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讨论:太平洋颱風季/存檔/無結論
本頁是以往討論的存檔。請勿編輯本頁。若您想發起新討論或重啟現有討論,請在當前討論頁進行。 |
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列出所有部門對該熱帶氣旋之評級
R96340在他的用戶對話頁提出只保留日本氣象廳、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該熱帶氣旋影響的地方的氣象台的評級。
- 全部(○)保留,給讀者最詳細的資訊。--Morgan Siu(留言) 2017年4月6日 (四) 05:42 (UTC)
- (=)妥協製作一個小表格放置這些評級,不放置於首段Infobox。—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6日 (四) 08:36 (UTC)
- (?)疑問:為甚麼?--Morgan Siu(留言) 2017年4月6日 (四) 10:53 (UTC)
- 這些資訊的重要度次於JTWC、JMA和影響地方氣象機構評級,故另設小表格放置。—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6日 (四) 10:57 (UTC)
- 太過佔用空間,原先不好嗎?--Morgan Siu(留言) 2017年4月7日 (五) 09:15 (UTC)
- @Morgan Siu:我說的只是小表格,現在這樣太寬了。—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7日 (五) 09:37 (UTC)
- 並且是的,原先的不好,放在首段一打開就是一大堆評級的顏色和文字,應該要改成比較好的呈現方式。—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7日 (五) 09:43 (UTC)
- 為了做到維基百科的中立,應該全部都放在一起。顏色有助閱讀。--Morgan Siu(留言) 2017年4月9日 (日) 03:17 (UTC)
- 並且是的,原先的不好,放在首段一打開就是一大堆評級的顏色和文字,應該要改成比較好的呈現方式。—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7日 (五) 09:43 (UTC)
- @Morgan Siu:我說的只是小表格,現在這樣太寬了。—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7日 (五) 09:37 (UTC)
- 太過佔用空間,原先不好嗎?--Morgan Siu(留言) 2017年4月7日 (五) 09:15 (UTC)
- 這些資訊的重要度次於JTWC、JMA和影響地方氣象機構評級,故另設小表格放置。—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6日 (四) 10:57 (UTC)
-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模板,可選擇「颶風模板」(如颱風納莉 (2001年))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如颱風天兔 (2013年)),採先到先得原則,並尊重主編權益而不得隨意更改。
- 如果是使用颶風模板(如颱風納莉 (2001年)),作法就是將機構強度評級寫在「相關紀錄及影響」當中的各地章節。
- 如果是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如颱風天兔 (2013年))時,僅保留日本氣象廳、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影響地區的評級數據。
- 若機構發布熱帶氣旋警報的當下,颱風強度已過巔峰,則不載入。
- 2013年之前,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命名時,颱風強度已過巔峰,則不載入。
- 若為跨洋熱帶氣旋且強度巔峰位於其他洋域,應載入其他洋域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的強度評級。--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 每個氣象部門的資訊都有其參考價值,使用颶風模板不能放置其他部門的資訊,因此強烈(-)反对天秤君的這個建議。——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9日 (二) 04:04 (UTC)
- (!)意見:@Morgan Siu,我想天秤君是指二擇一,並非是全面採用的硬性規定。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06:57 (UTC)
