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幣
藏幣,指由歷代西藏政府鑄造或印製,流通於西藏及周邊藏區的貨幣,包括金幣、銀幣、銅幣和紙幣,其中銀幣又叫藏洋,紙幣又叫藏鈔。西藏自鑄銀幣始於1763年,1791年(藏曆第13饒迥45年)開始系統地自鑄錢幣,1959年8月10日藏幣作廢。為抵制英印盧比,1909年開始發行銅幣,1953年停造[1];由於西藏貨幣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化受印度、尼泊爾影響較深,自誕生以來通用銀元,而紙幣出現較晚,直到1912年後才有紙質藏幣出現[2]。
歷史
[編輯]16世紀中葉前,西藏大宗貿易多使用銀錠,但並無輔幣,實際使用中有使用碎銀,也有物物交換的方式。16世紀中葉後,西藏開始使用尼泊爾銀幣,即以白銀換取尼泊爾所鑄銀幣的「銀錢貿易」。起初西藏銀錢貿易的對象是尼泊爾加德滿都河谷尼瓦爾三土邦,廓爾喀滅掉三邦後,改與廓爾喀交易。期間由於尼泊爾內部戰爭,西藏政府曾於1763年和1764年(藏曆13饒迥17年和18年)自鑄銀幣;後由於與廓爾喀的銀錢貿易出現問題,曾於1785年(藏曆13饒迥39年)自鑄銀幣。[4]
由於西藏廓爾喀的銀錢貿易問題迭出,廓爾喀更以此為由兩次入侵西藏。為徹底解決此事,清廷在反擊廓爾喀入侵的同時指令西藏政府自鑄錢幣並禁止尼幣。公元1791年(藏曆13饒迥45年),西藏政府在工布覺木宗雪卡溝地方鑄造了新的銀幣,該幣被稱為「久松西阿」,之後續鑄了「久松西出」、「久松西頓」等[4][5]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藏曆13饒迥46年),開設寶藏局,該局陸續鑄造發行了「乾隆寶藏」銀幣、「嘉慶寶藏」銀幣、「道光寶藏」銀幣及「宣統寶藏」銀銅套幣等寶藏幣。[6]1850年(藏曆14-44年),鑄造了「甘丹頗章」銀幣,該幣共鑄造了80年,為西藏政府鑄造發行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流通範圍最廣的一種銀幣。之後手工打制的銀幣還有「久阿尼西」、「久阿尼阿」及「格桑章噶」等。[5]
1893年《中英會議藏印條款》簽訂後,英屬印度與西藏的貿易增加,英印盧比大量進入西藏,並取代當時的「章噶」幣成為市場流通的主幣,這嚴重擾亂了西藏的貨幣制度,增加了噶廈政府的財政危機。1896年,清政府推出四川藏洋用來抵制英印盧比的大量使用,雖然成功地將盧比逐出了康區,但在西藏效果不佳。面對財政危機,噶廈政府在1900年至1910年間進行了第二次貨幣制度改革。其間1909年,西藏開始鑄行銅幣。[1]
1909年,開始用機械造幣,年初設計了第一套機械造幣「宣統元年套幣」,之後有鑄造發行了多套機制錢幣。[7]
1912年,西藏開始印行紙幣,起初為木刻板單色印刷,後因容易偽造,改用銅板、木刻板套色印刷。[8]
銀幣
[編輯]曾流通於市場的西藏銀幣有:「章噶噶布」(主要是「甘丹頗章」,一錢五分)、格桑章噶(1909年,一錢五分)、「桑松郭母」(三兩)、「桑岡雪阿」(一兩五錢)等。[9][10]
從十六世紀起,西藏開始流通尼泊爾的銀幣,稱為「章噶」(tangka)。薩欽·貢噶寧波時期在薩迦寺的一次大法會上曾散發過90萬枚尼泊爾銀幣的布施,頗羅鼐·索朗多傑組建《甘珠爾》和《丹珠爾》雕版工場時曾支付給工匠尼泊爾銀幣。當時尼泊爾銀幣以一枚銀幣折合一錢五分藏銀的比值流傳於市面[11]。
藏曆第13饒迥的第46年,即水鼠年(公元1792年),藏政府鑄造發行標有「十三·四六」紀年號(音作九松西阿),並與尼泊爾章噶銀幣等值流通的藏銀章噶幣。此後又陸續鑄造「十四·二五」、「十五·二四」、「十五·二五」、「十五·四三」等紀年號的銀章噶幣。一章噶可兌換6印度安那。為了便於使用,一章噶銀幣又切割成面值1/12章噶(0.5安那、一分二厘五毫)、1/6章噶(1安那、二分五厘)、1/3章噶(2安那、五分)、1/2章噶(3安那、對半、七分五厘)、2/3章噶(4安那、一錢)等零幣。後來又陸續鑄造了一兩、五錢、當十、三兩、十兩等面額的銀章噶幣[11][12]。
藏政府大規模鑄造銀幣的場所在拉薩布達拉宮山下的雪城,機器製造總監為木如寺大喇嘛丹增曲扎。1915年設立了隸屬於藏軍總司令噶倫擦絨·達桑占堆的「諾兌色章列空」(主管鑄造錢幣的機構)。從1911年到1922年,採用人力驅動機器的方式鑄造了面值5錢的銀幣和面值20兩銀子的金幣。留學英國的強俄巴·仁增多吉回到西藏後,在拉薩北郊的奪底建設了水電站,造幣廠遂從雪城遷往奪底。1931年新建了扎什機械廠(扎什電機列空稀有無邊智力金庫房),用電力驅動機器鑄造銀幣,印刷紙幣,並製造槍炮零件[13]。
金幣
[編輯]西藏「色章果木」(藏語金質圓錢之意),面值為二十兩,1918-1921年仿照印度托拉金幣重量鑄造,最終因金價上揚停止鑄造。此類金幣亦因金價上揚多被印度商人兌去熔毀牟利,因此自15饒迥的火蛇年(1917年起)使用了四年時間就停止流通了[13]。
銅幣
