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奧武夫號岸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貝奧武夫號
艦名出處 貝奧武夫
建造者 不來梅威悉船廠
動工日 1890年1月
下水日 1890年11月8日
服役日 1892年4月1日
退役日 1915年8月31日
結局 1921年於但澤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艦級 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
排水量 3500噸
全長 79米
全寬 14.90米
吃水 5.74米
動力輸出 4800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三脹蒸汽機
速度 15.1節
續航距離 1490海里以10節
乘員 20名軍官、356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陛下之艦貝奧武夫號(德語:SMS Beowulf[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末建造的八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的第二艘,以北歐神話人物貝奧武夫命名。艦隻於1890年至1892年間在不來梅威悉船廠建造,裝備有三門240毫米口徑箍炮作為主炮。它於整個1890年代都在德國艦隊服役,並至1900-1902年間重建。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艦被編入第六分艦隊,但僅參與了有限的行動。貝奧武夫號於1915年復員,此後被用作U艇靶艦。它最終於1921年拆解報廢。

設計[編輯]

齊格弗里德級艦隻的原始配置圖

在19世紀80年代末,面對海軍預算有限(由於帝國議會反對海軍開支和威廉皇帝運河的疏浚費用),德意志帝國海軍一直在努力解決建造何種主力艦的問題。作為新任帝國海軍部長列奧·馮·卡普里維中將提出了一系列設計方案,其範圍涵蓋了排水量2500噸的小型岸防艦,以及排水量9800噸的遠洋戰列艦。他最終決定以十艘岸防艦來保衛德意志灣的大型河口,因為即使在議會內,海軍反對派也認為這類鐵甲艦是必要的。其中的前六艘都是基於卡普里維提出的最小尺寸建造。[1]

貝奧武夫號的全長為79米,有14.9米的舷寬和最多5.74米的吃水深度,滿載排水量達3801噸。艦隻的推進裝置由兩台立式三缸三脹式蒸汽機英語Compound steam engine組成,所需的蒸汽是通過四台燃煤鍋爐供給。艦隻的最高航速為15.1(28.0公里每小時),並可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1,490海里(2,76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0名軍官及256名士兵。[2][3]

艦隻的主炮是由克虜伯提供、安裝在三個單座炮塔中的三門240毫米35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組成。其中兩門並排放置在艏樓,第三門位於主艦艛的後方。它們共配備204枚彈藥。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由八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組成。此外,貝奧武夫號還裝備有六門37毫米機炮德語Canon revolver de 37和四具直徑為3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後者全部安裝在甲板的樞轉支架上,艦艏、艦艉以及艦舯兩側各有一具。艦隻受到艦舯240毫米厚的水線裝甲帶和30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側部的裝甲厚度也有80毫米。[4]

建造[編輯]

艦隻最初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P號四等鐵甲艦」(Panzerschiffs IV. Klasse P)為合同代號[註 2]訂購。來自不來梅的私營企業威悉船廠獲得了建造合同,自1890年1月開始架設龍骨,並於同年11月8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國家海軍辦公室下屬海軍局主管的漢斯·馮·克斯特少將主持,為艦隻冠以「貝奧武夫」之名——這是一部同名盎格魯-撒克遜英雄敘事長詩中的主角。貝奧武夫號於1891年秋季竣工,隨後展開塢內試運轉,但具體日期不詳。[6]

服役歷史[編輯]

1892-1900年[編輯]