- (:)回應:@Morgan Siu,其他洋域亦有除了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機構和美國氣象機構(包括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國家颶風中心等)之外的氣象機構,既無法亦無必要一一備載,過於繁多的資料只會讓讀者無所適從,就列出影響地區的氣象機構評級,還有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機構和美國氣象機構的評級即可。--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09:25 (UTC)
- (:)回應:其他洋域我不清楚,應該只有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吧。不認為是過於䌓多。——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9日 (二) 09:30 (UTC)
- (:)回應:北大西洋颶風的涉及氣象機構數量可能比西北太平洋颱風還來得多,除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之外,還有加拿大國家氣象局(MSC)、墨西哥國家氣象局(SMN)、瓜地馬拉國家地震、火山、氣象與水文研究院(INSIVUMEH)、哥斯大黎加國家氣象研究院(IMN)、貝里斯國家氣象局(NMS)、安地卡及巴布達氣象局(ABMS)、巴貝多氣象局(BMS)、英屬開曼群島國家氣象局(CNWS)、多明尼加國家氣象辦公室(ONAMET) 、多明尼克氣象局(DMS)、薩爾瓦多國家氣象局(SSMN)、海地國家氣象中心(CNM)、牙買加氣象局(MSJ)、英屬百慕達氣象局(BWS)、格瑞那達氣象局(GMS)等。--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15:24 (UTC)
- (:)回應,難道不是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就沒有參考價值?不認為是過於繁多,再多也是10個罷了,也不佔用很多空間,而且用颶風模板直的很不方便,路徑圖要放在「發展過程」部分。——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0日 (三) 06:56 (UTC)
- (:)回應: MORGAN SIU君, 你真當台灣氣象部門的數據有參考價值?[來源請求]--163.20.151.202(留言) 2017年5月11日 (四) 08:02 (UTC)
- (:)回應:請IP用戶克制自己對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的偏見。另外在下要聲明,就是自己從來沒說過「不是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就沒有參考價值」,個人的用意是方便編者排版與讀者閱讀,所以是種節省空間、讓內文維持簡明賅要的作法,請勿理解錯誤,「颶風模板」的設立並應用於各洋域風暴條目是有其道理在的,如果閣下所言「不認為擺上多個機構的評級是過於繁多」的主張成立,那麼「颶風模板」是否要廢除,連其他洋域都要用上「颱風基礎資訊」,加上該洋域各種氣象機構的評級,這樣才能維持一個熱帶氣旋條目的內容完整性?
- (:)回應,難道不是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就沒有參考價值?不認為是過於繁多,再多也是10個罷了,也不佔用很多空間,而且用颶風模板直的很不方便,路徑圖要放在「發展過程」部分。——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0日 (三) 06:56 (UTC)
- (:)回應:北大西洋颶風的涉及氣象機構數量可能比西北太平洋颱風還來得多,除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之外,還有加拿大國家氣象局(MSC)、墨西哥國家氣象局(SMN)、瓜地馬拉國家地震、火山、氣象與水文研究院(INSIVUMEH)、哥斯大黎加國家氣象研究院(IMN)、貝里斯國家氣象局(NMS)、安地卡及巴布達氣象局(ABMS)、巴貝多氣象局(BMS)、英屬開曼群島國家氣象局(CNWS)、多明尼加國家氣象辦公室(ONAMET) 、多明尼克氣象局(DMS)、薩爾瓦多國家氣象局(SSMN)、海地國家氣象中心(CNM)、牙買加氣象局(MSJ)、英屬百慕達氣象局(BWS)、格瑞那達氣象局(GMS)等。--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15:24 (UTC)
- (:)回應:其他洋域我不清楚,應該只有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吧。不認為是過於䌓多。——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9日 (二) 09:30 (UTC)
- 知道嗎?「颱風基礎資訊」沒辦法設定路徑圖的長寬尺寸,因此會排擠到其他圖片的擺放位置,使用颶風模板雖然要在「氣象歷史」章節上放置路徑圖,但至少還能調尺寸,甚至能自由選擇擺放位置或左或右,排版和閱讀會較為方便。最糟的情況是,使用「颱風基礎資訊」的時候要是「發展過程」章節篇幅過小(有的颱風強度較輕微,其發展過程較為純粹時,就可能會有這樣的狀況出現),甚至還會壓縮「影響」章節的空間。