[編輯]西藏銅幣是西藏噶廈政府時期在藏區發行的流通貨幣種類之一,為藏銀幣的輔幣,1909年開始發行,1953年停鑄。[1]曾流通於市場的西藏銅幣有:「卡岡」(二分五厘)「噶欽」(大五分)、「噶窮」(小五分)、「噶啟介」(七分五錢)、「雪岡」(一錢) 、「雪松」(三錢)、「雪阿」(五錢)等[9]。此外還鑄造過四分之一分的「低苦」、二分五厘的「一嘴」、五分、七分五厘、一錢、三錢和五錢等幾種銅章噶幣[13]。
面值 | 漢語名稱 | 藏語名稱 | 發行時間 |
---|---|---|---|
七分五厘 | 噶啟介(啟介) | 1909年 | |
1918-1922年;1926年 | |||
五分 | 噶阿 | 1909年;1913-1918年 | |
1918-1922年 | |||
二分五厘 | 噶啟松(卡岡) | 1909年;1913-1918年 | |
1918-1921年 | |||
一分二五厘 | 1/8錢 | 1909年 | |
一分 | 宣統寶藏銅幣 | 1910年 | |
五厘 | 宣統寶藏銅幣 | 1910年 | |
一錢 | 雪岡 | 1918-1928年 | |
1931-1938年 | |||
三錢 | 雪松 | 1946年 | |
五錢 | 雪阿 | 1947-1953年 | |
十兩 | 九郭 | 1947-1953年 |
紙幣
[編輯]西藏政府發行的紙幣又稱「藏鈔」。在藏曆第15繞迥的第45年,即鐵豬年(公元1911年),西藏政府決定印發紙幣。1912年,西藏成立銀行(歐康),並開始手工印刷木刻版紙幣。這種紙幣在拉薩布達拉宮下面的「雪」城內造幣所內,採用木刻手工印製,用藏紙印刷,紙幣上面有「噶丹頗章確勒朗傑」(意為「天命噶丹頗章所向無敵」)字樣的水印。紙幣面額包括5章噶、10章噶、15章噶、25章噶和50章噶,以及面額為一嘴、五分、一錢、一章噶、兩章噶和四章噶的郵票[14]。這批紙幣的正面圖案都是雪山、雪獅,以及「雪域大藏國二制政治誕生1659年利樂共寶政教雙攝第15繞迥之鈔」的字樣,正面並且加蓋達賴喇嘛的紅色印章和銀行的黑色關防。[15]紙幣正面的藏曆「1659年」是依據吐蕃王朝第28任贊普佗土度執政或佛教法器從天而降到藏族文明發源地的雅礱河谷的年代來計算,藏曆元年是西元255年(西藏很少使用此種藏曆)。[16]紙幣的背面圖案則依面值不同而各有區別:[15]
- 50章噶:天藍色,背面六長壽圖(岩長壽、水長壽、樹長壽、人長壽、鳥長壽、獸長壽)
- 25章噶:紅黃色,背面為和氣四瑞圖(大象、猴子、山兔、馬雞)
- 15章噶:深紫色,背面為八瑞物圖(鏡、酪、長壽茅草、木瓜、右旋白螺、牛黃、黃丹和白芥子)
- 10章噶:紅色,背面為八瑞相圖(吉祥結、妙蓮、寶傘、右旋白螺、金法輪、勝幢、寶瓶和金魚)
- 5章噶:淺綠色,背面為五妙欲供圖(銅鏡、琵琶、海螺中香水、果實和綾羅,象徵供養神佛的色、聲、香、味、觸五欲)
紙幣背面圖案除了50章噶上的長壽圖是受中國影響,其他面額的圖案都是佛教象徵或圖像。這批紙幣除了5章噶有約三百張存世外,其他面額存世的甚為稀少。[16]
由於這批紙幣為單色印刷,容易偽造,因此出現了大量的假幣。1926年,西藏多帶造幣廠開始印製套色紙幣,面值為50章噶。之後又印製發行了面值為100兩、5兩、10兩、25兩的紙幣(有觀點認為還有500章噶及1000章噶的紙幣,但仍需考證)。[2]
西藏政府派人從印度加爾各答學回機械印幣技術後,在第16繞迥的鐵羊年(公元1931年)採用膠版印刷法,用金東宗(現為林芝地區朗縣金東鄉)所產的金東藏紙(一種含有毒素、可防蟲蛀的優質紙)印刷了面額為50章噶的彩色鈔票,正面為雪山獅子圖案,背面圖案是虎、獅、鵬龍,以及「政權誕生之1677年,第16繞迥之鈔」字樣。此後又陸續印刷面額為100兩、25兩、10兩和5兩的彩色紙鈔。為兌換這些紙鈔而儲備的黃金準備金為英鎊金幣,以500枚金幣為1箱,共計54箱,存放在布達拉宮的財神庫內[14][17]。藏曆火豬年(1948年),由夏格巴·旺秋德丹率領的西藏商務代表團從美國購買了5萬盎司(當時約合200萬美元)的金錠,與從印度和西藏本地買來的黃金一同存入羅布林卡金庫內,作為紙幣的準備金[14]。
作廢及收兌
[編輯]1959年藏區騷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佈解散原西藏政府,1959年8月10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發出由代理主任委員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副主任委員張國華、帕巴拉·格列朗傑、阿沛·阿旺晉美共同簽署的《宣告「藏幣」作廢的布告》,宣布藏幣為非法貨幣,即日起禁止流通,停止使用,由各級地方政府和軍事管制委員會以人民幣限期收兌,具體收兌時間由各地區自行規定。中國人民銀行西藏分行公布了兌換範圍和價格,規定人民幣1元收兌藏鈔50兩,7角人民幣兌換藏銀幣1枚,1元人民幣兌換藏銅幣大的40個、小的200個。到1960年底,西藏各地共收兌藏幣約1億兩,合人民幣285萬元。當時西藏地方的藏幣兌換比例為一塊銀元兌換藏鈔15兩、或3印度盧比,中國銀行1958年匯率規定1印度盧比等於人民幣0.522元[18]。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凌雪、洛桑單增. 西藏铜币的制造发行及其历史意义. 中國西藏信息中心轉《西藏研究》. 2008-11-07 [201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中文(中國大陸)).
