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尤利婭·季莫申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8.232.165.48留言2021年1月27日 (三) 04:14 →‎top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尤莉婭·季莫申科
Юлія Тимошенко
2018年的季莫申科
 烏克蘭總理
任期
2007年12月18日—2010年3月4日
总统維克托·尤先科
維克托·亞努科維奇
前任維克托·亞努科維奇
继任米克拉·阿扎羅夫
任期
2005年1月24日—2005年9月8日
总统維克托·尤先科
前任米克拉·阿扎羅夫(代理)
继任尤里·葉哈努羅夫
个人资料
出生 (1960-11-27) 1960年11月27日63歲)[1]
 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1]
国籍 苏联(1960-1991)
 烏克蘭(1991-)
政党季莫申科聯盟全烏克蘭祖國聯盟
配偶亞歷山大·季莫申科
儿女葉夫根尼婭·季莫申科
母校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大學
宗教信仰烏克蘭東正教
网站https://www.tymoshenko.ua/en/

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烏克蘭語Юлія Володимирівна Тимошенко,英語:Yulia Volodymyrivna Tymoshenko;1960年11月27日),烏克蘭大亨和政治家,曾兩度任烏克蘭總理。她以美艷外表和政治鐵腕著稱,被譽為烏克蘭的「美女總理」。季莫申科在參與政治之前是位成功但極受爭議的女企業家,為一天然氣寡頭,故被認為是全國最富裕的人士之一。之後成為橙色革命的領袖之一。[2]革命後曾兩度籌組聯合政府,成為烏克蘭第一位女總理。卸任總理後,季莫申科於2010年總統選舉中落選。翌年10月,她被控在2009年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中滥用职权而被判监7年,至2014年2月獲釋。[3][4]其後她於同年2019年的總統選舉中均吿落選。

早年生活

季莫申科生於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農村。母親為 Ludmila Nikolaevna Telegina,父親為Vladimir Abramovich Hryhyan。[5] 父親在季莫申科三歲時離家。[6] 季莫申科在畢業時使用母親的姓氏[6] 報導指出她到36歲时才開始學習烏克蘭語[7] 1979年,季莫申科與蘇聯共產黨中級官僚亞歷山大·季莫申科(Oleksandr Tymoshenko)結婚。1980年產下一女尤吉妮亞(Eugenia)。[5]

1984年,季莫申科畢業於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大學經濟系,隨後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從那時起,她寫了50篇論文。季莫申科也曾是烏克蘭國立礦業大學學生,但未取得學位。[8]

1984年畢業後,季莫申科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機器製造廠擔任工程經濟師至1988年。[9]

1989年,作為「經濟改革」行動之一,季莫申科成立並領導蘇聯共青團影片出租連鎖店[5](發展相當成功),之後私有化。季莫申科在烏克蘭石油公司擔任總經理。這間公司在1991年至1995年間向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農產企業提供石油產品。[9]

1995年至1997年,[1]季莫申科擔任私人仲介公司「烏克蘭聯合能源系統」總裁,該公司在1996年成為烏克蘭向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主要進口商。這段期間她因大量轉售盜採天然氣與躲避交易徵稅而被稱為「天然氣公主」。她還被指稱「給予帕夫洛·拉扎連科回扣以換取她公司對國家天然氣供應的控制權」。[10] 這段期間她與烏克蘭許多重要人物展開業務關係(無論是合作或敵對),包括有帕夫洛·拉扎連科維克多·平丘克英语Viktor Pinchuk伊戈尔·科洛莫伊斯基里納特·阿克梅托夫和當時烏克蘭總統庫奇馬。這些人除了阿克梅托夫,都與季莫申科一樣來自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季莫申科也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管理階層有密切往來。[11]

季莫申科表示她於1990年至1998年間獲得大量財富。此時正好是私有化時期,一段被歷史學家稱為腐敗與管理不善的時期-她成為烏克蘭最富裕的寡頭之一。[10]

政治生涯

早期

季莫申科在1996年進入政壇,並在基洛夫格勒州當選烏克蘭議會議員。她在所屬選區中創下驚人的92.3%得票率。進入議會後,季莫申科加入派系「憲法中心」。[12]

她在1998年議會重新選舉中,在村社黨(Hromada)政黨名單中排名第6[12]。季莫申科是該黨重要人物[13],並擔任烏克蘭議會預算委員會主席。[9][14] 在村社黨領袖帕夫洛·拉扎連科於1999年春天為躲避貪污調查潛逃美國[15],許多成員脫黨轉而加入其他政黨派系。[16] 其中,季莫申科成立新政黨全烏克蘭「祖國」聯盟[15]

1999年至2001年,季莫申科在尤申科內閣中擔任負責燃料與能源部門的副總理。在與產業寡頭發生衝突後,季莫申科在2001年1月遭到總統庫奇馬解除職務。下台後不久,季莫申科擔任救國委員會領導人,並展開「沒有庫奇馬的烏克蘭」抗議運動。[17]

2001年2月中旬,季莫申科被指控在1995年至1997年(當時為烏克蘭聯合能源系統總裁)偽造海關文件和走私天然氣而遭到逮捕,數周後被釋放。[17][9][18] 其政治支持者在季莫申科被拘提的盧基安尼夫斯卡監獄英语Lukyanivska Prison附近舉行數次抗議行動。根據季莫申科的說法,這些指控是庫奇馬政府所杜撰的,是由於寡頭對於她努力掃除腐敗及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改革深感威脅,而向政府施壓所致。儘管指控已被撤銷,莫斯科當局在四年後才撤銷逮捕令。

此外,季莫申科的丈夫,亞歷山大,為了躲避監禁費用而躲藏兩年。但兩人表示這說法毫無根據,並認為背後有前庫奇馬政府的政治動機存在。

反對庫奇馬運動和2002年選舉

指控撤銷後,她馬上回到庫奇馬總統反對運動(他們認為庫奇馬涉嫌格奥尔基·贡加泽記者謀殺案)的領導崗位。在這場運動中,季莫申科首度被稱為一個充滿激情、革命家的領袖,其中一個例子是在電視轉播中,她在集會上砸毀監獄窗戶。當時季莫申科要求舉辦全民公投彈劾總統庫奇馬。[19]

我們的政府在庫奇馬總統和犯罪寡頭集團的嚴峻壓力下進行地下活動。內閣首長的所有反影子和反腐敗行動都被封鎖,政府變成勒索和各式挑釁的目標。人們被逮捕,僅僅只是他們親屬為內閣部長們工作、進行實際改革,這是權力制度的嚴重腐敗。
尤莉婭·季莫申科 《獨立報》訪談(2001年10月25日)[20]

