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韵
外观
ः
| ||||
---|---|---|---|---|
涅槃点 | ||||
|
止声[1]、止韵[2]、去声[3]来自于梵语词惟萨尔葛visarga,或又称毘洒尔者尼耶visarjanīya,意为“发出,泻出”。在梵语音韵学(śikṣā)中,是一个音素 [h]的名字,写为IAST <ḥ>。毘洒尔者尼耶是吠陀梵语词末的/r/或/s/在经典梵语中演变产生的变音,类似上古汉语/-s/演变为/-h/后逐渐发展为汉语去声的过程。由于/-s/是常见的吠陀梵语后缀(主格单数,第二人称单数等),止韵经常出现在经典梵语文本中。在梵语音素的传统次序中,止韵和随韵独立于元音和辅音之外。
在悉昙文、兰札文等婆罗米系文字中,使用涅槃点表示毘洒勒沙尼。
止韵在吠陀文本中的精确发音依据 shakha 而变化。有些发音要在擦音之后轻微的回显一下前面的元音,比如 aḥ 要被发音为 [ɐhɐ],而 iḥ 要被发音为 [ihi]。
外部链接
[编辑]- Sanskrit grammar Video AdiLaghu (English & Tamil): http://www.youtube.com/shastralay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