描繪貝奧武夫號的畫作

貝奧武夫號於1892年4月1日正式入役,[7]並由德皇威廉二世的胞弟——海因里希親王出任首任艦長[8]同時入役登艦的船員中還有弗朗茨·馮·希佩爾,他將在一戰期間指揮德國所有的戰列巡洋艦[9]雖然仍須進行進一步的海試,但該艦還是被立即編入演習分艦隊(Manövergeschwader,即公海艦隊前身)的第一總隊,以頂替因發生鍋爐管道爆炸而退出的姊妹艦齊格弗里德號。在那裡,它與鐵甲艦巴登號巴伐利亞號奧爾登堡號一同,受海軍中將卡爾·奧古斯特·戴恩哈德德語Karl August Deinhard指揮。當月,艦隻從威廉港經由黑爾戈蘭島航行至諾登哈姆;在此期間,德皇威廉二世和世襲大公腓特烈·奧古斯特二世在時任海軍大臣弗里德里希·馮·霍爾曼德語Friedrich von Hollmann中將的陪同下,登艦視察。自5月起,艦隻從基爾繼續展開海試。6月7日,在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訪德之際,貝奧武夫號參與了海上閱兵,其中得到了德皇和沙皇共同登艦參觀。[6]

隨着海試於6月19日結束,貝奧武夫號開始正式在演習分艦隊服役,並於7月初轉移至北海。從7月30日至8月8日,貝奧武夫號成為皇家遊艇英語Royal yacht帝國之鷹號德語Hohenzollern (Schiff, 1880)的護航艦,陪同德皇出席了考斯帆船周德語Cowes Week。在阿姆魯姆島德語Amrum停留了四天後,這艘岸防艦於8月17日返回演習分艦隊,並首度跟隨該部隊參加了大型秋季演習。演習結束後,貝奧武夫號被調往第二總隊,以取代老舊的炮塔艦德語Turmschiff腓特烈大帝號德語SMS Friedrich der Große (1874)的位置。在該部隊,貝奧武夫號一直服役至1893年秋季演習結束,並於1892-1893年冬與齊格弗里德號、威廉國王號德國號一同在地中海展開冬季訓練巡航。[10][6]

在1893年秋季的第一輪演習中,貝奧武夫號是扮演法國敵對艦隊的角色,模擬在北海遭到魚雷艇的「攻擊」。第二輪演習則在波羅的海進行,貝奧武夫號及其裝甲艦隊友們再次扮演法國艦隊。[11]自10月1日起,貝奧武夫號被編入新組建的北海預備役總隊(Reserve-Division der Nordsee),起初是擔任一艘精簡編制的附屬艦。自1894年2月1日起,它接任了總隊的主力艦職能,並負責培訓從姊妹艦伏里施喬夫號交換過來的船員。在當年的秋季演習中,來自北海預備役總隊的三艘艦組成了臨時組建的第二分艦隊第四總隊,受海軍少將伊萬·奧爾德科普德語Iwan Oldekop (Admiral, 1844)指揮。總隊旗艦為同級的希爾德布蘭德號。由於鍋爐裝置泄漏,貝奧武夫號於10月2日演習結束後退役,隨後在威廉港帝國船廠德語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進行維修。[6]

1895年8月1日,貝奧武夫號重新投入使用。[6]最初,在秋季演習期間,它被部署至海軍少將棣德利麾下的第二分艦隊第四總隊。演習結束之後,貝奧武夫號取代了其姊妹艦希爾德布蘭德號,成為北海預備役總隊的主力艦。在10月和11月,艦隻各完成了一次前往波羅的海的訓練巡航。在1896年的秋季演習期間,貝奧武夫號再次被編入第二分艦隊,當時的指揮官為卡爾·巴蘭東德語Carl Barandon少將。1896年10月13日,貝奧武夫號發生了嚴重的機械故障。在基爾進行緊急修理後,該艦被轉移至威廉港,於11月13日退役進行最後維修。[12]

