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哥倫布 (俄亥俄州)

座標39°59′N 82°59′W / 39.983°N 82.983°W / 39.983; -82.983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哥倫布
Columbus
哥倫布市
City of Columbus
順時鐘方向:哥倫布市中心、俄亥俄州議會大廈俄亥俄體育場、聯合車站拱門、短北藝術區
哥倫布官方圖章
圖章
哥倫布官方標誌
標誌
綽號:The Discovery City, Arch City,[1][2]Indie Art Capital,[3]Cowtown,[4]The Biggest Small Town in America,[5][6][7]Cbus[8]
在州內的位置
在州內的位置
哥倫布在美國的位置
哥倫布
哥倫布
在美國的位置
坐標:39°59′N 82°59′W / 39.983°N 82.983°W / 39.983; -82.983
國家 美國
 俄亥俄州
特拉華縣費爾菲爾德縣富蘭克林縣
政府
 • 市長Andrew Ginther(D
面積
 • 223.11 平方英里(577.85 平方公里)
 • 陸地217.17 平方英里(562.47 平方公里)
 • 水域5.94 平方英里(15.38 平方公里)
海拔902 英尺(275 公尺)
人口2010年
 • 787,033人
 • 估計(2013年)[9][10]822,553
 • 排名全美第15
 • 密度3,624.0人/平方英里(1,399.2人/平方公里)
 • 市區1,368,035(全美第36)
 • 都會區1,967,066(全美第32)
 • CSA2,370,839(全美第25)
居民稱謂Columbusite[11]
時區EST
 • 夏時制EDTUTC-4
郵編
郵編[12]
電話區號614
FIPS編碼39-18000
GNIS特徵ID1080996[13]
網站City of Columbus

哥倫布(英語:Columbus /kəˈlʌmbəs/)是美國俄亥俄州的州府,它於1812年建城,位於塞奧托河與奧蘭滕吉河的匯合處。哥倫布從1816年開始成為俄亥俄州州府,現為美國第15大城市。哥倫布幾乎位於俄亥俄州的地理中心,它還是富蘭克林縣政府所在地,不過城市的部分地區也延伸入特拉華縣費爾菲爾德縣

目前,哥倫布市擁有全多元化的經濟為基礎,包含教育、政府、保險、銀行、國防、航空、食品等新興產業。其中大都市區是全球最大的獨立研究機構巴特爾紀念研究所(Battelle )的所在地,化學文摘社 (CAS)及俄亥俄州立大學也設立於此。截至2021年,大哥倫布地區是美國財富500強六家公司的總部所在地。

歷史

[編輯]

在塞奧托河與奧蘭滕吉河的聚會處附近地區有許多築丘人的遺蹟。在哥倫布內市附近就有一座很大的美洲原著人墓墩。歐洲探險家開始進入伊利湖地區時這些古代文化早已消失了。當時當地居住的土著人有邁阿密部落德瓦拉族威恩達特族肖尼族Mingo等。這些部落抵抗美國的擴張,造成了長年殘酷的戰鬥。在鹿寨戰役中美國終於戰勝,此後簽署的格林維爾條約為新的殖民打開了大門。1797年一個來自弗吉尼亞州的勘測人在塞奧托河西岸建立了一個居民點。由於他非常喜歡本傑明·富蘭克林,他就將這個居民點命名為富蘭克林。

19世紀

[編輯]

據1803年州政府文獻記錄由於州內領導人物之間的政治鬥爭以及一系列的大火俄亥俄州的州府從奇利科西縣移到贊斯維爾縣,後來又搬回奇利科西。最後州立法機構決定在州的地理中心位置建立一座新的州府作為折衷方案。眾多俄亥俄州的小鎮競爭成為州府,但是最後一群土地投機商向俄亥俄州議會提出了一個非常引人的交易。1812年2月州府設立在富蘭克林的對岸,以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命名。