2001年2月9日,季莫申科成立季莫申科聯盟救國委員會併入[17])。該政黨聯盟在2002年烏克蘭議會選舉拿下7.2%的選票。她自1999年成立全烏克蘭「祖國」聯盟一直是該黨黨魁。[21]

2001年8月11日,俄羅斯的民事與軍事檢察官指控季莫申科涉嫌賄絡。[22] 2005年12月27日,俄羅斯檢察官撤銷這些指控。俄羅斯檢察官在季莫申科擔任總理時暫時解除對她的逮捕令,但在2005年9月下台後又再度恢復。2005年9月25日,俄羅斯檢察官在季莫申科前往訊問期間再度解除逮捕令。[23][24] 季莫申科在她擔任總理的前七個月從未前往俄羅斯(第一屆季莫申科內閣)。[24]

2002年1月,季莫申科被捲入一場神秘的車禍中,但只受到輕傷-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政府的暗殺行動。[25]

橙色革命

2001年秋天,季莫申科與尤申科為了贏得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醞釀組成一個廣泛的反對聯盟以對抗現任總統庫奇馬[15]

2002年下半年,季莫申科、亞歷山大·莫洛茲(Oleksandr Moroz,烏克蘭社會主義黨)、佩特羅·西蒙年科(Petro Symonenko,烏克蘭共產黨)和尤申科(我們的烏克蘭)發表一項關於「烏克蘭國家革命的開始」的聯合聲明。共產黨後來退出聯盟,因為西蒙年科反對聯盟在2004年總統選舉推出單一候選人,但其他三黨依然維持聯盟關係(直到2006年7月)。[26][27]

2004年7月2日,我們的烏克蘭與季莫申科聯盟建立「人民勢力」,該聯盟的目的是制止「因為現任當局而變成烏克蘭特色的破壞性進程」。該協定包括尤申科承諾若贏得2004年10月的總統選舉,將提名季莫申科為總理。季莫申科在2004年選舉期間為尤申科助選。[15] 當2004年11月21日(第二輪投票日)選舉結果的詐欺指控逐漸蔓延時,尤申科陣營公開呼籲群眾表達抗議。2004年11月22日,烏克蘭各城市爆發大規模抗議:規模最大的地點是基輔獨立廣場,估計有50萬人參與。[28] 這場全國大規模抗議變成後來著名的橙色革命。抗議期間,季莫申科在獨立廣場的演說維持住街頭抗議的氣勢。[29]維克多·亞努科維奇的勝選資格被取消,並進行重新選舉後,尤申科以52%當選烏克蘭總統。[30]

橙色革命之後

2005年2月4日季莫申科於烏克蘭議會

2005年1月24日,總統尤申科任命季莫申科為新任烏克蘭總理。2月4日,季莫申科的總理任命在烏克蘭議會以373票的壓倒性票數通過(通過門檻為226票)。[5]

7月28日,《富比世雜誌》將她列為世界最有權力女性第三名,僅次於美國國務卿萊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31] 然而富比世在2006年9月1日出版的名單中,季莫申科未進入百大排名。[32]

數個月後,後革命聯盟的內部衝突開始傷害到季莫申科的執政團隊。[33][34][35]9月8日,安全與國防委員會主席佩特羅·波羅申科[36]和副總理米科拉·托門科(Mykola Tomenko)等數名高級官員相繼辭職後[37],總統尤申科在全國電視演說中解除季莫申科職務。[38][37][39]尤里·葉哈努羅夫成為新任總理。[39]尤申科繼續批評她身為內閣總理的作為,表示這已造成經濟成長減緩以及執政聯盟內部的政治衝突。[40]

2006年議會選舉

下台之後,季莫申科為了她領導的季莫申科聯盟能在2006年議會選舉取得勝利,開始前往全國各地訪問。她也在不久後宣布,希望能回到總理職位。[41]

2008年的季莫申科

2006年國會選舉,季莫申科聯盟以129席成為國會第二大黨,許多人推測她會與尤申科的我們的烏克蘭烏克蘭社會主義黨組成聯盟以免地區黨重獲權力。[42]季莫申科再度重申希望擔任總理的立場。[42]然而,與我們的烏克蘭和社會主義黨的協商面臨許多困難,各聯盟為了職位發生衝突,並進行與其他聯盟的反協商。[43]

2006年6月21日,烏克蘭媒體報導政黨間已達成最終結盟協議,似乎為近三個月以來的政治動盪露出曙光。[44][45]

季莫申科就任新任總理的任命案與批准預計將輕鬆過關。不過,先決條件是她長期的對手-我們的烏克蘭的佩特羅·波羅申科登上議長寶座。[46]在結盟簽署後短短幾天,執政聯盟成員間的不信任感逐漸浮上檯面[46],他們認為同時進行波羅申科的議長投票與季莫申科總理投票案並不符合議會程序。[47][48]

地區黨向執政聯盟下最後通牒,主張必須遵守議會程序,要求議會各委員會成員依照各政治勢力的席次分配、獲得部分議會委員會主席職位與地區黨勝選的行政州州長職位。[49][50] 地區黨抱怨執政聯盟剝奪地區黨與共產黨所有入主行政部門與領導議會委員會的權利,但在地區黨拿下的地方基層地區委員會,執政聯盟的各黨也被排除在委員會之外。[49]

地區黨成員從6月29日星期四[51]起封鎖議會至7月6日星期四。[52]

不幸地,現在出現了另一個聯盟。但因為某些理由,這不會存在太久。第一,聯合不相容的政黨-共產黨與利益集團-於同一團隊。共產黨人、社會黨人和暴徒組成的聯盟不會持續太久,因為這個國家將體會到偽善和毫無策略。我確信我們團隊不會讓烏克蘭這麼容易被洗劫。
季莫申科於ICTV英语ICTV (Ukraine) (2006年7月7日)[53]

令人訝異的,社會黨的亞歷山大·莫洛茲出馬角逐議長寶座,隨後7月6日的投票中在地區黨支持下過關,「橙色聯盟」瓦解(波羅申科在7月7日撤除自己候選資格並敦促莫洛茲也比照辦理[46])。[54][55]前總理維克多·亞努科維奇所領導的地區黨與社會黨、共產黨組成多數聯盟,亞努科維奇出任總理。[56][57]同時季莫申科宣布她所屬的政治勢力將作為新政府的反對陣營[53],我們的烏克蘭直到10月4日才表態加入反對陣營。[58]

隨著2007年烏克蘭政治危機爆發,尤先科解散國會,議會重新舉行選舉。[59]