- 所以薇子在此闡述主張,就是如果要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在熱帶氣旋活躍時可以擺上所有機構的評級,但是消亡後就只能擺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美國氣象機構以及影響地區的氣象機構強度評級,剩餘的氣象機構強度評級以撤除論。--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13日 (六) 09:41 (UTC)
- 個人認為二十個太多了,但只有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美國氣象機構以及影響地區的氣象機構強度評級就太少了,現在的狀況就好了,另外路徑圖珼在的尺寸剛好,不用改。——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4日 (日) 05:00 (UTC)
- 模板的內容不是刻在石頭上的。如果認為有需要,大可以在模板加入修改圖像尺寸功能,甚或在「颶風模板」補上實用功能。另外,善用折疊功能,將部份氣象機構的資料隱藏,值得考慮嗎?—HW(討論 貢獻) 2017年5月14日 (日) 08:46 (UTC)
- 十個罷了,不用隱藏吧。——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8日 (四) 06:50 (UTC)
- 個人認為二十個太多了,但只有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美國氣象機構以及影響地區的氣象機構強度評級就太少了,現在的狀況就好了,另外路徑圖珼在的尺寸剛好,不用改。——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4日 (日) 05:00 (UTC)
- 所以薇子在此闡述主張,就是如果要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在熱帶氣旋活躍時可以擺上所有機構的評級,但是消亡後就只能擺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美國氣象機構以及影響地區的氣象機構強度評級,剩餘的氣象機構強度評級以撤除論。--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13日 (六) 09:41 (UTC)
坦白說,小弟也不傾向連我們都不多看的部門也列出,但只列JMA和JTWC,又未免太過份,把不在模板列出的數據轉至「影響」章節又非上策。天文台、CWB、NMC在熱帶氣旋方面公信力不錯,小弟認為可以保留,其餘的若沒受影響便不用列出。SMG、PAGASA的公信力向來存疑,至於越南、泰國等,小弟很少看到港澳的氣象愛好者會拿來討論。當然若模板數據可增設摺疊功能會是好事,但這方面牽涉到的改動較麻煩,不是誰也懂得弄。——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6月11日 (日) 08:33 (UTC)
- 這個問題用上一點時間可以處理的。另外,可有考慮颱風南修_(2016年)這類條目,颱風強度在菲律賓之後才達巔峰,但當地氣象機構沒有再作評級,引致分級有明顯差異的情況,是否應該一併跟進?—HW(討論 貢獻) 2017年6月11日 (日) 10:24 (UTC)
各年度颱風季條目介紹熱帶氣旋部分棄用連結
考慮到很多讀者都只是看某一部分,為免過度連結,應該全部棄用連結。--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4月15日 (六) 08:09 (UTC)
- (:)回應:維基百科注重來源,而部分專有名詞在維基百科並無法以「關注度」以及「充分頁面內容」創立相關頁面,故部分條目的專有名詞僅能以釋義的方式呈現。再者,維基百科很重視內容來源與資料佐證,新聞的報導將會是必要的佐證連結,若有需要可以仿照颱風納莉或是颱風尼伯特的方式呈現資料來源。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5月6日 (六) 22:15 (UTC)
- 此適用於風暴條目。氣象用語、地名等在不重複的情況下,均應設有內部超連結,其他詞語在必要情況下亦應合理、適當設之。--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 我說的是風季條目。要是每個章節低壓區、日本氣象廳等都有連結,看都看到眼花吧……——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9日 (二) 04:13 (UTC)
- 個人認為,每個條目內只連一次就好。——C933103(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09:39 (UTC)
- 一周度如無異意則視地方名,氣象用語應連結一次,但風季條目不連結。——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8日 (四) 06:50 (UTC)
地區詞轉換