1831年美國國道巴爾的摩通到哥倫布,加上運河的完成,導致市內人口劇增。從歐洲到達的移民在市郊建立了兩個不同民族的市區。愛爾蘭移民主要定居在市北,德國移民則獲取市南比較便宜的土地。哥倫布的德國移民在市內建立了許多啤酒廠、信義宗神學院、首府大學和美國的第一座幼兒園

1850年鐵路修到哥倫布。到1875年為止已經有八條鐵路通到哥倫布,市內建造了一座新的火車站。

1857年1月7日俄亥俄州議會大廈啟用。在南北戰爭時期哥倫布是北軍的一座大營,2.6萬士兵駐紮在這裡,至九千南軍戰俘曾被關押在此。至今為止兩千多南軍士兵埋在這裡,是北方南軍最大的墓地之一。1870年俄亥俄農業合作化機械學院成立。

19世紀末在哥倫布出現了一些大工廠,其中包括20多家馬車廠。此時眾多啤酒廠也通過合併成為一座。此外市內還有一座鋼廠。哥倫布也是工會的一個重要地點。美國勞工聯盟美國礦工聯合會分別於1886年和1890年在哥倫布成立。

20世紀

[編輯]

20世紀初哥倫布市內的大街上有數十個金屬拱,因此它獲得了拱城的暱稱。本來這些拱被用來照明,後來則使用它們來為有軌電車提供電力。1913年3月25日富蘭克林發大水,39人喪身。為了防止再發生這樣的事件,美國工程兵團建議拓寬塞奧托河,建造新的橋梁,並建造大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20年代裡哥倫布建築發展巨大,建成了新的市民中心、俄亥俄劇院俄亥俄體育場

大蕭條對哥倫布的打擊不像其它地方那麼大,哥倫布的經濟多樣化使得它比起它的「鏽帶」鄰居受到的影響小。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哥倫布帶來了許多新工作,它的人口再次劇增。這次的移民主要來自阿帕拉契農村蕭條地區,這些移民很快就占據了哥倫布人口三分之一以上。1948年「Town & Country購物中心」啟用,這個購物中心被看作是第一座美國現代超大規模購物中心。州際高速公路的建立也顯示着俄亥俄中心地區的市郊化發展。為了使得城市的稅收不受市郊化過程的影響,哥倫布與其市郊地區合併。1990年代初哥倫布在面積和人口上均成為俄亥俄最大的城市。

近十年來試圖恢復市中心商業區的企圖結果不理想。1970年代裡許多老的標誌物被拆除來建造高的辦公樓和商店,但是市郊的發展阻止了市中心的發展。但是哥倫布依然在努力恢復其市中心。

地理

[編輯]

按照美國人口調查局數據哥倫布面積550.5平方公里,其中544.6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5.9平方公里是水面。與美國中西部其它城市不同的是哥倫布依然在快速通過與周圍縣鎮合併而擴展。它是美國中西部在面積和人口上增長最迅速的城市。與克里夫蘭和辛辛那堤相比哥倫布周圍的市郊城區相對來說比較少。從1950年代開始周圍縣鎮要想從哥倫布獲得飲水和廢水服務的條件就是與哥倫布合併。這個政策對哥倫布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塞奧托河與奧蘭滕吉河的聚會處就在哥倫布市中心以西。此外在哥倫布都市地區里還有一些小的支流。哥倫布的地形總的來說比較平坦。在威斯康星冰川期俄亥俄大部分地區被冰川覆蓋,但是在河流附近依然有不少丘陵地形。落葉樹在當地比較多,包括楓樹櫟樹橡樹核桃胡桃楊樹等。

氣候

[編輯]