2007年《外交》文章

季莫申科與普京(攝於2005年

季莫申科在2007年5/6月的《外交》雜誌上發表一篇《遏制俄羅斯》的文章。[60][61]文章中她尖銳地批評普京領導下的獨裁發展,並反對所謂的新俄羅斯擴張主義。因此,這篇文章激怒了俄羅斯。在雜誌發行前一個多禮拜,俄羅斯發表回應,稱文章為「反俄宣言」、「試圖再次繪製歐洲的分界線」。[62]

隨後,該篇文章被揭露重要部分是改述自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文章。季莫申科幕僚否認抄襲剽竊,理由是《外交》雜誌的格式通常不包括姓名標示。[63]

之後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在同一雜誌上發表文章《遏制俄羅斯:回到未來?》[64] 但拉夫羅夫在文章發表前撤回文章,指控編輯群修改他的文本並表示他的文章受到「審查」。[65]

2007年議會選舉

2007年烏克蘭議會選舉於9月30日舉行,橙色聯盟表示他們已獲得足夠票數去組成執政聯盟。10月3日最終統計結果出爐,季莫申科與總統尤申科的聯盟以些微差距領先對手總理亞努科維奇。但亞努科維奇所屬的地區黨穩坐國會第一大黨,也宣稱獲得勝利,[66]但其中一組盟友社會黨未能跨越選舉門檻,失去議會席次。

2007年10月15日,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自衛聯盟季莫申科聯盟同意組成多數聯盟。[67]11月29日,兩黨簽署協議。12月18日,季莫申科以226票(剛好通過門檻)再度當選總理。[68][69]

2008年政治危機

2009年,季莫申科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及總理普京討論天然氣管道問題

季莫申科的季莫申科聯盟與尤申科的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自衛聯盟所組成的執政聯盟在格鲁吉亚俄羅斯間的2008年南奧塞提亞戰爭上產生意見分歧,引發危機。季莫申科不同意尤申科譴責俄羅斯,傾向保持中立。尤申科辦公室指控她採取溫和立場,以爭取俄羅斯支持她投入即將到來的2010年選舉。總統副幕僚長Andriy Kyslynskyi稱她「叛徒」。[70] 根據季莫申科聯盟,總統秘書處幕僚長Viktor Baloha處處指責總理,指責她所有一切,從不夠虔誠到傷害經濟,還稱季莫申科要暗殺他,而在喬治亞事件上的「叛徒」指控是對總理最新、最致命的攻擊。[71][72][73][74][75]

季莫申科聯盟與共產黨、地區黨一同通過立法改善總統的彈劾程序[76]並限制總統權力,增加總理權力。總統尤申科的我們的烏克蘭聯盟宣布退出執政聯盟,尤申科承諾將否決立法[77][78]並威脅新執政聯盟必須儘快成立,否則將舉行選舉。這次事件引發了政治危機。最終尤申科於2008年10月8日宣布呼籲提前舉行議會選舉。[79][80]

季莫申科強烈反對提前選舉,她表示:「沒有一位政治家會在這個重要時刻讓烏克蘭陷入提前選舉的狀況。但是,如果尤申科亞努科維奇-希望提前選舉的人-讓國家舉行提前選舉,那他們必須承擔全球金融危機對烏克蘭造成的所有後果。」[81] 選舉最初決定在2008年12月7日舉行,[82][83] 但之後被無限期延期。[84][85][86]季莫申科表示在新執政聯盟成立之前無意辭職。[87][88]

2008年12月初,季莫申科聯盟與地區黨展開結盟協商[89],但在沃洛基米爾·利特溫(Volodymyr Lytvyn)當選烏克蘭議會議長後,利特溫宣布將由季莫申科聯盟、利特溫聯盟和我們的烏克蘭組成執政聯盟。[90] 協商後[91][92]三黨於12月16日正式簽屬協議。[93]雖然利特溫表示議會將運作至2012年[94],但仍無法確定新執政聯盟是否能停止議會選舉。[95][96][97]

2010年總統大選

季莫申科(第一輪) - 全國得票率 (25.05%)

2009年2月5日,第二屆季莫申科內閣通過議會第二次不信任投票的考驗(第一次在2008年7月11日)。[98][99] 截至2009年2月,季莫申科與總統尤申科[100][101][102][103]烏克蘭總統秘書處[104]和反對陣營地區黨之間維持著敵對關係。[105]根據季莫申科表示,她與總統是政治競爭而非意識形態的對抗,她也強調「2010年總統大選的選舉鬥爭已經開打了」。[106]在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可能是2010年烏克蘭總統候選人[107][108],季莫申科宣布她將在2009年6月7日的全國轉播中發表聲明宣布參選2010年總統大選[109],雖然她在過去的發言中並未打算成為總統。[110]季莫申科表示她若敗選,會接受選舉結果。[111][112]2009年9月12日,一場名為「With Ukraine in Heart」的巡迴演唱會將從基輔獨立廣場展開。[113][114][115]

季莫申科聯盟正式背書季莫申科作為下屆總統大選參選人,第一輪投票將在2010年1月17日舉行。[116][117] 季莫申科也獲得許多烏克蘭政治人物的支持如波利斯·塔拉修克(Borys Tarasyuk)、尤里·盧岑科(Yuriy Lutsenko)、前總統克拉夫丘克[118]基督教民主聯盟[119]烏克蘭歐洲黨[120]前進,烏克蘭![121] 分析家還認為她是俄羅斯政府在本次總統大選中的首選,但在2009年12月3日,俄國總理普丁否認這項說法。普丁表示他曾在季莫申科擔任總理時有過合作,但他未在選舉中表達支持。[122]

尤申科亞努科維奇出現在講壇上,就可預料到失敗。我們怎能忘記我們錯失前往南非門票的那場烏克蘭與希臘的比賽。為什麼?因為兩位「幸運」的政治家前去那場決定性的比賽,把他們的幸運光環帶給烏克蘭隊
季莫申科個人網誌(2009年12月7日)[123]

季莫申科的競選費用預計在100至150萬之間。[124]季莫申科預計在2010年總統大選結束後將展開議會提前選舉,但她對此表達反對立場。[125]

2009年12月1日,季莫申科呼籲「全國民主力量」在第一輪總統選舉結束後團結起來支持最高票候選人。「如果我們不能增強努力,團結烏克蘭全國的愛國與民主陣營…我們將敗給企圖報復的對手」。[126] 2009年12月5日,她宣布如果敗選,她將成為反對黨。季莫申科也投訴選舉立法的缺失,並表示對手試圖進行選舉舞弊。[127]

