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胡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淺藍雪留言 | 贡献2020年5月14日 (四) 12:54 還原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胡笳是一種流傳于亞洲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樂器,其真實面貌存疑,大致是一種蘆葦管做成的直管吹奏樂器,接近觱篥,甚至有可能是同名的多種樂器。世傳蔡文姬据胡笳聲創作出了樂府詩及古琴曲《胡笳十八拍》。

還原

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蒙古族传统音乐》,胡笳即蒙古樂器冒顿潮尔,此說與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所說的“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相符。冒顿潮尔是用红松、竹管或阿勒泰地区特有的“扎拉特草”的茎做成的空管,长约60釐米,粗細不定。正面三个音孔,反面偶有一孔,无哨片,以舌尖控制风门。[1][2][3]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哈萨克族传统音乐》中還提及了另一种類似樂器斯布孜额。斯布孜额以苇茎或木頭為材,外纏羊肠以防裂,长约50釐米,直徑1.5厘米,无哨片,有三至五个按孔。在吹奏時喉音与管音同時作用,音域跨两个八度。這種樂器可能也是胡笳遗制。此外图瓦人人的樂器苏吾尔(或苏尔)和斯布孜额很像,可能來源相同。[1]

《白氏六帖事类集》認為胡笳者是张博望從西域傳入的。《太平御览》引 《蔡琰别传》說:“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胡谓曰胡笳”。陈旸《乐书》說胡笳可能和觱篥很像:“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九窍”、“胡笳, 似觱篥而无孔, 后世卤簿用之”(亦見《文献通考》)、“哀笳以羊骨为管而无孔, 惟恤礼用之。今鼓吹备而不用, 以觱篥代之。卤薄与熊罴十二案工员尚存焉”。[1]

清会典·蒙古乐》說胡笳可用於宴樂:“笳吹:用司胡笳、司胡琴、 司筝、司口琴各一人,司章四人。进殿一叩,跪一膝奏曲”,《清史稿》說胡笳是皇太极察哈尔之後得到,然後列于宴乐的。按《清史稿》的描述:“胡笳木管,三孔,两端施角,末翘而哆,自吹口至末二尺三寸九分六厘”。[1]

影響

古琴曲有12首含有“胡笳”二字,即《大胡笳》、《小胡笳》、《小胡笳十九拍》、《胡笳十八拍》、《别胡儿》、《忆胡儿》、《胡笳明君》、《小胡笳鸣》、《大胡笳鸣》、《胡笳五弄》、《胡笳调》、 《胡笳声》。但只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 留存至今,而三者之間相似度也較高。[1]

参見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陈忠松. 胡笳疑析. 黄河之声. 2011, 13: 78–81. 
  2. ^ 唐垂裕. “胡笳”的研制. 中國音樂. 1986, 4: 58. 
  3. ^ 莫尔吉胡. 追寻胡笳的踪迹——蒙古音乐考察纪实之二. 音樂藝術. 1986, 4: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