哥倫布氣候代表美國中西部溫帶,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潮濕,日照少,日最高氣溫低於或等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28天,日最低氣溫低於或等於−10 °C(14 °F)的平均日數為17天,低於−15 °C(5 °F)的有5.3天;夏季炎熱潮濕,日最高氣溫達30 °C(86 °F)的日數年均有50天,達35 °C(95 °F)的有2.6天。[14]最冷月(1月)均溫−1.3 °C(29.6 °F),極端最低氣溫−30 °C(−22 °F)(1994年1月19日)。[14]最熱月(7月)均溫24.1 °C(75.4 °F),極端最高氣溫41 °C(106 °F)(1934年7月21日與1936年7月14日)。[14]無霜期平均為186天(4月20日至10月22日);可測量降雪平均期為11月20日至3月31日。[14]年均降水量約1,060公釐(41.6英寸),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549公釐(21.60英寸)(1930年),最多為1,402公釐(55.18英寸)(2018年)。[14]年均降雪量為72公分(28.2英寸);1941–42年的降雪量最少,積累降雪量只有12公分(4.9英寸),2013–14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143公分(56.4英寸)。[14]

俄亥俄州哥倫布國際機場(1991–2020年正常值,1878年至今極端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3
(74)
26
(78)
29
(85)
32
(90)
36
(96)
39
(102)
41
(106)
39
(103)
38
(100)
34
(94)
27
(80)
24
(76)
41
(106)
平均最高溫 °C(°F) 15.9
(60.7)
17.8
(64.1)
23.1
(73.6)
27.6
(81.6)
31.3
(88.3)
33.9
(93.1)
34.3
(93.7)
33.8
(92.8)
32.3
(90.2)
28.4
(83.2)
21.4
(70.5)
16.9
(62.5)
35.0
(95.0)
平均高溫 °C(°F) 2.8
(37.1)
4.9
(40.8)
10.6
(51.1)
17.8
(64.1)
23.4
(74.1)
27.9
(82.2)
29.7
(85.4)
28.9
(84.1)
25.4
(77.8)
18.6
(65.5)
11.3
(52.3)
5.3
(41.5)
17.2
(63.0)
平均低溫 °C(°F) −5.6
(22.0)
−4.3
(24.2)
0.0
(32.0)
5.7
(42.2)
11.3
(52.4)
16.4
(61.6)
18.6
(65.4)
17.7
(63.9)
13.6
(56.5)
7.1
(44.8)
1.7
(35.0)
−2.6
(27.4)
6.6
(43.9)
平均最低溫 °C(°F) −16.8
(1.7)
−14.3
(6.3)
−9.7
(14.5)
−2.7
(27.1)
3.2
(37.8)
9.2
(48.6)
13.2
(55.7)
12.4
(54.3)
6.2
(43.2)
−0.5
(31.1)
−6.3
(20.6)
−11.7
(11.0)
−18.3
(−0.9)
歷史最低溫 °C(°F) −30
(−22)
−29
(−20)
−21
(−6)
−10
(14)
−4
(25)
2
(35)
6
(43)
4
(39)
−1
(31)
−8
(17)
−21
(−5)
−27
(−17)
−30
(−22)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76
(3.00)
61
(2.41)
92
(3.62)
98
(3.85)
101
(3.99)
110
(4.33)
119
(4.67)
95
(3.74)
80
(3.14)
74
(2.90)
71
(2.79)
80
(3.13)
1,056
(41.57)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24
(9.5)
19
(7.6)
10
(4.1)
1.3
(0.5)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51
(0.2)
3.0
(1.2)
13
(5.1)
72
(28.2)
平均降水天數(≥ 0.01 in) 14.7 11.8 12.5 13.7 14.0 11.7 10.9 9.5 8.7 10.0 10.5 12.7 140.7
平均降雪天數(≥ 0.1 in) 9.0 6.7 4.0 1.0 0.0 0.0 0.0 0.0 0.0 0.1 1.9 5.6 28.3
平均相對濕度(%) 74 70 65 63 67 69 70 72 72 70 71 75 70
月均日照時數 110.6 126.3 162.0 201.8 243.4 258.1 260.9 235.9 212.0 183.1 104.2 84.3 2,182.6
可照百分比 37 42 44 51 55 57 57 56 57 53 35 29 49
數據來源:NOAA(1981–2010年相對濕度;1961–1990年日照)[14][15][16][17]

哥倫布國際交換站,1878年7月–1947年12月在市中心,1948年1月起在哥倫布國際機場。[18]

市容

[編輯]

