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虎头蜂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胡蜂属
东方虎头蜂 Vespa orientalis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膜翅目 Hymenoptera
总科: 胡蜂总科 Vespoidea
科: 胡蜂科 Vespidae
属: 胡蜂属 Vespa
Linnaeus, 1758
物种

见本文

异名

Macrovespa Dalla Torre, 1904

虎头蜂Vespa),另称胡蜂,或黄蜂,以其外形及大颚而得名,是一种具危险性的有毒昆虫,会攻击其他接近蜂巢的动物。据指出,台湾常见的虎头蜂以“黑腹胡蜂”毒性为最强[1],警戒的范围也最大。

虎头蜂属于社会性昆虫部落,成员包括一只负责产卵的蜂后、大量的工蜂和少数的雄蜂。虎头蜂体色鲜明,通常黄黑相间,大颚发达,腹部末端的螫针和毒腺相连,蜂毒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之毒蛋白,会使人出现中毒现象,如红肿、奇痒、刺痛、灼热等过敏现象,严重时引起患者休克死亡。

习性

[编辑]

虎头蜂依据种类的不同,其分布范围可在平地至大约1,500米山地以下,数量少则数千只,大者多达两万余只蜂。它们筑巢一般在树枝、地窟内。为了采食及筑巢安家,成蜂常在花丛中、树荫下,以及屋檐、枯墓地、糖果厂,垃圾堆、水果摊、杂木林等处活动。成虫除了会直接吸食水果汁液或树汁等简单糖类,本身并不直接吃肉(因消化系统简单),但主要觅食行为都在捕捉其他昆虫、鳞翅目幼虫或其他蜂类幼虫,并咬成肉团携回蜂巢,这是因为虎头蜂幼虫必须摄食大量肉类蛋白质,而幼虫在消化肉类后,同时也会反刍高氨基酸的流质液体以供成虫食用。

虎头蜂蜂巢,警戒范围约在直径100米左右,黑腹虎头蜂的警戒区域尤大[来源请求]。其攻击性与气候有关,如在气候燥热、阴雨天或季节转变时(如秋冬之交),蜂群较不稳定。此外,它们筑巢时最容易群起攻击,并且其选择目标多为黑色、具绒毛或正在活动的动物,这是因为头发与熊或其他小型食肉目动物同样大多是黑色的,故此人类受攻击时创伤最严重的部位往往在头部。

种类

[编辑]
蜂巢的结构
完整的蜂巢

本属包括以下物种:[2]

  • Vespa affinis 黄腰胡蜂
  • Vespa analis 三齿胡蜂
  • Vespa basalis 基胡蜂
  • Vespa bellicosa
  • Vespa bicolor 双色胡蜂/黑盾胡蜂
  • Vespa binghami 褐胡蜂
  • Vespa crabro 黄边胡蜂
  • Vespa ducalis 黑尾胡蜂
  • Vespa dybowskii 笛胡蜂
  • Vespa fervida
  • Vespa fumida 变胡蜂
  • Vespa luctuosa 鲁克托胡蜂
  • Vespa mandarinia 金环胡蜂
  • Vespa mocsaryana 茅胡蜂
  • Vespa multimaculata
  • Vespa orientalis 东方胡蜂
  • Vespa philippinensis
  • Vespa simillima 近胡蜂
  • Vespa soror 黄纹胡蜂
  • Vespa tropica 热带胡蜂/金箍胡蜂
  • Vespa velutina 黄脚胡蜂
  • Vespa vivax 寿胡蜂


全世界胡蜂属共有23种,台湾记录有9种[3]

如何避免被攻击

[编辑]

虎头蜂较不注意或难以察觉浅色,且不攻击光滑的平面物体。如有吃剩的食物则必须丢弃,亦需避免喷香水或使用具有浓郁香味的清洁剂及肥皂洗脸,以免引来蜂群。

在野外活动时仔细领听声音和视察周遭状况,如发现有虎头蜂围绕林边飞翔则一定有蜂巢,不可前进,赶快回绕行走。如是少数巡逻蜂,先静止不动再慢慢退回,待蜂飞离后赶快回头奔跑,千万不要刻意招惹它们。如果遇到虎头蜂在家中筑巢,须请专业人员前来摘除,切勿自行拆除以免发生叮咬事件。

若遇到蜂群攻击时,应分秒必争地尽快逃跑(团体攻击时分开奔跑),并保护头部,可用衣物盖头,或一边奔跑一边用衣物在头顶轮转,再将衣物抛出,朝反方向快跑。如环境许可,可钻进草丛,但不可潜入水中,因为蜂群有可能会在水面上等待。


螫伤急救

[编辑]

虎头蜂的毒针与蜜蜂不同,为猎食生存工具,可连续终生重复使用,并不像蜜蜂螫后会在受害者皮肤留下毒囊。

由于其毒性的潜伏期可达1~2天,除了被螫时的剧痛外,如果被螫次数不多,在20分~6小时内的身体过敏反应也有可能引发痒、晕眩、胸部不适、眼睑嘴唇等部位明显肿胀;严重者则可能会产生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身体虚弱、乃至休克反应。如果被数十只螫伤,或受本身体质影响,可能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反应。