在2010年1月17日的第一輪投票中,季莫申科以25%的支持率位居第二,僅次於亞努科維奇的35%。兩名候選人將在2010年2月7日進行第二輪投票。投票結果季莫申科以45%的得票率敗給亞努科維奇的48%而落選。

2010年後

2011年的季莫申科

2011年季莫申科被控於擔任總理其間濫權而入獄;2014年革命後獲釋。在同年3月24日,她宣佈再度競選總統,但敗於彼得·波洛申科

季莫申科於2014年總統大選各地的得票率

在勝出於同年舉行的拉達選舉後,她再次進入國會,再次成為全烏克蘭聯盟「祖國」領袖。

季莫申科在2019年總統選舉領先區域以深藍顯示

在2018年6月20日,季莫申科宣布將於2019年第三度參選總統。[128]但最後以第三多得票(13%)再次落選。她隨後領導祖國在閣外支持人民公僕的多數政府。2019年烏克蘭議會選舉後,季莫申科擔任烏克蘭最高拉達关于退伍军人事务、战斗员、反恐怖主义行动和残疾人的问题委員會烏克蘭語Комітет Верховної Ради України у справах ветеранів, учасників бойових дій, учасників антитерористичної операції та людей з інвалідністю以及乌克兰最高拉达關於社会政策、就业和养老金委員會烏克蘭語Комітет Верховної Ради України з питань соціальної політики, зайнятості та пенсійного забезпечення委員[129]

政治立場

季莫申科希望烏克蘭能成為歐盟會員,也關注於與俄羅斯的敵對情況。[130][131] 「我試著捍衛我們的利益,讓我們能找到與歐盟和與俄羅斯之間的平衡點。」[130] 季莫申科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表示烏克蘭處在「空白、所有現有防衛體系以外」的狀況是「不自在」的。[130] 但是,根據季莫申科表示,烏克蘭加入任何集體防衛體系的問題「只有透過公投才能解決」。[132] 季莫申科贊成與歐盟發展緊密關係,包括建立烏克蘭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區[133],以及最好是能夠在2015年成為會員。[134] 季莫申科表示:「歐洲計畫尚未完成。沒有完成是因為烏克蘭還未全面參與。」[135] 她反對外國干涉烏克蘭的內部事務:「烏克蘭實現其主權權力,組成現代政治國家,不能被認為有針對任何人的政策。」[136] 季莫申科不希望延長俄羅斯黑海艦隊在烏克蘭的租借合約,因為《烏克蘭憲法》明確規定,外國軍事基地不能部署在烏克蘭,這項憲法條款是以保衛國家安全為基礎。」[137]

我發自內心的在烏克蘭統一日這一天祝賀各位順利並幸福快樂。更重要的,相信我們美好的祖國! 烏克蘭是強盛的!
總理季莫申科於烏克蘭統一日(2009-01-22)[138]

季莫申科反對將俄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139][140],她也不認為在目前的烏克蘭,俄語民眾的權利有受到侵犯。[110] 關於她對烏克蘭語的態度,她曾表示:「今日我用烏克蘭語思考與生活…事實上我俄語非常熟練,我想這對你們不是秘密…你們都知道我成長於俄語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在我看來,我在進入政府後一直不遺餘力地使用烏克蘭語。」[139]

第一屆季莫申科政府計畫將3,000間公司重新收歸國有[141] 但內閣在該計畫尚未實現前就被解職。[142] 季莫申科認為烏克蘭經濟被過度壟斷。[143] 部分烏克蘭政治家與學者認為她的政策屬於國家社會主義[40] 季莫申科反對烏克蘭天然氣運輸系統私有化。[144] 她將烏克蘭在經歷2008-2009經濟危機後的經濟復甦列為她的成就之一。[145]

第二屆季莫申科政府花費160萬格里夫納改善煤礦。[146]季莫申科希望藉由平衡產業與社會領域的薪資,以提升社會總體水準[147],並承諾在兩年內改善烏克蘭醫療系統[148] 與農民減稅。[149] 其他經濟政策包括補償失去蘇聯時代儲蓄的存戶、控制食品及藥品的價格以遏抑通貨膨脹,要求審查黑暗的私有化與高社會福利開支。[150] 她希望能減少三分之一的稅目數量、簡化制度、削減增值稅,並提供賦稅優惠給予新科技與窮困地區進口商以促進投資。[151]

季莫申科主張烏克蘭能藉由發展並建造更多的核電廠以確保能源安全,她也希望加速在黑海勘探和開採石油與天然氣。[151]

季莫申科希望改革國家行政機關的組成[152],主張給予議會反對派「影響政府當局的實際手段」,進行烏克蘭法院系統的改革[153],並希望重新將行政權轉移給地方政府。[154] 她希望烏克蘭人能「生活在憲法與法律的專政之下」。[153][155] 2009年11月,季莫申科稱烏克蘭為「一個絕對無法治理的國家」,原因是橙色革命期間的憲法修訂是政府當局(前庫奇馬政府)與反對方的政治妥協[156](季莫申科主張這些改革「未完成」[157],因此2004年12月季莫申科聯盟投下反對票[158])。2009年12月,第二屆季莫申科政府提議在烏克蘭成立獨立的反腐敗局。[159]

2010年1月,季莫申科呼籲在民意調查或公民投票結束後,透過議會多數進行憲法緊急修正案。[160]

家庭與私人生活

尤莉雅·季莫申科的丈夫是企業家亞歷山大·季莫申科英语Oleksandr Tymoshenko(1960年6月11日出生)。[161] 在政治生涯早期,兩人曾因亞歷山大躲避逮捕而分開數年。夫妻兩人鮮少一同出現在公眾場合。[162] 兩人育有一女尤吉妮亞英语Yevhenia Tymoshenko(1980年2月20日出生)。[5]

在與歐洲理事會議員大會會面時她曾表示,如同多數蘇俄公民,她在童年時只說俄語,直到2000年進入尤申科政府才開始學習烏克蘭語[110]

2020年8月23日,季莫申科被确认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病情严重[163]

文化與政治形象

未使用招牌髮辮造型的季莫申科

季莫申科以一個寡頭不當獲取財產。季莫申科願意去打擊腐敗,她對烏克蘭非法商業行為的熟稔將是她得天獨厚的條件。前商業夥伴、前烏克蘭總理帕夫洛·拉扎連科在美國因涉嫌數百萬的洗錢貪污詐欺等罪而被判刑。[164]

許多選民相信她是真的從寡頭變成改革者[40][165] 。作為能源副總理,她實際上終結了許多在能源部門腐敗的安排。在她的領導下,烏克蘭電力產業稅收額成長幾十倍。她取消電力市場的易貨交易,要求工業消費者以現金支付電費。[166] 她還終止許多組織的稅務減免[167],不包含已斷電的組織。她的改革意味著,政府有足夠的資金支付和增加公務員薪資。[168]