哥倫布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市區。在其市中心北部有許多藝術館、飯店、酒店和特殊商店,在這個區的附近又有許多裝飾豪華的維多利亞式建築,被稱為維多利亞城。在南邊的德國城有許多19世紀的磚建築,這個區是國家史跡名錄中最大的私人資助的歷史地。市中心西部的富蘭克林是哥倫布最老的市區。這個區的許多地方低於塞奧托河與奧蘭滕吉河的河面。這些地區必須依靠大壩來防止犯大水。

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園地區學期里有許多大學生,許多老建築被改建為大學生公寓。當地有許多專門為大學生需求服務的小吃店、書店等等。

人口

[編輯]
歷史人口數
調查年人口備註
18302,435
18406,048148.4%
185017,882195.7%
186018,5543.8%
187031,27468.6%
188051,64765.1%
189088,15070.7%
1900125,56042.4%
1910181,51144.6%
1920237,03130.6%
1930290,56422.6%
1940306,0875.3%
1950375,90122.8%
1960471,31625.4%
1970539,67714.5%
1980564,8714.7%
1990632,91012.0%
2000711,47012.4%
2010787,03310.6%
2013年估計822,5534.5%
U.S. Decennial Census[19]
2013年[9]

按照2000年的人口普查哥倫布有711,470人居民,分301,534戶和165,240個家庭。人口密度為1,306.4人/km²。67.93%的居民是白人,24.47%是美國黑人,0.29%是美國原著人,3.44%是亞裔人,0.05%來自太平洋島嶼,1.17%是其它來源,2.65%屬於混血兒。2.46%的人是西班牙或拉丁美洲血統。

在301,534戶中28.0%有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36.1%是結婚夫婦,14.5%是帶未成年人的沒有丈夫的婦女,45.2%不是家庭。34.1%的戶是單身漢,7.0%的戶中有65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戶含2.30人,平均家庭有3.01人。

市民年齡分布為:24.2%的人小於18歲,14.0%的人在18歲和24歲之間,35.1%的人在25歲和44歲之間,17.9%的人在45和64歲之間,8.9%的人在65歲以上。平均年齡為31歲。女比男的性別比為100:94.6,18歲以上的人的性別比為100:91.9。

市內每戶平均收入為37,897美元,家庭的平均收入為47,391美元。男子的平均收入為35,138美元,女子的平均收入為28,705美元。市民的人均收入為20,450美元。約10.8%的家庭、14.8%的市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中18.7%生活在貧困線以下,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10.9%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隨着來自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移民的大量進入,俄亥俄州中部的人口變化很大很快。結合的速度比較低,各個人群建立自己的區。這個現象對社會機構,尤其是公費學校和公共衛生設置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經濟

[編輯]

公共服務

[編輯]

作為州府哥倫布擁有眾多州和城市的政府機關,政府機關是哥倫布最大的雇主。此外俄亥俄州立大學也是重要的雇主。

商業

[編輯]
哥倫布城區

數個美國全國性的和全球性的公司的總部位於哥倫布。全國相互保險公司的總部位於市中心北部,由多幢樓組成。零售商Bath & Body Works的總部位於城市西部。鋼鐵公司沃辛頓工業公司的總部位於城市的北部。兩家快餐連鎖店的總部在哥倫布:溫蒂漢堡白城堡溫蒂漢堡的第一家餐館現在依然在哥倫布市中心經營,同時它還是一個博物館。卡地納健康的總部在西北的市郊地區。亞伯克朗比及費區的總部位於東北市郊。史特林商務公司的總部在哥倫布西北的市郊。

其它大公司在哥倫布地區也有重要基地。本田技研工業在這裡有兩個汽車廠,其中一個是本田在美國開的第一座廠。美國第一銀行的總部過去在哥倫布,今天在這裡依然有一個大據點。摩根大通在哥倫布也有一個重要的基地。百威啤酒在哥倫布市北有一個大啤酒廠。麥克勞希兒在市內有一個大辦公室。聯合包裹服務公司在市西有一個大的分發中心。