貝奧武夫號於1897年8月3日重啟,並在當年的秋季演習中使用。9月13日,另一起輪機故障迫使艦隻再次去往威廉港帝國船廠,至10月1日完成修復。在該年餘下的日子裡,它進行了各種演練。其中從11月15日至18日,由於天氣惡劣而不得不在阿倫達爾的港口停靠。在1898年,除了北海預備役總隊的整體演習外,貝奧武夫號還與伏里施喬夫號共同完成了一次訓練巡航。該活動於5月31日從威廉港啟程,至6月11日結束;航行過程中曾先後抵達了莫爾德奧勒松斯塔萬格等挪威港口。這一年的秋季演習結束後,艦隻還變換了常規服役進程,於11月12日至19日期間展開了出訪格雷夫森德之旅。1899年的秋季演習也一如往年,惟貝奧武夫號所在的第二分艦隊司令換成了保羅·霍夫曼德語Paul Hoffmann (Admiral)。至1900年3月23日,貝奧武夫號終於在但澤退役。[12]

重建[編輯]

如同齊格弗里德級的其它姊妹艦一樣,貝奧武夫號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由但澤帝國船廠展開了重建工作。其最大的變化是通過舯部的插入部分而延長了船身,使得全長達到86.13米,排水量也增至4320噸。[13]必要的工程於1900年5月15日啟動。[12]此外,還安裝了新的鍋爐裝置、更換了艦載供電的發電機,並調整了武器裝備。為此,37毫米機炮被全數移除,進而加裝了兩門88毫米炮,四具350毫米魚雷管則替換為三具450毫米管。由於鍋爐數量的增加,艦隻獲得了第二座煙囪,連同延長的船身,導致該艦外觀發生顯著變化。所有重建工作於1902年中期完成,艦隻的最高速度和航程從此得以略微提升。[2]後者是通過將燃煤貯存量提高至最多580噸來實現的。[14]

1902-1909年[編輯]

重建後的貝奧武夫號

在完成重建和隨後的塢內試運轉後,貝奧武夫號於1902年7月1日重新入役,以便參加秋季演習。演習結束後,艦隻又於9月25日退役。但與原計劃不同的是,貝奧武夫號於1903年7月8日便被重啟,以取代因機械故障而退出的姊妹艦哈根號。隨後,它被編入第二分艦隊,這是該部隊最後一次僅為秋季演習而臨時組建。[15]9月22日,活動艦隊成立,後於1907年更名為公海艦隊;而由海軍少將恩斯特·弗里策德語Ernst Fritze (Admiral)指揮的第二分艦隊也作為正規編制一直保留至1917年8月,貝奧武夫號當時正是其中的一份子。除了慣常的部隊演練,它們於1904年7月和8月還先後展開了前往荷蘭和挪威水域的訓練巡航。1904年的秋季演習結束後,貝奧武夫號被戰列艦沃爾特號取代,並於9月23日退役。[12]

此後,貝奧武夫號成為預備分艦隊的一份子,並於1909年7月22日完成了和平時期的最後一次啟用。在秋季演習中,預備分艦隊改稱第三分艦隊,並加入由所有後備艦艇組成的預備艦隊,受海軍中將胡戈·蔡爾德語Hugo Zeye指揮。演習結束後,預備艦隊解散,貝奧武夫號也隨之退役。[12]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包括貝奧武夫號在內的所有岸防艦都於1914年8月12日被重新動員[16]它們被編入第六分艦隊,[12]受海軍少將理夏德·埃克曼德語Richard Eckermann指揮。[17]該分艦隊負責北海沿岸的防禦。貝奧武夫號於1915年5月4日受命前往波羅的海,並在三天後參與了對港口城市利鮑的海陸聯合進攻行動。海軍的攻擊力量由貝奧武夫號、大巡洋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羅恩號海因里希親王號,以及小巡洋艦奧格斯堡號忒提斯號呂貝克號組成,它們由多艘驅逐艦、魚雷艇和掃雷艦護航。公海艦隊的第四偵察集群也從北海抽調出來,為此次行動提供掩護。炮擊按計劃進行,儘管V107號驅逐艦英語SMS V107不慎觸及水雷,其艦艏被炸飛並摧毀了艦隻。但德國地面部隊的推進是成功的,進而占領了這座城市。[18]從5月10日至5月21日,艦隻先後駐紮在梅梅爾和利鮑對開海面。6月28日,貝奧武夫號又將炮口對準了文道的目標。在戰列艦沃爾特號和勃蘭登堡號抵達後,這艘岸防艦於7月12日離開利鮑,回到但澤。在那裡,帝國船廠對艦隻的鍋爐管道進行了更換,工程一直持續至9月8日。在此期間,第六分艦隊已於8月31日解散,貝奧武夫號遂被正式編入埃姆斯河的岸防總隊。從1915年9月11日至1916年2月28日,艦隻在北海擔任前哨勤務,主要駐紮在博爾庫姆錨區德語Reede[12]