臺灣才是官方用詞,可是很多人都看慣台灣,於是在地區詞轉換解決,不過這樣一來,香港天文台就會變成香港天文臺。建議在地區詞轉換輸入臺灣和台灣,不要輸入臺和台。--Morgan Siu(留言) 2017年4月6日 (四) 05:42 (UTC)
- ( ✓ )同意:早晚要解決的問題。—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6日 (四) 08:36 (UTC)
- (:)回應:已完成設置,未來數日將會套用至近幾年的颱風季主條目。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5月6日 (六) 22:12 (UTC)
- 編寫時使用「臺灣」,但是港澳繁體轉換時使用「台灣」,另外臺灣正體版本應克制轉換以避免出現「香港天文臺」、「浙江臺州」等。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問題仍待解決:
- 編寫當地影響時應使用當地用語編寫,惟注意不得口語敘述。
- 避免過度轉換,避免如「彩虹邨」在臺灣正體被轉換為「莫吉給邨」的情形發生。
- 臺灣習慣上是「當(颱風名稱)位於(某地)時,(颱風動態)」,但香港習慣上是「(颱風動態),當時(颱風名稱)位於(某地)」,應留意句式習慣問題。
- 若熱帶氣旋有編號卻無名稱,以編號稱呼之,否則使用習慣稱呼。
-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不承認第一至第五世代(1945年—1999年)名稱,轉換時將大陸簡體轉換為中國大陸之颱風編號。
- 香港天文台不承認第一世代名稱(1945年—1948年),但港澳繁體仍須以臺灣譯名稱之(如:颱風英格瑞 (1946年))。
- 臺灣有時會出現「一名兩譯」現象(例如Hope或譯「賀璞」或譯「賀普」),轉換時須注意。--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強度升格相關的來源
香港天文台的升格的來源使用實時天氣稿,例如[1],可改變網址的年月日,而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升格時間及來源可從英文板尋找,不過在下看不懂[2]。--Morgan Siu(留言) 2017年4月6日 (四) 05:42 (UTC)
- (:)回應:此為東京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Tokyo)所建立的Weather Information System。這個系統有其他的資料來源,閣下目前在該系統所看到的預設資料是來自於日本氣象廳(JMA),而該資料為日本氣象廳繪製天氣圖所公布的基本資料,也就是該資料發布通常會讓氣象資料使用者得知日本氣象廳針對哪些熱帶系統進行升格與降格,或是針對哪些區域發布[W]、[GW]、[SW]、[TW],同時該資料亦可佐證日本氣象廳實時對於溫帶氣旋與熱帶氣旋的觀測。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5月6日 (六) 22:21 (UTC)
地域中心問題
(*)提醒:應避免非主要影響地區比主要影響地區的篇幅更大,若影響重大而須詳寫災害,則應獨立出一個條目以專門編寫之。另外不得使用「全省」、「全國」、「本港」、「本澳」等具地域中心意味之詞。--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 (?)疑問:要是複述呢?——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9日 (二) 04:20 (UTC)
- (:)回應:複述的部分應該也必須避免地域中心問題,或是以「當地」、「該(地)區」等代名詞取代之。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07:02 (UTC)
- (*)提醒:當敍述某地影響时,應使用當地之風級。——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8日 (四) 06:50 (UTC)
- (:)回應:那還是要寫數字風級啊,不寫數字風級怎麼讓各地讀者均曉得風力在哪個級次?--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19日 (五) 14:41 (UTC)
蒲福氏風級問題
- 速率單位不一致——日本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二分鐘)、臺灣中央氣象局、大韓民國氣象廳使用米每秒,惟香港天文台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使用千米每小时,應以強勢機構為準。
