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鞋
木鞋是鞋子的一種形式,也稱為木屐,其中有許多也是涼鞋。是某些地區的傳統文化之一,有時被當作藝術品,例如荷蘭木鞋、日本的下馱等。中國現在的木屐,仍穿于如廣東西部農村等偏遠地區。今日辨別中日式木屐,多以中式木屐夾腳點靠近大拇指當作區分的方式。但更早以前的中國木屐,則因為過去漢人製鞋多不分左右腳,且系帶孔多在木屐底中間,或者更可以說,日式木屐大致復刻了其始創,即漢木屐,因而無法與日式木屐有所差異。[1]
各地木屐
[编辑]東亞
[编辑]中國
[编辑]木屐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之一。相傳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2],現時中國境內出土最古的木屐是1988年在宁波市慈城镇内的慈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3]木屐是汉人在清代以前,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的普遍服饰。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4]南朝梁的贵族也常着高齿屐。[5]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6]杜牧诗云:“仆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7]由木板與木屐帶結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兩條突起的「齒」,目的是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8]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9]
除了两齿木屐以外,汉人在军队里还采用了平底木屐,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10]不仅仅军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11]晋代还出现了屐齿可以拆卸的谢公屐,方便登山。《南史·列传第九》云:“(谢)灵运……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因此日本称谢公屐为“山屐”。[12]八月十五夜詩(大江匡房):“山屐田衣三五夜。短低帽放遊天。”《宇治拾遺物語・一四・三》:“開レ門て相迎たれば、泥が深きと見へて山屐の歯には、泥が事の外ついたぞ”。《中華若木詩抄・下》:“下踏の歯の誰ころびてや橋の霜”。
日本
[编辑]日本傳統的木屐稱為下馱。
参考资料
[编辑]- ^ 木屐不是日本發明的?中國二千年鞋履潮流源遠流長.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1-06-26 [2024-10-01] (中文(繁體)).
- ^ 郭若虛,宋,《圖畫見聞誌》
- ^ 《晋书》:“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
- ^ 《后汉书·五行一》云:“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此服妖也。”
- ^ 《颜氏家训》记称:“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述,……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着)跟高齿屐。”
- ^ 《南史·宋本纪》“制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性尤简易,尝著连齿木屐,好出神武门内左右逍遥,从者不过十余人。”
- ^ 杜牧,唐,《與池州李使君書》
- ^ 《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
- ^ 李时珍,明,《本草纲目·服器部》
- ^ 《晋书·宣帝纪》:“关中多蒺藜,懿使军士三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然後马步俱进。或作跂。”
- ^ 南朝梁《本草经集注·草木上品》:“乌头为之使。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著木屐。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
- ^ 《広漢和辞典》:登山に用いるげた。りには前歯を、下りには後幽を取り去るもの。。(南お、謝靈運傅〕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相關條目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