自1916年3月2日起,貝奧武夫號縮減了船員編制,成為U艇靶艦、以及U艇嚮導艦漢堡號的附屬艦。一年後,即1917年3月12日,這艘裝甲艦在但澤退役。[12]

由于波羅的海於1907年底缺乏破冰船,貝奧武夫號遂於12月12日重新投入使用。自1918年1月起,該艦主要負責從利鮑至文道間的破冰職能。在3月11日的干預芬蘭德語Finnland-Intervention行動開始後,貝奧武夫號又擔任波羅的海搜救部隊指揮官、海軍中校胡戈·馮·羅森貝格德語Hugo von Rosenberg的嚮導艦。在圖爾庫停留期間,貝奧武夫號的船員又將從俄軍俘獲的炮艇鳩鴿號英語Finnish gunboat Uusimaa企鵝號英語Finnish gunboat Hämeenmaa更名為掃雷艦「貝奧號」和「武夫號」。兩者後來都移交予芬蘭海軍。5月19日,貝奧武夫號結束了嚮導艦職務,離開赫爾辛基駛回利鮑,並於5月27日至7月24日期間在塢內保養。[12]

1918年6月1日,波羅的海水域司令部(Befehlshabers der Baltischen Gewässer, BBG)成立,並由海軍少將盧多爾夫·馮·烏斯拉爾德語Ludolf von Uslar出任司令。BBG的轄區位於里克斯赫夫特德語Rozewie厄蘭線以東,兼具海、陸司令,直接隸屬波羅的海海軍基地德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指揮。貝奧武夫號被任命為BBG的旗艦,在其服役生涯的最後階段達到了另一個高峰。然而,烏斯拉爾少將卻很少登艦。8月8日,貝奧武夫號從利鮑出發前往赫爾辛基和列巴爾,本是為拱頂石行動德語Unternehmen Schlußstein做準備,但該行動計劃於9月1日終止。戰爭結束後,艦隻回到但澤,最終於11月30日退役。[12]

結局[編輯]

1919年6月17日,即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簽署前不久,除奧丁號外的所有岸防艦均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貝奧武夫號隨即被售予總部設在柏林的拆船商北德地下工程公司(Norddeutsche Tiefbaugesellschaft),至1921年在但澤拆解報廢。[4]

腳註[編輯]

注釋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5]
引用
  1. ^ Dodson,第33–34頁.
  2. ^ 2.0 2.1 Gröner,第10–11頁.
  3. ^ Dodson,第34頁.
  4. ^ 4.0 4.1 Gröner,第11頁.
  5. ^ Gröner,第56頁.
  6. ^ 6.0 6.1 6.2 6.3 6.4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52頁.
  7. ^ Gardiner,第246頁.
  8.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51頁.
  9. ^ Philbin,第10-11頁.
  10. ^ Sondhaus,第194–195頁.
  11. ^ Sondhaus,第195頁.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53頁.
  13. ^ Gröner,第10頁.
  14. ^ Gröner & Jung & Maass,第34頁.
  15. ^ Brassey,第89–90頁.
  16.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17.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61頁.
  18. ^ Halpern,第191–193頁.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貝奧武夫號岸防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