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霧溪
立霧溪 德路固語:Yayung Takilis、Yayung Paru、Yayung Mntudu 漢語音譯:達基利溪(塔次基里溪,達梓里溪) 清代文獻:擢其力、得其黎 | |
---|---|
流域 | |
流向 | 太平洋 |
源頭 | |
- 位置 | 奇萊北峰 |
- 海拔 | 3,449米(11,316英尺) |
河口 | 民有部落(陶樸閣) |
- 坐標 | 24°08′20″N 121°39′37″E / 24.13889°N 121.66028°E坐标:24°08′20″N 121°39′37″E / 24.13889°N 121.66028°E |
- 海拔 | 0米(0英尺) |
面積 | 616平方公里(238平方英里) |
流經国家 | ![]() |
位置 | 花蓮縣秀林鄉 |
本貌 | |
長度 | 55公里(34英里) |
平均流量 | 41.92 立方公尺/秒 |
支流 |
立霧溪,太魯閣語:Yayung Takilis、Yayung Paru、Yayung Mntudu,[1]:36-37是一條位於台灣花蓮縣的知名河川,因切割出落差達1千多公尺的太魯閣峽谷而聞名。此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奇萊北峰與合歡山之間。其中在天祥至錦文橋,此河段的河蝕地形就是太魯閣峽谷。支流不多,都集中在其上游區域。
立霧溪總長約有55公里,流域面積有616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32,最長支流為陶塞溪。建有不少橋樑,其中錦文橋是太魯閣峽谷的起點,立霧溪源頭來自海拔3000公尺以上中央山脈,流經55公里長的河道,在下游匯集一條支流砂卡礑溪,在經過太魯閣大橋後注入太平洋海平面,下切浚深,河水湍急,落差甚大,形成不少的瀑布景點,比如達歐拉斯瀑布。
關於立霧溪名稱的由來,太魯閣族人稱之Yayung Paru(意為「大河」)、Yayung Mntudu(意為「大小溪澗匯流成河」)。外人則以位在溪口北岸的太魯閣族崇德部落,原名德路固語:Tkijig、Takili社稱溪名:荷蘭東印度公司稱此溪為Takilis(又稱為Takijlik / Taccalies);[1]:36-37清代文獻以擢其力、得其黎漢語音譯;日治時以タッキリ Takkiri音譯,但當年促音符號常常沒有縮小,容易誤寫成タツキリ Tatsukiri,正好以日文漢字「立つ霧/たつきり Tatsukiri」同音轉寫;戰後初期以漢字「達基利溪」、「塔次基里溪」音譯,後來才直接使用日文漢字為立霧溪。立霧溪源發合歡山、奇萊北峰、屏風山的源頭仍保留「塔次基里溪」的名稱。[2]
立霧溪河口曾是砂金產地,據歷史記載可追溯到17世紀時,葡萄牙人曾在立霧溪河口發現砂金,從而吸引荷蘭人東部探金,後期也有漢人在此探勘金脈;據傳盛產金礦的「多羅滿」就是指立霧溪河口。其河口北側為得其黎海岸。現在立霧溪的源頭前往屏風山的半途仍有合歡金礦的遺跡。
2009年,立霧溪受到10月9日大雨沖刷山壁,土石崩落至溪谷,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不久便隨之沖破壩體。[3]
水系主要河川[编辑]

主要橋樑[编辑]
以下由河口至源頭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橋樑:
- 台鐵立霧溪橋(台鐵北迴線)
- 太魯閣大橋(省道台9線)
- 錦文橋(鄉道花31線)
- 新長春橋(省道台8線)
- 長春橋
- 寧安橋(省道台8線)
- 白沙2橋(省道台8線)
- 白沙1橋(省道台8線)
- 山月吊橋
- 錐麓吊橋
- 流芳橋(省道台8線)
- 普渡橋
圖片集[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 1.0 1.1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五年研究報告 (PDF) (Report).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7.
- ^ 立霧溪之美. 太魯閣國家公園全球資訊網.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0-09-04.
發源於合歡山、奇萊北峰之間的塔次基里溪,一路匯集托博闊溪、慈恩溪、瓦黑爾溪之後,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上游是陶塞溪)交會,自此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
- ^ 立霧溪堰塞湖土體被破壞 中央社[永久失效連結]
延伸閱讀[编辑]
- 林孟龍、王鑫著,《台灣的河流》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2。ISBN 957-30493-8-4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立霧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