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筲箕灣譚公廟

坐标22°16′57″N 114°13′51″E / 22.2825°N 114.2307°E / 22.2825; 114.230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筲箕灣譚公廟当前版本,由阿南之人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4年3月22日 (五) 06:08 (clean up, replaced: <font color="{{港島綫色彩}}">█</font>港島綫 → {{港鐵路線標誌|ISL}})。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22°16′57″N 114°13′51″E / 22.2825°N 114.2307°E / 22.2825; 114.2307

譚公廟外貌
東喜道轉入譚公廟道即可見到譚公廟的右側

筲箕灣譚公廟,又稱譚公仙聖廟,是一所位於香港筲箕灣廟宇,用來供奉譚公。廟宇建於光緒31年(1905年香港),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前身是一間小型的鄉村古廟。該廟曾於2002年重修,在2009年3月19日發表的1,444幢歷史建築物建議評級被降級為三級歷史建築。[1]

譚公廟的正門石額刻有「譚公仙聖」四字,是光緒乙巳年間倡建廟宇時所刻。[2]廟內牆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說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昔日,譚公廟不但是附近鄉民議事的地方,也是鄉民設立學校之處,兼具宗教、教育、鄉政的功能。[2]現時,譚公廟正殿供奉著譚公神像,傳說他練成了長生不老之術,雖然年紀老邁,外表仍然像個小孩,所以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3]

譚公仙跡

[编辑]

有說本名譚德,元代惠州人,法相多為孩童模樣。據《惠州府志》所載,譚德於惠州九龍峰修行,常持木杖出山,並有老虎隨行代為負重物,十三歲得道成仙,信眾向衪求雨或賜晴,每多應驗,特建廟供奉。又有傳說指譚公為譚峭,因會呼風喚雨及替人治病,被奉為神。咸豐六年,為表揚譚公顯聖平亂,保佑惠州鄉眾,清廷敕封譚公為「襄濟」。香港開埠初年,對石材需求甚殷,吸引不少惠州的石匠來港,同時把譚公信仰帶來香港。

建築特色

[编辑]

該廟背山面海,風水殊佳。清代成廟時其環境極為優美,廟內光緒年間的碑刻記載-「則見廟枕山涯,門臨江溪,右達鯉魚門之水,前朝龍洞之峰」。堪輿家認為筲箕灣有龍脈直沖九龍,此廟正枕於其上。至於內部間格則為常見的「二進式」,即由兩幢獨立相連或並排的建築物組成。廟內文物包括清代的神樓、對聯、銅香爐、八寶、銅鐘及匾額等,極具觀賞價值。廟前的巨石傳說為譚公的寶印,據說已擺放於該處近百年。

供奉多尊神祇

[编辑]
譚公廟旁的「望海觀音」殿

除譚公以外,廟宇還供奉其他神祇,如赤松黃大仙、五通財神。廟內還設有關帝宮及列聖宮殿,前者供奉關聖帝君,後者供奉如龍母等諸神。[3]譚公廟旁則為觀音寶殿,內裡供奉望海觀音,信仰者多為漁民。譚公廟的香火十分鼎盛,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寶誕,廟前都會搭起戲棚上演神功戲,灣內停泊的漁船會張燈結綵,善信從四面八方而至,場面異常熱鬧。上演神功戲的首天,善信會恭敬地將譚公的神像移到戲棚前,讓譚公跟善信一同看戲,以體現「人神共樂」的宗教意義。

日軍登陸點

[编辑]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日軍於當天入侵香港,日軍在12月12日攻佔九龍並伺機渡海進攻香港島。香港島守軍與日軍經過數天炮戰後北角油庫中彈起火,日軍於是趁守軍的觀察視野受濃煙所阻,在12月18日出動突擊艇渡過維多利亞港筲箕灣登陸,根據英軍的日誌記載,日軍的登岸地點正就是當時仍在岸邊的譚公廟,而譚公廟更被日軍用作臨時指揮中心[4]

交通

[编辑]
港鐵
巴士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筲箕灣譚公廟. 華人廟宇委員會. [2009-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2. ^ 2.0 2.1 筲箕灣阿公岩譚公廟.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2009-0-19].  [永久失效連結]
  3. ^ 3.0 3.1 譚公廟. 福山堂. [2009-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4. ^ 街知巷聞:筲箕灣 戰火留痕. 長青網. 2014-10-19 [2018-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