九七重轟炸機二型(キ21-II)

九七重爆改良型原型機,共生產4架。

九七重轟炸機二型甲(キ21-II甲)

1940年後量產的九七重爆改良型,除更換引擎、燃料容量增加、主翼及垂直尾翼也修改設計、並增設防衛機槍至7挺。三菱生產590架。

九七重轟炸機二型乙(キ21-II乙)

九七重爆最終量產型。機背防衛機槍更換為12.7公厘重機槍,修正部分槍塔與空氣動力設計,機背換裝球形槍塔;從1300號機起納入完整防護設備,包括主副駕駛、機槍手座位裝設16公釐厚的防護裝甲、後方槍塔及正副駕駛座艙配備70公釐厚的防彈玻璃、全部油箱均敷設厚16公厘的橡膠自封油箱,主翼與機身油箱增設二氧化碳自動滅火設備。由三菱重工生產688架。

九七重轟炸機二型丙(キ21-II丙)

實驗機型,在九七重爆上裝設機載雷達タキ1,由二式乙型改裝9架編入獨立飛行第31中隊作為菲律賓印尼間充當海上巡邏機運用,未量產。

基本資料

[编辑]
  • 乘員:7人(駕駛+副駕駛+水平投彈手+防衛機槍手)
  • 機長:16米
  • 翼展:22.5米
  • 機高:4.85米
  • 空重:6,070公斤
  • 最重:10,610公斤
  • 機翼面積:69.6平方米
  • 最快速度:478公里/小時
  • 航程:2,700公里
  • 昇限:10,000米
  • 發動機:2具三菱Ha-101風冷式發動機(1,500匹馬力)
  • 武裝:4挺7.7毫米口徑八九式機槍+機後一挺12.7毫米口徑Ho-103重機槍+1,000公斤炸彈

使用國家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 『世界の傑作機 No.153 陸軍九七式重爆撃機』 文林堂、2013年3月
  • 二戰轟炸機,作者:BILL GUNSTON,譯者:潘彥豪,萬里機構,ISBN962-14-1394-X
  • 三菱キ21 重爆撃機改造貨物輸送機 箱根号
  • Donald, David (edito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Aircraft. Prospero Books, 1997. ISBN 1-85605-375-X.
  • Francillon, René J. Japanese Aircraft of the Pacific War. London: Putnam & Company Ltd., 1970. ISBN 0370000331.
  • Francillon, René J. Japanese Aircraft of the Pacific War. London: Putnam, 2nd edition 1979, ISBN 0-370-30251-6.
  • Francillon, René J. The Mitsubishi Ki-21 (Aircraft in Profile number 172). Leatherhead, Surrey, UK: Profile Publications Ltd., 1967.
  • Gunston, Bill.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Fighting Aircraft of World War II. ISBN 0-86101-390-5.
  • Jowett, Philip. The Japanese Army 1931-1945, Volume 2. Botley, Oxfordshire, UK: Osprey Publishing, 2002. ISBN 1-84176-354-3.
  • Lake, Jon. Great Book of Bombers. London: Zenith Press, 2002. ISBN 0-7603-1347-4.
  • Mikesh, Robert and Shorzoe Abe. Japanese Aircraft 1910-1941.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1-55750-563-2.
  • Ministry of Defense Japan. Senshi Sosho Volume 36: Rikugun Koku Sakusen(means,Army Air Operation),Okinawa etc. Asagumo Shimbunsha 1970.
  • "Mitsubishi Ki-21...Stalwart of the Imperial Army Air Force". Air International, August 1986, Vol 31 No 2. Bromley, UK: Fine Scroll. pp. 74–80, 100—101. ISSN 0306-5634.
  • Mondey, David. The Concise Guide to Axis Aircraft of World War II. London: Chancellor Press, 1996. ISBN 1-85152-966-7.
  • Young, Edward M. "France's Forgotten Air War". Air Enthusiast. Issue 25, August - November 1984. ISSN 0143-5450.

外部連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