化學文摘社位於哥倫布,因此哥倫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學信息分布中心之一。巴特爾研究院也位於哥倫布。

由於哥倫布的人口組成非常雜,收入區分非常大,市內同時有城市、市郊和近似農村居民,因此許多人將哥倫布看作是一個「典型」美國城市。許多零售商和連鎖店在這裡測試新商品的效果。

飛機製造業

[編輯]

哥倫布國際機場過去是北美飛機廠的基地。在哥倫布製造的飛機包括F-86佩刀戰鬥機A-5民團戰略核子攻擊機OV-10北美野馬攻擊偵察機B-1槍騎兵轟炸機的部件以及許多導彈和導航系統。

基礎設施

[編輯]
市政大廳

政府

[編輯]

市政府由一名市長和一個市議會組成。市議會每兩年選舉一次,市長指命安全官和公共服務官,財政官、監督人和律師由市民選舉產生。

教育

[編輯]

大學

[編輯]

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哥倫布的校園是美國最大的大學校園之一。其它位於哥倫布的大學包括哥倫比亞州立社區學院富蘭克林大學俄亥俄多米尼加大學哥倫布藝術與設計學院俄亥俄衛斯里昂大學首府大學奧特拜因學院德銳大學

初等和中等教育

[編輯]

哥倫布的公共教育主要是幼兒園加上12學年。每個市區的招生範圍很廣,有時不同學校會在同一地區招生。此外市內還有一些特殊的公共學校,不遵照12學年的秩序。市內還有一些著名的私人學校。

在美國公共教育史上哥倫布有多個首次。哥倫布開辦了美國第一個幼兒園,1909年起辦了美國第一個中學來幫助學生過渡小學到高校之間的變化(當時只有48%的學生在9年級後繼續學習)。

1977年聯邦法庭判決哥倫布的公共學校中不同人種的分布太不均勻,城市有義務將白人學生分配到黑人為主的學校去。這個判決導致許多白人離開哥倫布,移居市郊,使得市郊的學校受到了巨大的壓力,而同時市中心則比過去黑人化和貧困化,市中心的學校往往學生不足,樓房失修,而市郊的學校則不得不增添教師和樓房。這個問題持續至今。

哥倫布的公共學校還吸收了許多移民孩子,其中許多來自拉丁美洲,但也有不少來自非洲和中東的難民。

交通

[編輯]

兩條重要州際高速公路在哥倫布交叉,東西向的I-70和南北向的I-71。在哥倫布市中心以西有一段約1.5英里長的路段這兩條高速公路合併到一起,這段路在尖峰時間裡也是最忙的。通過其它高速公路從哥倫布出發可以在兩小時內到達俄亥俄州幾乎所有地方。

哥倫布夜景

哥倫布的街道安排近似於棋盤狀。但是離市中心遠處這個棋盤格式並沒有很嚴格地被遵守,尤其在市郊和新區里它們均有自己的規劃。

哥倫布沒有地鐵或其它軌道系統。雖然曾有過不同的輕軌計劃,但是在近期不會有任何建立這樣的系統的計劃。不過市內有公共汽車運行。哥倫布市中心的大火車站在1970年代裡被拆除了。在2008年12月鳳凰城開通了輕軌之後,[20]哥倫布成為美國沒有客運軌道服務的最大都會區中的城市。[21]哥倫布有四個飛機場,其中最主要的是哥倫布國際機場

人物和文化

[編輯]

名人

[編輯]

地標和博物館

[編輯]
俄亥俄州議會大廈

哥倫布有一些世界一流的建築,包括仿古希臘式的俄亥俄州府、由彼得·埃森曼設計的維克斯內爾藝術中心和哥倫布會議中心。

俄亥俄州議會大廈是1839年開始建造的,它的土地是當時哥倫布的地主捐的(約四萬平方米)。大廈是由當地的石灰岩建成的,其地基深五米。據報道石匠工作和地基主要是監獄勞工做的。大廈的大門前有一排簡單的多立克柱式的柱子。中央有一個由低矮的柱子支撐的圓廊。不像美國許多其它州議會建築俄亥俄的州府很少模仿美國國會大廈。州府的建築共用了22年,其中換了七位建築師。這些建築師與議會之間的關係不一直很和睦。1857年州府啟用,1861年才徹底完工。它位於哥倫布市中心。