- 各機構風力形容用語皆異,因此應統一以級數稱之(有必要情況可用十三級以上的標準)。--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 今年中、港、澳的「初旋」都快來了,這麼晚才回應,真對不起。個人認為在影響章節用當地的用詞並無不妥,這在其它地區詞也是如此(停工/停班),只要不強行套在其餘地區便可。由於日本氣象廳有「Gale/Storm Warning」之類,因此日本章節如香港般用烈風或暴風等沒問題,澳門、台灣則要小心處理,只能說是有錯時請不吝指正了。至於「發展過程」,除了「烈風警報」(Gale Warning)外,不建議使用,也該沒怎樣用過(除了說天文台派飛行服務隊定翼機/噴射機取數據,但可以改掉)。蒲福氏風級方面,最大的問題是有些部門在12級(颶風,澳門則叫「颱風」)之上另設13至17級,這些只能在那些地區的影響章節使用了,發展過程應該12級封頂。——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6月11日 (日) 08:44 (UTC)
模板統一置底
(+)支持:應統一置於條目最底端。--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 (-)反对:模板的功能應是「參見」而非「外部連結」。——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8日 (四) 06:50 (UTC)
- (:)回應:那這樣,是不是每個風季條目亦須皆易位至「參見」了?--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19日 (五) 14:43 (UTC)
來源問題
(*)提醒:每段須有來源,不得使用論壇資訊、封閉資料(close data)作為來源,另外基於隱私原則,除公開訪談或報導採訪之外,任何私人對話亦不得作為來源。新聞報導之當地影響或災害,須獲得聯合國相關單位或當地政府機構承認,方可採納,公共建設所發出之新聞稿則不在此限。--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 ( ✓ )同意:應使用公開、透明且經過認可的資料。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03:58 (UTC)
- 請問要是寫數值預報,來源在那?——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9日 (二) 04:21 (UTC)
- (:)回應:數值預報應將預報的圖檔上傳至imgur、ImageShack、高登討論區的「nasece cloud」或是其他圖床作為外部來源處理。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05:06 (UTC)
熱帶氣旋實測的章節歸屬
關於熱帶氣旋實測的章節歸屬,應進行分類。
- 若為強度觀測(如日本、美國之飛行器實測)應載入於「發展過程」或「氣象歷史」章節。
- 若為防災需求(如臺灣的追風計畫、臺灣大學浮標觀測、香港的飛行觀測)應載入於「影響」相關章節。
- 自動測站或人工測站觀測出持續最大風速,大於當地氣象機構評級之持續最大風速,則務必列出。--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留意當時的政權和機構名稱
(*)提醒:留意熱帶氣旋活躍當時的政權及機構名稱(如英屬香港、臺灣省氣象所)。--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風暴條目編寫與合併
風季條目應敘述其概況,且不應只有各機構評級升降格,風暴條目亦然。若風暴條目篇幅不大(如內文只有發展過程),則應與風季條目合併。--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 (*)提醒:根據共識方針,專題的討論頁蒂並不足以決定那條方針不適用於該專題,建議到互助客棧相關章節討論。——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0日 (三) 06:56 (UTC)
失效來源連結問題
(*)提醒:應留意過往條目是否出現失效來源連結,並多加善用web cite網頁存檔功能。--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量質並重
(*)提醒:應增加風暴條目的數量並兼顧其內容品質,除了可譯自英文維基百科熱帶氣旋條目之外,更應當鼓勵親自編寫內容。--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 (?)疑問:如果增加風暴條目的數量?——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8日 (四) 06:50 (UTC)
- (:)回應:可以啊,只要寫得出來而且至少有DYK水準就好,惟不得流水帳。--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19日 (五) 14:44 (UTC)
有關颱風條目中發展過程章節的問題
剛剛在編輯超強颱風蘇迪羅 (2015年)條目時,發現其發展過程章節中相當部分是在按時間順序描述當時機構對其評級的更動。雖然對於大部分熱帶氣旋條目來說這沒有什麼問題,但在實時報告值與事後修正值有偏離的情況下,這會導致些奇怪的情況。例如說,如果某熱帶氣旋在某日上午被某機構升為STS,但在年鑑中機構改成了在該日下午才升為STS,這樣的話在條目內無論寫上午還是下午都很奇怪。因為該章節寫的是發展過程而年鑑值比當日準確,因此應視為該熱帶氣旋在當日下午才達到該機構認定的STS標準,所以不應該寫上午,但如果寫下午的話,當天下午該氣象機構並沒有宣告其升格,所以也不能說是該機構再下午將之升格成STS。應該怎樣寫才好?——C933103(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09:36 (UTC)
