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西來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文化西來說,是指歷史學考古學中的一種舊假說,認為中國古代文明並非起源於本地,而是從西方傳入。至今多數認為證據不確鑿。

西學東漸時期[編輯]

最早提出西來說的,是西學東漸時期的天主教傳教士,比如南懷仁在《道學家傳》小序中稱伏羲亞當的「第十三代子孫」。李祖白因受湯若望的影響,在《天學傳概》中,也提出「中國之初人實如德亞之苗裔」。這種說法立即遭到了中國學界的反感,楊光先更是以此作為反對西方曆法的藉口,稱李祖白「實欲挾大清之人盡叛大清而從邪教,是率天下無君無父也」,掀起了康熙曆獄。此後曆獄雖然得以平反,但是中國文化西來之說,不復有人提起。由康熙帝親自支持的「西學中源」論,成為了學界的共識。

清末與民國時期[編輯]

拉克伯里的華夏人來自巴比倫說[編輯]

清朝末年,法國學者拉克伯里英語Albert Terrien de Lacouperie(Terrien de Lacouperie)根據自身的研究,再度提出中國文化西來論,1894年發表論文《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在文中,拉克伯里通過比較古代中國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的近百種相似之處,提出假說,稱黃帝是約前2282年左右率領部眾遷至中國的一位巴克族(古閃米特人一支)首領,巴比倫典籍中稱其為奈亨台(Nakunte)。拉克伯里的研究成果獲得日本學者白河次郎等人,以及中國學者章太炎劉師培與若干著名革命黨人陶成章宋教仁等人贊同。

但是隨着中國本土考古學的起步,許多古人類化石在中國相繼被發現,成為了柳詒徵梁啓超等人反駁拉克伯里「中國人來自西方」的有利論據,繆鳳林在《中國民族西來辯》中根據爪哇人等化石證據明確指出:「東亞之有人,為期實先於西亞」。其後,在學者們的努力下,西來說所依據的不少上古典籍被考證為後世偽作,朱逖先指出:「晚近言漢族西來者,大都取證於漢魏以來之緯書神話。」(《文字學上之中國人種觀察》)最後,對於兩種文明之間的相似之處,陳嘉異指出:「彼此因地理氣候之相等而遂發生類似文明」(《東方文化與吾人之大任》),不能因此推斷中國文化是外來的。

五四運動之後,拉克伯里的假說逐漸失去支持,被中國學界否定。

安特生的仰韶文化西來說[編輯]

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on)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並在當地發掘出許多彩陶。在比較了當地彩陶和中亞阿什哈巴德附近發現的安諾文化彩陶、烏克蘭特里波列文化彩陶,以及甘肅一帶發現的彩陶之後,安特生在《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從中亞開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漸接近當代,說明中國陶器的製作技術是從中亞傳入的,因此中國文化亦有可能是從中亞傳入的。

但是在1931年,中國學者梁思永發現了河南安陽後崗三疊層,證明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朝文化一脈相承,未受外界根本性的影響,安特生也承認了這一點。1945年,夏鼐通過在甘肅一帶的考古發現,指出安特生對於當地齊家文化的分期有誤,齊家文化實際上並不早於仰韶文化,因此安特生的假說失去了實證支持。此後安特生本人也不再堅持中國文化西來說。

有關論著[編輯]

柳詒徵在民國早年著《中國文化史》,闡明中國文化的由來,並在學理上上反駁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等假說。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