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魏了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蜀地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哲学家,蜀学集大成者,工书法,尤善篆书行书。曾为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太师文靖。能填词。

生平

[编辑]

祖父魏革,娶妻高氏,有七子二女[1]。父魏孝璹过继高家,改名高孝璹,有六子。“英悟绝出,日诵千馀言”[2],人称神童,十五岁写《韩愈论》。

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及第。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

开禧元年(1205年),除秘书省正字,后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任,出知嘉定府(四川省乐山县)。

嘉定三年(1210年),因父亡,辞职回家守孝,筑室白鹤山(梧州邛崃市区西郊)下,创建蒲江鹤山书院授徒讲学,士争从之,世称“鹤山先生”[3]。守孝期满后,先后至汉州、眉州、沪州任职,有治绩。力主抗,献边防十策。受朱端诬告,连降三官。复为礼部尚书。官至端明殿学士。

宝庆元年(1225年),因不满史弥远矫诏,废赵竑、立赵昀为帝,被贬居靖州六年,并创建靖州鹤山书院宋理宗曾赐御书“鹤山书院”以嘉奖他的讲学活动。

晚年以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江淮军马[4],曾指挥宋军克复襄阳。

嘉熙元年(1237年),卒于绍兴府安抚使官所。赐太师,文靖。葬于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5],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书院巷)。

学术

[编辑]

《宋元学案.鹤山学案》记载鹤山生平及学术思想。鹤山与朱熹及其弟子辅广李燔有往来,又与陆九渊之子陆持之友好,并吸取心学的精华。魏了翁对《周易》极有研究,重视王弼邵雍等人的见解,认为:“大抵性善之义具于《易》。”他认为:“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有不知则义理阙焉。”。黄百家称:“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了翁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说”亦深信不疑[6],直言“戴九履一之图其象圆,五行生成之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7]

著作

[编辑]

著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九经要义》二百六十三卷、《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词有《鹤山长短句》。

传记

[编辑]

《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鹤山学案》

清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

研究

[编辑]

《魏了翁文学研究》,张文利著,中华书局出版,2008年11月。

注释

[编辑]
  1. ^ 长子魏敏孙,次子魏士行,三子魏和孙,四子魏南寿,五子魏直行,六子魏孝璹,七子魏孝寿。
  2. ^ 宋史
  3. ^ 《绿色天国朝阳湖》记载:“宝庆三年(1227)八月,魏了翁从靖州回故里蒲江丁父忧,解官心丧,在白鹤山下,开门讲学,高定子、许弈、李性传、姚希得、秦九韶、高斯得等士争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礼之学,史称‘鹤山讲学’。”
  4. ^ 宋史/卷437,“执政遂谓近臣惟了翁知兵体国,乃以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
  5. ^ 《浒墅关志》载:“魏文靖公了翁墓,在高景山金盆坞。嘉熙元年葬,史绳祖撰神道碑。”
  6. ^ 《答蒋得之山》:河图、洛书之数古无明文,汉儒以后始谓羲卦本之图,禹畴本之书。本朝诸儒始有九为图,十为书;九为书,十为图之说。二者并行,莫之能正。至朱文公始以九图十书为刘长民托之陈图南,辞而辟之,而引邵子为证。然邵子不过曰: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第言圆方,不言九十。
  7. ^ 《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