季莫申科曾三度被《富比士雜誌》列為全球最有權力的女性。2005年她位居第三(次於萊斯吳儀),2008年排名第17[169],2009年排名第47。[170] 橙色革命期間,部分西方媒體封她為「革命的聖女貞德」。[171] 季莫申科還被《每日郵報》和《20分鐘英语20 Minutos》封為「全球最美麗的女政治家」之一[172][173],另也在「最火辣國家領導人」部落格中名列第一位。[174]

俄羅斯總理普京在2009年11月表示,她與季莫申科共事感到自在,也稱讚她加強烏克蘭的主權和與莫斯科建立穩定關係[175],並稱第二屆季莫申科政府是「高效率與一股穩定的力量」。[176] 路透社表示,俄羅斯政府在看見她對尤申科的反對立場後,從2008年底開始支持季莫申科。[150]

2008年初民調中,季莫申科的支持率站上30%,但在2009年4月下旬滑落至15%。[177]根據基輔社會學國際研究院在2009年1月29日與2月5日完成的民調中,有43%的民眾認為她應該下台,另有45%的民眾抱持相反意見。[178] 索非亞社會研究中心在2009年2月3日與12日的民調中,有59.1%的民眾認為季莫申科總理的行動是捍衛自己與周遭人士的利益,4.2%認為她的行動是保護外國利益,23.9%則認為她是為了國家利益。77.7%的受訪者不滿意季莫申科政府的經濟政策。71.8%認為現任政府無法帶領經濟走出危機,甚至無法改善烏克蘭的狀況;18.1%的受訪者則相信政府可以做到。[179][180]

前盟友、烏克蘭總統尤申科在2009年11月表示:「我相信,每個禮拜只要季莫申科還坐穩總理寶座,將帶領國家走向災難。因為季莫申科-是個危機,一切的危機。」[181]

有人曾聲稱季莫申科是猶太人[182][183],但遭到否認,表示他父親有拉脫維亞血統,母親是烏克蘭民族。[184]

髮型

季莫申科的髮辮造型成為橙色革命時期的標誌。[185] 當被問到是否由專業髮型師打理時,她回應髮型都是自己處理。[185]形象顧問Oleh Pokalchuk表示,烏克蘭作家萊希雅·烏克蘭卡(Lesya Ukrainka)的髮型是繞頭髮辮的靈感來源。[171]