急救土方主要为涂抹尿液、阿摩尼亚等,原理是破坏毒蛋白。但一般医界不建议。仍以尽速送医、观察支持性治疗为主。

事故

[编辑]

以下列举发生于台湾地区较严重的虎头蜂攻击事件:

  • 1985年10月26日:台湾台南有国小生集体受螫,事件造成2名学生以及1名教师死亡。此事后拍为电影,详见陈益兴
  • 2005年11月1日:台北县登山协会一行48人攀登中央山脉南三段,多人遭虎头蜂攻击受伤,其中,队员郑宪惠被螫后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另6人受重伤送医。
  • 2008年8月30日:新竹县尖石乡秀峦村锺瑞南、叶新妹夫妇与1名村民到尖石144号林班地采集金线连,误触虎头蜂窝,3人抱头逃逸仍被叮到,由于叶新妹本身体质加上心血管疾病关系,被叮咬后休克不治。
  • 2009年9月21日:北市高舢登山队50名山友,在北县双溪中坑古道遭虎头蜂攻击,14人被螫伤送医,其中一名陈姓向导28岁的女儿因呼吸道衰竭宣告不治。
  • 2010年8月4日:花莲县寿丰乡水琏山区惊传虎头蜂袭人,造成父亲受伤、女儿坠崖意外,空勤直升机还出动救援,其中坠崖的20岁女子孙若晴宣告不治,死因为蜂毒导致横纹肌溶解。
  • 2010年9月19日:台东县卑南乡67岁独居老猎人谢城洋失踪一周后,被社区巡守队员发现陈尸山区,遗体不仅渗出尸水,还有一堆虎头蜂环绕,亲友表示,谢疑被蜂叮咬后,加上痛风发作逃生不及所致;医师则认为,蜂螫导致过敏性休克,才会致命。
  • 2013年9月5日:台东池上乡传出虎头蜂叮死人的意外。一名67岁的老妇人到果园采收火龙果,遭到虎头蜂螫伤,但因为只有嘴巴肿胀,老妇人不以为意,没有立刻就医,没想到隔天死亡。
  • 2013年9月10日:住新北市的64岁刘姓男子,到宜兰大同乡山区帮同事除虎头蜂窝后失联,在寒溪村华兴巷1之66号后方约100米山区被发现,已全身僵硬死亡。
  • 2016年10月20日:新竹县消防局接报,关西镇石牛山六名市民登山被虎头蜂螫伤,其中一名53岁罗姓男子情况最严重,头部、胸口及背部共30多处遭螫伤,送医时虽然意识清醒,但住院治疗三天后,因多重器官衰竭宣告不治。
  • 2017年7月19日:屏东县高树乡新丰村传出虎头峰攻击事件,一名受雇整理荔枝园,年约55岁的男性工人右手臂遭螫伤10多处,消防队接获求救到场时,工人疑因过敏心因性休克,已无生命迹象,现场急救后送医抢救无效,另1名工人也被螫伤,但无大碍。
  • 2018年9月23日:信义乡琉璃光吊桥四名游客因大声喧哗,或有人用力摇动吊桥,惊动了虎头蜂巢,导致被虎头蜂螫伤。
  • 2021年9月26日:新北市四名山友在瑞芳三貂岭瀑布步道的合谷瀑布附近遭虎头蜂群攻击,其中一对老夫妇伤重,老太太伤重不治,老先生也中毒甚深;另有二位女子送医治疗后已回家休养。
  • 2022年10月5日:新北市1名68岁郑姓男子,月初至新庄青年公园修剪树枝时惨遭虎头蜂攻击,郑男原本被螫伤时意识清醒,不料送医后没多久竟脑出血,医师怀疑因蜂毒导致凝血异常,紧急开刀后在加护病房治疗15天仍不治身亡。
  • 2023年9月20日:新北市瑞芳区一组20人的登山团前往八分寮健行,却在山间遭到虎头蜂群攻击,造成11人轻重伤,其中61岁胡姓男子与66岁焦姓男子2人因伤势严重无法步行,由消防人员协助救援,下山途中失去生命迹象,送医急救后宣告不治。
  • 2024年8月22日:台东浸水营古道有20人登山团走浸水营古道从屏东到台东,约距离台东端加罗板部落出口附近,突遇虎头蜂攻击,造成2男1女螫伤送医,其中41岁洪姓向导因蜂螫严重,虽打3剂强心针一度正常恢复意识,但送医后陷入昏迷,经抢救治后于隔天凌晨仍宣告不治。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曾以宁. 蜂螫旺季 小心全身毒性反應6到12小時才出現. 中央通讯社. 2023-09-29 [2023-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30) (中文(台湾)). 
  2. ^ Vespa Linnaeus, 1758. GBIF. [202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6). 
  3. ^ 怕被螫就看過來! 台灣新紀錄種「雙色虎頭蜂」長這樣. 东森新闻云. 2016-05-24 [2016-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中文(台湾)). 
  4. ^ Vespa bicolor Fabricius, 1787 雙色虎頭蜂. 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入口网. [2016-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中文(台湾)). 该种是近几年才发现的新记录种,目前仅知分布台中县苗栗县低山地区,常出现于农垦区以及蜂场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