哥倫布藝術博物館1931年開幕,其展品集中於歐洲和美國現代主義早期作用。塞奧托河畔的聖母瑪利亞像是為了紀念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500周年樹立的。哥倫布還有一個科學博物館和一個俄亥俄歷史協會的博物館。

在一定意義上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悠久,本身也是一座博物館。不過它的確擁有一些博物館和類似博物館的展覽。其中最著名的是展出現代化藝術的維克斯內爾藝術中心

羅德州辦公大樓是哥倫布最高的建築

其它地標有:

展覽和慶祝

[編輯]

年度舉行的慶祝包括俄亥俄州展(美國最大的州展)、哥倫布藝術節、爵士樂節等。哥倫布的驕傲遊行具有相當的規模,體現出當地同性戀社群的規模。每年五月末或者六月初舉辦亞洲節,亞洲節非常受歡迎,獲得眾多公司資助。節上表演傳統亞洲音樂和武術,此外還有文化展覽。六月玫瑰園召開玫瑰節。此外六月還有拉丁節慶祝拉丁文化、音樂和食品,30多萬人參加。7月4日左右哥倫布的煙火是中西地區最大的,每年有50多萬觀眾。每年九月德國城舉辦啤酒節,提供真正德德國食品、啤酒、音樂。

在哥倫布的會議中心每年召開眾多大會。這個會議中心是彼得·埃森曼設計的,1993年完工,占地56,000平方米。

體育

[編輯]

大學橄欖球隊俄亥俄州立大學七葉樹隊位於哥倫布,它參加NCAA十大聯盟聯賽,其主場是俄亥俄體育場。冬季,七葉樹的籃球隊和冰球隊也非常吸引人。

一些職業運動隊和一個參加美國職棒小聯盟的棒球隊基於哥倫布。哥倫布藍衣參加國家冰球聯盟哥倫布摧毀者參加美國室內足球聯盟哥倫布機員參加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哥倫布快帆參加美國職棒小聯盟

從1976年開始美巡賽的一場比賽在哥倫布市郊的一個高爾夫球場進行。1987年的萊德杯也是在這裡舉行的。

從1985年至1988年國際汽聯大賽的比賽在哥倫布舉行。拉哈爾-萊特曼車隊的基地在哥倫布以西的市郊,它參加因迪賽車聯盟

每年哥倫布舉辦阿諾德體育節,包含多項健美、舉重比賽。此外市內還年度召開賽馬大會。

表演藝術

[編輯]

哥倫布有幾個大的音樂場合一些中型音樂廳。大多數大的音樂場是近年來完成的。

哥倫布的表演藝術團體包括哥倫布歌劇團、芭蕾舞團、哥倫布交響樂團、當代美國戲劇團、哥倫布爵士樂團等等。夏季劇團往往在德國城的露天劇場裡免費表演威廉·莎士比亞的劇。

媒體

[編輯]

哥倫布剩下的唯一的一張日報是《哥倫布電訊》,此外市內還有一些周報,包括市區的小報和一些城市雜誌。

市內有眾多電台和電視台。

哥倫布最老的摩天大樓

姐妹城市

[編輯]

哥倫布有七座姐妹城市,最早的一座是意大利熱那亞,1955年稱為友好城市。當時熱那亞向哥倫布贈送了一座巨大的哥倫布雕像,今天這座雕像位於哥倫布市政大廈前。

電影場景

[編輯]