伊娃·裴隆轉世

2010年1月5日《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的文章中,季莫申科前顧問表示,季莫申科相信自己是伊娃·裴隆轉世,並且自覺地複製裴隆的風格與習慣。[186]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Eastern Europe,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2004 (Regional Surveys of the Worl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Europa Publications, Routledge, 2003, ISBN 1-85743-187-1 / ISBN 978-1-85743-187-2, page 604
  2. ^ Profile: Yulia Tymoshenko.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9). 
  3. ^ 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获释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3-10.,亚太日报,2014年2月24日
  4. ^ 存档副本.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5. ^ 5.0 5.1 5.2 5.3 5.4 Ukraine's Gold-Plaited Comeback Ki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September 23, 2008 )
  6. ^ 6.0 6.1 (俄文) Тимошенко Юлия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2-21., Korrespondent
  7. ^ "Я научилась говорить на украинском, когда мне было где-то 36 лет, а до этого у меня мама и вся семья – мы все разговаривали на русском. У меня до сих пор мама не разговаривает на украинском." ("I learned to speak in Ukrainian when I was around 36. Before that, my mother and the rest of my family, we all conversed in Russian. My mother still doesn't talk in Ukrainian.")
  8. ^ (乌克兰語) Юлія Тимошенко самопроголосилася прем’єром від Бог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krainska Pravda (September 21, 2009)
  9. ^ 9.0 9.1 9.2 9.3 Country profile/Ukraine/Personalities Tymoshenko Yuliya Volodymyrivna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3-03., Eurasia Heritage Foundation
  10. ^ 10.0 10.1 According to Matthew Brzezinski (author of "Casino Moscow: A Tale of Greed and Adventure on Capitalism's Wildest Fronti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ained control over nearly 20% of Ukraine's gross national product, an enviable position that probably no other private company in the world could boast." Quoted by James Meek, "The millionaire revolutiona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衛報 (26/11/2004)
  11. ^ Annual Survey of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1997: The Challenge of Integr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Institute for East-West Studies, M.E. Sharpe, 1998, ISBN 0-7656-0359-4/ISBN 978-0-7656-0359-3, page 173
  12. ^ 12.0 12.1 (乌克兰語)Prime Minister Yulia Tymoshenko. Unofficial Biography. 烏克蘭真理報. 2005-02-04 [201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5). 
  13. ^ Annual Survey of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1997: The Challenge of Integr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Institute for East-West Studies, M.E. Sharpe, ISBN 0-7656-0359-4/ISBN 978-0-7656-0359-3, page 172
  14. ^ UKRAINIAN PARLIAMENT FORMED ITS PERMANENT COMMITTEES. 烏克蘭駐美國大使館. 1998-07-21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5. ^ 15.0 15.1 15.2 15.3 Revolution in Orange: The Origins of Ukraine's Democratic Breakthroug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Anders Aslund and Michael A. McFaul,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6, ISBN 0-87003-221-6/ISBN 978-0-87003-221-9
  16. ^ State Building in Ukraine: The Ukrainian Parliament, 1990-20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Sarah Whitmore, Routledge, 2004, ISBN 0-415-33195-1/ISBN 978-0-415-33195-1, page 106
  17. ^ 17.0 17.1 17.2 Europa World Year Book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outledge, 2004, ISBN 1-85743-255-X/ISBN 978-1-85743-255-8, page 4295
  18. ^ The countr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Baltic and European states in transition (page 53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Ian Jeffries, ISBN 0-415-25230-X, 9780415252300 (published in 2004)
  19. ^ The countr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Baltic and European states in transition (page 54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Ian Jeffries, ISBN 0-415-25230-X, 9780415252300 (published in 2004)
  20. ^ “It is possible to establish order in this country in two or three years”. 季莫申科官方網站. 200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7). 
  21. ^ (乌克兰語)Історія партійної організації. 官方網站.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2). 
  22. ^ The countr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Baltic and European states in transition (page 54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Ian Jeffries, ISBN 0-415-25230-X, 9780415252300 (published in 2004)
  23. ^ Russia Drops Charges Against Ukrainian. 紐約時報. 2005-09-27 [201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8). 
  24. ^ 24.0 24.1 Russian prosecutors cancel arrest warrant for Tymoshenko. UA-Reporter. 2005-09-27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5. ^ Ukraine opposition leader injured. BBC News. January 29, 2002 [200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26. ^ Understanding Ukrainian Politics: Power,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Paul D'Anieri, M.E. Sharpe, 2006, ISBN 0-7656-1811-7/ISBN 978-0-7656-1811-5, page 117
  27. ^ Ukraine coalition born in chaos. BBC News. 2006-07-11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28. ^ Veronica Khokhlova. New Kids On the Bloc. 紐約時報. 2004-11-26 [201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6). 
  29. ^ Ukraine's 'goddess of revolution'. BBC News. 2004-12-02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30. ^ Profile: Viktor Yushchenko. BBC News. 2008-10-09 [201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31. ^ MacDonald, Elizabeth; Chana R. Schoenberger. The 100 Most Powerful Women. 富比世雜誌. 2005-07-28 [200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8). 
  32. ^ The 100 Most Powerful Women. 富比世雜誌. 2006-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31). 
  33. ^ Zinchenko's bombshell. 基輔郵報. 2005-09-07 [201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5). 
  34. ^ Oleksandr Zinchenko talks. 基輔郵報. 2005-12-21. 
  35. ^ Orange Revolution in turmoil. BBC News. 2005-09-08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36. ^ Design for a New Europ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John Gillingham,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6, ISBN 0-521-68664-4/ISBN 978-0-521-68664-8 (page 207)
  37. ^ 37.0 37.1 Ukraine leader sacks government. BBC News. 2005-09-28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38. ^ Ukraine: A Post-Orange Revolution Political Timeline.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06-03-21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39. ^ 39.0 39.1 State-Build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and Russ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State-Build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and Russia, 中歐大學出版社, 2007, ISBN 963-7326-90-1/ISBN 978-963-7326-90-5 (page 184)
  40. ^ 40.0 40.1 40.2 Bitter Oran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紐約時報 (2006-01-01)
  41. ^ Europe's Influence on Ukrainian State Building - A Struggle for Identity between Europe and Russia (Master Thesis) by Alexandra Weber, 漢堡大學, 2006, ISBN (E-book): 978-3-638-61729-1/ISBN (Book): 978-3-638-68910-6 (page 75)
  42. ^ 42.0 42.1 Ukraine leaders jostle for power. BBC News. 2006-03-27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3). 
  43. ^ Timeline: Ukraine. BBC News.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6). 
  44. ^ Ukraine allies 'agree coalition'. BBC News. 2006-06-21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3). 
  45. ^ Ukraine coalition deal confirmed. BBC News. 2006-06-22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46. ^ 46.0 46.1 46.2 (乌克兰語)Парламент почав працювати, але коаліції в ньому більше немає. День. 2006-07-07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08). 
  47. ^ Oleksandr Moroz announced a new coalition for Ukraine. 歐洲民主與團結論壇. 200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48. ^ http://www.jamestown.org/single/?no_cache=1&tx_ttnews[tt_news]=31839, 詹姆斯頓基金會 (2006-07-04)
  49. ^ 49.0 49.1 Opposition Blocks Ukrainian Parliament Session.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06-06-27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0. ^ Ukrainian coalition, opposition to hold round table aimed to solve political crisis. 基輔郵報. 2006-07-03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51. ^ Sit-in disrupts Ukraine assembly. BBC News. 2006-06-29 [2006-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0). 
  52. ^ ELECTION OF NEW PRIME MINISTER AND GOVERNMENT (PDF). European Country of Origin Information Network. 2006-05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53. ^ 53.0 53.1 "We will be either in the opposition or we will fight in a new election". Yulia Tymoshenko official website. 2006-07-07. [永久失效連結]
  54. ^ Lawmakers loyal to Yushchenko call for new elections in Ukraine after pro-Russian parties announce coalition. 基輔郵報. 2006-07-11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55. ^ Ukraine's Orange coalition falls apart after Socialists break ranks. 基輔郵報. 2006-07-07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56. ^ Ukraine’s political fate shifts amid Rada chaos. 基輔郵報. 2006-07-13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57. ^ Ukraine's Leftists Announce New Coalition.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06-07-07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58. ^ Ukraine: Two Viktors, But No Clear Winner.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06-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1). 
