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九省流通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北九省流通券,簡稱東北券,是國民政府財政部於1945年11月2日公布《中央銀行東北九省流通券發行辦法》,從1945年12月21日起,在東北國統區發行的區域性流通貨幣,限在東北九省流通,取代滿洲國發行的滿元。東北九省流通券起初的幣值為法幣的十倍。1948年3月,允許法幣出關,比價為1:10元法幣。至1948年5月,已經發行了1萬億億元。1948年8月20日停止發行,代替發行金圓券,至1948年10月底「在東北發行金圓券25,200萬元」。

歷史[編輯]

因蘇軍進入東北後發行軍用票,其票值與法幣有差別。而東北經濟財政情形,勢必異於關內。在國民政府對於法幣未有整理辦法以前,東北發行應暫獨立。1945年9月29日,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與財政部長俞鴻鈞商議,得其同意。10月7日,張嘉璈與行政院長宋子文會議,亦予同意。正式決定單獨發行一種貨幣,與目下東北流通之貨幣並行使用。

東北九省流通券剛開始發行的券種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百元。後來,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延續,物資奇缺,國民政府在戰爭中屢屢受挫,其發行量越來越大,發行的面值也越來越大,致使其急劇貶值。1948年1月發行1,000元券、3月發行2,000元券、4月發行5,000元券、5月發行1萬元券。1948年3月,中央銀行長春分行發行票面額更大的流通券——本票,面額有30萬元、50萬元、100萬元、200萬元、300萬元、500萬元、450萬元,直至18,000萬元一張的本票,還有不定額本票,共發行13種。印製本票的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於是,長春分行乾脆印製空白本票,任意填寫面額。按照軍方要求,長春分行員工70多人實行倒班制,一天24小時不停工,手工填寫本票面額,面額達到幾億元、幾十億元、上百億元,然後加蓋經理、會計系系長印章、簽名章。完成後,即可用於軍糧和日用品的購買。最後發展到手工填寫本票的最高面額為200億元,創下中國貨幣史上鈔票最大面額的紀錄。鄭洞國在回憶錄中寫道:「最初高粱米只幾元一斤,最後3億元一斤。由飛機空投1萬元一張的鈔票已無用處,我不得不讓中央銀行長春分行發行本票,票面數額最初只有幾十萬元一張的,後來提高到幾十億元,甚至幾百億元一張。臨到長春解放前,1兩黃金也換不來幾斤高粱米,貨幣實際上已失去作用。」據統計,圍困長春期間,長春分行共發行本票138萬億元;長春解放前夕,只剩下5至6萬人。按此計算,長春每人要承受23億元左右的沉重負擔。

1948年8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公布《金圓券發行辦法》,決定廢止法幣與東北流通券,發行金圓券

參考文獻[編輯]

  • 《吉林省志·金融志》第二篇 貨幣 第三章 解放戰爭時期貨幣 第二節 東北九省流通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