- (:)回應:以東京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Tokyo)的WIS資訊為主,若評級為事後調整,可於影響地區或是在發展歷史的結語之中進行詳述。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09:57 (UTC)
有關於2000年熱帶低氣壓618的情況
在這熱帶低氣壓條目內,其描述聲稱只有香港天文台曾經把該熱帶低氣壓升格。可是,該條目內的路徑圖卻是來是IBTrACS中,中國氣象局編號的當年第五號熱帶低氣壓,而在查看相關數據後個人認為該第五號熱帶氣旋與熱帶低氣壓618是同一個氣旋,同時,在翻查2000年6月18日日本氣象廳的天氣圖,亦看到在該位置存在着熱帶低氣壓標識。因此,個人認為事實上該熱帶低氣壓曾被複數機構升格。但要怎樣才能以來源資料來證明這一點並修改該條目呢?——C933103(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10:04 (UTC)
- CMA的熱低怎麼會有編號?--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14:39 (UTC)
- 不知道,反正檔案描述頁面原文寫的「CNA Tropical Depression Five of the 2000 Pacific typhoon season」。——C933103(留言) 2017年5月10日 (三) 13:04 (UTC)
保留強度比較表及把它們做成模板
先前Antigng在2016年颱風尼伯特的第二次優良條目評選提出應該刪除,原因是原創研究。
- (○)保留:也沒人來源指出需要維基百科,那麼是否需要刪除維基百科,太平洋颱風季又是否原創研究,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呢,當時要全部保留,且建議把強度比較表做成模板,方便編輯。--Morgan Siu(留言) 2017年4月6日 (四) 05:42 (UTC)
- (×)删除:無助於提升條目質量;對於機構發生歧異,並使該年度最強熱帶氣旋出現爭議者(=)妥協保留之。—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6日 (四) 08:36 (UTC)
- 各機構判定可能有誤差,因此把所有超強颱風比較是最合適的做法。--Morgan Siu(留言) 2017年4月6日 (四) 10:56 (UTC)
- 那也不用把全部的拿出來比,只需要拿出因為誤差而使是否為當年最強風暴產生爭議的颱風就好了。—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6日 (四) 11:03 (UTC)
- 通常爭議都比較大。如果第二強颱風也有爭議呢?--Morgan Siu(留言) 2017年4月11日 (二) 02:10 (UTC)
- 那也不用把全部的拿出來比,只需要拿出因為誤差而使是否為當年最強風暴產生爭議的颱風就好了。—以上有簽名的留言由R96340(對話)於 加入。 2017年4月6日 (四) 11:03 (UTC)
- (×)删除,理由同上述。--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8日 (一) 22:23 (UTC)
- 有必要。大西洋也這樣並做成模板
最强烈的大西洋飓风 | ||||
---|---|---|---|---|
排名 | 飓风 | 飓风季 | 气压 | |
百帕 | 英寸汞柱 | |||
1 | 威尔玛 | 2005 | 882 | 26.05 |
2 | 吉爾伯特 | 1988 | 888 | 26.23 |
3 | “劳动节” | 1935 | 892 | 26.34 |
4 | 丽塔 | 2005 | 895 | 26.43 |
5 | 米尔顿 | 2024 | 897 | 26.50 |
6 | 艾倫 | 1980 | 899 | 26.55 |
7 | 卡米尔 | 1969 | 900 | 26.58 |
8 | 卡特里娜 | 2005 | 902 | 26.64 |
9 | 米奇 | 1998 | 905 | 26.73 |
迪安 | 2007 | |||
来源:大西洋飓风数据库[1] |
太平洋也應如此,並列出所有機構的評級,理由(▲)同上——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9日 (二) 04:09 (UTC)
- (×)删除:無助於提升條目質量;而西北太平洋之評級單位數量眾多,無法進行確切的比較或是系統性的整理。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04:16 (UTC)
總結:1保留,3刪除:刪除當年度最強熱帶氣旋比較表。
- (※)注意:此結論並不適用於該洋面史上最強熱帶氣旋,僅適用於該洋面當年度最強熱帶氣旋--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5月9日 (二) 09:15 (UTC)