- ^ 2.0 2.1 王敬東. 走西藏 话藏币. 說錢網轉《金融時報》. 2008-03-24 [201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中文(中國大陸)).
- ^ Bertsch, Wolfgang; Gabrisch, Karl. Some Varieties of Tibet's First Struck Coins. Numismatics International Bulletin (Dallas: Numismatics International). 1986, 20 (6): 126–127.
- ^ 4.0 4.1 梁俊艷. 18世纪中尼“银钱贸易”冲突与西藏自铸银币.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07, (第2期).
- ^ 5.0 5.1 王海燕. 历史上的西藏钱币(三)西藏地方政府的手工打制的银币. 西藏收藏. [2012-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 ^ 王海燕. 历史上的西藏钱币(二)宝藏局铸币. 西藏收藏. [2012-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 ^ 王海燕. 历史上的西藏钱币(四)西藏地方政府机械造币. 西藏收藏.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0).
- ^ 王海燕. 历史上的西藏钱币(五)线纸币. 西藏收藏.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5).
- ^ 9.0 9.1 宋月紅. 人民币在西藏地方取代藏币的历史考察. 《中國經濟史研究》. 2008年, (第3期) [2024-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2) –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
- ^ Bertsch, Wolfgang. The Silver Coin Presented by the 13th Dalai Lama to Monks in 1910 A.D.. The Tibet Journal. 1999, 24 (4): 23–24. JSTOR 43300772.
- ^ 11.0 11.1 《藏區政治史》中譯本p52
- ^ FREY, ALBERT R. A DICTIONARY OF NUMISMATIC NAMES: THEIR OFFICIAL AND POPULAR DESIGN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Numismatics (1897-1924) (American Numismatic Society). 1916, 50: 236. JSTOR 43594108.
- ^ 13.0 13.1 13.2 《藏區政治史》中譯本p154
- ^ 14.0 14.1 14.2 夏格巴‧旺秋德丹:《藏區政治史》中譯本,p53
- ^ 15.0 15.1 夏格巴‧旺秋德丹:《藏區政治史》中譯本,p130
- ^ 16.0 16.1 Wolfgang Bertsch. Early Tibetan Paper Money. The Tibet Journal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Autumn 1997, 22 (No. 3): 5–7 [2017-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英文)
- ^ 古老金東藏紙走向新生. 國際日報. 2014年9月5日 [2017-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9).
- ^ 戴超武. 中国和印度关于西藏币制改革的交涉及影响(1959-1962). 《中共黨史研究》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2012年, (第5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9).