  59. ^ Ukrainian rivals rally in capital. BBC News. 2007-04-01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4). 
  60. ^ Y. TYMOSHENKO, "Containing Russia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5-17." 外交, May–June 2007, pp. 69–83.
  61. ^ I. KHRESTIN, "The Kremlin’s Issue with Foreign Affai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旗幟周刊, April 17, 2007.
  62. ^ Russian Embassy to South Africa, Russian MFA Information and Press Department Commentary Regarding a Question from RIA Novosti Concerning Yulia Tymoshenko’s Article ‘Containing Russia’ in the Journal Foreign Afffair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12-31.
  63. ^ Editor's note, Foreign Affairs Vol 86 Issue 5 (September-October 2007) p. 195
  64. ^ The Article by Russian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Sergey Lavrov "Containing Russia: Back to the Future?".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8). 
  65. ^ RFER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6. ^ Orange bloc edges to poll victory. BBC News. 2007-10-03 [2006-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4). 
  67. ^ Ukrainian Parliament Continues Shift Towards Yushchenko. Korrespondent. 2007-10-15 [200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 (俄语). 
  68. ^ Parliament named Tymoshenko 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Ukraine. Korrespondent. 2007-12-18 [2007-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0) (俄语). 
  69. ^ Youtube. Youtube: Yulia Tymoshenko elected Prime-Minister. 2007-12-18 [2007-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乌克兰语). 
  70. ^ Ukraine PM accused of 'high treason' over Georgia. EurActiv. 2008-08-20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0). 
  71. ^ Newslett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roviding views and analysis from the Bloc of Yulia Tymoshenko (BYuT) (PDF). Bloc Yulia Tymoshenko. 2008-09-08 [2008-09-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29). 
  72. ^ Baloha: Tymoshenko not Orthodox, she practices another faith.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07-29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6). 
  73. ^ Baloha: Tymoshenko promised Putin not to support Ukraine's joining NATO MAP.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07-16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6). 
  74. ^ Baloha accuses Tymoshenko of deliberate destroying coalition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04-10 [2008-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6). 
  75. ^ Baloha calls on to sack Ministers from government’s economic bloc.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04-15 [200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6). 
  76. ^ Tymoshenko "calms down" Baloha saying his chief must not be concerned.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09-01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4). 
  77. ^ Why Ukraine's Pro-Western Coalition Split. 時代雜誌. 2008-09-04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8). 
  78. ^ Yushchenko May Dissolve Ukraine Parliament, Call Vote. 彭博社. 2008-09-03 [2008-09-10]. 
  79. ^ Ukraine gets third election in three years. 荷蘭國際電台. 2008-10-08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8). 
  80. ^ Snap election called in Ukraine. BBC News. 2008-10-08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81. ^ Tymoshenko to propose creating “megacoalition” during NSDC meeting. Personal web site of Yulia Tymoshenko.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31). 
  82. ^ Ukraine calls early election. 路透社. 2008-10-08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30). 
  83. ^ Ukraine president calls election for December. 愛爾蘭時報. 2008-10-09 [2008-10-09]. 
  84. ^ Ukraine election date is uncertain, says president.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2). 
  85. ^ Finance crises delay Ukraine vote. BBC News.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9). 
  86. ^ Ukraine's president says no election this year.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2). 
  87. ^ Tymoshenko Not Intending To Resign. 烏克蘭通訊社. 2008-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2). 
  88. ^ Tymoshenko won’t resign until a new coalition is formed.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3). 
  89. ^ Experts Admit Party Of Regions-Tymoshenko Bloc Coalition If Pliusch Nominated For Speaker’s Position. 烏克蘭通訊社. 200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8). 
  90. ^ Ukraine coalition set to reform. BBC News. 2008-12-09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6). 
  91. ^ New parliamentary majority receives name.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11-12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2). 
  92. ^ Lavrynovych Speaking About Majority Between BYuT, OU PSD, Lytvyn Bloc And Communist Party Faction At Rada. 烏克蘭通訊社. 2008-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8). 
  93. ^ Tymoshenko Bloc, OU-PSD, And Lytvyn Bloc Sign Rada Coalition Agreement. 烏克蘭通訊社. 2008-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2). 
  94. ^ Lytvyn Predicts Rada’s Work Until 2012. 烏克蘭通訊社. 2008-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3). 
  95. ^ President calls on VR to focus on overcoming economic crisis.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12-11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2). 
  96. ^ Yushchenko categorically opposed to “coalition of three” – Hrytsenko.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12-15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2). 
  97. ^ Presidential Secretariat urges parliament to include early election funds in 2009 budget.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8-12-15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30). 
  98. ^ Rada Denies Support To No Confidence In Cabinet. 烏克蘭通訊社. 2009-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30). 
  99. ^ Ukrainian parliament rejects no-confidence vote in government.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2-05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0). 
  100. ^ Tymoshenko accuses Yuschenko of obstructing executive authorities' teamwork.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2-06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101. ^ Yuschenko demands immediate amendments to 2009 budget to save Ukraine's economy – televised address to nation.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1-30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102. ^ Yushchenko, Tymoshenko criticize each other (photo-report).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2-11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103. ^ Agreement with Russia threatens Ukraine’s security - President.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2-10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104. ^ Presidential secretariat considers PM's report "theatrical performance".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2-05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105. ^ Premier says Regions Party wanted to destabilize government work.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2-05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1). 
  106. ^ Tymoshenko: Political Competition Accounts For Conflict With Yuschenko. 烏克蘭通訊社. 200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107. ^ Feifer, Gregory. Ukraine's Tymoshenko Likely Prime Minister. National Public Radio. 2007-10-02 [200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108. ^ Olearchyk, Roman; Stefan Wagstyl. A tough and populist maverick. Financial Times. 2007-10-02 [200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109. ^ Ukraine PM to stand for president. BBC News. 2009-06-07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5). 
  110. ^ 110.0 110.1 110.2 Yulia Tymoshenko Won't Be President. Kommersant. 200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0). 
  111. ^ Tymoshenko not to challenge election results if defeated.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9-24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0). 
  112. ^ Tymoshenko promised not to dispute results of election of President.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9-24. 
  113. ^ 參加藝人有魯斯蘭娜亞歷山大·波諾馬廖夫英语Oleksandr Ponomaryov阿尼·洛拉克英语Ani Lorak波塔普英语Potap娜斯佳·卡緬斯基赫英语Nastia Kamenskikh蒂娜·卡羅爾、Natalia Mogilevska、伊琳娜·比雷克英语Iryna BilykTIK英语TIK (band)TNMK英语TNMK、“Druha Rika”、Mad Heads XL英语Mad Heads XL。參見這裡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9-22.
  114. ^ Events by themes: Allukrainian round ”With Ukraine in a heart!”.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1). 
  115. ^ Mogilevska went to Tymoshenko.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8-09-11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9). 
  116. ^ Tymoshenko enters presidential race. 200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8). 
  117. ^ Ukraine PM enters tight presidential race. 2009-10-24. [永久失效連結]
  118. ^ (乌克兰語)Тимошенко розповіла, як розвантажувала шини, а Скрипка за неї співав. Табло ID. 2009-10-26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1). 
  119. ^ Christian-Democratic Union party to support Tymoshenko at presidential election. 基輔郵報. 2009-10-28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2). 