參考鏈接

[編輯]
  1. ^ A century ago, Columbus was the nation's 'Arch City'. [2010-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18日). 
  2. ^ Columbus was once known as 'Arch City'. [2010-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3. ^ Indie Art Capital = It's Official. [2010-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4. ^ Sources for the nickname "Cowtown" includ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March 1998, America's First Highway, pp. 82–99 (By William R. Newcott – National Geographic Senior Staff); The Cincinnati Enquirer, February 19, 2008: "Columbus Strives To Build A Big City Reputation" pp. B2 (By Julie Carr Smyth – The Associated Press); The Columbus Dispatch, November 21, 2010: "Despite its attributes, Columbus lacks a catchy moniker" pp. E1-2 (By Joe Blundo); The Columbus Dispatch, August 23, 2011: "She's no longer in Cowtown" People in the News pp. D6 (By Colleen Wright); The Columbus Dispatch, June 1, 1997: "Simply Bovine! Here's a moo-vable feast of cowtown facts and fancies" pp. J1,2 (By Joe Blundo); The Columbus Dispatch, May 11, 1997: "Many feel moved to boo, moo after arena issue loses" pp. 3F (By George Strode); The Columbus Dispatch, September 5, 1998: "So To Speak – Civic self-esteem? We'll let you know after football season" pp. D1 (By Joe Blundo); The Columbus Dispatch, June 30, 1988: "City sleeps, Ocean rocks" (By Steve Wright – Dispatch Popular Music Critic); Columbus Alive, February 2, 2012: "City: Cow-town image lives on at airport" (By John Ross); Columbus Dispatch, February 14, 2012: "People, places make for one great city" pp. A1,7 (By Jeb Phillips); Vinyl Ecstasy – The Second Q-FM-96 Hometown Album – LP Liner Notes 1980 (By Steve Runner – Program Director Q-FM-96); The Columbus Dispatch, April 16, 2006: "Some don't like OSU's new jerseys; others just don't like those who don't" pp. E3 (By Ray Stein); The Columbus Dispatch, June 9, 1989: "Lowly image doesn't seem to bother us" pp. F1 (By Mike Harden); The Columbus Dispatch, March 25, 1994: "Amphitheater without alcohol will draw drugs" pp. A8 (By Jack McEowen); The Columbus Dispatch, March 12, 1994: "Columbus could support sports arena, NHL team" pp. A7 (By Randy Campbell);The Columbus Dispatch, April 7, 2013: "Elite Eight appearance not enough for some Matta critics" pp. C3 (By Ray Stein/J.T. Fermenti);The Columbus Dispatch, July 25, 1989: "Use of cowbells at stadium promotes the cowtown image" pp. 8A (By Lawrence S. O'Connor);The Columbus Dispatch, December 22, 2013: "Checking In - Columbus should have a cow for new year" pp. G1,6 (By Cindy Decker) and The Columbus Dispatch, April 6, 2014: "Blue Jackets' big win warranted bigger presence" pp.C3 (By Ray Stein)
  5. ^ Gapp, Paul. The American City – Challenge of The '80s. Chicago Tribune. 1980-03-29: 1, 10–11. 
  6. ^ The Columbus Dispatch, May 11, 1986: "Progress, growth are not in 'Hicksville' dictionary." pp.B2 (By Bob Young)
  7. ^ The Columbus Dispatch, April 26, 1986: "Bigger is not always better, growth not always progress." pp. 10A (By Brenda Petruzzella)
  8. ^ Like it or not, Cbus now city’s nickname. [2014-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9. ^ 9.0 9.1 Population Estimate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4-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2). 
  10. ^ "columbus-population-keeps-ris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lumbus Dispatch. 2014.
  11.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10 WTVN
  12. ^ Zip Code Lookup. USPS. [2014-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月1日). 
  13. ^ U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7-10-25 [2008-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4).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8). 
  15. ^ Station: COLUMBUS PORT COLUMBUS INTL AP, OH US USW00014821 (csv).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31). 
  16. ^ WMO Climate Normals for COLUMBUS WSO AP, OH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3-11]. 
  17.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COLUMBUS, OHIO (KCMH)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16). 
  18. ^ Threadex. [2020-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9). 
  19. ^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November 1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2). 
  20. ^ METRO Light Rail Phoenix. [2010-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21. ^ Metropolitan Areas Served by Amtrak. 2006-11-23 [2009-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4).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