- (?)疑問:為何這麼快便斷定討論完結?史上最強熱帶氣旋與當年度最強熱帶氣旋有何分別?為何僅保留史上最強熱帶氣旋,堅決認為有助提升條目質量。——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0日 (三) 07:09 (UTC)
- (:)回應:當然有差別,因為「史上最強熱帶氣旋」只會列出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的強度評級,但「當年度最強熱帶氣旋」卻是要凡舉該洋域所有氣象機構,如果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是這麼做的,難道其他洋域編寫時也得這樣做?明明都是熱帶氣旋條目,毋需應用二套規範。而且保留「史上最強熱帶氣旋」的用意是在史上紀錄尋得歷史定位,凸顯該熱帶氣旋的特色,但「該年度最強熱帶氣旋」只是在和該年度風暴進行強度比較,不但在宏觀歷史紀錄上沒有實質意義,而且凡舉這麼多機構的強度評級也沒有讓條目的內容完整性達到提高效果,不是放置的機構評級愈多就愈好。--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13日 (六) 09:10 (UTC)
- 放置多少氣象機構的評級應待完成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列出所有部門對該熱帶氣旋之評級討論再説。雖然該年度最強熱帶氣旋比較表並無歷史地位,但有助讀者了解該年度熱帶氣旋的強度次第。——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8日 (四) 06:50 (UTC)
使用「肆虐」、「大肆破壞」等用詞
「肆」一字有恣意、放縱的意思,但熱帶氣旋並無意識,而且亦幾乎沒有政府報告會用這個字來形容災況,是否應避免使用這個詞?個人認為可以改成「大舉破壞」會較為適宜。--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13日 (六) 09:49 (UTC)
- 有沒有聽過病毒肆虐?——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8日 (四) 06:50 (UTC)
- 這應該政府單位也不會用這詞來形容疫情吧?--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19日 (五) 14:32 (UTC)
- 香港天文台1999年颱風約克報告:「約克在香港肆虐後,便進入珠江口,然後於黃昏時分在珠海附近登陸並減弱為一強烈熱帶風暴。」——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6月11日 (日) 08:50 (UTC)
- [3]。--PatrollerAAAA(討論|留名) 2017年10月15日 (日) 07:23 (UTC)
- 這應該政府單位也不會用這詞來形容疫情吧?-- 天秤P 留言 2017年5月19日 (五) 14:32 (UTC)
強烈建議報文資料進行備份
近期發現過去的熱帶氣旋條目有連結失效的情況,發現是伺服器後台將報文內容移除或是報章雜誌將舊文章移動至付費後台。因此強烈中文維基的熱帶氣旋條目可以按照英語維基百科的方式將熱帶氣旋的官方報文或是部分文章內容進行相關備份。具有網頁備份功能的有這兩項服務可供參考:Internet Archive、WebCite,提出此建議是希望可以達成實質上的連結與內容保存,並在外部連結的部分進行有效的備份以防止連結失效、查無來源。而提出此建議並不強迫備份方式,能有效保護資料來源達到驗證即可。—— Karta0800900 留言 2017年6月12日 (一) 14:54 (UTC)
風速及氣壓數據之去留
不少條目(如強烈熱帶風暴約克、颱風溫黛 (1962年))皆列出「風速及氣壓數據」,但小妹認為這些數據過於冗長而不重要,無助於改善條目質量,是否應把其刪除?--Win. M. 2017年10月3日 (二) 15:24 (UTC)
颱風季條目之亞熱帶氣旋認定
關於部分颱風季條目有美式機構如NOAA會在相關報告會做追認,而JTWC也會在路徑追蹤或是在報文當中提及認定內容或是直接採取NOAA的相關評級(因同屬NWS),故在此提出颱風季條目應該要採納亞熱帶氣旋認定,而非直接否認相關評級。
據了解,在{{Infobox hurricane small}}模板之中也有納入亞熱帶氣旋認定,因此在此提出討論。--🍫|📖留言 2017年10月3日 (二) 06:02 (UTC)
關於亞熱帶氣旋認定
先前已提出討論,但並沒有共識與結果,故在此再次提出討論。關於部分颱風季條目有美式機構如NOAA會在相關報告會做「亞熱帶氣旋」的性質追認,JTWC亦會在定位追蹤或是在預報理由當中提及性質認定,故在此提出颱風季條目應該要採納亞熱帶氣旋認定,而非直接否認相關評級。
據了解,在Template:Infobox hurricane small模板之中也有納入亞熱帶氣旋的資訊欄,因此在此提出討論。懇請颱風季專題參與者user:Tenbeens、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等用戶協助發表相關編輯建議,感謝。--🍫|📖留言 2017年11月4日 (六) 08:48 (UTC)