  120. ^ European Party gives its support to Tymoshenko in presidential race.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12-04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9). 
  121. ^ Interior Minister takes short leave, urges voters to support Tymoshenko. 基輔郵報. 2009-12-11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1). 
  122. ^ Russia's Putin says not backing Ukraine's Tymoshenko. 路透社. 2009-12-03. 
  123. ^ About football and luck. 季莫申科官方個人網誌. 2009-12-07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2). 
  124. ^ Paid advisers descend on candidates, nation. 基輔郵報. 2009-11-19 [2010-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4). 
  125. ^ Tymoshenko: Early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may follow presidential ballot in Ukraine. 基輔郵報. 2009-11-26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126. ^ Tymoshenko urges national democratic forces to unite around candidate in second round.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12-01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1). 
  127. ^ Tymoshenko to go into opposition if not elected president. 基輔郵報. 2009-12-05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7). 
  128. ^ Tymoshenko says she will run for president in 201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fax-Ukraine (20 June 2018)
  129. ^ 波罗申科找到了新工作. [2019-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130. ^ 130.0 130.1 130.2 Ukraine's Dangerous Gam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Federico Fubini, 外交
  131. ^ Tymoshenko: Ukraine will become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8-03-03)
  132. ^ Tymoshenko sure Ukraine will join European Un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09-10-31)
  133. ^ Yulia Tymoshenko hopes today's sitting of Ukraine-EU Cooperation Council to give powerful impetus for Ukraine's accedence to the EU[永久失效連結], Personal web site of Yulia Tymoshenko (2009-06-16)
  134. ^ UPDATED: Tymoshenko wants to take country into EU in 5 yea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10-01-14)
  135. ^ Tymoshenko: European project not finished because Ukraine is not the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9-06-04)
  136. ^ Ukraine will independently decide on its domestic, foreign policies, says Tymoshenk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8-14)
  137. ^ Tymoshenko: Constitution is the main priority regarding deployment of Russian fleet in Ukra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10-01-14)
  138. ^ Congratulation by Ukrianian Prime Minister Yulia Tymoshenko on the Day of Unity of Ukra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ulia Tymoshenko official website (2009-01-22)
  139. ^ 139.0 139.1 Yulia Tymoshenko: In Ukraine there will be "mova" (Ukrainian language), not "yazyk" (Russian languag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6-06., Web portal of the Ukrainian Government (2008-09-25)
  140. ^ Ukrainian premier against granting national status to Russian langu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09-08-20)
  141. ^ Ukraine revisits state sell-off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005-02-16)
  142. ^ Ukraine Leader Fires Cabinet as Reform Coalition Spli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紐約時報 (2005-09-09)
  143. ^ Tymoshenko: Ukraine's economy excessively monopoliz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09-10-07)
  144. ^ Tymoshenko promises not to allow privatization of Ukraine's gas transportation syste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09-11-16)
  145. ^ Achievement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10-03., Official website of Yulia Tymoshenko
  146. ^ Yulia Tymoshenko: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oal industry is the future of Ukrain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6-06., 烏克蘭內閣 (2009-08-25)
  147. ^ Government plans raise general level of social standards, says Tymoshenk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fax-Ukraine (2009-10-01)
  148. ^ Tymoshenko pledges to revamp ailing hospitals by 201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09-11-01)
  149. ^ Tymoshenko promises tax breaks for farm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fax-Ukraine (2009)-11-25
  150. ^ 150.0 150.1 Ukraine's election: portraits of main play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10-01-01)
  151. ^ 151.0 151.1 Economic policies of Ukraine's election front-runners, 基輔郵報 (2010-01-18)
  152. ^ Tymoshenko proposes to change staff policy in country cardinal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9-10-22)
  153. ^ 153.0 153.1 Tymoshenko promises to establish 'dictatorship of law' if she wins at presidential elections, 基輔郵報 (2009-10-05)
  154. ^ Tymoshenko speaks in support of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基輔郵報 (2009-10-05)
  155. ^ Tymoshenko approves of Poroshenko as foreign minister, 基輔郵報 (2009-10-09)
  156. ^ Tymoshenko calls Ukraine ‘absolutely ungovernab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09-11-26)
  157. ^ The Report: Emerging Ukraine 200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牛津商業集團, 2007, ISBN 1-902339-68-1/ISBN 978-1-902339-68-9, page 20
  158. ^ Ukraine’s constitutional crisis drags 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7-24. by Taras Kuzio, 基輔郵報 (2007-01-10)
  159. ^ Tymoshenko proposes creating independent anti-corruption bureaus in Ukra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09-12-08)
  160. ^ Tymoshenko: Constitution must be amended after survey conducted on form of govern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10-01-20)
  161. ^ (乌克兰語) Тимошенко наголошує, що її чоловік займається бізнесо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9-04-02)
  162. ^ (乌克兰語) Всеядна дружина Ющенка, співоча Янукович та терплячий "пташник" Тимошенк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Табло ID (2009-11-10)
  163. ^ 許懿安. 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感染新冠肺炎情況嚴重. 香港01. 2020-08-23 [202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3) (中文(香港)). 
  164. ^ Former Ukraine PM is jailed in US. BBC News. 2006-08-25 [2006-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2). 
  165. ^ 'The braid' is crowning glory for the Ukranian politician Yulia Tymoshenk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紐約時報 (2007-10-07)
  166. ^ Energy Dependency, Politics and Corruption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Russia's Power, Oligarchs' Profits and Ukraine's Missing Energy Policy, 1995-200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Margarita M. Balmaceda, Routledge, 2007, ISBN 0-415-43779-2/ISBN 978-0-415-43779-0, page 59
  167. ^ Tymoshenko 1 & 2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7-24., 基輔郵報 (2006-07-06)
  168. ^ Women's Social Activism in the New Ukraine: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tiation by Sarah D. Phillips, 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2008, ISBN 0-253-21992-2/ISBN 978-0-253-21992-3, page 44
  169. ^ The 100 Most Powerful Women. 富比世. 2008-08-27 [200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30). 
  170. ^ The 100 Most Powerful Women - #47 Yulia Tymoshenko. 富比世. 200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7). 
  171. ^ 171.0 171.1 Westcott, Kathryn. The queen of Ukraine's image machine. BBC News. [200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2). 
  172. ^ Oh Yes, Minister! Meet the women voted the world's most stunning politicians (what WOULD Sir Humphrey s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每日郵報 (2009-03-26)
  173. ^ (西班牙文) ¿Quién es la política más linda del mund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Minutos (2009-03-26)
  174. ^ Hottest Heads of Sta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時代雜誌 (2010-10-13)
  175. ^ Russia's Putin says comfortable with Ukraine's Tymoshenk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09-11-20)
  176. ^ Putin gives Ukraine a break on gas dea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輔郵報 (2009-11-20)
  177. ^ 參見 2009烏克蘭總統選舉
  178. ^ Poll says Ukraine's president should step down no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9-02-17)
  179. ^ Majority of Ukrainians believe Tymoshenko defends her own intere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9-02-17)
  180. ^ Ukrainians have lost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s handling of crisis, says po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 (2009-02-17)
  181. ^ Tymoshenko’s activity at post of Prime Minister is reason of crises in Ukraine – Yushchenk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烏克蘭獨立新聞社 (2009-11-24)
  182. ^ Ukraine 2007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2-10., Stephen Roth Institute (2007)
  183. ^ Debate rages over whether Ukraine presidential hopeful is Jewis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aretz (November 10, 2009)
  184. ^ (乌克兰語) Тимошенко - україно-латишка, але любить євреї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烏克蘭真理報 (2005-09-02)
  185. ^ 185.0 185.1 Billen, Andrew. Crowning glory awaits the Orange heir apparent. 基輔郵報 (倫敦). 2006-05-20 [200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13). 
  186. ^ Kiev Chamel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Julia Ioffe, 新共和雜誌 2010-01-05)

外部連結

政府职务
前任者:
米克拉·阿扎羅夫
代理
烏克蘭總理
2005
繼任者:
尤里·葉哈努羅夫
前任者:
維克托·亞努科維奇
烏克蘭總理
2007–2010
繼任者:
米克拉·阿扎羅夫
政党职务
前任者:
季莫申科聯盟領袖
2001
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