- 颶風季連亞熱帶氣旋都納入了,颱風季當然可以採納。學生會書記歡迎參觀缺乏關注度博物館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1月10日 (五) 04:53 (UTC)
- (+)支持,可納入各洋域熱帶氣旋季條目。--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1日 (六) 10:01 (UTC)
- (?)疑問其他人的意見呢?、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933103、user:Cyclone2017 2.0、user:Typhoon Destroyer、user:MCC214--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1日 (二) 14:43 (UTC)
協助各區氣象中心資訊完善
由於敝人先前撰寫「中央氣象局颱風警報」及User:Jyxyl9撰寫「日本防灾警报列表」,使警報內容趨於完善,但周邊國家如越南及韓國之資料上不完整,故提出編輯討論以完善警報資料。懇請颱風季專題參與者user:Tenbeens、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等用戶,對此發表建言,謝謝!--🍫|📖留言 2017年11月4日 (六) 08:24 (UTC)
- (+)支持:補充各國的警報資料有助詮釋影響。順帶一提,維基百科好像有兩套截然不同的越南颱風警報,閣下對其資料是否了解?--Win. M. 2017年11月4日 (六) 11:20 (UTC)
- 這部分要越南專題的維基人協助編譯,故若此資訊受肯定之後會協請越南專題的維基人協助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的維基人進行相關資料的探討。--🍫|📖留言 2017年11月11日 (六) 09:19 (UTC)
- 哪兩套?[4]這個2014年8月頒布的法案提到越南現在的災害系統有五級,熱帶氣旋只會用較高的3/4/5級,發出條件(參照機械翻譯)是:
級別 | 影響越南東海(南中國海),含黃沙群島和長沙群島 | 影響越南沿岸和北中部內陸 | 影響越南南部內陸 |
3級/橙色 | TD 8-9級風暴 10-11級強風暴 12-15級非常強風暴 |
TD 8-9級風暴 10-11級強風暴 |
TD 8-9級風暴 |
4級/紅色 | 16+級超級風暴 | 12-15級非常強風暴 | 10-11級強風暴 |
5級/紫色 | N/A | 16+級超級風暴 | 12-15級非常強風暴 |
- (+)支持:但要找到相关资料恐怕比较困难,需要有掌握相应语言的人士协助。中文世界似乎鲜少有类似资料。—— Jyxyl9批判一番 2017年11月4日 (六) 11:23 (UTC)
- 這部分可能需要進行跨專題的協同編輯。--🍫|📖留言 2017年11月11日 (六) 09:19 (UTC)
- (+)支持,儘量提供協助。--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1日 (六) 10:01 (UTC)
有關越南的風級表和熱帶氣旋等級
在有關越南水文氣象局對海燕風暴編號爭議的文章中,裡面提到在越南,風力6-7級的熱帶氣旋算ap thap nhiet doi,8級以上算bao,14級以上算sieu bao。但有幾個問題:
- 這是越南誰訂的分級?越南氣象局NCHMF的網站上好像沒有sieu bao這說法
- 越南對於超過12級的蒲福氏風力表是怎樣處理的?按照越南文版的維基百科相應條目,在2010年風力表被伸延到15級,並在2014年按總理命令伸延到16級。也就是說中英文版維基百科蒲福氏風力條目中所提及的只有中國大陸和台灣採用伸延風力表的描述不確實?但是也就是說越南沒有用到17級?
- 另外,在越南維基百科的蒲福氏風級條目,裡面提到一個說是經諮詢的草案把蒲福氏風級表伸延到30級是什麼回事?而且好像還有實際用例?還有條目裡面說按越南標準把12級或以下的風力減1km/h和23級以上風力加1km/h是什麼回事?
- 另外有個和越南有關但熱帶氣旋無關的點也順便問一下,越南一斤有多少克?
有人懂越南的情況嗎?——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5日 (三) 15:49 (UTC)
- 關於這部分可以移駕到上方的「協助各區氣象中心資訊完善」進行討論。--🍫|📖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0:02 (UTC)
- 已移動討論——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1:18 (UTC)
- (:)回應@C933103:請參閱此條目。--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39 (UTC)
外部資料
- ^ Atlantic hurricane best track (HURDAT version 2) (Databas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22-04-19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